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劳动组织与管理研究室 - 社会稳定的测量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系统
社会稳定的测量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系统
添加时间:2007/11/5 22:29:08 所在栏目:『劳动组织与管理研究室』 阅读:3599 作者:社会管理技术研究室 来源:
      作者:阎耀军 

  内容提要:社会稳定的测量属于对复杂非物化社会现象的测量,其关键在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任何一种社会测量工具,都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系统,因此建构理论模型,是社会计量工具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在操作层面,任何一种社会测量工具,都是研究者主观构造并外化为社会观念的一种“软尺”,它不像“硬量具”那样能够直接使用,而必须依靠特定的运行载体为操作平台,才能获得测量结果。为此,作者结合社会稳定的测量,提出了“社会稳定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社会稳定的测量,提出了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的管理系统的构想。

  关键词:社会稳定,社会测量,理论模型,指标体系,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需要,在不确定诱因和不确定时间中,突然引发的公开干扰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行为。当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静坐,游行,示威,集体请愿,非法集会,罢工、罢市、罢课,包围冲击重要机关、部门和要害单位,堵塞交通,非法占据公共场所,在社会文体商贸活动聚众滋事,聚众哄抢,聚众械斗以及少数的打砸抢行为等。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实质上是社会运行中的负面因素,在累积到一定量之后所产生的对社会稳定系统的冲击或扰动现象。它说明社会稳定系统中存在矛盾,反映社会运行中出现某种故障或不和谐因素。在世界各国,无论是何种国体和政体,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是一种危害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发期,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控,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要做到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预警预控,必须首先建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指标体系,其次还要建立是这种指标体系能够运行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本文的主旨,就是探讨这样两个问题。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人类制造量具测量物化现象和简单非物化现象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能否制造一种“量具”,测量出非物化复杂社会现象的变化并给出一个具体的计量值?应当说,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社会学家的难题。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从美国兴起进而风靡世界的社会指标运动,为解决这个难题开辟了道路。社会学家设计了许多用来计量社会现象的指标体系,用来对非物化复杂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设计的测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我国社会学者朱庆芳设计的测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990),王地宁和唐均设计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1991),宋林飞设计的测量社会风险的“社会风险指标体系”(1995)等等。总之各色各样的社会指标体系有上百种之多,运用社会指标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但是这其中除少数指标体系外,大多数指标体系的测量信度和效度都不尽人意,有些指标体系甚至很难实施。究其原因,除了非物化社会现象自身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外,笔者认为关键原因还在于人们对所要测量的非物化社会现象尚缺乏深入的定性分析,致使所谓的定量研究缺乏可靠的理论前提。

  (一)社会稳定系统的逻辑结构——理论模型的阐释

  笔者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一种具有科学逻辑性的测量工具(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得先有一个具体指标所赖以附着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实际上就是对应于特定对象而建立的一个理论解释系统,而一个具有理论说服力的解释系统,必须依靠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对这种逻辑结构的高度抽象表述,我们称之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是统帅基本框架的灵魂,基本框架是支撑指标体系的骨骼,舍此便不能将众多指标组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标体系”。为此,笔者主张任何非物化复杂社会现象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首先完成理论模型的建构。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属于社会稳定的研究范畴,因此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必须首先研究社会稳定系统的逻辑结构。我们经过对社会稳定相关理论的研究和现实生活中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了一个由生存保障系统、经济支撑系统、社会分配系统、社会控制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等6个模块构成的社会稳定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如下6个要点:

  (一)生存保障系统。

  从社会生物学意义上看,人类实际上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生存系统。如果这个生存系统得不到有效地保障或者受到威胁,那么社会就失去了稳定性。因此,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存保障问题。其它问题都是人类生存问题的扩展和延伸。因此我们在社会稳定的理论模型中,以“生存保障系统”作为逻辑起点。

  (二)经济支撑系统。人类要满足生存需要,必然要通过生产活动来取得生存消费资料,这样就形成了使人类得以维持生存的“经济支撑系统”。这个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基础,处于整个社会稳定系统的基础地位,对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社会分配系统。人类在获取生存消费资料的生产劳动中,每个社会成员或群体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是有差别的。要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形成一个能够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分配系统”。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不合理的过大差距,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四)社会控制系统。由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生存资源的有限性,人类一切获取生存资源的行为,必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公众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中有秩序地进行。这样就形成了“社会控制系统”。社会控制系统是社会稳定的维护机制,社会控制系统如果乏力或崩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状态。

