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云峰,来源:《上海教育》2014年12月20日第12B期“教育云斋”专栏,第58页。
近日,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在上海举行。据媒体报道:这个专场招聘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教育单位和教育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各级各类学校师资配置的需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良好声誉”。这的确是值得赞扬的事,能够坚持十多年,真的很不容易;而且,这样的招聘会的确也为求职与人才需求双方对接提供了极好机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优点不容置疑。在现场笔者看到那么多应届生人头攒动,不管学什么专业,也不管从什么学校毕业,大学生们都来求职应聘,火爆场面令人眼花缭乱。不过,这没有让笔者感到高兴,却深深地感到,教师入职似乎缺乏了应有的严肃感和神圣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最神圣的职业。教师要为人师表,对其职业的严肃和神圣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同于一般职业。但是,现在似乎考三五门课程,及格了,再加一个大学毕业证书,任何人就都可以做教师了。尽管各区各校都设有笔试、面试等环节,但基本条件还是毕业证加教师资格证。这让人总觉得有些轻飘飘的。如果这样,那么还要开设师范专业干什么呢?还要成千上万的人去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干什么呢?还不如将师范生统统取消得了!一方面是经过四年严格训练的师范生找不到工作,被迫转行,另一方面却是大批的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师资来抢“饭碗”。不管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如何,这样的局面着实有些让人看不懂,即使慢慢看,也不懂。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如此没有严肃和神圣感地让新入职者进入教师行业的。笔者以为,为了严肃教师职业门槛,应该对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更长时间的专门培训和实习,然后再投放到各间学校去。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要求,尤其是实训、教学基础技能、口语表达、学生心理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观察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专业精神等等诸多方面的要求是教师入职的前提。没有专门化的、一定时间的训练,一个人不可能达到这些要求。这跟医生职业十分类似,入职的门槛一定高;入职后,待遇一定要高。这样,才能有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行业。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取消专门的师范专业,将师范专业与普通的学科专业完全一体化,然后在本科毕业后,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训练结束给予教师资格证书。好像除了中国以外,没有哪个国家简单地如此将教师入职条件降低为几个专门课程考试及格。很多国家或地区甚至要求2-3年的专门培训,其中包括做实习教师。所以,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一个人获得教师职位之后,往往都会有更高的职业忠诚度。笔者以为,师范生完全没有必要考教师资格证书,毕业生直接招聘进来后,加以一年的实习教师培训,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加以带教,然后再统一分配到学校,即可进入再到正式的教师岗位,这样的政策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的。而对于非师范生,实习培训时间应该至少两年。俗话说,来之不易的,才知道珍惜。教师职位的入门难度提高了,入职者才会更加珍惜它。当然,这样的政策需要相应的薪酬待遇以及其他条件配套。
当然,笔者也注意到,上海等地已经开始对新入职教师加以专门培训后再将其投入到学校中去。这些专门培训的为期时日从几个星期到半年不等;培训有全脱产培训的,也有业余培训的;有统一集中培训的,也有分散由各自学校或各区(县)加以培训的。但这个做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没有分类管理。新入职教师一律同等对待,统统被要求接受培训。另一方面,目前的培训内容和大纲基本上属于领导“拍脑袋”决定的,没有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是缺什么就补什么,而是给什么就必须接受什么。培训的重点往往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师范生基本上都系统学习过,甚至在实习中运用过。因此,师范生接受这样的训练基本上属于“炒冷饭”,但对非师范生却非常必要。笔者还注意到,有的培训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教,轻视学,忘记教与学的统一,更轻视对专业精神、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和师德方面的培训。因此,这样的培训即使有,也没有严肃性。
如果通过更加严格的培训,使教师入职多了更多的严肃性和神圣感,再配上像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那样的需求对接活动,那就会更加精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