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科学、宗教与社会价值观 - 科学、哲学与神学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宗教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宗教 |
添加时间:2008/1/20 14:23:08 所在栏目:『科学、哲学与神学』 阅读:5720 作者:科学宗教与社会价值观研究室 来源:
|
作者:孙卓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宗教学04级 上海 200234)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详细介绍。伴随着唯物史观的诞生,马克思与恩格斯也第一次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阐述宗教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的角度来考虑对宗教的批判,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宗教理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旧无神论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宗教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经典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占有特殊的地位。这部著作在总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往著作中对宗教批判成果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出发,对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独立化了的表现当作现存世界基础的唯心主义观点,并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说明了宗教是人们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表明了他们的宗教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致性,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今天,当我们结合当前宗教领域的一些问题重读这部著作时,仍然能够感到他们的基本思想是那样的清晰,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文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 关于宗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着他们。他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1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宗教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所独有的,区别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性。使我们认识到: 首先,宗教是“种种虚假观念”,也就是说,人所虔诚信仰和顶礼膜拜的各种神灵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模板创造出来的,是虚假的,想象的,非客观存在的。宗教的生存并不在于宗教本身的自我维系,而是人对于自我想象的不断夸大化、完美化。其次,这种关于神的虚假想象并非凭空的幻想,并非不可捉摸,而是人自己创造的,与人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是“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也就是说,神灵是人本质的异化,是一种人格化的超自然的存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神灵并不是人和一种外部的力量,而只是人们头脑的产物。再次,人们不可能被真正地神灵所统治,宗教意义上的神灵是不存在的,人们被所谓的神灵所控制实际上是人们被自我的异化所统治,是被人自我的想象所控制,是“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是人们头脑中的产物对自身地统治。最后,批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解释现实的宗教,不是为了使人们了解虚幻的宗教,而是为了从宗教的压迫下解放人,使人不在受到宗教的压迫,不再让神灵主宰人的生活,不在宗教的“枷锁下呻吟喘息”,而是在现实中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谬论进行了批判。 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错误地把宗教当成了现实社会中的独立存在。“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2没有一个想到宗教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将自己对于宗教的批判和周围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他们把宗教思考成一种独立于现实的东西,而且还将其他的思想也划在宗教的行列里面,把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归结为宗教或者神学,把“一般人”宣布为宗教的人。认为到处出现的都只是“教义和对教义的信仰”,使得世界在越来越大的规模那被神圣化。 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错误地把打破宗教的禁锢当成了消除现存压迫的手段。认为是宗教禁锢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宗教阻碍了人们的解放。根本不需要打破现存的统治,也不必对现实的压迫进行反抗,只要在思想上破除宗教的束缚,只要“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幻想”,只要教会人们“如何从头脑里抛掉这些幻想”,人们就会得到物质层面的解放。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对于宗教的批判仅仅是理论上的,他们并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并不想消灭现实中的宗教,更不想消灭宗教存在的现实根源,他们所做的只是对神学的观念进行批判,对彼岸世界的幻象进行揭示。实际上,他们只是替人们摘下了枷锁上虚假的花朵,而对禁锢着人们的枷锁却视而不见。对他们这种怪论,书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有一个好汉一天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关于重力的思想迷住了,如果人们从头脑中抛掉重力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一样。 第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错误地把宗教幻想当作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历史的发展源于宗教的发展与变革。他们并没有看到宗教只是时代现实动因的形式。宗教中所体现的矛盾只是现实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现实矛盾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对宗教的批判始终是站在唯心主义历史观之上的,是“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来代替生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因此,他们的批判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对宗教进行不全面地说明。而非反对现实。 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他们在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不足之后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运用唯物史观对宗教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并为人们摆脱宗教这一精神枷锁,获得解放指明了道路。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产生的根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了阐释。他们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深入研究了宗教与人,宗教与社会以及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之后,认为宗教的产生来源于现实,来源于阶级社会,来源于人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来源于现实中人们的物质生产以及在此生产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因此,宗教不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源,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不会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宗教,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源只有从一向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生产和交往的方式中去寻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宗教的产生理解为,在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大自然强大力量面前的无助,在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不确定使得人们希望能通过一种外部的力量帮助自己,保护自己,引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灵安慰。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以自身为模型,将自己的力量不断幻想地夸大,成为了神灵的形象,使宗教得以产生。人们通过宗教的幻想展示了自身试图掌控自然,掌控自身命运的渴望。虽然是人创造了宗教,但究其根源是因为人面对自然和社会变换时所遭遇的困难。如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宗教里的苦难既有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因此,当要对宗教的起源进行解释的时候,“绝不是又可以用其他概念,用‘自我意识’以及诸如此类的胡言乱语来解释,而是应该用一向存在的生产和交往的方式来解释。”;当人们对宗教的起源进行找寻的时候,“他就应该既不在‘人的本质’中,也不在上帝的宾词中去寻找这个本质,而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这个本质。”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理解宗教,批判宗教。既然宗教的根源来自生产和交往的方式,那么,对于宗教的理解也自然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站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的“道德约束”,“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苦难尘世的“神圣光环”。在一切阶级的社会里,宗教实际上是对充满了阶级压迫,残酷剥削的颠倒了的社会进行辩护、美化的道德证明。这种虚假的道德证明为残酷的世界涂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加上神化,从而使处于颠倒世界的、被压迫的人们甘于忍受现世的苦难,帮助占统治地位的剥削者。为他们的剥削进行辩解,因此剥削阶级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宗教,扶植宗教为自身服务。罗马帝国在取得政权之后,利用基督教,为其添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内容,把基督教作为统治人民工具的国教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然而,对于被剥削者,被压迫的人民来说,宗教所起到的只是欺骗和麻痹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宗教给人民以“虚幻幸福”,为禁锢着人民精神的枷锁装饰“虚构的花朵”。既然只是虚构的,那么宗教就只能给人们以暂时的慰藉,使人们得到虚假的解脱。并使人们丧失了自己革命的斗志,安于被剥削的地位。对于现实社会的剥削,统治阶级的压迫,它却岂不到丝毫的作用。对于宗教给予人民的欺骗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同时,引导人民通过革命实现真正的幸福,现世的快乐。马思克说“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4,“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要真正的理解宗教,批判宗教,就必须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追溯他们产生的过程。”6。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它实际上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对它的理解很自然的也应该通过这个基础来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后,他们揭示了在阶级的社会里,关于宗教是如何为各种私有制进行辩护的,又为什么作这种辩护,原因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其答案只能在社会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去寻求。 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要消灭宗教,实现人类真正的解放,其手段不仅仅是批判,而是必须在批判的同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德意志形态家们的批判,从物质实践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不可能自己消亡,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将其摧毁,而这种摧毁也并不是直接对宗教的,而是对于作为宗教产生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摧毁。他们提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7 也就是说,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旧的剥削制度,消灭旧的剥削阶级,才能最终消除社会的苦难,彻底铲除宗教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这才能真正的消灭宗教。 从1844年的《神圣家族》到1847年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宗教观的完成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这个时期中一部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的著作。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著。从书中反映的思想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并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了明确的划分。它首次明确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是思想而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观点,可以说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并首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对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对今天宗教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42-43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43页
|
|
上一条:已经没有了 下一条: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相关内容连接:
·启蒙时代的上帝观——洛克和伏尔泰之比较 ·从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看科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 ·科学与宗教简论 ·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城市社会中的科学与宗教:北美佛教观察 ·科学与宗教论文集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