  (五)社会心理系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主体,人们的社会行为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包括上述在内的一切社会系统的客观存在,都会在人类的脑海中留下主观映像。在特定的主观映像影响下,人们会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这就构成了“社会心理系统”。社会的稳定与否,实际上是在人们的主观意愿驱使下的社会行为所造成的一种社会后果。

  (六)外部环境系统。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存在的具体社会总是以一定的国度或地区为载体的。由于现代社会系统的高度开放性,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系统的稳定性,不可能不受到本系统以外的其它社会系统和非社会系统的影响。由此,域外因素和自然因素便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外部环境系统”。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化,外部环境系统对社会稳定的扰动将越来越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对社会稳定系统的逻辑结构,可以用物理模型概括如下:



  在上述模型中,各个系统模块的功能和相关关系可以简述如下:——生存保障系统的功能及其与其它系统的相关关系:生存保障系统是整个社会稳定系统的逻辑起点,它处于整个社会稳定系统的核心地位,其它诸系统都是在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与生存保障系统相关联。生存保障系统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或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它也要从经济支撑系统中汲取能量,受社会分配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并且在社会控制系统的制约中运行。

  ——经济支撑系统的功能及其与其它系统的相关关系:经济支撑系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经济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稳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支撑系统为包括生存保障系统和社会控制系统的整个社会系统提供物质能量。对社会结构系统和民众意愿系统发生深刻影响。同时它也受到其它系统的制约,如社会控制系统的体制约束和生存保障系统配套状况的牵制等等。

  ——社会分配系统的功能及其与其它系统的相关关系:社会分配系统是连接经济支撑系统和生存保障系统的中间环节。经济生产决定社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没有经济产出,就没有可供分配的对象;社会成员以什么样的社会形式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取决于他们以什么样的社会形式参与生产。社会分配系统通过社会心理系统对经济支撑系统产生反作用: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形式,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激发社会心理系统的正向功能,促进经济支撑系统的健康发展;反之,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分配形式,会刺激社会心理系统产生负向功能,严重时会引发社会冲突,给社会控制系统带来很多麻烦,从而阻碍经济支撑系统的健康运行,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保障系统。

  ——社会控制系统的功能及其与其它系统的相关关系:社会控制系统是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机制。它为包括经济支撑系统在内的各个系统提供组织能量和精神动力。它通过一系列调控手段,促使社会各个系统之间达到协调和均衡。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它需要经济系统为自身提供物质能量,并且需要和社会心理系统相契合,需要在其它系统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功能。

  ——社会心理系统的功能及其与其它系统的相关关系:社会心理系统的状况完全是其它各个系统状况的映射。它和其它诸系统之间的关系属于存在和意识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所有系统的运行状况都会从本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已经内化为人们心理层面的东西,也会通过动机、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对其它系统的运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外部环境系统的功能及其与其它子系统的相关关系:外部环境系统是由上述各个系统所构成的内部系统发生变化的外部扰动因素,它对社会稳定内部系统的诸变量起着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的构造和理论内涵

  既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由于社会矛盾而诱发的对社会稳定系统的扰动,那么按照社会稳定系统的逻辑结构,我们对应于上述理论模型,设计了由6个子系统下辖的12个分系统构成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



  上述指标体系的框架共分为4个层次,即由4级指标构成,第一级指标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指数”,反映该指标体系监测预警的目标——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和社会稳定的程度是负相关关系,社会稳定的程度越高,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低,反之则相反。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中,社会的稳定程度将被划分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等若干区间,人们可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指数所落定的区间进行社会预警。

  第二级指标由“生存保障指数”、“经济支撑指数”、“社会分配指数”、“社会控制指数”、“社会心理指数”和“外部环境指数”构成。它们是测量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6大要素集团。这6大要素集团各自作为测量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子系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反映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监测预警时亦可以划分出若干警报区间。

