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辑 - 钱宏GDE研究 - 把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生态经济”上来 |
把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生态经济”上来 |
添加时间:2009/5/25 11:25:14 所在栏目:『钱宏GDE研究』 阅读:3466 作者:钱宏 来源:
|
有网友看到拙作《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将“耕读传世”的文化精神注入“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之中》(blog.ifeng.com/article/1764236.html),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短时间内是无法协调的,尤其经济起飞阶段”,我不这样看问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变事后保护补救为事前的积极引导。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循环成长的天然功能,只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结合人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任何条件下,都一定能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变政府职能”的科学依据。江西的干部在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问题上,态度上肯定没有问题,正如苏荣书记告诉我的,是一致赞成支持。但这次我在江西考察时,也隐约感觉到,在对核心概念“生态经济”理解和操作的侧重点上,感觉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有的干部心里主要侧重于“生态”,有的干部则依然侧重于“经济”,即GDP。当然这是很正常的。 我想说的是,申报国家级试验区并得到国务院批准,这是一件大好事,是江西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江西人民做出的一大贡献。关键在于如何把好事做好,如何正心诚意地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规模最大试验区上下功夫,“生态经济”(最好提生态文明)四个字一个整体,就是着力点。生态经济,不是不要GDP增长,但它不是传统的GDP增长。生态经济,首先说的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同时也包括政府职能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GDP结构调整”亦即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和造势,其中既有升级换代,也有退守还原。“升”与“退”之利与好也并非如黑白那么分明,“升”有高处不胜寒之忧,一味追求未必合情,“退”有海阔天空之益,顺势而为也许更趋合理。而且,“退”也可能是“进”。比如,江西省哪怕具体到九江共青城真正确立以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文明为目标和发展方式,那么,就完全有理由向中央争取特殊扶持政策,不只是有关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倾斜,更重要的是关于江西省的“政绩评价体系的调整和改变”这样的特殊政策。生态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放水养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式的扶持政策——率先实现全体公民的“同等国民待遇,统一社保体系”,把解决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作为最大的政策目标。诚然,江西人九江人共青人自己先要把什么是“生态经济”,如何发展“生态经济”要弄懂弄透一点(这也需要专门的班子组织实施),真弄懂弄透了不仅是对江西的贡献,也是对全国,甚至对世界的贡献。 把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发展生态经济上来,同时,配套完成政府职能及评价体系的转变,这是一步事关全局的大棋。 要走好这步大棋,关键还是我们如何调整、布局和造势。一个基本点,就是江西人要对江西的资源优势、资源秉赋有充分认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绝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的工业化、城市化为发展模式,而应当以文化(包括教科文卫新媒体新经济)、自然(山江湖人文)繁荣创新的城乡生活一体化为发展模式。”江西最大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秉赋是什么?四个字:青山绿水。或者说八个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日前我应邀去拜访老同志朱厚泽,他说江西很早就搞了一个“山江湖工程”,不知后来什么原因没有再听到有什么动静了,听说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江西作为后发省份,后发地区,要寻找自己的后发优势,不可能再重复、承接、复制沿海地区外向型、高能耗工业化和基建型城市化的老路,那样的结果必定是邯郸学步,最后不但赶不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继续强化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之弊端,而且把自己的优势秉赋资源白白葬送掉了。 所以,江西即便是讲发展经济,也要特别抓住17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契机,借助政策、高科、资本、创意四大杠杆作用,把自己的“青山绿水资源优势”或者说“山江湖优势”发挥到极致,采取一种“青山绿水与安居乐业发展方式”。