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辑 - 钱宏GDE研究 - 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将“耕读传世”的文化精神注入“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之中 |
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将“耕读传世”的文化精神注入“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之中 |
添加时间:2009/5/25 11:22:10 所在栏目:『钱宏GDE研究』 阅读:3156 作者:钱宏 来源:
|
江西这块自然行政区域,自唐至今都是“以鄱阳湖为中心构架四周环山自成一体”的真正的鱼米之乡。鄱阳湖只有北面一个小小“湖口”,即使发生长江洪灾,最多也就被“倒灌”一下而无碍大局。江西境内,除非特大洪水,厚重博大的鄱阳湖母亲,足以涵蕴包容各大流派纵横开阖。江西稳定而美丽富饶的自然文化生态背后,孕育着深厚的以“耕读传世为主体特征”的文明传统。因而,早在1300年前,一下就震憾了初唐风流才子王勃的心,于是“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八个大字脱口而出……江西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更是有目共睹,同时,也毋庸讳言,全国其他兄弟省市区中显现的经济社会、城市乡村、自然文化、基础建筑发展失衡的全局性问题,在江西也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着。所以,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十七大以来人们关注的重大主题。那么,我想“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从课题到实施就是这一主题的分解,是一个应运而生的超利好的“重大课题”。 这里,我想先重申今年2月底给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意见的基本观点,即:江西省真要搞“试验区”,建议千万不要再重复以GDP(哪怕是绿色GDP)为最高目标的“经济特区”的老路,这种经济型特区、试验区、综合治理试验区,甚至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数量都早已饱和,哪一个特区、园区内都存在“吃不饱”和资源闲置、浪费的双重问题。江西要搞,就要在一个更高更新更符合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要求的起点上搞,率先设立“全国第一个最大最完整的生态文明试验区”,把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 国庆期间,我和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熊澄宇、董士伟教授一行,应邀专程到共青城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收获很大,感受颇多。我们不仅听取了九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江西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晓刚、中航集团副总经理黄高健和中航共青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分别介绍情况,而且还实地考察了这里的地形地貌、城区、村庄和湖区。我们还了解到,已经成立一个由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共青团中央领导及江西省政府各相关厅局与九江市政府负责人组成的“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把此地建成一个三四万人口的新型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一个突破口。具体的考察报告将由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综合提出。 我只说两点总的印象和想法。即:第一,无论从时空交叉的节点上,还是从共青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共青城确实都有条件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的突破口,这里可承载的政策空间、物理空间和地理空间都非常大,机会难得;第二,能不能把难得的机会转换成现实可行的建设实绩,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机制问题,最主要的机制,还是当地人的发展理念问题,或者说发展主题的提炼和发展路径的创新,从目前已经确定的两个创业园(一个青年创业园和一个台商创业园)来看,还不足以支撑和承载这样好的发展机遇和要求。 理念、主题就是路径创新和选择。“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名称中有“生态”,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具有全球化背景下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我理解,这里的生态具有“全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亦即“全生态建设”的意味。因而,“生态”与“经济”搭配,并且作为“经济”的定语,对于座拥“一个大湖(鄱阳湖)、两条干线(京九线、浙赣线)、三大高速(昌九、九景、黎温)、五条江河(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五座名山(庐山、梅岭、云居山、龙虎山、三清山)、六大中心城市(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抚州)、近2000千万人口(生灵)”的“环鄱试验区”来说,就似乎有些窄了,也有欠时代涵盖力。所以,我还是坚持:如果改两个字,即用“文明”代替“经济”,叫“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或“环鄱阳湖全生态建设试验区”)。具体到建设共青城这个突破口,更应当定位在“生态文明”这个基本路径上。 