  第三级指标是上述6大要素集团中每一个要素集团内部构造的分解。由12个模块构成要素集团的子系统,每两个模块为一组,分别隶属于相应的要素集团。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细腻地反映每个要素集团的内部构造,更主要的是为了便于从测评中寻求致使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因素所在的具体部位,并增强该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功能。同样,由这12个模块构成的第三级指标,每个模块亦具有相对独立意义,在监测预警时可划分出若干警报区间。

  第四级指标是具体指标,亦称为元指标或原始指标。它们的确定,需要通过专家们按照特定的方法和程序,一部分从现行统计指标中遴选,另一部分则需要重新创设。由于本文的目的主要是讨论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所以第四级指标的具体内容,我们在此只能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其最后的确定,尚需另做专门研究。

  下面我们主要对第二、三级指标的理论内涵进行阐释和论证,同时兼对第四级指标提出备选建议。

  (一)生存保障指数

  生存保障指数和理论模型中的生存保障系统相对应,主要考察和反映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民众生存状况方面的原因。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历史的经验和社会保障理论都证明,只有当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的情形下,社会才是安定的。调查表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其主要的或绝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老百姓的生存保障受到了威胁。生存保障系统由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构成。微观生存保障系统是由老百姓个体建立的,主要通过个人或家庭(包括家族)等血缘单位为主体的生活保障系统,我们称之为个体保障或家族保障。宏观生存保障系统是由国家和社会建立的,我们称之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系统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是劳动者在丧失或中断劳动能力,以及遭受各种风险而不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等情况下,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的一整套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系统。它主要由社会保险(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对现实贫困的救济)和社会福利(社会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三大部分组成。社会保障系统是社会运行的稳定机制。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通过建立社会化的生活安全网,来消除市场经济竞争运行机制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动荡。所以,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化大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调节机制。

  个体保障和社会保障在生存保障系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将生存保障系统划分为“个体保障指数”和“社会保障指数”两个子系统模块。

  ——个体保障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

  1.人均年末储蓄余额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增长率4.恩格尔系数5.居民生活费上升超过收入增长比率6.最低生活保障线下人口比重7.失业率、平均失业时间

  ——社会保障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1.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 比重2.社会保障综合给付率(含低保)3.最低工资资金到位率4.离退休职工平均养老金增长率5.养老保险覆盖率6.失业保险覆盖率7.医疗保险覆盖率

  (二)经济支撑指数

  经济支撑指数和理论模型中的经济支撑系统相对应,主要考察和反映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稳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世界上一些落后国家内部纷争激烈。骚乱不止,军事冲突和武装政变时有发生,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其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和不发达状态,是占首位的因素。邓小平曾经深刻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说明,真正的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没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不可能有长期持久的稳定。“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发展是硬道理。所以,考察经济支撑系统的发展状况,是测量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基础性方面。

  根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经济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不考虑产业结构,不考虑经济与社会以及环境相协调的单纯经济增长,其特点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虽然经济增长了,社会问题却增多了,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并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表现在理论模型中,就是给社会控制系统以及其它系统带来很多负面因素。另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则恰恰相反,是协调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了在指标体系中不仅体现经济系统对社会稳定的支撑性作用,而且也要充分反映出不适当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社会稳定的危害性,我们在经济支撑系统模块内部设立了表示单纯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指数”和表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协调发展指数”两个子模块:

  ——经济增长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财政收入增长率4.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

  ——协调发展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1.GDP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比率2.绿色GDP 占传统GDP 的比重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农业GDP 增长率与工业GDP 增长率比值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三)社会分配指数

  社会分配指数和理论模型中的社会分配系统相对应,主要考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社会分配方面的原因。分配问题是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最为敏感最为突出的问题,亦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由于劳动者个体能力以及所处地位和环境的差别,每个人所获生存资料的份额不可能是完全均等的,多劳多得,少劳少的,不劳不得,出现贫富差距是必然的。但在社会分配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并非这么简单。过去,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实际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可以无偿占有,多劳者因不能多得而感到不公平;现在,要按劳动者的贡献拉分配档次,体现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原则,但是又面临着一个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扩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问题。我国是一个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化传统的国家,群众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不高,加上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或社会分配系统的非规范行为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必然造成广大群众的不公平感。不平则鸣,经验证明,贫富差距悬殊和财富分配不公现象会导致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后果,极易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首先它会引起广大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逐渐丧失对社会的信任感和高度责任感。

