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室 -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初探
添加时间:2008/10/1 12:07:20 所在栏目:『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室』 阅读:3248 作者:张瑛 来源:


(作者工作单位:嘉兴市秀洲区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 嘉兴市 314001 )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日益重视学生的体验。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合一。其教学过程包括:感知体验——感悟体验(反思)——践行体验三个阶段。其实施策略为:在师生双边体验过程中创建生态课堂;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初中 思想品德课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the teaching is far from the student’s real life; The teaching neglected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experience. To change this kind of condition, thought the moral qualities lesson demand a combination, which combines the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and the morals quality formation. This will be the experience under the Teacher’s guidance; This will be the experience among the classmates.The basic operation diagram: The experience of feeling and knowing ----experience----experience of practice, and a thorough analysis of each step. The implement strateg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 Establish ecosystem classroom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bilateral experience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promotes the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hat the student develop carry on substantial evidence analysis.
Key words: lived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junior high school thought and moral qualities lesson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体道德观。长久以来,教育界为实现这一任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2003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 “新课标”),其中强调:“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此,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所谓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和资源,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体验、讨论、感悟、反思而形成道德信念并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的教学方式。在此,学生作为道德建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感受、深刻体悟、自主建构,实现其思想品德个性化发展。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包括感知体验、感悟体验(反思)、践行体验等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感知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在传授道德知识中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的生活。道德产生于生活,所以,“要将道德教育置于实际的具体生活场景之中,要联系人的各种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他们的经济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来进行,在课程中要以生活为主题来引发道德经验的生成,这一切也都是出于道德的本体性存在。”[1](p286)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获得、积累、反思生活经验和重构生活经验,那么,什么是生活经验?经验从何而来?生活经验是人类生活历程在意识层面上的凝集[1](p289)。,它是从生活的体验中得来的,“每个人纯粹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是其独特的能动性创造的结果,既不能简单地接受外物的印象,也不能简单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建构、体验,才能形成自己‘内在的世界’(immanent world)——自己的精神世界。”[2](p237)它包括行为上的亲历和心理上的亲验。所谓行为上的亲历,是指人亲身经历了“某种场面、某种事件、某种情景”,这是体验的常用意义,人还可以有想像性的体验,也就是说,人可以就“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或是借助想像设想出来的情景”[3](p8)进行体验,这就是心理上的亲验。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建构道德经验的过程。
感知体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课前体验;第二步是课中亲验。
(1) 课前体验
  课前体验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科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问题整合起来,并主要用来自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展开教学。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前体验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亲自参与调查活动;二是回顾真实的生活经历。通过这种课前的体验来收集相关数据、图表、照片、故事、信息等,引发初步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实现教材文本与生活的对话。
(2) 课中亲验
课前体验完成铺垫工作后就进入课中亲验,在此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具体的事实入手,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运用多种方式再现生活情境,由此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道德认知,建构道德经验。在此环节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在真实的生活实例中体验。感知体验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学生是自我的主宰,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去感知、体验,从而产生情感认同,形成道德认知。所以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
  第二,要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情感的体验中,要利用好努力创设的课堂氛围,利用课堂中的和谐氛围来感染学生,加深学生的心灵体验,进一步扎实地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美化学生的心灵。在体验中要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把“学生体验了吗?学生体验的真实吗?学生体验深刻吗?学生的体验有个性吗?”作为检测这一环节教学质量的标准。
  第三,选择利用适当方式创设体验情境。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具体的事实入手,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运用多种方式再现生活情境,由此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对于一些“在场”的内容,也即便于直接体验的内容,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再现、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来创设体验情境;对于一些“不在场”的内容,也即离开甚至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展示材料,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条件,把教材中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难懂的观点浅显化。
  2. 感悟体验(反思)
  感悟体验(反思)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反思是学生在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体验的基础上来分析认识自己做出的言行、决定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从而使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一种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从而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其实也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通过反思而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也即形成道德信念,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在的稳定的动力。初中生已可以脱离感知表象的支持而以命题为依据并借助于命题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这种新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对思想、观念进行反省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理念,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