我在这里不揣冒昧,抛砖引玉,提一个具体的设想,这就是:“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请各位老大来出主意、谈高见。 首先,为什么要提“桃花源”?说到“桃花源”,当然是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的。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古朴田园风格的歌诗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陶渊明富有创新精神,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其次,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在地理空间上,写的正是鄱阳湖沿岸的自然文化风貌,正如有的论者所言,文中主人公是渔人,所谓“缘溪行”,定然是从湖中来,缘溪而上,所见所感皆由此生。又据中国诗词协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董晋先生考证,陶渊明祖籍为江西都昌县苏山脚鄱阳湖边的“陶家冲”,那里人们的生活,正是环鄱阳湖人民普遍的生活情景。 其三,《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一种具有历史纵向感很强的社会理想。在那里生活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而非仙人,但重要的那里的人们比一般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们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他们也葆有了自己的真性情。陶渊明所描述桃花源生活,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自然生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二是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和谐文明;三是环境自成一体,不受外界打扰。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耕读传世”的景象,是“耕读传世为主体特征”的文明传统的美丽写照。 所谓“耕读传世”,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又具体体现为“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如果从更深的文化层面解析,“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就更是大有讲究了。 “渔”,不只是捕鱼之意,还有谋取之意。比如广为流传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有人笑太公直钩无饵,可太公说:钓鱼有三术(指计谋),分别为:给人以利禄、使人效死、赐人官爵。鱼吞食了,就被钓丝牵住了,人拿了俸禄,就服从于国君。所以,用钓饵取鱼,鱼可以捕获,以利禄取人,人可以收罗尽,以家取国,国可以攻克,以国取天下,天下就可以全部拿下了。“樵”,为打柴的人,但是,樵与翘同音,喻翘首盼望,洪福齐天。樵与巧谐音,喻巧夺天工。“耕”,那就更有讲究了,古人云:“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耕字由耒与井合,耒与来谐音。井,指的是甘美之水,喻耕而带来不断的风水,寓财富之源。汉代杨雄《法言•学行》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我国古代有帝王亲耕之田,至孟春皆有耕籍之礼,以示重农。其礼先由皇帝亲耕,按犁三推三反,群臣以次耕,王公五等诸侯五推五反,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末由籍田令其属耕毕。因此,在许多民间屏风上,大凡有的耕作的图案上,常有大象耕籍,喜鹊播种的画面。象为吉祥,鹊为灵鸟,寓为祥瑞,皇帝孝民、孝国而孝感动天,于是有大象与喜鹊相助。后世传虞为耕的象征。“读”,华夏子孙以读书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北宋真宗皇帝《劝学文》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车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最后又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人还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一缘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我们中国人相信:书能化俗,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叫儿孙不时多读几行,总是开卷有益。 写到这里,又让我想起我母亲年轻时最喜欢唱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开头一群仙女从天上俯首人间,合唱《仙女四赞》: 赞渔夫: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四围墙,挣开船儿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 赞樵夫:手拿开山斧一张,肩挑扁担上山岗,挑担柴儿上街卖,卖柴买米度日光。 赞农夫: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愿五谷收成好,家家户户庆丰年。 赞学子:读书之人坐寒窗,勤学苦思昼夜忙,要把那天文地理都通晓,男儿志气在四方。 其实,“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中已经包涵了中国生活方式的全部风雅情致。我本人在渊明先生故里“陶家冲”两头的苏山公社和左里公社躬耕十一年,听得农民伯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辈们说: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只要有闲,中国农民多半是“读”,所以,比如在中国的乡村生活中,从来没有缺少过“酒、色、才、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这些内容。