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首   首页   天气
收藏   登陆   搜索
联系   注册   留言
推荐   聊天   日历
社科论丛
好汉哲学
好汉管理
好汉人生
好汉教苑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校园文化
学术服务
说好汉网
学人交友
好汉网主
好汉反剽
学界动态
图片影展
English
[置顶公告]
管理员:请不要在此做广告,否则你的IP将被禁
点击可缩/放 webmaster@heyunfeng.com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请不要在此做广告,否则你的IP将被禁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No ads here OR your IP will be suspended.  Click here for ads at this website!
           1. 请不要在此做广告,否则你的IP将被禁止访问本站。
           2. 请不要针对具体个人和具体单位内部矛盾发贴:好汉网主要讨论学术规范与制度建设问题,不针对具体个人和具体单位内部矛盾进行讨论。因此凡是出现具体个人和单位具体内部矛盾的帖子将一律被删除,请各位网友支持、合作!
           需要做广告的,请按这里
           点这里:全世界各个国家学术会议大全

 留言日期: 2018-12-24   下午 02:03:10  

好汉网 E-mail:webmaster@heyunfeng.com

[普通留言]
爱学问 [ 帅哥 ]: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5个主题: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我都杂志文章的时候,发觉有一个问题很不统一。就是杂志文正引用的时候,有的在文章名里加了书名号,有的没有加。究竟要加不加呢?

 留言日期: 2009-4-5   20:50:09  

共有3条回复

[第3条回复]   回自:万岁爷   回复标题:我对“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8 19:56:28   我要评论
一般不加书名号也。因为有网址,读者直接查网址即可。
[第2条回复]   回自:小李飞刀   回复标题:我对“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8 15:08:26   我要评论
那我引用网址是否要在文章名上加书名号呢?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5 20:58:28   我要评论
注释或者列参考文献的时候,文章名是不加书名号的。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注释的目的是告诉读者,有关的引用是从哪里来的。于是读者很可能去找原始出处。如果读者去找原始出处的话,肯定要上图书馆找你所标明的那本书,因此你的注释只能有一个书名号,该书名号就是告诉读者到图书馆找那本书查找原文。如果你在杂志文章里加书名号,杂志本身也要加书名号。于是乎,读者就不知道找那本书了。所以,记住一点:只能有一个地方有书名号让读者去找。
当然,如果是外文文献,可以不加书名号,但往往要用斜体或者下划线标明找那本书。
细心的读者也许还会发现:现在有一个学报注释系统,就是不加任何书名号,但会在相应位置标上[M]、[N]、[J]、[R]等文献类别。这也可以告诉读者到图书馆找什么。
我个人觉得还是使用唯一一个书名号来标注中文文献比较好。

[普通留言]
访客 [ 帅哥 ]: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4个主题: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请问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啊?
谢谢各位大侠。

 留言日期: 2009-4-5   11:00:34  

共有1条回复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5 11:02:32   我要评论
请参考下列信息:
http://news.hrbnu.edu.cn/Files/200903/2/1.xls
全有了。

[普通留言]
爱科学 [ 帅哥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3个主题: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记得何老师上课的时候多次提到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但始终没有搞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究竟如何贯彻,请各位大侠指点迷津呀

 留言日期: 2009-1-22   21:50:19  

共有3条回复

[第3条回复]   回自:何云峰   回复标题:我对“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1-22 23:31:45   我要评论
我放了一些资料到《哲学与思维方法》课程资料里,选课的同学们可以去下载: http://www.heyunfeng.com/greatman/master/?type=detail&id=326 
 这是一个既具有哲学意义又能引起其他专业的人们一起来讨论的话题。
[第2条回复]   回自:更准确些   回复标题:我对“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1-22 23:01:30   我要评论
所谓“价值中立”,是指“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在研究全过程中,从价值中立的前提或假设开始,采用不会导致价值偏向之方法,而得出研究结论,同时对研究之结论,不作非价值中立之选择”。用中国人通俗的语言讲:搞研究时,不含感情色彩,不带有色眼睛,实事求是。

社会科学之学者,需避免两种常犯之错误:1)将研究动机,和研究过程中的前提或假设,相混淆;2)将研究结论,和研究后的具体操作建议,相混淆。

一个研究动机,常常是学者基于其价值倾向,被引向其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比如,某学者关心农民,发现农民很贫穷,于是产生研究课题:农民为什么这么贫穷?然此研究动机之价值倾向,可以无碍于其使用价值中立之方法,来研究问题。