  个体感悟体验、自我反思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往往是由和教师、同学、教材的对话引起的。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就某一思想品德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与自身争辩,到底哪种观点正确,然后,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观点及相关材料,并且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智慧成果就能被整个学习群体,也就是全班同学所享有,每位学生以此为据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在此要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取得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或示范表述,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防止思维惰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用开阔的思路分析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使课堂小组学习波澜迭起,使产生不同体验的同学的思想相互激荡。教师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人为本,对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课堂。但同时,教师要树立其正确角色意识,在学生讨论、反思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非权威的“传授”,因此,教师是一位激励者,是一位顾问,是一位参考者,是一位帮助者,而不是一位拿出现成真理的权威。
  3. 践行体验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的道德经验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外化从而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体思想品德素质。孔子强调,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道德,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就是说在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德行的时候,要从动机、情感、行为结果等方面综合考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行为养成,那么,如何实现道德行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中践行体验阶段分两步进行:
(1) 呈现情境,领悟升华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把传递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实质就是要达到知行和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各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把已有的道德经验在其道德信念的支撑下外化为道德行为,接受现实的考验。
(2) 课后拓展,知行统一
  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信念的形成,直至个体良好道德观的确立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课后的体验探究活动正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它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外化道德行为,实现知行统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体验探究活动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例如小记者采访、时政小报编辑、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等。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思想品德朝着良好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目标前进。这种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课堂教学,其操作要点是:
1. 在师生双边体验过程中创建生态课堂
  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道德经验,从学生的积累与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解开教材的束缚,创设道德体验的开放性情境。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造出一些和学生的一般认知有冲突的学习场景,通过对这种场景的集体讨论,把大量学生的真实感受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教育影响:个人的感受可以有不同,还可以同时有许多不同。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资源分享的伙伴关系,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一起探索,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不断激励,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形成宽松的氛围,从而让学生作为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当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体验”、“生活”、“情境”并不是抛弃科学的理性思维,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身体验是分不开的。人的体验过程蕴含着众多的思维冲突、修正和重建,也就是说,主体必然要经过反复的思索,不断的琢磨才能获得真切的感悟,甚至是一种“顿悟”。强调感悟反思是学习的基本规律,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不能按备课时设定的目标和方式在不曾了解学生道德经验基础上去实施教学,要给予学生自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讨论与思索中探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体验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实行动态指导,适时点拨,可用“请说得更具体些好吗?”“还能从别的角度来谈谈吗?”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继续探索和体验,可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这种追问让学生展示自身思维过程,给予自己更透彻的剖析,同时也给他人更多“豁然开朗”的启示。在此,教师体味学生的感受,这是一种双边体验过程。
2.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与此相适应,体验式教学评价更重视过程的价值,更重视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学生依据教学评价来对自我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体验方法,引向新的学习,其核心是承认差异,促进发展。
  整个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包括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两方面。静态评价主要以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交流是相互交织的,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它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还包括体验性目标。因此,书面测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命题注重开放性,用显现社会热点的题材密切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分析,通过情境题、材料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卷面上,问题的提出多采用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增加对话性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中,与试卷融为一体。
  当然,由于书面测试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认知领域进行的一种终结性评价,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对学生的体验过程、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等却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不足的弥补就要借助于动态评价系统。动态评价系统以表现性测试的形式进行。表现性测试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教育界提出并构建的,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给出问题答案和展示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性测试评价有两类,一是体验探究活动评价;二是课堂表现评价。体验探究活动评价一学期可以搞2次左右,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收集整理能反映自己体验成绩的材料,由学生自己、同学、教师、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实践与情感体验,评价的标准是质性的、模糊的,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和过程,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课堂表现评价主要记录学生日常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是一种即时即效性的评价。其内容包括:提问、回答、课堂活动参与等。课堂表现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自身体验活动的参与及积极程度,反思的有无及深刻程度,以及模拟实践中的领悟及运用。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体验的全过程,通过评价反馈,让学生感悟体验的方式,从而实现学生不同程度和维度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鲁洁.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2] 张华. 经验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2001.
[3] 张奎志. 体验批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4] 辛继湘. 体验教学研究[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 陆有铨. 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6] 高德胜.《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6).
[7] 马颂行.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倡导体验教育的意义.政治课教学.2003, (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 2003-7.

(注:该文已经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年第5期上公开发表,发表是略有删节)



上一条:性心理的发展
下一条:阅读娱乐化导致中学生思维简单化

相关内容连接: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