2001年我陪同欧中联合商会秘书长去江西婺源考察,当我们在一个山坳口停下时,竟听到一位砍柴的农民一边作业一边吟诵唐诗,自得其乐。 最后,《桃花源记》提出的人文主题是:社会的出路和人民的幸福。就象爱情是生活的永恒主题一样,社会的出路和人民的幸福,也是一个永恒的生活主题。既然是永恒的生活主题,就需要一代一代的人自己去创造、去丰富、去赋予自己时代的文化内涵。在《仙女四赞》中的学子,其志向已经赋予了“以天下为怀”的开放心智这种新的内涵。这是对桃花源理想的突破与丰富。 可以说,桃花源“自然生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和“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和谐文明”两个特征,至今依然是“奔小康”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目标,自然也是“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目标。如果在江西新共青城的建设中哪怕是从文化产业的意义上,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风物人情和特殊区域优势,能够再现并赋予“渔、樵、耕、读”四种自然生活方式以新的内涵,那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将可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即所谓“乐活”(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中国原型。 而桃花源中第三个特征,即“环境自成一体,不受外界打扰”,当然要根据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进行修正丰富的,即:在不影响“自成一体”的前提下,热情接纳外界、“外人”的关注,把适应本地特征的工商文明的元素积极植入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之中。 在这方面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典范,就是和江西一样同为内陆区域的欧洲国家瑞士(还有国土资源极其有限的荷兰)。 瑞士人的生活,前两个特征与“桃花源”相仿,还有自成一体也是一样的。当工商文明席卷世界和瑞士周边地区生活时,瑞士人发现自己在发展工商文明所需要的资源、能源、交通等方面没有优势,他们连块象样的平原都没有,怎么办?瑞士人经过全民努力,充分发挥社会自组织力,既没有依赖所谓“招商引资”、“大兴土木”、资本运作,也不拒绝与外界接触和学习。他们充分挖掘、复兴自己的传统工艺,把它提升到现代水平并趋于世界尖端,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以手表业为龙头的精工产业。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精工、精细的生产方式,为瑞士人提炼出一种“精致”的文化精神和国民形象。这种精神和形象,非常具体地体现在瑞士人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和对每个公民(社区、村镇人)权益与创新能力的保护上。上升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层面,就是使每一位瑞士公民都能够以主人的姿态对待社区、村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大到政治选举,小到勤俭持家,不随地扔脏物,公民们都非常积极自律。还有一点,瑞士人与传统中国人相似的地方,就是节约和自力更生,过去中国人叫“万事不求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包括车床在内的一些家庭用工具及各种修理材料,不论什么东西坏了,不出家门自己便可修理。在国防上也是全民防御,不设常备军,每家每户都有枪,遇到国难,政府一号召全体出动,连纳粹德国也不敢轻易进犯,而对外保持完全中立。 所以,瑞士自然也就成一个山清水秀、适宜安居、平静乐业、人际关系融洽,人们和合共生——和解共存、和衷共济、和谐共享……令世人向往的地方,于是,闻名遐迩的另一个文化产业,即旅游产业也随之勃兴起来。 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的人类文明试验的大手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文明和文化的建设和创造,也需要这样的大手笔。这个试验区绝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的工业化、城市化为发展模式,而应当以文化(包括教科文卫新媒体新经济)、自然(山江湖人文)繁荣创新的城乡生活一体化为发展模式。 如果能够将这种“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作为一种发展路径,我想下面可以做的文章将会很多,也很美好。如果“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和我们的共青城开放开发区也能够复兴中国“耕读传世”的传统,在涵盖工商文明的生态文明基础上赋予“耕读传世”以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走出了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走出了中国人为了赶超西方现代主义而被迫强制发展起来的政府公司主义的维谷困局,而复归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文明的生活常态。 顺便说一句,近年来欧美兴起的有一种“乐活村”试验,即城乡生活一体化的生活样式,也与“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具有内在同构性。请参看下面的附录《关于创设“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管见和建议》节选。 谨以此文欢迎和期待17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谢谢大家。