研究结论,应是“非应然描述”。它要说的是“某事物是怎样怎样”,不是“对某事物我们应怎样做或怎样选择”。而一般基于研究结论之上而提出的“建议”,其首要特征就是“应然描述”,它要说的不是“某事物是怎样怎样”,而是“对某事物我们应怎样做或怎样选择”。进一步要强调的是:任何应然描述或者选择性建议,都不可能价值中立。因而,研究结论和具体建议,不可混淆。

简而言之:所谓“价值中立”,仅限于“从研究前提到研究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进一步,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在研究之前还是研究之后,我们都需要善用自己的价值判断。

关于善用价值判断,其重要性和合理性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通常所言之“价值倾向”,常常代表了许多“价值中立”的重要的客观存在。一个恰当的价值取向,可能代表着所研究之社会问题的重要文化环境和情感背景,而这些“文化环境和情感背景”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因为这些环境和背景往往难以抽象和简化,故常常被研究者不明言地隐含。而人们在运用相关的环境和背景知识时,也不自觉地表现为一种省略了逻辑和推断过程的判断或情感因而被错误地界定为“非价值中立”。若一个社会科学之研究,可以不管不顾社会事实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其工作则具有极大之风险为建立在难以立足的流沙之上,这一点不言自明。

是故,学者当知:一个恰当的价值取向,能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理。

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04

以上是讲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推导到所有科学研究。
[第1条回复]   回自:苏国勋   回复标题:我对“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1-22 22:42:56   我要评论
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 value neutrality and reference to value

  肇源于古典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的两种对立的方法论观点。有时,也被表达为价值无涉和价值相关。在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中是一对相反相成的范畴。这对范畴表达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应该排除个人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审美的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呢?抑或应有这些主观因素的参与?
  实证主义社会学主张统一的科学观,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基本的连续性;社会发展过程在性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是相同的,只是更复杂一些;生命是一个从最简单的自然现象延伸到最高级的社会有机体的巨大链条,因此自然科学方法应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也适用于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研究。这种观点把社会学视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认为通过社会学研究可以探寻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证主义社会学坚持对任何社会现象作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强调科学只与事实打交道,对价值问题并不言及。
  与此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社会学深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作出泾渭分明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旨在探讨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性,它属于“规范性科学”;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个体──人及其行动,它又属于“表意性科学”。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与构成这一现象的人的行动有关,人的行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审美的)指引下和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为此必须借助价值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即以参照价值对人的行动意义作出理解,并最终认识社会现象。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围绕社会学研究中价值问题的冲突,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源,也造成了两种社会学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分野。
  M.韦伯是最初试图对古典社会学这两种传统作出理论综合的思想家。他力图使英、法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结合起来,以弥合19世纪社会学在价值问题上所遇到的困境。他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人的行动构成的,人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见分析单位) ;人的社会行动既与周围环境和条件相联系,又与人的意愿、动机等主观因素相关,社会现象是一种比自然现象更为复杂的多维体。因此,对社会的研究既要作因果性分析,又要对驱使人们作出行动的动机进行理解,使研究方法适合研究对象。在韦伯看来,作因果分析时就要撇开价值关系,对社会现象作客观的科学考察,在把握意义时则要借助价值关系作主观的理解。韦伯一方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历史学派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面,他用“价值参照”反对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英法实证主义,企图在社会学研究中持一种有原则的中间立场。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参照”当作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但是,韦伯对价值问题所作区分的相对化处理带有许多含混之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价值解释上的分歧,在社会学界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 

[普通留言]
wyydj [ 靓女 ]:姨妈抄小弟的文章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2个主题:姨妈抄小弟的文章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1.《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李d弟,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第1期:从动态的语用角度来赏析其精湛的对话艺术,将对话的生成和话...
2.《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徐y良,名作欣赏,2008第6期:从动态的语用角度来赏析其精湛的对话艺术,将对话的生成和话…
不难看出,姨妈确实抄了小弟

 留言日期: 2008-12-30   1:12:36  

共有0条回复

[普通留言]
老徐 [ 帅哥 ]:祝圣诞快乐
点击可缩/放 xj252@126.com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1个主题:祝圣诞快乐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平安夜里送平安,祝老朋友永远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吉祥如意

 留言日期: 2008-12-24   20:17:45  

共有0条回复

[普通留言]
王钦博 [ 帅哥 ]:求助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0个主题:求助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老师啊~~~你好
我们需要政治课的课件~~~什么时候才能下载啊?

