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室 - 不可或缺的性别教育
不可或缺的性别教育
添加时间:2008/7/17 9:43:12 所在栏目:『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室』 阅读:4163 作者:《班主任》2007年第1期 来源:


■ 作者:莫银火 
 
  尽管理论界有争议,但本人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性别教育势在必行。以下几个例子可作为佐证。 那年高三时,我班来一位声音、语调、语速,举止、衣着,乃至心态、性格都十分女性化的男生。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这位学生的母亲有七姐妹,六位姨娘的孩子都是女孩,自小在母亲、姨娘、姐妹等众女眷呵护与簇拥下长大的他,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还有一位女生,深受其军人父亲的影响,自幼爱的是拿“枪”舞棍,追的是阳刚之气,讲的是不拘小节。时至今日,性格大大咧咧、讲话粗声粗气、装扮一律中性,与男性伙伴总是称兄道弟。 
  成都17中校长曾成彬调查发现,目前,成都市中小学男生出现女性化倾向的至少占三成,且比例在逐年增大;初中、高中比小学还严重。 
  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说,每年通过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询问变性问题的孩子有上百人。 
  由此看来,当前学生性别角色错位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对学生性别教育的误导或缺失,是导致学生性别角色错位的重要原因。由于性别角色错位的人,无论在心理上、行为上,还是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等方面都可能出现种种问题,因此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正视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与引导。 
   
  一、性别教育应提上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性别教育可以说是缺失的。从教学内容上看。几乎无男女之别,即男生、女生学习同样的知识,接受同样的教育;就师资配备而言,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目前中小学女教师过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失调。无论对男生还是女生的健康发展都不利;在教育管理中,一些制度与规范的提出往往偏重女性特质。如强调与倡导的多是安静刻苦、踏实认真、不追跑打闹等等,这些要求对男生限制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国外对性别角色的教育相当重视。比如学校开设的公民课,很早就谈到家庭,谈到不同家庭角色所应具备的不同责任和要求等。台湾地区也相当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育人细分起来应该包括“育男人”和“育女人”,不分男女的教育,是缺乏针对性的教育。男生和女生身体结构不一样、性别特征不一样,思考方式、行为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教育改革中强调差异教育,其实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是应该特别注意的。近日得知,在广州,针对中小学学生中“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现象,荔湾区在全区中小学推广“一拳一操”活动。让男生通过打拳变得阳刚,女生学习形体操变得文雅,以取代传统的淡化男女性别差异的课间操。这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分为性别意识教育和性别角色行为教育。性别意识教育是基础,让孩子知道性别意味着什么。性别角色行为教育则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让孩子明白作为男性或者女性,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是在个别中小学,男孩子甚至被要求不许跑、不准跳,要像小姑娘一样乖乖听话……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出问题呢?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一些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加强性别教育。班主任尤其要重视性别教育,在鼓励女生成长的同时,让男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其他教师则要善于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渗透性别教育。文科教师要讲项羽的叱咤风云、李白的浪漫豪情、周恩来的胸怀大志:也要讲李清照的婉约缠绵、林黛玉的敏感细致、岳母的深明大义……体会《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刚柔相济;感受“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的和谐之美……理科教师可以讲讲科学史上男女科学家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榜样。总之,要让学生的性别意识如同水与空气,常伴左右。 
   
  三、重视家庭中的性别教育 
   
  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张雷教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张雷教授认为,“男性化教育”包括鼓励孩子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影响他人、领导他人,在职业选择上能够从事一些传统观念看来不适合女性从事的工作。等等。张雷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父母倾向于用传统的男性价值观来鼓励独生子女在社会中发展和竞争。” 
  而另一份资料则显示,男性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同性恋和“娘娘腔”等问题是因为学前男孩接受过多的阴性教育。我国最近的研究发现:0-6岁这一阶段的男孩,母亲承担的养育责任占到60%以上,其次是祖父母辈,最后才是父亲,仅与15%左右。这种状况就造成男孩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而对母亲过分依赖;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的情感联结,使儿子产生错觉: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亲。 
  教育女孩独立上进,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女性的独立意识表面上被人为、过分地拔高,而整个社会潜意识里仍然是用男性文化来看待女性。结果,一方面,女性为了增加其社会生存砝码而奋力拼搏: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还在起作用,一些男孩受到整个家庭尤其是女性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养成了多愁善感、“娘娘腔”等女人习气。如果这种“阴盛阳衰”现象得不到扭转,从长远看,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四、全社会都应重视性别教育 
   
  近两年,随着“超女”热潮的出现,“中性化女孩”备受关注;而当外形清秀的男孩出现在“加油!好男儿”等活动中时,人们又将目光投向这些“花样美男”身上。放眼望去,跟潮随风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学生。这不禁让人担忧:是不是孩子们的性别取向出现了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十岁左右,便有按性别划分群体的明显倾向;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同龄人群体的影响将超过家庭的影响。为同龄伙伴所认同,服从同龄人团体的价值观、习俗和时尚,是青少年的强烈需求。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学生追星是正常的。在一定时期喜欢不同类型的偶像,如近期喜欢“中性化”偶像无可厚非,然而,社会媒体对此现象的大肆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学生追捧这些“中性化”人,进而模仿他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性别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大肆宣传可能会对一些青少年学生产生误导。因此,全社会都应当重视性别教育,无论是团体活动,还是媒体引导,都要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人格,为自己的性别而自豪。 
  当然,性别教育并不意味着拒绝多元化、多样性。外表中性的男性可能内心非常阳刚,外表中性的女性则可能内心非常细腻柔软。女子可以有刚,但绝不可以无柔,花木兰代父出征,身经百战,一旦返回家园,却又立刻“理云鬓”“贴花黄”,恢复女儿身:男子当然也可以有柔,只要他的骨子里是果敢、坚忍、阳刚的。正如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许素平老师所言: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联系地址:浙江长兴中学 313100) 



上一条:台湾关于性别教育的书目
下一条: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

相关内容连接:

·性心理的发展
·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
·台湾关于性别教育的书目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