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科学、宗教与社会价值观 - 其他宗教 - 中国的封建会党制度及其性质
中国的封建会党制度及其性质
添加时间:2008/1/20 14:04:46 所在栏目:『其他宗教』 阅读:4090 作者: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来源:

  作者:吴燕芳

  中国的封建会党习惯上倾向于指洪门系统,这是一种在民间所建立的秘密组织,经常与政府相抗衡。如清朝时期的洪门、三合会等。 
  从区域上来说,会党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天地会在福建、两广、湘赣等省特别活跃,哥老会则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一)、会党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关于中国会党兴起的原因,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会党兴起于明末清初,乃明朝遗老、志士为了光复明朝,恢复汉族的统治而建,其宗旨是“反清复明”。“夫‘洪门’者,乃明朝遗老,于国破家亡至余,感结辫蓄发之耻,而因私仇公义之两种策动,逐寄足亦空门,假藉云游四方之名,团结个地志士,既得以避免薙发之辱,復能专心从事于‘反清复明’之工作的一种秘密组织。”iii。“‘洪门’之得名,尚为有康熙以后之事,以前原称为‘天地会’,嗣因举事屡败,避免清政府之注意起见,而改名‘洪门’,或又称‘三合会’,‘三点会’,‘添弟会’,‘哥老会’,‘阁老会’等等,要皆因地制宜,随缘而异其名,实则同源于‘天地会’,名称虽异,仍是同一物也。”iv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一些早期研究会党的人。《民国丛书》亦采取这种说法。v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根据其所依据的宗旨和背景,认为会党兴起于清朝初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中国会党兴起的原因是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无关,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为蔡少卿,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会党兴起的时间为清中叶;本文认为后者的说法较可信,资料充实;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民族矛盾在会党兴起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丛书》曾有记载,“天地会”的创立者乃是少林武僧,他们曾经为康熙帝建下奇功,击退了西藏的侵犯;皇帝对其大加封赏。后来,由于皇帝听信谗言,火烧寺庙,对寺僧进行屠杀;幸存之五个和尚于是建立“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开展反清。
  这个例子所说之人物和事实尚不能确定其真实性;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即在当时确实存在“反清复明”这样的说法,“天地会”的建立以这个为宗旨来反清,即使建立者的初衷并不是想恢复明朝,而只是为了借助这个称号来号召人们参加,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清复明”这个口号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天地会”才把它作为宗旨。另外,这个例子记录在天地会的内部书籍之中,这个事实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察,但是从它记载在天地会的内部书籍之中,说明了天地会成员本身对“反清复明”这个口号的重视。
  因此尽管说,会党成员参加会党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复明”,但是他们具有“反清”的要求,因此借助了“反清复明”这个口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反抗清政府的行为“正名”,使之具有合理的依据。
  综上,本文认为,会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生活压力;但是“反清复明”的这个思想在会党的壮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会党成员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藉口来反抗政府的统治,同时也有利于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得到社会的帮助。
  
(二)、会党的主张
  
  有学者秦宝琦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嘉庆、道光时期天地会案件材料作了统计,这一时期被抓的天地会首领及其骨干分子供出他们结合目的者共有九十六起,其中为“遇事得有帮助,免人欺凌”者有二十六起;因贫苦难度而纠人结会以便“敛财分用”者有十五起;为群众抢劫富户以“得财分用”者有三十九起;为攻抢城镇“竖旗起事”者有十一起;为拒捕或防备械斗者有五起;至于为“反清复明”宗旨而聚众发难者,一起也没有。vi这个统计当然不是完全确切,但我们从中基本上能看出天地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思想是为了互相帮助,并不只是为了“反清复明”,当然也不能否认这一思想的存在。
  “反清复明”的主张在天地会的“盟书”、“会簿”中出现是在嘉庆以后的事情,会党之中很少有人能够知道这一主张,主要是在会党的上层之中流传;一般的会众加入会党之时,首领也不会向他介绍这一宗旨,因此,会党中的大多数会众并不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在会党之中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的人就更少了,“反清复明”的意识在他们身上根本不能体现。在清朝末期,社会矛盾加剧,内外的压迫同时落在了人们的身上,而处于下层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所承受的剥削更深,所以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为了寻求帮助而加入了会党,会党主要是一种互助性的组织,当统治者的压迫加深时,他们会揭竿而起反抗政府,但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反抗,不具备革命的性质。
  另外,从会党的入会誓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会党的主要思想。洪门三十六誓vii中所记述的誓词大都是要求其会员忠义、互相帮助、遵守纪律、保守秘密等,没有提到“反清复明”这一宗旨;三合会的三十六誓viii中大部分属于加强组织纪律,维护团结和提倡互助,独有三十六条(最后一条)的内容为:“士农工商,各执一艺,既入洪门,必以忠信义气为先,交结四海兄弟,日后起义,须同心协力,杀灭 清朝,早保汩主回复(注:“汩”为“明”的隐蔽字),以报五祖火烧之仇,如遇事三心二意,避不出力,死在万刀之下。”这条誓词反映出三合会将“反清复明”也作为了自己的宗旨,与洪门有所差异。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会党的主张主要是团结互助,保障会众的生活;同时由于清政府的压迫,他们也主张反对清朝统治者,具有“反清”的思想;而会党之中也存在一些志士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主张推翻清朝政府,恢复明朝统治。