 留言日期: 2008-12-8   15:53:03  

共有2条回复

[第2条回复]   回自:何云峰   回复标题:我对“求助”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2-21 0:33:13   我要评论
我发觉,同学们下载了PPT之后,考试的时候答案几乎都一样,如果按照笔记来答题,就可以看出差异了。所以,不提供PPT,可能更能考出各种的水平,也更公平。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求助”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2-8 20:56:14   我要评论
可能不提供下载了,主要依靠笔记吧。
另外,可以问问班上同学,如果有人已经下载过了,拷贝就是了。
我觉得大家都很懂了,都很有知识,用不着再给什么PPT啦。凭目前的知识水平,大家都很自信的样子也。
我花了很多心血备课,有知识产权的。

[普通留言]
yy [ 帅哥 ]:老师,你的课件在哪里啊?
点击可缩/放 838680203@qq.com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39个主题:老师,你的课件在哪里啊?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老师,你的课件在哪里下载啊?

 留言日期: 2008-12-7   20:29:56  

共有1条回复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老师,你的课件在哪里啊?”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2-7 21:41:13   我要评论
好像上课的时候都讲过好几次了也,开小差了吧?
不过,课件暂停下载了。还没有决定什么时候再提供给大家下载。你可以关注下列地址:http://www.heyunfeng.com/main/  选择“网主教学”,即“好汉网主”频道里的“教学档案”栏目。

[普通留言]
tongfang [ 帅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H教授简历作假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38个主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H教授简历作假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利用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在简历中作假,并不算新鲜了,但最近发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个叫范H的教授,还在继续玩着这样的游戏。

  范H自以为聪明,作假不在本院作,而是在兼职的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作。在经管学院课件上她的简历中,第二行就赫然印着:“美国传播协会主任委员”。一个年轻的中国女教授,能做上美国传播协会的头头,真让人为她感到自豪。

  可是,上网一看,就明白了,这个所谓的“美国传播协会(http://www.americancomm.org)”,是谁在网上注册,谁就可以自动成为它的会员的协会,成为会员比注册一个电子邮箱还简单。

  即使是这样一个“协会”,范H是不是它的“主任委员”呢?据查,这个协会有会长、副会长各一名,还有一位“执行主任(Executive Director), 偏偏没有什么“主任委员”。 后来,总算在28位所谓的“董事(Member of Board of Directors)”中,找到了范H的名字。

  “主任委员”在中国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都很清楚。比如,地方民主党派的主任委员,就是当地那个民主党派的一把手,对此,稍有些时事常识的人都很明白。 而且,  “主任委员” 的含义, 早在民国时期就十分清晰,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歧义。

  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可能:身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的范H不巧就是不明白“主任委员”的概念,而并不是故意作假呢? 

  事实证明,范H不但明白,而且拿捏得很准,因为她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官方网站上的简历就没有敢说自己是“主任委员”,而说是“执行委员”。看来,英语专业出身的她,对自己在做什么并没有半点糊涂。

  范教授在这里耍了一个小聪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简历是贴在网上的,如果作假,太容易被网民识破了,她不敢;而提交给清华经管学院的简历是印在讲义上的(见EMBA--08A班课件),不容易立刻被人查证,所以能骗几个就算几个。

  可惜的是,范H的假作得过分了点儿,见过她的人,都会觉得她的素质和水平实在不配当“美国传播协会的主任委员”,因此让人自然闻到了“猫腻”。

  另外,范H的小聪明似乎也耍得不够一致,她贴在清华官方网站上的英文简历里,竟然只字不提她“美国传播协会主任委员”的头衔。按理说,英文简历最应该强调的是与西方有关的荣誉,况且“美国传播协会主任委员”从字面上看还真是一个不小的荣誉,为什么范H教授会对它如此避讳呢?  

  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那个协会的含金量实在太低,借它做个假,放在中文简历中骗骗中国人还可以,但要用它来唬懂英文的老外,哪就自取其辱了;二是绝对不能把有关的英文内容贴出来与中文对照,一对照,就全露馅儿了。

  借助精通英语的优势,做这种颇有技术含量的“手脚”,从而达到欺骗的目的,对范H教授来说,是不是很偶然呢?我们再来看一下范H教授的英文简历。在这份贴在清华官方网站上的简历中,范H教授称自己曾是副院长(deputy dean),而这个“副院长”竟然是“外国语言系”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的“副院长”,真是滑稽之至。英语教授出身的范H,难道搞不清楚副系主任和“副院长(Deputy Dean)”完全是两码事吗?