  严重的社会心理不平衡往往会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怨恨和对占有财富的畸形渴望,从而加剧社会道德行为的失范,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我国目前分配结构上的突出问题是造成了人们收入和财产方面的社会分化。当然,不同收入层的分化是社会转型的必要代价,一定的社会分化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如果过度分化,它所引起的震荡,社会将难以承受。

  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部门(行业)收入差距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5个方面。前三者表现为社会分配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后两者表现为社会分配在特定空间中不同层次的群体中的不平衡。为了便于在指标体系框架中表达这种情况,同时也增强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功能,我们将前三者概括为“空间差距指数”,将后两者概括为“阶层差距指数”,分别列于社会分配指数之下。

  ——空间差距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

  1.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差距变动比值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比值3.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人均收入差距比值4.农村基尼系数和城镇基尼系数比值

  ——阶层差距指数可选择能体现下列内容的指标构成:1.10%最富有家庭收入与10%最贫困家庭收入比值2.10%最高收入者与10%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3.最低工资群体与平均工资比值

  (四)社会控制指数

  社会控制指数和理论模型中的社会控制系统相对应,主要考察和反映政府管理部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调控能力方面的情况。任何社会冲突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失范或反常,而且是社会运行的失控。社会控制就是借助由一系列上层建筑手段构成的社会控制系统,克服这种失范和失控现象。乱,说明社会控制系统无能;稳,说明社会控制系统健全有力。所以,考察一个特定社会单元是否具有一套强有力的、完整的和有效的社会控制系统,是测量该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社会控制理论,社会的控制机制一般来说由两个部分或两个系统组成,即硬性控制系统和软性控制系统。硬性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体现国家权力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法律、法规和各单位、组织、团体内部制定的要求其成员遵守的行政纪律、规章制度等;软性控制系统主要指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习俗信仰,文化传统等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作用机制上,前者具有强制性,以某种暴力的或有形的物质手段为基础,后者则属于非强制性。主要通过教育、说服和无形的潜移默化影响来进行。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硬控制和软控制具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两者关系协调配合得好,就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片面强调发挥某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则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为此,我们把社会控制指数内部又分为表示国家机器系统控制能力的“硬性控制指数”

  和表示精神文化系统控制能力的“软性控制指数”两个子系统模块:

  ——硬性控制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

  1.政府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2.每万人警力配备人数3.国家公务员职务犯罪率4.重大贪污腐败案件立案率5.重大贪污腐败案件破案率6.重大刑事案件立案率7.重大事故发生率8.劳动合同纠纷受理件数及增长率9.上访(含信访)率

  ——软性控制指数可选择能体现下列内容的指标构成:1.离婚率2.宗教活动的活跃程度3.对党政主要领导人的认同程度4.对社会公共道德的评价值(*)

  (五)社会心理指数

  社会心理指数和理论模型中的社会心理系统相对应,主要考察和反映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社会心理因素。人民大众是社会稳定的对象。人的社会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人是有主观意志有思想有心理活动的人。社会稳定实际上是人心的稳定。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民心的稳定。古语云:“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治军要稳定军心,治国要稳定民心。所以,我们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监测,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监测,必须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测量,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入社会心理层面。通常人们所说的人心大快或者民怨沸腾,安居乐业或者人心惶惶、政通人和或者群情激愤等等,都是对社会心理形势的感性评价。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将社情民意、公众舆论之类的东西,统统加以指标化并从中提炼出代表性指标,而对这些代表性指标的综合计算结果,便合成了所谓的“社会心理指数”。

  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的大国,根据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原理,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心理差别是相当大的。为了加强本指标体系在不同经济和文化区域中的分析比较功能和综合评价功能,我们设计从正反两个向度考察民意,故在社会心理指数内部又划分出表示民众对党和政府领导的满意度的“民众满意指数”和表示民众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举措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民众容忍指数”两个子系统模块。

  ——民众满意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1.对政府主要官员的信任度2.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3.对政府行政效率的评价值4.对干群关系的满意率5.对经济收入的满意率6.对社会秩序的满意度

