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初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初探
添加时间:2009/3/27 23:18:21 所在栏目:『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阅读:4086 作者:马海峰 来源: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具有如下共性:课程政治性强、课堂人数较多、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等。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效果都不甚理想,多数教师也都认为此类课程教学难度较大,甚至有些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大学生感觉此类课程缺乏兴奋点便是其中之一。
  
(一)兴奋点的判定及其出现的规律性
  
  所谓兴奋点,是指人在潜意识里所具有受到刺激极易引起兴奋的敏感区域。从生理角度来说,兴奋是由于外界事务对人的敏感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反映。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主要来自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当处于课堂兴奋点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对教师的提问等做出最快反映,教学效果自然较好。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是善于创造和把握学生的兴奋点,这样不但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M·Bruner)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的兴趣自然能激发起兴奋点。从生理上分析,人的大脑不可能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兴奋期过后往往很快就进入低沉期和倦怠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兴奋,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明显缺乏甚至没有兴奋点。当课堂教学缺乏兴奋点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思维比较迟钝,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几乎没有反映,或者大多数同学昏昏预睡、目光呆滞。此时,必须进行激发兴奋点的方法来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活力,可推出准备好的精彩案例或课堂讨论等互动性活动,以互动的方式来促使学生的大脑进行积极思考。
  根据笔者在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作的调查统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兴奋点的出现及消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如下图分析: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兴奋点活动规律示意图
  
  上图AB段:表示上课初的10分钟左右。这个时段课堂上学生的兴奋度(这里用兴奋度大小来代表兴奋点的高低,用倦怠度大小来代表兴奋点衰退程度)较高,80%同学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来自课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同学之间还有沟通交流事宜等。但是这种兴奋度对课堂教学活动弊大于利,因为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在课堂内容之上,教师急需改变这种兴奋点杂乱的课堂氛围。
  上图BD段:上课开始10分钟之后的阶段。随着课程的进展和教学秩序的逐渐安静,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向课堂内容上进行转移,学生开始真正去了解这节课老师将要讲授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此时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介绍和切入点的选择都非常重要,一定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假设所授的课堂内容不能吸引学生,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奋度逐渐降低,并开始转而做其他的事情,如看其他书籍、玩手机游戏、睡觉等等,整个课程的教学随后就进入倦怠周期,学生的倦怠度逐渐上升,课堂上表现出一种沉闷、昏昏欲睡的状况,如此的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上图DE段:课堂教学氛围维持倦怠、消沉的阶段。随着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注意力降低,对于教学手段感到乏味,学生的兴奋点减少到了低点,但是迫于纪律的压力又不能“胡作非为”,精神上逐渐低落下来,学生大多目光呆滞,对于教师的提问等几乎没什么反映。可想而知,此阶段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差。
  上图EFG段:课堂兴奋点恢复阶段。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行将结束而带来的兴奋点,直到课程结束前的几分钟学生兴奋点将达到较大值,这主要是对于下课后各种活动的期待而形成的兴奋,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是弊大于利。
  
