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科学、宗教与社会价值观 - 伊斯兰教 - 穆斯林信仰和儒家文化 |
穆斯林信仰和儒家文化 |
添加时间:2009/5/28 20:14:07 所在栏目:『伊斯兰教』 阅读:4808 作者:张承迁 来源:
|
作为最后天启信仰的伊斯兰,对待儒家文化,这不仅是怎样看待的问题,它也是伊斯兰信仰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伊斯兰信仰最突出的是真主存在和真主创造一切;这条原则始终贯彻到伊斯兰信仰的各个方面。离开这个重要的前提,再谈什么都不能代表伊斯兰信仰。
穆斯林对此是非常熟悉的,在古兰启示第2章的前五节里,就着重指出:“他们信仰赐给你的和在你以前所赐给的。”(《古兰》2:4)只是对这节的理解有很多片面的说法;尤其把“以前所赐给的”介定在伊斯兰以前的犹太教《旧约》和基督教《新约》上,就很失公允。因为在使者先知穆罕默德之前,人类所受到的启示,这只是中东地区的重要方面;象其他地区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南美地区文明,同样是在真主的创造范围内,怎能说其他地区都不算呢?他们不在真主的创造之内吗?真主没有引导过他们吗?可以看看启示上是怎么说的: “派遣使者之前,我不施惩罚”(《古兰》17:15) “每个民族都有一位使者”(《古兰》6:42;10:47;16:36;) “如果我意欲,我定在每个城市选拔一位警告者”(《古兰》25:51) “我只要派遣使者,必以他的民族的语言,以便他向他们解释清楚。(《古兰》14:4) “你只是一位警告者,而且每一伙民众都有一个警告者。《古兰》13:7) 在《古兰》经里,警告者、引导者、使者是划等号的。它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一部伟大的启示教导,我们不能拘泥在使者先知的资格上;因为这不是由人来决定的。如何能站在宇宙的立场上来看待人间的小事,并从造物主的普慈来思考启示的指导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绝不会被排除在真主的慈惠之外。应该看到,当使者先知在麦加接受启示,承担伟大使命之时,中国已处在盛唐时代;文化高度发展,并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伟大古兰启示之所以选择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这是真主的安排。我们作为人只能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它是古代伟大先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三大信仰的鼻祖伊布拉欣(亚伯拉罕)祈祷的结果。(《古兰》14:35—41)第二,选择人类记忆力最强的、天然环境非常恶劣,缺乏文化渊源,几乎是文盲民族中的一位文盲接受这部伟大的启示,排除了任何人为的干扰。使者先知穆罕默德文盲孤儿的身份和诚实的品德是世所公认的。如果说穷则思变,他在和比他长15岁的富孀哈迪泽婚后,(结婚时他25岁,哈迪泽40岁)已经跻身于富人之列,他毫无必要编造神话,甚而遭到全体贵族的反对;他在经历过艰苦过程,取得空前胜利之后,他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也没有宫殿、军队,仍然是以领拜人的身份和贫民相处。他每天仍然是以夜里的三分之二、或一半去礼拜真主。(《古兰》73:20)试想古往今来的君主帝王,在取得王位,高枕无忧时有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伊斯兰从未宣布自己创立什么新的宗教。在古兰启示里明白地宣布“对你所说的,无非是对你以前诸使者说过的。”(《古兰》41:43)尤其使者先知穆罕默德被启示:“你说:我只是和你们一样的普通人,启示给我的是,你们的主是独一的主,无论谁希望会遇他的养主,就必须力行公益,不要把任何树配参与到他所崇拜的养主中。”(《古兰》18:110)这节包含了两条重要原则:不要浪费生命在崇拜真主以外的任何人或物上,那是毫无意义的;再者就是人生使命,力行公益以完成自我的价值。它反映真理就是这样平凡无奇。 中国儒家思想由来之《易经》中有三条原则就是变易、简易和不易。变易是说宇宙间,一切被造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的过程里;这一点正是总结在《古兰》启示之中:“我成对地创造一切,以便你们思考。”(《古兰》51:49)说明一切被造都是相对的。宇宙人间就没有绝对的事和物。对立统一的变化伴随着每人每事。这种变化尽管错综复杂,但信仰的原则,虽不为我们人人所理解,但只要认识到创造一切的真主是绝对的,是永远也不易的,就可以看清事物的法则;使最深奥的哲理在简易平凡中被认识,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都走进最高学府,就象我们并不了解食物是怎样消化吸收,但并不妨碍我们照旧消化吸收,正常运转。哈佛的博士和草原上的牧羊人同样都能认识到真主的伟大和人生的使命,因为《古兰》启示,既具有深邃精道的理论,又具有无数史实先例,让每一个人可以从他个人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和认识,并明确指出人类被创造的目的和使命就是“治理世界”。