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知识科学研究室 - 知识价值论
知识价值论
添加时间:2007/9/10 20:38:50 所在栏目:『知识科学研究室』 阅读:4077 作者:经济学茶坊 来源:

作者:余青山  来源:经济学茶坊 
 
一、关于知识和实践
  知识是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由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组成,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是知识的组成部分。知识包括信息,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取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任何实践都创造知识和信息。
人的社会实践既表现为具体的行为和结果,如农民脑力与体力的支出过程和作为劳动成果的粮食,又同时表现为信息和知识。信息和知识是伴随人的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有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科学实践,教学实践,买卖实践,从政实践,从医实践,法律实践,养猪实践,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实践自有它存在的客观合理性。
所谓物质生产实践,是指能直接生产出如粮食、黄金等有形物质产品的实践活动。所谓非物质生产实践,是指无法直接生产出有形的物质产品的实践活动,如行政管理,教学实践,纯理论研究,文学创作等。所谓商品生产实践,是指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如大量生产粮食、黄金等。所谓非商品生产实践,是指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调研、无偿接受采访、母爱,等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践。个人的实践必须融入社会群体实践中。相关联的人群其实践组成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同实践体系之间就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更广泛的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流。
二、关于劳动和价值
劳动是指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一切活动。必须把劳动放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理解,把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看成是劳动。
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已为我们接受。如果从实践的角度看就是实践创造价值。任何实践都创造价值。价值就是对凝结在人类社会实践成果中的人类一般劳动的认同和吸收。价值的这一定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劳动是价值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二是价值成立的条件是对劳动的认同、吸收,没有认同、吸收价值同样不能成立。价值的全部含义在于人类的劳动实践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价值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价值在实践中确立,在实践中运动,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一切价值的来源和归宿。离开人类社会实践,就不存在有任何价值可言。人类社会实践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属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也是统一的,这是人类社会能和平共存、共同发展的条件。价值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的联系性决定价值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价值。二是价值在实践的总体中是相互转化的。虽然实践及其价值存在多元性,如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知识价值、经济价值等等,但是,不同实践中的价值只有在总体实践中相互转化才能保证不同的实践及其价值具有生命力,也就是说,个人价值可以转化为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也可以转化为个人价值;哲学价值和知识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也可以转化成哲学和知识的价值。三是虽然不同的实践和价值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不同的价值在相互转化中会形成统一的价值判断和转化标准。
价值不是商品的专利。价值既存在于经济实践中,也存在于非经济实践中。我们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肯定与否定等,都是价值现象。这些价值现象是以信息、知识、经验、道德、感情等非商品形式表现的。信息、知识、经验、道德、感情等非商品也是实践的产物。以信息、知识、经验、道德、感情为代表的非物质、非商品性价值的存在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人类社会实践中有大量的价值是以非物质、非商品性的信息、知识、经验、道德、感情等形式和方式存在和运动的。经济实践和非经济实践是两个能互通互用、互相交流转化的开放系统。与之对应,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也是两个可以互通互用、互相交流转化的开放系统。
交换不是价值成立的必要条件。知识、信息、经验、道德、感情等非商品的价值常常不需要交换就能成立。价值是对劳动的认同和吸收,因而价值有时是单方面的认同、吸收或奉献行为,不需要或不可能有任何回报。把交换看成是价值成立的条件,使我们的眼光局限于商品领域而看不清价值的全貌和本质。
实践是运动的,因而价值也必须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价值必须不断地进行“----价值----实践----价值----”的运动,而不能长期停留在一个状态,这就是价值的运动性。
三、知识的价值
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知识的基础,是知识的根本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的程度决定知识的价值。