我们的干部要弄明白一个根本点,无论如何GDP数字再重要,也没有江西人民的安居乐业重要,“安居乐业”都是我们工作永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至于安什么样的“居”,乐什么样的“业”,一旦置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中,就会发现有着比建设工商文明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落实到GDP结构或产业结构的调整上,重在发展以创意为核心的“自然创意产业(包括文化产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把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自然文化遗产”一样,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里的自然创意产业(包括文化产业),也将显示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因为,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的双重价值,就是自然文化的双重价值。 所谓自然创意产业,就是从审美与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运行的组织活动。自然创意产业,不同于单纯的文化产业,它必须是结合自然资源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创造,同时,必须具有“从审美与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且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身的组织创造形式。从创意的角度看,自然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创造力与价值取向,应当同时涵盖自然审美、科学创造、文化创意、经济创意、社会进程。文化创意,是一种产生原创性(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和重新改造已有事物的过程观念)的能力,以及能用新的方式解释世界,并用文字和视、听、触形式加以表达;科学创造,包括好奇心,一种勇于实验的愿望和在解决问题时创建新的关联项;经济创意,是能够引导在技术、商业实践及市场营销方面创新的动态过程,同时也与争取经济竞争优势或以差异性构筑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自然审美与社会进程,都与人类衣食住行身心灵适宜度、合情度相关连,是善待他者,和合共生——和解共存、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现实呈现。文化创意、经济创意、科学创造与自然审美、社会进程均衡适宜发展,才能构成自然创意产业的全部内容。即使单纯从经济发展的意义上,自然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成果也将是可观的,但它同时兼顾到了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人力的、结构或制度等五种创意资本,作为产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循环均衡互动过程,最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自然创意产业的主创力量,来自人们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的积极创造,依靠的是最不受外来因素(包括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影响的“全民创业”的自组织力。它要求不仅发挥政府的自组织力,而且根充分发挥个人(公众)的自组织力和社会自组织力。 发展生态经济和自然创意产业,要求利益主体、公共主体、建设主体的边界明确,协同作业。所谓利益主体,即当地居民无论城乡户口、原住外来,一律享有统一社保体系和同等国民待遇;所谓公共主体,即当地各级政府职能,真正从“政府公司主义”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上来,严格履行规划主体、监督主体的职责;所谓建设主体,即遵照政府区域规划组织实施的社会力量,包括拥有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研发优势并且致力于自然创意产业的中外当地企业。所以,利益主体、公共主体、建设主体明确边界,最适合“青山绿水与安居乐业的发展方式”,最适合发展生态经济和自然创意产业。这是我提出“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现实前提。 我想再重申一下,如果在作为“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突破口的江西新共青城的建设中,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风物人情和特殊区域优势,能够再现并赋予“渔、樵、耕、读”四种自然生活方式以新的内涵,那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将可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即所谓“乐活”(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中国原型。 至于“环境保护”和国家提供“生态补偿”,这是很具体的政策导向和措施,与转变发展方式包括调整GDP增长结构,是完全一致没有矛盾的。我想,只要我们正心诚意地着眼于发展方式的转变,“青山绿水与安居乐业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生态经济和“自然创意产业”,势必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基础产业和基础发展方式。而我所谓的“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则是“青山绿水安居乐业发展方式”和“自然创意产业”的综合试验。顺便说一句,果如此,江西还将成为落实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楷模,变被动“死守18亿”,为从容“确保18亿”。具体到项目选择上,这里的余地就更大,比如,我打算为共青城引进的《国际乐活村总体规划与建议》就是一种可能的选择,《现代系统农业产业体系》是又一种选择,还有《另一种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试验模式》等等。还有,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欧盟国家,瑞士、美国等等都有许多现成的的项目和技术,可以较便宜地为江西实施“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所用,引进、收购、合作都可以。这不是趁人之危,而是诚心相助共享双赢。 