  一个清华教授如果连简历都作假,那她的学术成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有心人有时间去把范H教授这些年的学术成果检验一番,也许会有惊人的发现。

---------------------------------------

参考:

1:范H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公布的简历:http://blog.sina.com.cn/u/1560489865 
2:范H在自己学院公布的中文简历链接地址:http://www.tsjc.tsinghua.edu.cn/index.php?id=212
3:范H在自己学院公布的英文简历链接地址:http://www.tsjc.tsinghua.edu.cn/index.php?id=136&styleid=2

 留言日期: 2008-10-21   22:15:20  

共有1条回复

[第1条回复]   回自:QiFen   回复标题:我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H教授简历作假”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0-27 19:57:07   我要评论
找到了范教授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公布的简历:  http://blog.sina.com.cn/sizhongbj

[普通留言]
访客 [ 帅哥 ]:做学问是一种职业
点击可缩/放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37个主题:做学问是一种职业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做学问的人是把学问当成职业(也就是事业)来做的。也就是,真正做学问的是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不是为了金钱或者职称而做学问,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追求,为了终身的职业,而去做学问。 

当然,做学问的人也有做假学问的,那就是他/她不是把学问当成事业,而是把学问当作功利性的目的(例如为了金钱、名利或者职称什么之类的)。这样的人也有一部分能够做成学问的。但不是真正以学问为人生价值的人。 

所以不同的人可能对学问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关于学问的世界观。

 留言日期: 2008-9-16   12:28:15  

共有4条回复

[第4条回复]   回自:一学就会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是一种职业”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2-11 10:29:22   我要评论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把做学问当作职业或者当作功利性的手段,而在于做学问的态度,就是怎么去做学问。这是最核心的。
[第3条回复]   回自:学不会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是一种职业”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2-11 10:20:59   我要评论
并不是所有做学问的人都能把它当作职业,有一部分人做学问是功利性的。所以,在学问态度上会存在很大问题。
[第2条回复]   回自:学人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是一种职业”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0-21 20:06:59   我要评论
非常赞成,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有正确的学问观,然后才能有正确的学问态度。
为什么今天那么多学者都没有把做学问当作事业而是当作工具呢?
[第1条回复]   回自:学界花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是一种职业”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9-16 12:29:00   我要评论
做学问不能当作职业,否则太寂寞了。无论做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如果真正要当作职业来做的话,那是要相当投入的,对于绝大多数高学问的来说,很难忍受的,也没有必要这样去忍受。我认为,做学问应当当作业余爱好来做。你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方面的学问。你的只要职业是教书,你就认真教书,在业余的时候你就从事喜欢的方面的学问。一个人应该有一定的业余爱好,否则生活也太单调。那么在事业方面也是这样,除了你的主要职业之外,还应该做点学问。尤其是大学老师。如果把学问当作喜欢的爱好来做,就不会感到做学问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而是你内在的需要。 
做学问不应该是一种职业而应该是业余爱好。

[普通留言]
访客 [ 帅哥 ]: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
点击可缩/放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36个主题: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我觉得学者对学问的感受应该是最深的。尤其是一些大师们对学问的感受可能更是初入学术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深刻。我觉得,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学者来讨论对做学问的感受。这样,我们这些年轻的学人也可以学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留言日期: 2008-9-16   12:20:09  