2008年10月9日于上海开关居 补充: 有网友看到拙作《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将“耕读传世”的文化精神注入“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之中》(blog.ifeng.com/article/1764236.html),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短时间内是无法协调的,尤其经济起飞阶段”,我不这样看问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变事后消极保护为事前的积极引导,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循环成长的天然功能,只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结合人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一定能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科学依据。我在江西考察时,就已经隐约感觉到,江西的干部在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态度上肯定没有问题,一致赞成支持。但在对核心概念“生态经济”理解和操作的侧重点上,感觉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这是很正常的,可能有的干部心里主要侧重于“生态”,有的干部则依然侧重于“经济”,即GDP。我想说的是,申报国家级试验区并得到国务院批准,这是一件大好事,关键在于如何做好事做好,如何正心诚意地在全国规模最大独一无二的试验区上下功夫,“生态经济”(最好提生态文明)四个字一个整体,就是着力点。生态经济,不是不要DGP增长,但它不是传统的GDP增长。生态经济,首先说的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GDP结构调整”亦即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和造势,其中既有升级换代,也有退守还原。“升”与“退”之利与好也并非如黑白那么分明,“升”有高处不胜寒之忧,一味追求未必合情,“退”有海阔天空之益,顺势而为也许更趋合理。而且,“退”也可能是“进”。 关键还是我们如何调整、布局和造势。一个基本点,就是要对江西的资源优势有充分认识。江西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什么?四个字:青山绿水。也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天(11月11日)晚上我去拜访老同志朱厚泽,他说江西很早就搞了一个“山江湖工程”,不知后来什么原因没有再听到有什么动静了,听说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所以,江西作为后发地区,如果要寻找自己的后发优势,不可能再重复、承接、复制沿海地区工业化,那样的结果必定是邯郸学步,最后不但赶不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而且把自己的优势资源白白葬送掉了。所以,即便是讲发展经济,也只能借助政策、高科、资本、创意四大杠杆作用,把自己的“青山绿水资源优势”或者说“山江湖优势”发挥到极致。采取一种“青山绿水与安居乐业发展方式”。至于安什么的“居”,乐什么样的“业”,则有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落实到GDP结构或产业结构的调整上,重在发展创意经济和“自然文化产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把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正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自然文化遗产”一样,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里的自然文化产业,也将显示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因为,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的双重价值,就是自然文化的双重价值。 这就是我提出“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思想前提。至于“环境保护”和国家提供“生态补偿”,这是很具体的政策导向和措施,与转变发展方式包括调整GDP增长结构,是完全一致没有矛盾的。“青山绿水与安居乐业发展方式”,及其“自然文化产业”将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基础产业和基础发展方式。桃花源+瑞士的试验区模式,则是“青山绿水安居乐业发展方式”和“自然文化产业”的综合试验。 所谓自然文化产业,就是从审美与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运行的组织活动。自然文化产业,不同于单纯的文化产业,它必须是结合自然资源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创造,同时,必须具有“从审美与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且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身的组织创造形式。从创意的角度看,自然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创造力与价值取向,应当同时涵盖自然审美、科学创造、文化创意、经济创意、社会进程。文化创意,是一种产生原创观念的能力,以及能用新的方式解释世界,并用文字和视、听、触形式加以表达;科学创造,包括好奇心,一种勇于实验的愿望和在解决问题时创建新的关联项;经济创意,是能够引导在技术、商业实践及市场营销方面创新的动态过程,同时也与争取经济竞争优势或以差异性构筑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自然审美与社会进程,都与人类衣食住行身心灵适宜度、合情度相关连。文化创意、经济创意、科学创造与自然审美、社会进程均衡适宜发展,才能构成自然文化产业的全部内容。 所以,“青山绿水与安居乐业发展方式”,最适合发展自然文化产业。