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新变化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新变化的成因及对策
添加时间:2009/9/16 21:37:39 所在栏目:『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阅读:5055 作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 来源: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变化的成因,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新变化的成因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问题的现状及成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1.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交错,是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主要原因
第一,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交互激荡的时期。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时代观念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如越来越鲜明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等。但是,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所影响,他们中的不少人存在着认知与行为,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的背离。一方面他们思想的主流积极向上,亮点突出,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又显得意志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
第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的优越感,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 削弱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跨世纪的这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多半是三口之家或四二一形式,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受到长辈的过分疼爱和呵护,缺乏生活的磨练,挫折的体验。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和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少而低,往往重视索取,忽视奉献;重视自身的权利,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
第三,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开放教育的冲击。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这不能不激烈地冲击着共产主义的基本观念,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发生动摇;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之心不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势必趁我国改革开放之机乘虚而入,并使得带有思想、文化、信仰等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融合、激荡和碰撞,最终易造成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真伪难辨,迷茫困惑。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 经济社会的多向发展,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积极方面看,由于它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强调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因此无疑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能增强大学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拼搏向上,奋勇进取,不甘落后,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又不可忽视。由于它在微观上强调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强调等价交换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对缺乏辩证思维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淡化集体,强化自我;崇尚功利,注重物质利益;片面讲求索取与回报,极易陷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误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完善条件下难以完全避免的商品假冒伪劣现象,钱权交易以及其他一些贪污腐化现象,也势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负面冲突,会严重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无论在地域空间、信息交流,还是在思想上都不再像以往那样封闭隔绝了,大学生不仅要从主渠道上通过书本课堂接受思想教育,还会通过并受到其他渠道特别是互联网对自己思想意识的冲击和影响。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强烈吸引着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使他们喜欢上网,从中能快速地、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友聊天玩游戏等。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难以管理、引导和控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利用青年大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望强烈,涉世不深的特点,建立黄色网站并通过互联网极力宣传资本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价值观,这势必严重毒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必然要求我们按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的指导方针,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育人这个中心,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不断总结、改革和创新。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偏向,通过教学活动,营造好创新的气氛和环境,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社会还是学生个人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马克思主义在总结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加速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各门具体科学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断完善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地创造性运用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永葆青春的活力和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说,就是要帮助我们的大学生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帮助他们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建立起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人的问题,是政治方向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让他们了解历史又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既要面向全社会,又要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既要言简意赅,又要深入浅出等等。 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没有创新意识,没有科学理论的新发现,没有先进工具的新发明,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站在原地踏足是绝对行不通的。
从大学生的自身思想发展来看,他们需求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变化中思考,在变化中选择,在变化中寻求,甚至又在思考、选择、寻求中变化。变化是靠创新意识来实现的,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新来满足社会,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创新教育,创造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寄予了大学生殷切的期望。时代赋予了大学生伟大的使命,大学生迫切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仅仅放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 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锐意改革,求实创新,弘扬马克思主义,培养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然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感”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个性平时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如独立思考、兴趣爱好、独立的人格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并对发展学生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 需要形成有利于发挥首创精神的广阔空间。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脚踏实地按照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即使是做导师的助手,做一些外围的工作,也会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还可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养成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是创新活动的“雏形”,需要知识积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科研训练不足,只能使学生仅有积累而缺乏突破,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创新的机器。创新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限于大脑的思维和想象,还必须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作保证,一个假设的提出,只能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想象,当通过实验材料验证,变成真理时,创新过程才圆满、完整。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开展一些诸如学生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科研活动,充分发挥科研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敏锐的头脑、灵活的适应性,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体魄等等。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关键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内在的逻辑体系,充实、改革和完善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 坚持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研究教学对象,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感召力。研究教学对象,就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说服过程中,要切实弄清楚受教育者在实践中遇到的思想理论困惑,紧紧抓住受教育者普遍关注,又迫切需要给予理论说明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理论引导和说服,这就使理论具有了针对性,从而使理论具有感召力、说服力。没有感召力的理论,或即使有感召力而缺乏现实针对性的主张、理念,受教育者都会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达到内化和外化的高度统一。江泽民曾指出:如果不做具体分析,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不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而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思想宣传的效果肯定不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教学对象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研究大学生的理论需求。需求是他们行为实践活动的内驱力。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理论需求,生动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品质及其魅力,才能说到点子上,服在心坎里,落实在于行动中。