知识同物质产品一样是人类社会的劳动成果和价值载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知识实践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吃一堑长一智,失败的劳动实践同样构成知识的价值。
 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产生两个劳动成果,一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二是无形的知识。比如狩猎,人类的狩猎活动产生两个劳动成果,一是猎物,二是狩猎方法。猎物和狩猎方法同是人类狩猎劳动实践的成果。猎物可以是单个狩猎活动的劳动成果,狩猎方法则是人类社会广泛的狩猎劳动实践的结晶。狩猎方法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类一般劳动。知识的价值就是凝结在知识中的人类一般劳动。
价值的运动性要求知识及其价值必须不断地参与实践的运动。知识及其价值不能只停留在纯粹的知识状态,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实践----知识----实践”的运动。理论必须能够指导实践,科学技术必须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四、知识的游离状态
 知识无处不在。
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因受物质匮乏和自然力的限制而重物质产品轻知识产品。价值就分化成物质商品价值和非物质、非商品性的价值。知识被归入非商品价值范畴。知识的游离状态就是指知识处于非商品、无主权、无占有的状态
此时的人类只承认物质产品的价值,只进行物质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价值交换,而把同属人类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大量的知识丢弃,把知识排拒在物质商品交换体系之外,甚至排拒在价值体系之外,使知识处于非商品、无主权、无占有的游离状态。人们可以进行狩猎信息、经验、方法等的无偿交流,但不会把猎物与狩猎信息、经验、方法进行交换。商品经济形成之初,商品的范畴只承认物质产品而排斥非物质产品,社会只承认物质产品的经济价值而不承认非物质产品的经济价值。另外,知识在形成成熟的知识之前是以不成熟的知识(信息、经验等)而存在,这些不成熟的知识对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不明显,也使得人类社会对这部分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不以为然而予以忽视、丢弃。但是,知识被丢弃,处于无主的游离状态、不能与物质产品进行价值交换,并不表明知识就没有价值。知识所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并不因知识的被丢弃、被排拒在物质产品价值交换体系之外而灭失。知识同物质产品一样,是人类的价值载体,知识的存在就是价值的存在。处于无主的游离状态的知识就好比人们遗失的金币。金币被遗失,并不表明金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灭失。被丢弃的知识时刻等待着人类的开发利用,因为知识是人类价值的一部分。无主的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利用。
许多在我们不经意中产生的信息其实是有价值的,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人类的行为表现为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中的大部分被生产者丢弃,进入非商品领域,成为无主、游离状态的知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信息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信息在大量增加。这些知识中的大多数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你可以轻易地查阅和学习。游离状态的知识是自由的宝藏,任你取舍利用。当你利用处于游离无主状态的知识时,知识的价值就被你无偿占有和使用了,你就获得了更多的价值。这就象对太阳能的利用,不用就白白流失了。
我们时刻在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即我们时刻在创造并向外界释放信息的同时,也时刻在接收外界的信息,甚至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创造出新的信息、知识。信息交流本质上是劳动和劳动价值的交流,但不是劳动和价值的交换,因为,交换需要遵循价值对等原则,而交流则不受价值对等原则的限制。我们不能认为我们接收的外界原始信息本身没有价值而只有我们创造的信息才有价值;或者说,只有我们的创新劳动才形成并构成知识的价值。
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产物,它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劳动。这些社会现象是知识的初级形态,属于非商品范畴。对社会现象的摄取就是对劳动和价值的摄醛人们看新闻、搞调研就是摄取游离价值的活动。
游离状态的知识及其价值属于非商品价值范畴,是非商品价值存在的重要表现。非商品及其价值主要是以知识、信息、经验等形式存在和表现的。“海尔经验”没有申请专利,是一种游离状态的知识,谁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五、知识价值的积累和转移
  知识是由人类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劳动实践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实践的特点是群众性、持续性和上升性。知识需要吸收前人的经验和众人的智慧,是由许多人共同劳动、共同实践而创造出来的,是集体实践的结晶,因而知识产品的价值凝结了众人的劳动。知识的积累就是社会劳动和价值的积累。考察知识的价值应立足整个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而不能仅仅从单个具体的劳动来判断。知识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就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不是纯偶然和孤立的事件,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
价值转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价值转移是价值的重要运动方式,是价值的第二来源。