将来,从制订考核标准意义上看,它既可以和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评选标准中有关“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自然文化区域或场所的要求相结合,也可以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17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为其提供现实支撑和丰富价值内涵。这里说的主要是调整和布局的思路,思路一旦确立下来,造势就显得特别重要,至于如何造势,需要专门谋划。 总之,如果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真能确立“青山绿水安居乐业发展方式”并落实到“自然文化产业”上,那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江西在工商文明阶段工业落后的劣势,可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明阶段的优势。 2008年11月2-13日 参考文章: 组织边界:从中国模式的混乱中解脱 新殖民运动:中国农民与中国特色 中国的制度经验和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附录《关于创设“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管见和建议》节选 设立“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目的,是为了扭转过去“单纯GDP”观念与政绩评价体系,解决过去经济社会、城市乡村、自然文化、基础建筑发展失衡的全局性问题,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适应和实践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为人民“安居乐业”造福,为世界“和谐安康”出力。 第二,重建“天下粮仓”项目 农业是循环经济的典范,但农业在现代产业结构中,显然是最不“赚钱”的,目前中国所有“经济特区”、“新特区”,所有城市经济带,基本没有把发展农业作为“试验目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环鄱生态文明试验区”却要逆其道而行之,即把“重建天下粮仓”项目放在首要位置,而且势在必行。 1、粮食是“永恒的战略资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江西的粮食挽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应当存留在人们的“红色记忆”中;粮食是人民生活的永恒主题,农业是“日不落产业”,所以,进入工商文明时代以来,不管人们如何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GDP上帝”,不管农业是否“赚钱”,但正如再穷的国家也需要国防开支一样,当今世界依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淘汰它,尤其是大国和先进国家,农业一定是,而且只能是明确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的产业。 2、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底的报告,“全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中国作为一个13、14亿人口的大国,更不可能依靠粮食进口过日子。因此,充分体现“开发现代农业试验”应当成为“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特色、本色和优势。同时,“环鄱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建“天下粮仓”,尤其应当享有“国库津贴”。但具体实施不一定作为直接政府行为,而采用在“环鄱生态文明基金会”下面设立一个专门的“天下粮仓基金会”分支机构负责的方式,这样既专业有效率,又在将来粮食出口时避免WTO的规则风险。 3、“重建天下粮仓”之所以称为“项目”,是因为其必须依靠社会(企业、资本)力量来作为建设和实施主体。同时,把土地流转条件(如“三地置换”)与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为不进城、没条件进城、特别是愿意返乡的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农业产业升级、农民身份转换为农业工人(农产品加工业是题中应有之义,早在1978年中国学习南斯拉夫“背靠背”四川、北京等地就有这种试验雏形)等等,直接作为获得“项目”经营条件和机会的关联内容。 不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还必须与下面将要提到的“复兴小城镇建构‘乐活村社区’项目”配套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三,复兴小城镇建构“乐活村社区”项目 为何要在“环鄱试验区”设立“复兴小城镇,建构‘乐活村社区’”的项目?科技政策专家们指出,“未来30年,城镇化始终是政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何传启)。那些分析、预言“21世纪小城镇将从地球上消失”的观点是错误而有害的。目前中国600多个城市,其中就有10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这一盲目跟风的现象,必将造成政策信用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的巨大耗散,是导致中国乡村生活败落的主因。事实上,小城镇的发展证明其有存在的土壤和必要。据悉,长江三角洲六个小城市的城镇是1306个小城镇,美国的芝加哥有204个小城镇,洛杉矶则是由88个小城镇组成的,这都说明小城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内应当明确提出“复兴小城镇,建构乐活村社区”的建设目标。 这里的关键是,首先,我们承认城市化是不可逆的历史进程,在整个“环鄱试验区”,必须明确江西也要城市化,但是,江西不以建设大型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为发展目标,因此,必须明确“房地产业”的市场定位要与区域经济社会规划、复兴小城镇生活相结合,“房地产业”主要是消费型产业,其次才是投资型产业(这仍然是一个均衡发展合理配置的问题)。 那么什么叫“乐活村社区”?