(《古兰》35:39)而且把信仰和力行公益放在一起,《古兰》启示中关于“信仰和力行公益”的提示共62处,足以证明伊斯兰是多么重视人生现实的奋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把“仁”作为其理想的核心,而孔子所提倡的“仁”并不局限在仁爱的意义上,比如“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孔子以仁为最高理念来建立他的思想体系。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按几千年以后的标准去衡量古人。孔子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为那个时代发展而负责教导的人。中国人爱以圣贤称呼他,而圣贤是无过的。尤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溢美之辞不绝于文,在一般人中,很少有人去看看他们自己是怎样评价自己的。首先,孔子是“ 述而不作”(《论语》子罕第九),他并没有自己写一部著作供后人遵从,他只是秉承周朝的文化和信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对自己的认识“吾少也践,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第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第九) 伊斯兰信仰中,关于使者先知穆罕默德,正如前面所引用过的“你说:我只是和你们一样的普通人”(《古兰》18:110)“吃食物并来往于市场”(《古兰》 25:7)“除去安拉的意欲,我不掌握自己的任何利害”(《古兰》10:49)在人类的经验理,任何成功的人,不美化自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虚假之中,趋炎附势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所以中国人说,盛名之下其实唯符。但《古兰》却告之以真理,它不需要修饰,也无须造作,一切都是那样直白,因为真主创造一切,并为其制造了法则,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是通过历代先知先觉或以:“约”的形式告诫给人类,而且再三强调,伟大创造者真主也绝不爽约(《古兰》3:9)完全按照所约兑现给每个人。其中有一条,真主绝对公正的原则是不容任何破坏的,也可以说,谁都不会因其禀赋而受到亏枉。在天然法则的制约下,每个人都按照其禀赋的条件来要求,绝不会超出其禀赋的能力以外而加以责成(《古兰》2:286)使者先知穆罕默德是孤儿(他是遗腹子,7岁又丧母。中国的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也是一个孤儿)。他经历了人生中很多不幸和坎坷,后来以雇工的身份为富孀哈迪泽放羊,在乡里赢得了诚实者(艾米尼)的称号,当他接受启示在麦加开始传播(《古兰》以后,立刻遭到贵族势力的反对,认为这是违反祖先传统,而且怀疑,他怎么能受到启示呢?这么多大人物和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即使轮也轮不到他这样的人啊!所以疯子、骗子、诗人等一大堆诽谤之词就飞向他。如果仅仅是诽谤还罢了,最后一致要以结束他的生命来制止他的宣传。孔子只是在陈绝粮,而使者先知面对的是屠刀,他不得已,只能迁移到麦地那。而追随他的人,已先期数批迁往埃塞俄比亚和麦地那。其中包括他头号敌人艾布苏福扬的女儿温姆·哈比布(原名拉姆耶)。温姆·哈比布与丈夫奥拜杜拉信仰了伊斯兰以后,尽管是艾布苏福扬的女儿、女婿,也毫不例外地要承受迫害而逃亡,他们到了异国他乡以后,仍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也正是在这危难的时刻,奥拜杜拉改宗了基督教,拉姆耶面对这种场面,父亲是伊斯兰的头号敌人,丈夫又成了叛徒,她简直痛不欲生,成天闷在家里,不敢出门,为了女儿哈比布,她除去忍气吞声,几乎看不到任何转机,但使者先知听到她的悲惨故事后,立即委托埃塞俄比亚的国王楠扎希向她求婚,国王代先知给了她聘礼,并为她举行了新郎缺席的婚礼,以此改变她的身份,使其勇敢地生存下去。大概两年多以后,她才有机会到麦地那与先知圆房。除此还不说,许多次强加给使者先知的战争迫害,使他被迫率领手无寸铁的穆斯林为保卫信仰而付出巨大的损失和代价。当他领导着一万多穆斯林重返麦加时,不信仰的人恐怖万分,好像大难就要临头,但使者先知穆罕默德低着头,朗诵《古兰》走进这个曾经要他性命的城市,他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对你们没有任何谴责,希望真主宽恕你们”。 可以看到,凡是真主启示的教导都不会像现代政治斗争那样以屠杀为最后手段。当然真理的实现,有时也会有这种反复,但宇宙间的法则不会依某个人的好恶有所改变。儒家思想从人伦入手,不提倡怪、力、乱、神,讲格物致知,讲修身齐家、礼乐兴、刑罚中。这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之所以不提倡怪、力、乱、神,是因为人类在知识不开化以前,似乎没有资格谈论这些,如果非要谈,走火入魔、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太大了。