(三)、会党的组织和结构
  
  在组织上,会党采取开山立堂,结盟拜会的方式招募成员。凡持会簿、票布,即可纠集群众,十百为群,不序年齿,结拜兄弟。拜会的仪式有穿刀门、学习隐语暗号、滴血饮酒、宣读誓言等。如会后要信守誓言,实行“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如若负盟,刀下身亡”。
  在洪门的开山立堂和入会形式中明显地存在封建的因素。在洪门的开山令诗歌中要显示山门的威严、崇尚“忠义”;另外也含有一定的封建思想,如在《点烛诗》中称:“有请大哥登龙位,龙兄虎弟站两旁。”ix又如《红旗大令》:“大哥要学刘备样,他在四川称帝王。”x与帝王思想相联系,洪门成员也追求高官厚禄。如《登台令》诗称:“有日国正天心顺,禄位高升坐八台。”xi从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洪门虽然反对清朝统治者,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封建制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希望维持封建制度。另外在《架紫金梁》诗中描述到:“来在忠义堂,……上面盖的琉璃瓦,两边砌的玉砖墙。”《造堂令》中称:“前有朱雀和白虎,多少美景内边藏。上边走兽琉璃瓦,金砖铺地放毫光。”这些描述说明了洪门成员追求奢华的思想。这些正反映了作为洪门成员的小生产者的意识,没有长远眼光,局限在封建制度之内;他们所反抗清朝政府的行为仅仅是为自己谋得利益。
  成员在加入会党时,还要进行歃血盟誓,一经这种形式,成员之间就成为“兄弟”。这种结拜的模式在中国早已存在,结拜时,需要饮血酒(人的血,或者鸡、狗等动物的血),并且对“天”(或者其他神明)起誓,这些行为能够表明参加者的诚意。另外在这个仪式中也伴有一些诗歌:“福酒盟心自古传,弟兄同饮效桃园,自从谊结同胞后,共树勋华照大千。”中国古代是个血缘社会,人们对此极为重视,在这里饮血酒象征着大家具有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了亲人;而一旦盟誓以后,大家互称兄弟,这也说明,他们认为“兄弟”这种关系是非常牢固的,这也是从封建家族制中得出来的。而他们所效仿的“桃园结义”,也是要共同建造功勋,追求名利。
  会党内部实行家长制的统治,首领对会众拥有无上的权威。但它同时标榜“忠 义堂前无大小”,成员彼此哥弟相称,所谓“兄不大,弟不小”。
  从会党的这种组织模式和它的结构,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会党并没有摆脱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在会党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首先,会党的成员也追求奢华的生活,希望能够成为王侯将相。因此他们并不反对封建制度,没有找到自己受压迫的根源,缺乏长远的眼光。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其中最根本的组织结构是家庭、家族,而维系家庭、家族的纽带最根本的就是血缘关系。因此,从另一方面说,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是血缘社会,在这个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每个家庭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规家规,实行家长制的管理,家长对其成员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在同辈之间,讲究兄弟和睦,互相帮助。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经济利益的团体,其成员都要维护团体的利益。在家族内部和睦谦让,而对外则讲究斗争,以保护家族的利益。会党的组织正是借鉴了中国封建社会这种家族的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加强了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使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同时由于会党的组织观念从家族演化而来,纪律性相对而言较低。
  
