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学术专栏 - 高等教育 - 何云峰:各方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本科专业预警?
何云峰:各方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本科专业预警?
添加时间:2013/5/28 21:57:13 所在栏目:『高等教育』 阅读:3318 作者:何云峰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何云峰:各方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本科专业预警?《东方教育时报》2013年5月22日第7版“言论”(发表时略有删节)。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5/22/content_12416.htm

最近上海市教委发布《2013年度本科预警专业名单》,上海各高校开设的15个本科专业包括日语、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等被预警。原因是,这些专业在本市高校中重复设置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低。这个预警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面对预警,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考生(学生)以及社会都应该保持冷静分析的头脑,正确予以面对。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反思相关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从专业设置来说,高校在理论上应该具有自主的专业设置权,所以,各高校开设何种专业应该主要由学校自己决策。但是,每个高校通常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学校情况,容易单方面地从自身师资力量和对社会需求的片面判断去开设或申办开设相关的专业,它们很难了解其他高校的全貌。因此,当高校申办新专业的时候,或者每年高校在制定下一年招生计划的时候,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投递机制,包括各专业在本市有哪些学校重复开设,每年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如何,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以及就业的专业相关度等基本信息是怎样的。这样的信息服务,可能比简单的专业预警会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自己在决策的时候,更应该注重相关信息的全面掌握。拿专业重复设置来说,所有的地方高校要开设新的专业,都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获批后才能招生;部属高校也有相关的专业设置备案制度。这样,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最了解专业设置的全貌。因此,高校之间的专业重复设置过多,主要取决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把关好坏。高校当然希望多开几个专业,当学校的经费主要依赖于生均拨款的时候,这样的倾向很难改变。面对高校的扩张追求,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宏观调控作用对于维持高等教育的合理专业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现有的专业存量和总体布局对社会需求的总体满足度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做把关人才行。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有4年的时间差,要准确而科学地判断社会对某个具体专业的总体需求情况,这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还需要从本科专业的预警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教育宏观管理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情况适时调整专业规模和专业设置,但更需要在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上加以调整。面对15个本科专业的预警,牵涉的相关高校还是很多的。其中,有的专业多达20余个高校均有开设。这些高校一般都有一定的专业教师配备,所以不可能做到将预警专业简单关闭,立即停止招生,而只能逐年减少招生人数。但是,现在的管理体制又存在着诸多联动因素。上级是按照生均拨款的,于是,很多高校便将一线教师的收入与招生人数挂钩。招生越多,收入就会更高。所以,减少招生等于减少教师收入。在教师收入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即使专业预警了,也很难减少招生人数。这可能造成高校招生积极性根本不因预警而消减。所以,笔者主张,高校一方面要在校内将招生人数跟教师收入脱钩,主要采取按照最佳办学能力予以经费下拨的方式给予管理。因此,对基层办学单位(院系)的最佳办学能力予以动态的准确评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高校对接社会需求是必须的,但满足社会需求绝对不能成为高等教育的唯一指示器。高校的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功能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高校“远离市场”。因此,当预警专业出现之后,对这些专业的教师可实行“转型发展”,或由教学型转向知识创新型,或提供条件鼓励预警专业的富余师资向相关和相近专业转轨。高校决策层应该提高对师资结构和能力的调控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听由“前线”自然发展。高校对预警无动于衷,或者变成“惊弓之鸟”,都是不恰当的反应。结构性调整和适度专业方向调整才是最重要的。

其三,考生(学生)和家长应该综合多种信息,择优而行。本科专业预警对考生和家长的“震撼”将是非常巨大的。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都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小心翼翼填报这些专业。有部分家长和考生甚至可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笔者以为,家长和考生不应该简单选择放弃这些专业,因为这些专业之所以能够开设出来,肯定是有市场的,只不过眼下有些“过剩”而已。所以,如果都不选择这个专业了,3-4年后又会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于是,家长和考生更为可取的态度应该是,在充分考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信息的搜集,对各个高校的这些预警专业加以排名,选择专业实力强的高校。那样的话,将来就业一般不会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的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比例也不少,选择冷门专业读本科,研究生专业再转向热门,也不是一种策略。况且,很多高校均开设有“第二专业”,当“第一专业”就业不理想的情况下,报读第二专业,往往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最后,整个社会应该对专业匹配性有更高的宽容度。在今天的时代,大学与其说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如说是思维方式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必然的结果。因此,决不能用“专业对口”,来要求高校及其毕业生。整个社会尤其是媒体不应该简单轻率地公布这样那样的所谓预警,因为任何所谓的预警都是将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化、短视化和实用化,并没有科学地去研究,然后得出可靠的结论。也就是说,目前的预警感性多于理性。在专业预警指标没有被科学家确认的情况下,轻率预警,只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同时,整个社会也不应该大肆渲染所谓“人才过剩”。我们社会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受高等教育不是要达到专业对口,比其他人群更有就业优势,而仅仅是为了养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职业态度,也就是专业(或敬业)精神的养成。因此,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应该更多地集中在其精神层面,而不是专业匹配性上,只要毕业生具备相应的敬业精神和态度,其专业是什么并没有多大意义。如果硬要专业匹配,那么国家领导人读什么专业才是最合适的呢?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考生(学生)以及社会等各方都应该正确地对待本科专业预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健康而可持续地发展。 



上一条:新闻:中国高校首次在世界名校建立海外校区
下一条:何云峰:要找准学校发展的支撑点

相关内容连接:

·所长何云峰教授在湖北省高校(本科组)劳动教育研讨会上做主旨报告
·家庭要建立劳动与人性之间的连结
·家庭要为劳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国内出版劳动教育著作一览(截止2020年9月)
·何云峰:学位点调整是否意味着高校不再合并了?
·何云峰:大学不应该堕落到忘记初心的地步!
·何云峰:高校教师考核需首先解决主观认识上的问题
·何云峰:要让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何云峰: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何云峰:要在学历文凭优先前提下对职业证照加以依法分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