(二)如何创造兴奋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课堂兴趣,如何在课堂上不断适时地创造兴奋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难题之一。创造兴奋点可以从课程的内容、授课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语言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基本原则是以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功能。例如:案例教学法的时间安排、课堂辩论赛的竞争机制培养、课堂演讲的自我表现欲望、课堂材料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再如多媒体、画面、影视资料的使用、课堂语言的转换、教学语言生活化等都是需要进行研究的内容。
  1. 重视课堂的前十分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短暂的,课堂开始阶段的“兴奋点”不仅能启动激发学生精神振奋,而且能够把学生上课初期混乱的兴奋点聚焦到课程内容上来,成功揭开课程教学的序幕。这个阶段能够激发兴奋点的手段主要图片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热点问题导入法、价值引导法等。
  图片引导法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课程相关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图片的简单分析来达到引导课程教学的目的,图片的选择上应具有精彩性、震撼性、真实性等特点,该法的难点在于如何完美地把图片内容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视频导入法类似于图片导入法,视频的效果更加优于图片,但是视频的播放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应该在5分钟左右,视频的选择面相对较宽,视频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可以从新闻报道、影视剧、资料短片等取材,甚至自己拍摄的短片也可以选取,难点在于如何把视频内容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热点问题导入法是在课堂开始时介绍分析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高度关注,同时对于热点问题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够达到较为深入的认识,提供给学生全面而透彻的分析,会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引导到课程内容上来,学生也会在较高的兴奋度下完成课程的学习。
  价值引导法主要是通过介绍课程内容的价值来吸引学生的关注,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都具有务实精神,他们热衷于未来能够带来收益课程的学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则很难体现这种未来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需要教师进行充分挖掘,从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择业观等入手,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意识到课程本身对于他们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 课程中间阶段的60分钟
  这个阶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讲解课程内容的主要阶段,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平稳进行。所以这个阶段不易过多进行视频等资料的播放,以免破坏整个教学的氛围。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兴奋降低的情况,激发学生兴奋点的手段主要有案例分析法、幽默语言法、情景渲染法等。
  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代表性案例的讲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魅力,以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案例通常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经典事例,所以学生大都对案例具有较高的兴趣,该法的难处在于案例的选择上,如何能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幽默语言法主要是通过课堂语言生动性、幽默性来创造兴奋点。课堂教学语言的平淡,往往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句,来调节学生疲倦的大脑,学生在哈哈大笑之后就会缓解课程学习的疲劳,同时也会关注于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内容。该法的难处在于如何结合课程内容制造幽默的语言。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正如教学心理学专家卢家楣教授指出:“情调是一种最轻微、淡泊的情感状态,持续的时间短。它往往没有明显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主观体验。它通常伴随着知觉而油然发生,更多地受环境刺激的直接影响。”当被教育者(包括教育者)在一定的环境中时,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涉及的就是情调,而情境渲染法影响的也主要是被教育者的情调。
  3. 课程结束前的10分钟
  由于临近下课所带来种种期望,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兴奋度往往较高,但是这种发散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是不利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必须用更加精彩的课堂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题讨论、课堂辩论赛、演讲赛等都是较好的选择。
  专题讨论是对课程所学内容的某个重要方面让同学在课前进行准备,课堂之上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大学生大多都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表现欲,所以对于讨论都很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学生往往忘记了将要下课的事情,甚至下课之后还余犹未尽。该法的难处在于讨论的题目一定具有可讨论性、争议性和精彩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讨论的思路,以便从讨论中收获更多。
  辩论赛是通过组织课堂小型辩论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奋度,辩论赛的优点在于具有竞争性质,带有竞赛性质的辩论很快能激发全班的热情,辩论赛的题目往往前一次课就留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即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准备文案的能力。
  演讲赛是通过组织同学演讲的方式来提高课堂的兴奋度,演讲的题目也是前一次课预先告知同学去做准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演讲的内容相对容易选择,而较多学生也成就了会有较多的观众,演讲赛能够较好调动课堂的气氛,也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
  
(三)如何克服兴奋点的对立面——倦怠点
  
  课堂兴奋点的产生主要来自授课内容的新奇性、热点时事性、实用性、共鸣性等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做好资料上的准备,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创造类似这样的兴奋点的,使一个原本枯燥单调的内容变得有趣,从而增加了学生主动接受内容的意识。在课堂实践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进行兴奋点的激发调动,并非一定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一节高质量的课一定会有多个兴奋点,而每一个兴奋点的设置都应紧扣教学目的或围绕教学中心展开。调动学生兴奋点的方法也有具体灵活的方式,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定法,还可以借助沟通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以表扬鼓励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另外,如何克服兴奋点的对立面——倦怠点需要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方面进行分析,课堂上出现倦怠点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根源在于课堂学习动机的被动性和内容的枯燥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也加重了课堂上倦怠点的过多出现。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克服倦怠点的出现首先要从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容的精彩性上进行努力,其次要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辩论等手段逐步扭转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形成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认识。总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兴奋点的分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效果。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海峰)


上一条: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出”关系
下一条:调查:75.4%的大学生为作为中国公民感到自豪

相关内容连接: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出”关系
·浅议思想道德建设与高校“两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