将来,从制订考核标准意义上看,它既可以和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评选标准中有关“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自然文化区域或场所的要求相结合,也可以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17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并形成一个整体,为其提供现实支撑和丰富价值内涵。这里说的主要是调整和布局的思路,思路一旦确立下来,造势就显得特别重要,至于如何造势,需要专门谋划。比如,从现在已经确立的中国青年创业基地来看,它本身就与“青山绿水安居乐业发展方式”、“自然创意产业”以及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之间,也有着本质相关性。让我感动的是,团中央对于江西省把建设新共青城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突破口”工作的介入,这本身就是可以用来造势的积极元素。 总之,如果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真能确立“青山绿水安居乐业发展方式”并落实到“自然创意产业(包括文化产业)”上,那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江西在工商文明阶段工业落后的劣势,可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明阶段的优势。 2008年11月2-13日
下面是Kyle写的《由GNE和GDE参量概念引发的遐想》,请朋友指教。 由GNE和GDE参量概念引发的遐想 GNE和GDE参量概念的衡量目标为何还没有明确,我们是鼓励GNE和GDE的增加还是要抑制GDP和GNP的增加,现行GNP和GDP的增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类消耗的能量增加了,那么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应该是个破坏的过程。但如果从整个地球生态总能量范畴来说,能量又是守恒的,故能量的总和应该是不变的。看到GNE和GDE参量概念及其“3值综合评估体系”的创建后,我们就要问一下,人类到底应该牺牲多少原有自然资源财富来获取舒适幸福的生活?其实在“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中已经暗含着我由此联想到了一个老话题:“价值观取向”。 我们是否应该回归到人性的本身来思考人类发展问题?人民生活的舒适和幸福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是什么? 从理性角度分析,人类生活是否可以从舒适和幸福两个角度去思考。舒适代表的是人作为生物体生存的一个自然需求,那么我们需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生活条件的自然环境,这里包括了温度,湿度,食物,自然景观,和气候环境。地球好比如一个巨大的“温室”,孕育着生活在这个巨大温室中的种种生命。那么从人类生命体的生长舒适角度去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关注如何把地球这个大温室的内环境平衡达到人类生命体生长最舒适的地条件?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设定若干用以衡量人类生长舒适度的生物指标和自然指标? 从感性角度分析,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单靠物质自然生活是无法满足人类的幸福感,而人类的幸福感往往会凌驾于生命体生长需求之上。人类往往会为了追求精神上的需要而作出了许多物质上的牺牲,所以这个就是价值观的范畴了。人类在追求价值观的时候往往会对人类自我生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同的个体对于这个负面影响的忍受程度是各不一样的,个别人甚至为了精神上的追求可以放弃生存的权利,这种行为对于个体来说,也许这就是他所希望的生活。但是,人类具有社会性,个体的行为会影响到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个体。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公共法则来共同维护这个人类生活的公共社会环境。这个法则应该是代表大多数人类意愿的法则。这就是社会价值观,所以社会价值观的树立应该要从人类自身生存的舒适度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幸福度出发。我们是否应该设定一个评估人类生活舒适度和幸福度的系统作为衡量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这个系统应该有刚性需求和软性需求方面的指标。各个指标根据对人类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度的不同贡献程度会有不同的权重系数。而且这个系统带有可扩展性,也就是当人类的思想和自身生理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个系统是可以被调节的,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人群设定不同的区域人群子系统,以达到当时当地人类最舒适最幸福的状态标准。 只有人类社会有了这个公共的行为准则作为标准之时,这个社会才真正赋予了人类个体生存生活的权利。2008-11-25Kyle
|
|
上一条:何必死撑GDP高增长率? 下一条:“生态经济模式的GDE参量”刍议 相关内容连接:
·特约研究员钱宏教授的新著《中国:共生崛起》出版 ·重建大中华价值范式——从云杉先生“文化三自论”说开去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普及共生主义生活方式——中国现时代的处世哲学(摘要) ·为人民服务的黄金法则——读耶鲁大学校长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不要做当代贾瑞!——“中国模式”是个虚假的伪命题 ·背景主义自组织力理论的中国对象与方法——中国的改革共识与动力机制探源 ·中国确实乎在拯救世界,中国人拿什么拯救自己?——谁在消费“中国模式”,谁在为且将继续为“中国模式”买单? ·开创“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研究 ·论共生的智慧 ·建议国际社会墨西哥会议前酝酿“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基金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