知识同物质产品一样,是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成果,其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类一般劳动。知识价值同物质产品的价值一样是可以发生转移的。用一种物质产品作原料去生产另一种新的物质产品,原有的物质产品的价值就转移到新产品中,构成新产品的价值部分。同样,用一种知识作原料、工具或基础,去创造另一种新知识,原知识的价值就转移到新知识中,构成新知识的价值。实践经验转化成教授的知识,教授的知识又转化成工程师的技术,工程师的技术又转化成汽车,汽车再转化成货币。
我们在分析价值时,发现一些特别的价值现象,如城区中心地块升值等。这些现象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社会关注”。关注是人的一种行为,一种实践活动;社会关注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城区中心地块升值,撇开其它诸如开发投入等因素则取决于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某种事物存在社会公众关注,社会公众就把关注行为所具有的劳动实践价值赋予被关注对象,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价值赋值。社会关注度受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是实践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相互联系的结果。价值赋值也是价值转移的表现,是社会行为向特定事物转移价值。城区中心转移,社会关注度就下降,地价也会随之下降的。
 六、知识价值构成
知识价值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基础性的社会实践,二是基础知识,三是知识的创新实践活动。
基础实践 +基础知识+知识的创新实践=新知识的价值
 式一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对进出商场的顾客进行客流统计,首先要有客流,客流是顾客的一种实践活动;第二是我们要掌握一定的统计知识,这也是基础;第三是我们要付出一定的劳动,这个劳动是我们的创新实践活动。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所以有着巨大的价值,就是因为“民以食为天”,温饱问题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问题。袁老自己就有过忍饥挨饿的苦难经历。解决温饱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实践。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人类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袁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终于取得了成功。可以说,袁老的成功,也是全人类的成功。“海尔经验”是海尔员工集体实践的信息和知识表现,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人才能总结出“海尔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首先是客观实践需要的推动;二是很多基础科学知识的发现发明为计算机的发明提供了知识基础,比如二进制理论、电子技术等;三是有把这些知识和实践综合于一体、并进行创造的创新实践活动。我们探索知识的价值,是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知识经济改变了客观世界,同样也要改变已有的理论;已有不少探索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劳动价值理论为我们今天探索知识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去发展、创新。前两者是借助已有的劳动和价值成果,构成知识价值的转移部分;第三部分才是新增的劳动,构成新增的价值。
 知识价值的这三部分构成状况因实践和知识自身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进步之初,知识本身就非常贫乏,可以应用的知识微乎其微,因而人类基础性的实践和知识的创新实践就构成知识价值的全部。当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创造出来的知识不断增加,在进行知识创新实践时所能应用的已有知识(特别是游离状态的知识)成果也就越来越多,这时知识价值的转移就成为新知识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 知识价值的三个构成部分也可概括为价值(劳动)新增和价值转移两部分。
 新知识价值=价值新增+价值转移
 式二
价值转移=非商品价值转移+商品价值转移
式三
价值新增是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非商品价值既包括非物质性价值也包括一定的物质性价值(如接受馈赠等),但主要是非物质性的信息、知识、经验的价值。
七、知识的成本
 知识的价值是凝结在知识中的人类一般劳动。知识的成本是指生产某种知识产品时所消耗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料的货币表现。 
商品知识价值=游离的非商品知识1+游离
的非商品知识2+┅┅ +游离的非商品知识n 
 式四
 商品知识是由非商品性知识逐渐演变过来的,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商品知识需要从社会吸收大量游离的、非商品性的知识及其价值。知识的价值构成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积累性,而知识的成本构成是指某一具体知识在其生产的某一具体阶段、具体环节所消耗的物质商品和非物质商品的货币表现。同物质产品的成本构成相似,知识的成本构成由物质材料成本、基础知识成本和新增活劳动成本构成。其中的物质材料成本是指在知识的创新实践中所消耗的物质商品的货币表现;基础知识成本是指为教育、购买知识产权等而付出的货币表现;新增活劳动成本是指在知识劳动者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和非物质商品的货币表现。知识的成本重在反映所消耗物质和非物质商品的货币表现。知识价值构成中有大量的知识因为是从非商品价值领域得来、未经过价值交换(付出)而无偿占有和使用的,从而不能形成成本。因而知识的成本与价值从根本上不是一回事。这种区别不是由于供求不平衡造成的,而是由交换不充分、大量的知识处于非商品范畴、未进入商品价值交换领域而造成的。被无偿应用的知识其价值构成新知识的价值,但不构成新知识的成本。知识的成本并不是其全部价值的表现,或者说知识的成本并不能表达知识价值的全部,而只是其价值的部分表现。“海尔经验”不需要购买,但“海尔经验”是有价值的。应用“海尔经验”后,其价值就被应用者吸收,并构成应用者的价值,却不构成应用者的成本。
最后环节的物质消耗成本+最后环节购买基础知识所付出的货币成本+新增活劳动成本=新知识成本
 式五

