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添加时间:2009/9/16 21:36:05 所在栏目:『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阅读:4406 作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 来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好的、积极上进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些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在价值观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困惑和迷茫,导致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混淆,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寓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之中,积极探索其有效对策,切实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意义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更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瞬息万变、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的特殊时代,对荣与耻、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与选择能力较弱。“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一目了然,泾渭分明,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完整的内在关系,通过肯定与否定、褒扬与贬斥两两相对的形式,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完整地表现出来,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制错误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
  2、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简而言之是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在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国家界限,冲淡了民族现象和民族文化。它们通过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种渠道对“心灵不设防”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摆在首位,价值导向非常明确,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浓厚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具有主要现实意义。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合理地引导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与竞争力和“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层面和要求上来。1
  3、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社交圈的改变,使得不少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中遇到诸多问题,有的往往因一些小事出现隔阂,产生摩擦;有的只顾自己,我行我素;而有的不讲诚信,损人利己。“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提出了鲜明的是非界限,指明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底线,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指明了了方向。而且,当今社会既有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培养与人相处的爱心和宽容,增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及表现
  
  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趋势,那种过去长期以来以国家利益至上、集体主义为本位的一元价值观已不复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而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等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所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相关,从而使得社会现象生活异彩纷呈,这就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
  2、个体化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但同时也释放和催化了个人本位的发展。大学生“独立意识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切身利益但不理会社会事务”,相对于“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敢为捍卫法律尊严牺牲个人利益”而言,他们更“善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朝个人倾斜的发展趋势。2首先,价值主体性意识增强,能动性提高。强调自我价值,崇尚独立自主,弘扬个性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独立人格意识、个体价值意识、价值主体意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评价标准个体化、个性化。大学生更愿意从个体出发,从个人的需要实际出发,开展价值评价活动。他们不大愿意接受共同的价值标准,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而反感或者是本能地抗拒社会本位价值。当然在个性化的选择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呈现出调和性。大学生既不完全以社会贡献大小来考虑自我价值取向,也不以绝对的自我实现程度来确定自我价值,而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寻求兼顾二者的价值选择,希望达到社会、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的。
  3、务实化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加入WTO后的多元化冲突都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呈现理想淡化和讲求实际的务实倾向。⑴价值目标短期化。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现实的,可能的。他们不拒绝长久,但更崇尚现在,更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物质利益。目标短期化不仅带来了注重效率,强化时间观念的现代价值观念,同时也会导致理想的弱化和功利的强化。⑵价值实现工具化。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能为我所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是唯一选择,能帮助通过考试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样,现实中的潜规则也就具有了某种合理性。⑶价值取向世俗化、生活化。“健康”、“家庭”、“金钱”被大学生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宝”;“家庭幸福、生活优越”、“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找更多乐趣”成为大学生们最推崇的处事和生活方式。3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追求,精神追求逐渐倾向与物化。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出了“象牙塔”式的理想国,把自己的视野转向现实,关切中国社会具体问题的倾向明显增强。
  4、平面化
  目前,消费文化的泛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平面化,缺乏深度。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还处于正在形成的时期,因此,极易受到现在消费文化的影响。层出不穷的广告,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充满诱惑力的宣传,这些都诱导甚至支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都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目前,很多大学生所奉行的消费宗旨是: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文化消费跟着时尚走。这种快餐式、娱乐性、无深度、平面化,缺乏崇高感、使命感、道德感的消费文化,一方面,适应和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表现自我的价值观念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文化把一部分大学生塑造成了缺乏思想深度、没有价值追求、失去思维主动、丧失批判精神、情绪反应浅显的“单面人”。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正确构建大学生价值观的关键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在这个重要阶段,应给予大学生以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因此,我们应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1.加强中华传统的荣辱观教育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进步的道德理念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对今天正确处理义与利、公与私、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等关系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如何理解义与利的关系是荣辱观念的基础。“先义后利,存荣去辱”是中国传统荣辱观的主流。中国历代伦理思想家,不管是什么主张,也不管论证的是什么伦理问题,他们总是要同义利问题相联系,总是离不开对义利关系的认识。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不同的伦理思想家们,尽管在不同时期,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对义与利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都是被他们所称道的,而“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则为他们所不耻。实践证明,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道德、没有荣辱,即使是以“求利”为行为方针的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也不能不讲道义。如果“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必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在义利关系上,中国传统义利观,尤其是儒家,虽然有过分重义而忽视“利”的倾向,但是,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古人,弘扬传统的“重义”精神,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把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课堂教育之中,凸显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大学生塑造良好精神风貌的文化氛围,推进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依托学生会、社团及一切学生组织,开展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倡导荣辱观。如利用国家助学贷款的契机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诚信教育活动,征集诚信格言,举行诚信图片展、诚信品牌展等;主办科技文化节,利用辩论赛、有奖征文等弘扬“八荣八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社团活动,设立文化宣传栏,关注空巢老人、病残孤儿,开展筹款义卖等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客体,体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3.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体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知荣明耻,重在实践。要在实践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牢固树立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体系和全部过程中,并始终抓紧抓好。当前,特别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契机,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同时要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等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起来,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5.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
  教师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要把言传与身教完美结合起来,对自己所传授和倡导的内容,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为学生作出表率。高校应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促使广大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治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德育人、以德立人、以德施教,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引导学生。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端正他们的价值取向。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佳芳;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石书臣)
  

?本文为2005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项目编号:DEA050068)的阶段性成果。
1 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2 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3 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上一条: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危机
下一条:关于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观的思考与实践

相关内容连接:

·何云峰:要让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何云峰: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何云峰:大学生创客之路该怎么走
·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六成愿意嫁“富二代”
·清华大学生放弃工作在家唤醒植物人母亲
·观点大碰撞 90后女大学生:白毛女当嫁黄世仁
·“道德感”问题与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以法学专业大学生为切入点
·新形势下研究生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与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新变化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