  教育者运用什么样的武器,用什么样的理论去说服受教育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坚持理论必须正确。要使受教育者接受一种思想观点,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正确的理论依据,使人听后因理论依据正确,而克服原有的错误认识,教育者理直气壮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道路。其次,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反映,是实践经验的高度抽象和科学概括。理论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才能保证自身的科学性,才能有生命力。用这样的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引导,就会有新话可说,就能够对受教育者感到困惑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出既科学生动、符合实际又富于新意的回答,从而大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教育的实效性。
在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有”的结合:有理、有利、有礼、有力。有理,就是有道理、合情理、合逻辑。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说服力的根据。有利,就是这种说服教育有益于人,使人向善。只有对学生有利,有益于被大学生的心灵和生活,他们才能接受这种说服,说服才能真正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信其讲者,讲其信者。有礼,就是待人以礼,合乎规范,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教育关系的保证。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育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教育活动就难以奏效。有力,就是说服要有吸引力、感染力、鼓舞力、影响力。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能做到“四个有”的结合, 教育教学活动就能打动人心,以理服人。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应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增加调查研究的环节,增加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增加来自现实生活和科学前沿的素材,真正做到使理论教学阐述精要、好懂、管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 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与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一门教学艺术,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教学艺术。因此,再好的教学内容,必须辅之以高明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主动性、预见性、超前性和敏锐性,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点。教师要在现有授课方法基础上,探索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法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考试手段上,总的要求是形式要活,方式要多,质量要高,要提倡采用论文式、思想汇报式、口试、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课堂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应主要考核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情况,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就课堂教学而言,要努力实现几个结合。
其一,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具有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根据教学规律,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对基本概念、基本结论要讲清、讲透,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的能动性,对有关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学,根据自学的内容,要列出有关参考书目并配有若干思考题。对一些疑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则可采用学生辩论、讨论方式,但教师要认真设计和组织,使辩论、讨论有序进行,准确公正评析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指出对错及理由,并根据学生在辩论、讨论过程中普遍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讲解,使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
其二,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主战场,但单纯的课堂教学因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学效果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辅导活动,比如利用QQ、e-mail、短信、博客等网络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疑点问题,沟通师生情感,增多相互认同,也有利于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运用理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和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并调动学生学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其三,多向考查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考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学理论兴趣也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增强学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必要在考试形式上作一些改革,如采取多向考查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多向考查包括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教师课堂设计的配合及相关专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等,闭卷考试就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这种考核形式,对学生来说既掌握了基本理论,还锻炼了其他方面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教育现代化除了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之外,还应是教学方法现代化,如果教学设备现代化了,而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陈旧的,同样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打破旧的教学模式,跟上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最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和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在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 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同样,教育本质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今天的青年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其在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方面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实践能力不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不能全面、准确、深入地看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追求真理的天性,有向善的需要,进步的需要,提高思想境界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教育正是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中不断改革探索,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灌输的对象,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活动方式简单化、程式化。 这样,使教学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只看重理论的阐析,急功近利,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等。“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则是将学生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而不只是灌输。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在目标的确定、知识的分类、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授课形式上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教学互动,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多样化的手段,促成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实践教学的方式,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与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明显地存在着一个互动规律,即: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不断地交流和作用、发展和递进,推动着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地深入前进。在教学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注,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进而与教师和同学乃至社会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会改变原来对政治理论课的疑虑,转而理解、相信,甚至信仰我们所讲的理论,并愿意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努力进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这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会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由量变到质变,说明他们已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改造了自己,使自己成了一个新人,一个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理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人。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以改造社会,为大多数人的福祉为己任。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子萍)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页。
[3] 刘志敏:论德育说服的艺术技巧,《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第77页。
[4] 黄宁:标本兼治,重塑大学生诚信形象,《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5] 宋溧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增刊。
[6] 李万银、陈清:试论管理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7] 祝小宁、王有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低2期。
[8] 毛天虹: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上一条:关于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观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条:新形势下研究生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与实践

相关内容连接:

·何云峰:要让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何云峰: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何云峰:大学生创客之路该怎么走
·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六成愿意嫁“富二代”
·清华大学生放弃工作在家唤醒植物人母亲
·观点大碰撞 90后女大学生:白毛女当嫁黄世仁
·“道德感”问题与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以法学专业大学生为切入点
·新形势下研究生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与实践
·关于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观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