  ——民众容忍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1.对收入差距的可容忍程度2.对腐败现象可容忍程度3.对物价上涨的可容忍程度

  (六)外部环境指数

  外部环境指数的任务考察和反映外部环境系统的整个因素体系对社会内部稳定的扰动作用。这个因素体系分为域外社会和自然界两个大的部分。根据社会系统论和全球化理论,以及我国加入WTO 以后的新形势;根据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球文化一体化的现实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不再可能在独自封闭的环境中祈求社会稳定。任何对于社会稳定的分析研究亦不可能只局限于其内部的社会矛盾运动,而必须突破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在全球化和全国范围的背景中考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可以预言,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稳定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受域外社会的影响。而自然界的灾变,历来就对社会稳定起着雪上加霜的破坏作用。历史上人们所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乱”,正是指的自然灾害的这种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放大作用。在当代社会,虽然由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工业化的后果却使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所受到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在理论模型中将社会稳定的外部环境系统,划分为表示域外社会对本地社会稳定影响的“域外扰动指数”和表示自然环境对社会稳定发生影响的“灾害干扰指数”两个子系统模块。

  ——域外扰动指数可参选下列指标构成:

  1.世界经济衰退影响度2.经济摩擦和制裁3.国际性金融危机4.对立意识形态渗透5.武装干涉和恐怖主义袭击

  ——灾害扰动指数可选择下列指标构成:1.严重灾害成灾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2.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数量3.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数量4.饮用水资源短缺量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构建

  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绝不是单纯为了实现学术价值,而是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即社会目的性——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进行早期预警和超前预控管理。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人为构造的测量社会稳定性的“软的”的计量工具,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外化,因此这种“软尺”的使用,不能像“硬量具”那样简单方便。它需要一个运行载体即本文所提出研究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只有以这个载体为操作平台,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才能够运行起来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当我们建立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之后,如果不愿将其束之高阁,就必须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是根据现代社会预警的理论和方法研制,并且在计算机系统软件支持下实现的一种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评估、预测、报警和对策选择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高效能现代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可以通过预测和仿真技术对社会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测、做出前瞻性判断和预警,并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为决策者提供正确决策的依据,是政府进行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目前,类似的预警管理系统,在经济预警和自然预警领域已经开始运用,但在社会预警领域还只是处于研发设想阶段。因此,在充分借鉴经济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具体构想,应该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设计

  我们设想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是由指标管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专家分析系统、警情演示系统、预控对策系统等6个子系统构成的:

  1、指标管理系统

  指标管理系统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定进入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是依据一系列科学方法,经过专家严密论证选择出来的反映社会安全运行状况的一套敏感指标。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判断社会发展运行的趋势。其二,指标体系的维护。

  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及其权重都不是永久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当时社会形势变化,随着人们对社会稳定的认识和预警研究的深化,已经建成的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深度开发和修正完善——对指标的数量、内容及其权重进行适当的修正,必要时甚至会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调整。以上两项工作都需要专门的专家小组来研制和进行。

  2、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也有两个层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建立信息采集系统。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指标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够从公布的统计报表中获得,有些甚至还难以通过现行统计体制采集。因此必须围绕该指标体系的内容,建立能起够满足于该指标体系需要的专门信息采集渠道,形成自己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采集系统。二是信息初加工系统。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相当一部分的指标是由原始指标合成的复合指标,而指标的合成工作,必须由对数据信息具有甄别和计算能力的专业人员进行。

  3、数据管理系统

  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必须依靠具体数据的充实才能发挥作用。但是该指标体系所需要的现实数据量和历史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必须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模块构成。数据库的任务是完成数据的录入、分类、汇总、储存和更新。计算模块由变量选择模块、变量权重模块、变量评价模块和变量预测模块4个子模块组成。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大量的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4、专家分析系统

  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工作,尤其对于各级指标警限和随机出现的各种警情的判定,都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来进行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专家库,并利用互联网定期向专家们实施特尔斐法(Delphi)调查。充分利用专家的主观判断,通过信息沟通和反馈,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使预测意见逼近实际情况。进入专家系统的人员,应当是预警指标所涉及知识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和富于实际工作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其数量和知识结构应以能够覆盖整个预警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为原则。