 知识价值=n次知识价格之和=n(知识成本+合理利润)
 式六
合理利润由非商品知识价值转化而来
  
式六中虚线部分表示无偿应用的价值。其中的项目可以被n次分摊。
很明显,式五和式一左边的差异很大。式一的左边有一个基础实践,而式五左边没有基础实践。比如我们去进行客流统计,我们就只算我们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支出的费用,而没有考虑到客流本身也是一种实践,需要付出劳动,也具有价值。他们的劳动构成我们的劳动成果的价值,但不构成我们的劳动成果的成本,因为我们并未向他们支付任何费用。这是其一。其二,新增活劳动价值与新增活劳动成本不是一码事。新增活劳动价值可能包括他人付出的而由我们无偿吸取的劳动价值;而新增活劳动成本是指我们所付出的货币成本,显然它们的对象和范围是不同的。第三,基础知识价值与购买基础知识所付出的成本不是一码事。
八、非商品知识的价值与企业利润
利润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为什么应用了新技术就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利润呢?这还得从非商品知识、从知识的价值与价格的差异中寻找答案。
没有参与交换、处于游离状态的非商品性知识及其价值是利润的主要来源。知识的使用价值在于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提高社会物质商品生产效率,在此过程中知识将自身的价值转化成物质商品价值。
前面已经论述了,被丢弃的知识,其价值处于无主状态,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这不属于侵犯知识产权。使用无主状态的知识是无偿的,不需要付出任何交换价值即成本。当你应用了无主状态的知识时,就表明你没有付出交换价值却占有并使用了他人的劳动和价值,即你无偿占有和使用了别人的劳动。在你占有的知识价值与你付出的货币和劳动(价值)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你无偿应用的非商品知识的价值,它就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非商品知识价值向商品价值转化的结果。新的科学知识中含有大量的、无偿使用的非商品知识的价值。被无偿应用到新的科学知识中的非商品知识因为不是通过价值交换方式得来的,因而并不需要付出成本,也就无法构成新科学知识的成本。但是,这些被无偿应用的非商品知识其价值依然存在,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表达出来。这就是当你应用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时,就能提高你的生产率,为你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那些被你无偿应用的非商品知识的价值就转移到你生产出的新产品中,并表现为新产品或新增的产品。这些新产品或新增产品就是你获得利润的表现。你把这些新产品或新增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换就能实现知识的价值。你所应用的科学知识中包含的无偿的非商品知识的价值越多,你能获得的新产品或新增产品就越多从而利润就越多。这个利润是由无主的、未参与交换的、处于游离状态的非商品知识价值转移而来的,是非商品价值转化成商品价值的结果,其本质是知识所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拿去交换的产品也是一种价值状态、一种非商品价值状态,也是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产物并能满足人类社会之所需,也具有价值。只是这种状态不是其所有者所愿意最终拥有的状态,实践也决定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上,而需要转换成货币状态。货币也只是一种价值表现状态,而不是价值的终点,它必须不断地运动。银行里的钱只有不断地周转才能增殖。在我们现行的理论中,看得到商品的价值,却看不到非商品的价值;特别是看得到商品之间的价值转化,却看不到非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值转化。这是使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利润来源的根本原因。现代企业大多通过扩大资本投入,购买和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利润。利润的大小取决于所应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中包含的非商品知识价值的多少。资本购买技术,其获得的价值远大于资本本身的价值。因为,资本只能是技术的商品消耗和价格表现,而不是技术价值的全部表现。技术所包含的价值并不在购买技术的资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当技术实现购买其目的——生产时,技术的价值才会比较完整地表现出来,即技术中所包含的非商品的、无偿的知识价值才会体现出来。在无人工厂里,只有管理、技术和销售人员,没有生产工人。无人工厂的价值主要来源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劳动创造,以及技术设备中所包含的非商品性知识的价值。即无人工厂所创造的价值一部分是由非商品性价值转化而来的。无人工厂的存在恰恰证明非商品性知识价值可以转化成商品价值。 