事实上,人类发展到今天,飞船登上了太空,人类也着陆了月球,再谈怪、力、乱、神,也并不比古代高明多少,但是人类至少明白自己的渺小,在宇宙内根本不成比例,像微生物一样怎能有资格判断呢? 伊斯兰和所有天启的信仰一样,只是告诫人类,相信创造一切的真主,相信他为宇宙制定的法则,这只会有利于人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懂得人生的意义,更好地完成生命使命,最后走向不可逃避的归宿。可是正如中国一些古代圣贤所担心的,人类不迷信、不入歧途,几乎是不可能的。儒家提倡忠孝以教导人类,使得中国人老有所养,终有所葬,勤于职守,忠于君王的伦理道德维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不断提高。但拜祖先、拜君王的愚昧仍然愈演愈烈,就是曾经受到天启引导的民族,也走入这个怪圈,根本原因是愚昧无知造成,是人类在生存中的无奈,对探索的不可知,在变幻莫测的生存发展中,不愿承认自己的渺小,又不甘心于无能为力。一方面狂妄致死不悟,一方面迷信到苟延残喘,或妄想任何歧途的追求,反正人生就是几十年,不是埋头于某种能占据心灵的奋斗,要不就是沉溺在足以麻醉自己的碌碌过程,总之,听之任之,即便明天世界末日,今日也要争个你死我活,或者将所有积蓄金身泥塑,辉煌庙宇,以赢得乡里赞美,世代称羡,比起那些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当然要好多了,无非心安理得,当然正如《古兰》所指出的“我成对的创造一切”(《古兰》49:11)。世界上的事,有弊就有利,修庙建庵,虽说只助长了迷信和大量的浪费,但比起烧杀抢掠总还是要好一些,而且留下一些古刹幽境,毕竟反映许多历史和供人思考参悟的素材,保留了一些文化遗存,正像《古兰》所指出的“他使你们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古兰》35:39),人生的使命就是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就是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真主的普慈恩惠,把渺小的人生参与到真主伟大的造化中去,以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尤其应以牺牲自我为目标。这在儒家为杀身成仁,在伊斯兰教导中“故你应礼拜你的养主并作牺牲”(《古兰》108:2)过去穆斯林片面地理解“作牺牲”就是宰羊宰牛,以款待客人,事实上,宰羊宰牛都是向造物主表示自我牺牲的决心,让个人抛开一切私念,像牛羊就死一样,为了主道事业,放弃个人的私心杂念,奋不顾身地视死如归。所以《古兰》教导那些宰羊宰牛的人说:“它们的肉和血都不能达至安拉,但你们的敬慎能达至他”(《古兰》22:37)这里提到“敬慎”,即敬畏真主,谨言慎行,并坚持主道正义,无私地奉献自己,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命的价值是以其对人类社会的奉献来显示对造物主的感谢,至于早死晚死,贵在死得其所。 《古兰》教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她作为伊斯兰的最高指导原则,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作出了明白的指导,我们无论信与不信,都可以在自身的体认中加以检验,可以说,世间任何事务,如果没有个人牺牲,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谁都会认识到,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付出牺牲,才能有所收获。真主是执掌还报的主,他绝对公正,谁都不会平白无故地获咎,也不会平白无故地受到恩惠,当然这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着急,更不能自以为是。历史上许多不义的人,你好心告诉他,他是不听的,甚至他公开辱骂信仰真主,你们不是说真主深知一切吗?那么叫他降一点天谴,不是一切都可以证实了吗?或者信仰的人为我祈求惩罚,那怕有一点灵验,我都坚信不移。但是《古兰》告诫,对于这类人,你就让他们等待吧!当真主命令的时刻到来,那就是时候到了一切必报。所以启示教导说:“尽你们所能而工作吧!我也正工作着。你们很快就会知道,谁将遭受羞辱的痛苦,谁是说谎的人,你们关注着吧!确实,我也和你们一起关注着。”(《古兰》11:93)
|
|
上一条:国内对中国地方伊斯兰研究概述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相关内容连接:
·国内对中国地方伊斯兰研究概述 ·国外对中国地方伊斯兰研究概述 ·国内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简述 ·国外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简述 ·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漫长曲折历史 ·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特点 ·中国宗教与伊斯兰教的文化类同性和相似点 ·穆斯林学者的有关伊斯兰教著述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