(四)、会党的成分及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
  
  首先从动机来说,洪门的建立者和发动者,之所以建立这样的组织,既有个人的原因—— “私仇”,也有国家的或者说民族的原因—— “公义”。而更多的人则是由于报“私仇”进而拓展到行“公义”。例如在前面所提到的少林武僧得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创建立“天地会”的人员并不是明朝遗老或者具有“复明”思想的志士,而是曾经为清政府卖力,却遭到屠杀的人员。他们因为被统治者所抛弃,所以不得已而开始反抗,但是为了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借用提出了“反清复明”这个口号,以寻求人们的支持。这个事例即使不真实,可是这样一个事例记载在洪门的书籍中,最起码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洪门众人也认为或者承认他们参加会党的动机并不是单纯或者并不纯粹是为了“反清复明”。
  即使在清初,“天地会”的建立者,在成立“天地会”之后,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在会中加以宣传,成员得以领会贯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样的一种宗旨只是在其团体的上层之中传播,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宗旨或者不清楚这个宗旨。而来参加会党的人,更不可能都是为了这样一个宗旨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朝末年,会党之中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的人已经很少,大部分的会党成员并不知道这一主张。但是此时仍然有人加入会党,并且比以前更多,应该说此时加入会党为这“反清复明”这一宗旨而来的人就更少了,或者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个时候人们为什么来加入会党呢?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软弱无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很多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破产,失去了土地和财产,而这些人很多都成为了游民。这些人在失去土地和财产之后,也就没有了家族的存在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家族,也就失去了一种保护,在社会上失去了地位。因此,很多人此时加入洪门只是为寻求一种保护,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或者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利益。在这个时期的会党成员中,主要以破产的劳动人民为主,但是同时也有一些脱离劳动的流氓无产者,还有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地主小资产阶级。成份相当复杂,尽管他们对社会不满,具有强烈的革命积极性;但同时也具有浓重的封建性特点,不能脱离宗派主义的情绪。
  
  会党的成分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农民、小手工业者、帮工,还有一些商人、地主。主要还是以下层人民为主。
  
  由于会党的成分复杂,因此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能够统一。总的来说,破产的农民和小生产者居主要地位,因此会党主要代表这部分人的利益;但是由于其中也有一些地主和小资产阶级、流氓无产者,因此会党有时候也会被这些人所利用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五)、海外会党
  海外会党是旅居国外的中国人组成。海外会党形成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中一部分是明末清初和太平天国失败后逃到海外的反清志士及其部众、眷属。如明末清初率领四百余人逃到柬埔寨的莫玖;太平天国失败后逃到海外的杨辅清(杨秀清之弟),远走婆罗洲的洪日升(洪秀全侄孙)。这些海外的洪门志士,在世界各地“开山立堂”,念念不忘“反清复明”的宗旨,不时有人回国举行反对清政府的起义,如道光二十九年和咸丰三年,新加坡洪门首领陈正成先后两次潜回福建厦门发动反对清朝政府的武装起义。xii 海外洪门中也有一部分是在国内难以维持生计,到海外谋生的华侨,以及19世纪开始,被中国或者外国的人口贩子以出外打工的名义贩运或欺骗到世界各地去的“猪仔”、“苦力”。这些人到海外以后生活非常困难,处于社会的底层,所在地政府对他们漠不关心,而清朝统治者也无暇顾及他们的生存,因此他们在海外受尽了压榨;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互相团结起来,用团体的力量来对抗压迫。洪门组织在这样的人之间也发展起来。由第一部分人所组成的海外会党,由于在国内已经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人,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他们到了海外之后,依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够发展壮大,从而在所在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对中国人的管理,当地政府对这些人所组织的会党组织也赋予合法的地位。
  洪门在海外对外称义兴公司,美洲洪门多称致公党。19世纪初,美国属地檀香山的洪门组织十分发达,以香山为主组成“国安会馆”,以客家人为主组成“和安会馆”,以四邑人为主组成“致公堂”。这些组织是当时海外华侨唯一可以依赖以保护自身,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组织。各地华侨,下层的劳苦大众和小商小贩,纷纷加入洪门。1907年美洲华侨二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二人,“名列洪门会会籍者占十之八九。”xiii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海外的洪门会党中有些具有很强的经济力量,并且这些人中很多是天平天国和其他反清的志士,或者他们的眷属。 

主要参考文献

1、沈渭滨:《关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的若干思考》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任贵祥:《民前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会党的争取和改造》 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3、《论孙中山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历史研究第5期1960年 北京
4、《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见《历史研究》第5期1961年
5、胡刚、吴雪涛:《贵州辛亥革命史略》载《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4期
6、张立凡:《会党与政党》载《博览群书》2004年第8期
参考书目
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王子今:《“忠”观念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孙震:《参加辛亥革命见闻录》,见《四川辛亥革命史料》
4、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 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6、  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  陈锡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论文集》
8、  孙占元:《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 徐万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10、 《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论文集》
11、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新华书店1947年版
12、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13、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4、 《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台北
15、 《先总理旧德录》,见《国史馆馆刊》创刊号1947年南京



上一条:当代邪教的几个基本类型与特点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相关内容连接: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