  5、警情演示系统

  警情演示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人—机智能互动的警报信号输出系统。其具体形式是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的标识作为预警信号,将数据管理系统的计算结果和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反映出来。例如,可参照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绿色”表示无警,“蓝色”表示轻警,“黄色”表示中警,“橙色”

  表示重警,“红色”表示巨警等等。

  预警演示系统具有评估和预测两个功能。前者是根据对社会稳定的现实状况做出的评估,发出不同的报警信号;后者是根据专家们的预测,模拟社会未来的变化,发出不同的预测性报警信号。领导者可以据此来判断和预测社会运行的态势,做出相应决策。

  6、预控对策系统

  预控对策系统是与专家分析系统相连接,为用户(决策者)提供应对社会危机的应急性、思路性、提示性建议的人—机智能互动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储存积累于电脑中的应对各种危机的常规案例库,它可以根据群体性事件的警情性质和类别自动调出若干个相应对策;第二部分是应对非常规警情的专家咨询系统,它与上述专家分析系统形成接口,通过互联网即时咨询来完成。完成后的咨询意见,将自动存储于电脑中的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库,以备日后调用。

  (二)基于SAS 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

  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并要进行统计分析,有大量的图形和报表需要直观显示,仅仅依靠人工是难以及时完成的。在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运行中,要做到及时预警就必须依靠电子计算机技术。美国萨斯公司出产的SAS 软件被誉为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领域的国际标准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功能。所以我们参照SAS 软件的部分模型而自行设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软件将具有如下功能:

  1.数据管理:为用户提供数据输入模式,使得用户可以准确方便地输入社会运行过程中各项指标原始数据值。可进行浏览、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2.数据处理:用过模型运算来对社会波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长期趋势、循环波动、季节波动、随机波动的数据,用以监测报警。同时还可以获取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来预测社会运行的总体变动趋势。

  3.人机交互:在系统开发和运行过程中,提供用户跟踪检验主客观认识是否一致的接口,可按需要改动指标体系的数量、内容及其权重,实现带智能化的人机互动。

  4.警情演示:通过预测提供超前的社会运行趋势,并判断社会运行总体和部分关键指标状态是处于无警、轻警、中警还是重警或巨警,并通过绿、蓝、黄、橙、红五种色域代表的警号系统,向有关部门发布多媒体警报演示。

  5.对策提取:系统中搜集积累和储存编辑大量的应对社会危机或社会问题的案例,用户可根据警情的性质、类型以及严重程度,迅速从案例库中提取到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6.图形管理:SAS 图形显示功能作为系统的显示方法,可以选择图形类型,如曲线图、散点图、饼形图、水平直方图、垂直直方图等,对于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基本计算数据、各项指标数据、扩散合成指数数据、综合分析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丰富多彩和形象直观的展现和调用,并能在图中点击鼠标获取数据值。

  综上所述,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构造模式,可用框图勾勒如下:



  (四)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可由框图描述于下:



  整个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运行,以信息采集为起点,以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分析系统为重点,以为社会管理系统提供警报演示和预控对策为终点。

  [主要参考文献]

  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朱庆芳:《社会指标的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地宁、唐均:《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应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张春曙:《大城市社会发展预警研究及应用初探》,《预测》1995第1期。

  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与社会波动机制》,《社会学研究》1995第6期。

  鲍宗豪、李振:《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阎耀军:《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5期。

  阎耀军:《城市社会预警基本原理刍议——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对城市社会问题爆发的预警机理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E-mail:ios@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文章来源: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aq/P020040301447334061887.pdf 


上一条:宏观社会管理学
下一条:法律工作者上书国务院称限制群租不合法

相关内容连接:

·加强对欠薪企业的社会管理之我见
·香港三公消费调查:特首4年外访40次仅花98万
·媒体称国人已习惯怀疑一切 基层政府公信力差
·学者称群体性事件被妖魔化 维稳压倒民众诉求
·专家称根除因言获罪现象需反思地方行政体制
·我国古代救灾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国企高管薪金的社会管理问题反思
·政府应对突发惯用删帖方式 践踏民众自由表达权
·设“禁停区”治理非法营运
·香港如何管“拒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