知识价值革命(Revolution of Knowledge Value) 

知识价值革命(Revolution of Knowledge Value)

知识价值革命是日本学者界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提出的基本概念。根据界屋太一的论述,知识价值社会的来临并不遥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正是产生知识价值社会的巨变的现象,这种知识价值社会的巨变即称为知识价值革命。正如工业革命的发生要经历一个过程一样,知识价值革命也要经历一个过程。最晚到21世纪,知识价值社会将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出现,而建立完全意义上的知识价值社会,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杨富斌)

知识价值革命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价值观,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以土地、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价值观,也在逐步撞击以原材料、金融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价值观。相应地,人们在知识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模式也随之转变。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学者界屋太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知识价值社会”理论时提出的。

    知识价值是以知识为客体,以人作为主体所构成的价值关系。也就是说,知识价值是在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与功能。知识价值的客体既指融进知识的各种物品等硬件,也指融进知识的各种政策、法规等软件,知识价值是知识客体与知识主体之间的一种统一状态。

    知识价值的基本内涵有五点:一是知识价值模型,指知识价值主体对客体进行评价的综合标准、尺度,它是知识价值认同的依据;二是知识价值关系,指应用知识价值模型来度量、评价知识价值主客体关系;二是知识价值认定;四是知识价值的效应,指知识价值主客体间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知识价值效果;五是知识价值目标,指知识价值主体的价值活动指向。知识价值具有不灭性、时效性、多维性、独特性、目的性等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知识经济学加强调知识的价值,认为知识除了可以代替物质、运输能源之外,还可以省时间,知识在理论上取之不尽,是最终的代替品,已成为产业的最终资源;知识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社会中,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都要受知识价值支配,从而产生许多新的变化。以经济发展为例,以知识为核心先进制造业将追求灵活生产,即不仅要改变工业时代那种单品种的大量生产方式,追求数量效益,还要改变信息时代那种多品种的批量生产方式,而更加讲究质量和效益,甚至突破目前人们所想像的个性化品种的单件小量生产方式,进一步谋求创新效益。这样一来,经济增长就从数量时代,质量时代,进入创新时代。



上一条:知识科学
下一条: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knowledge) 简介

相关内容连接:

·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来我校研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长何云峰教授的学术论文被百万网友刷屏点赞
·陈健民:25项美国公民修养守则
·何云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张的新诠释新概括
·所长何云峰教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出全新概括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简介
·所长何云峰教授当选为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理事
·所长何云峰教授担任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秘书长
·所长何云峰教授提出“中华劳动价值规范”的建议稿
·A Brief History of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