张闻天在1970年就指出: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阶级斗争和追求GDP都不是生活的理想,简单地说:乐活村社区=乐活族+循环经济+自然取材创意建筑物+安居乐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 “乐活”(LOHAS)的概念, LOHAS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直译就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保罗•雷,1998)。再形象一点说,乐活就是快乐的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必需考虑到自己和家人、邻居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中国古代把人类的生活方式分为士、农、工、商、兵五种,那么,从不同民族的历史延续性来看,哪一种生活方式是最可持续的呢?很显然,排在第一的可能要数“农”(包括“林、牧、渔”)了。因为,世界上两个唯一没有终断历史的民族第一个是“重农”的华夏民族,第二个是“重商”的犹太民族。农的生活方式,不但直接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且,华夏人(中国人)凭借自己的观察智慧找到了地球母亲生态循环的规律,并且用自己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复制着、完善着这些规律,从而使自己成为地球生态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所有农作物的“种子循环”与大自然的种子循环都是这样完成的。我讲个“一草养三鲢”的故事:草鱼(即青鱼)是吃水草的,鲢鱼是吃草鱼便便的,鲢鱼的便便又养活了池塘里的水草……那么多少草鱼多少鲢鱼的比例是最佳搭配呢?这个“最佳搭配”就体现出华夏人的智慧,因为这里体现了“清水”、“草鱼”、“鲢鱼”、“肥料”、“捕食”、“饮用”、“植被”、“人居”等一系列环节的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从而保持“青山”、“绿水”、“渺炊烟”、“明月”、“松石”、“河畔草”的生态循环。 诚然,“重建江西天下粮仓”和“兴建乐活村社区”都决非易事,而且都会遇到最最棘手的“土地问题”。如何走出我国特有的“土地问题”的两难境地,突破瓶颈,需要江西新一届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拙作《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关于“土地问题”的过渡性改良方案》聊备一哂。 第四,农工义务继续教育项目 农工(农村居民、农业工人)义务继续教育项目的设立,是为了在生活主体和人力资源两个层面,与“一湖清水”项目、“天下粮仓”项目、“小城镇乐活村社区”项目相配套,提供“社会动力学”保障。我斗胆建议将我好友温铁军(著名“三农”专家和政策建言者)在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试验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作为政府性行为移植引入到“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届时如真请铁军,我乐意代劳)。 第五,扶持文化艺术普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生态文明不仅一个经济建设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文化建设和文化重塑的过程。文化建设和文化重塑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不仅要通过物种的提升和社会的提升,确立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而且要通过“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消解,进入一种和解共生的新境界。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无疑是这种“和解共生”新境界的文明体现。 1、有一个“环鄱阳湖文化论坛”,由环鄱阳湖各市、县轮流作东,已经举办了五届。该论坛倡导“鄱阳湖文学必须关注环湖的生态环境,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生态批评的发展,在遏制人类对生态环境所犯罪错的行动中有所作为,为地球的生态环保和人类的美好未来坚守文学职操作出履行人类职责的应有贡献!”如果省委、省政府给予正式扶持,相信将会发展得更好,成为“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一大亮点(据悉,这个“环鄱阳湖文化论坛”得到过省政协原主席钟起煌、省委宣传副部长文化厅长李玉英和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等程度不同的关注和支持。另据消息灵通人士讯,该论坛将由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主办,论坛理事会协办)。 2、“红色记忆”项目。 (1)我想冒昧建议:将位于南昌市百花洲的老省图书馆辟为“方志敏纪念馆”(或叫“‘红色中国’博物馆”,将大革命时期各红色政权、解放后这片“红土地”上历届领导人特别是江西人民至今怀念的领导的事绩与功勋,江西的好人好事、能工巧匠、社会贤达、人文情貌展示其中,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激发凭吊者参观者的自豪感、内动力和时代精神)。因为听我好友郑克强说过,方志敏曾关在这个老省图书馆的地下室,其上又曾是蒋介石的北伐、剿共指挥部,而且,省图书馆曾是南昌市30年代的三大建筑之一,极为珍贵! (2)拍摄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赣东北根据地生活的电视剧,片名用《可爱的中国》。江西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上,需要优秀激越的鄱赣文化作为底色、动力和支持。“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需要一批有事业心、有热情、有成事智慧、有胆略的干部,他们将直接从中汲取精神资源和力量。大革命时期,在中国五大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中,以赣东北为基础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唯一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模范省”称号的根据地。他们“特别注重土地问题”,给地主、富农也分田地,使人人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有利于红色政权和苏区社会的稳定,是“赣东北的一大创举”。他们甚至在1930年就开始了赤、白地区的对外贸易(1931年正式建立了“对外贸易处”)。因此,在整个苏维埃根据地到处传诵着“南有朱毛,北有方邵”(这个“邵”,就是当时毛泽东等亲昵地称为“邵大哥”,解放后在江西连续担任15年省长,并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向周恩来承担输出数千万吨粮食,至今为江西人民怀念的邵式平先生)。通过这部作品,还可以昭示一个真理:人民总是淳朴的,在任何时代,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付出过努力甚至自己生命的人,人民都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铭记前人,后人将会铭记我们。拍摄《可爱的中国》,可以在“环鄱试验区”内(如上饶或玉山)建造一个“红色影城”,它将与“‘红色中国’博物馆”相配套,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旅游”(及“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的又一自然文化景观。 3、今天,应当从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模式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创意产业的价值。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加工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创意产业主要依靠人脑创意“赚钱”,对物质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是最少的,因而是最符合试验区集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的定位。环鄱试验区理应成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另外,IT产业也可以归入“创意产业”的范畴,普及IT业项目江西大有人在(南昌大学的前身江西大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设立了计算机系,为江西和全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IT人才)。 4、建议在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重点是考察、综合全世界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实时跟踪“环鄱试验区”自身的经验,研究和制订“生态文明”及“循环经济”的产业、行业标准,以及制订环鄱试验区内各项规划、设计等等。 四、需要中央国务院给予的特殊政策支持举要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文明试验区,首先需要中央国务院的强力支持。我想,具体要点,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第二,明确农业补贴的财政政策及补贴指标 这是实施“重建天下粮仓项目”的前提条件。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到发展现代国防的高度,真正把农业当作“日不落产业”,把粮食当作“永恒的战略资源”,在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军队和现代农民都是国家必须“养”的群体,只是“养”的方式不同。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和保护农民及有志开发农业的实业家的权益,天经地义。 第三,允许非耕地之外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试验 这是实施“复兴小城镇兴建乐活村社区”和“重建天下粮仓”的必要条件。在“死守18亿耕地”前提下,明确“生活主体”的社会职能、“规划主体”的公共职能和“建设主体”的操作职能以及进入的门槛,通过“三地”(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地)集体置换,按区域规划规范建设主体行为,不仅可以解开城乡建设用地二元政策的死结,而且为发展现代农业(包括大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等)和农民转变为农工创造了条件。 第四,放宽环鄱试验区人事、行政编制限制 第五,实行特殊税收政策并设立减税、免税、保税区 将土地“转让金”改为“物产税”并且归“地税”所有。设立保税区,以助于吸引更多外资和与循环经济相吻合的项目落户,保持城市竞争力。 第六,放宽重大项目(金额、行业)审批权限 第七,奖励政策,设立国家级“生态文明奖”
2008年2月25日
|
|
上一条:乐活新思维——富阳人的伟大创举 下一条:何必死撑GDP高增长率? 相关内容连接:
·特约研究员钱宏教授的新著《中国:共生崛起》出版 ·重建大中华价值范式——从云杉先生“文化三自论”说开去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普及共生主义生活方式——中国现时代的处世哲学(摘要) ·为人民服务的黄金法则——读耶鲁大学校长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不要做当代贾瑞!——“中国模式”是个虚假的伪命题 ·背景主义自组织力理论的中国对象与方法——中国的改革共识与动力机制探源 ·中国确实乎在拯救世界,中国人拿什么拯救自己?——谁在消费“中国模式”,谁在为且将继续为“中国模式”买单? ·开创“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研究 ·论共生的智慧 ·建议国际社会墨西哥会议前酝酿“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基金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