共有9条回复

[第9条回复]   回自:mashel   回复标题:评“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  
回复时间:2009-10-13 17:56:14   我要评论
The website of Dave Matthews Band is http://www.davematthewsband.com/
[第8条回复]   回自:对啦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1-7 12:45:45   我要评论
这样的观点很对的,举双手赞成。
[第7条回复]   回自:访客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9-16 12:23:27   我要评论
俗话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在历史上,能将喝酒与做学问结合得像李白这么好的,可能并不多见。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一旦喝了酒,就昏昏然也,是做不了学问的。喝酒喝得严重的,只怕还有性命危险。 
所以对我们大多数我来说,喝酒与做学问是一对矛盾。这就出现这么一个问题:当喝酒与做学问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选择什么?按理说,做学问应该被放在优先的位置。因为学问很重要,一个好的观点,会给人予启迪;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会被传颂千秋;一项好的发明创造,会造福整个人类。然后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又往往选择喝酒。这是为什么,我想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一是喝酒相对容易些,而做学问很难。即使不会喝酒的,捏着鼻子一股脑儿喝下去,一般也死不了人;而做学问,即使很用力地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出学问来。二是喝酒一般是一种团体活动,不喝受到他人的压力,而做学问是个体的事,一般没有这种压力。按照我们孝感的“规矩”,酒杯一碰,不喝就对不起人。所以即使不能喝,也只能“舍命陪君子”,至于喝完酒后做不做学问,这是没有人会关心的。三是喝酒可以随性而至,而做学问需要持久的努力。想在某个方面有一点新的发现,你首先要对前人在这方面的学问有全面的了解,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远。而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谈何容易,一般人是没有做学问的这个持久力的。 
也许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现在社会上的酒风是越来越盛,而学风却并不见长。长此下去,十分危险。如果大家都只以喝酒见长,那么我们所能形成的文化,最多也就是“酒文化”。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巨在的伤害。其最终结果,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的落后。 
当然,我并不排斥正当的接待应酬,如果那样,也太不近人情了。我只是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用更多的精力钻研学问,把科技搞上去,把经济搞上去,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50841.html 
[第6条回复]   回自:访客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9-16 12:23:07   我要评论
今天,我上课时,老师讲了一个事情,说是给我们提醒,讲得十分有道理,让我一时很是心悦诚服! 

我们老师是在国内的社会学学术界鼎鼎有名的人,他早在人民公社时期就做过人民公社方面的研究,从那时,便声名鹤起,我在这里就不提及姓名了。 

他说,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搞学术的朋友和他在一起聊天,让他很感慨!一是离开中国更爱中国。为什么呢?因为当他们走出国门,学了一些西方的理论概念,然后想做些实证研究,发现做国外的做不过外国人,对于他来讲,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所来的国家--中国,因为相比较那些外国人,你更了解中国。 

但经常会有一些人抱怨,或者叫遗憾,因为他们出国之前并没有注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可能都在学英语了),而到用时则方恨少了,而在国外找国内的资料是何其困难呀,而且还容易失真,这就给想出国还没有出国的仁兄们提了一个醒,想出去吗,先找足中国的你需要的资料吧!老师说,他就有一个朋友,走之前在国内找了很多有关儿童教育医疗的资料,出国之外不久就发表了,而且上了美国非常重要的核心期刊上,可谓一举成名,却要成得如此讨巧。所以那些人一出国,就觉得祖国实在是好啊! 

中国这么大,有研究不尽的问题,总会给那些搞学术的人带来灵感,总会提供理论无法解释的方面。现在中国有些人写文章还都沿续着毛泽东时代的传统--宏大叙事,读了几本著作,就空对空地拍脑袋解释一些理论,这种缺乏实证性的文章在美国是非常不受欢迎的,但这又是一个以后能做好实证研究的前提,这些东西又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因为它会给你很多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人所难以具备的眼光。这些眼光可以帮你发现别人看来毫无价值但事实上却很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还能帮你做分析,那是基础,会给你灵感,然后才学习那些实证调查知识,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步步为营的路子。 

再顺便讲一下老师的另一个观点,他说日本这个民族很有意思,他们搞学术很特别,他们是非常重视资料的,非常重视,他说当年他有有关中国的最重要的资料,日本竟然派来一个电台里一个团的人采访他,可以见得他们是多么注视整理材料,整理得非常的细致到位。 

但是,他们却不善于分析,这点也像中国,缺乏逻辑架构,核心概念等。这是他们的一个问题,但他们和中国大陆地区也都在做这件事,这是努力学习西方的分析架构,核心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以美国为甚。 

现在在中国搞学术,资料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手的资料,因为获取资料的途径还不法治,不健全,但正因为这种获取资料的能力的不平等,才造就一些人能够更快成名。因为大体上中国,如果有鲜活的有价值的资料,还是不愁做分析的。西方人喜欢来中国作研究,一是朝着中国有大量鲜活的事实,还有就是中国的资料说难获得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但获得之后,发表起来要比在西方宽松多了,毕竟中国人的维权意识还不及国外。 

而在西方不同的学者获取资料差不多,都是在比较法制的前提下获得的,这样做起学术来也就差不太多了。所以要想成名相对难一些。中国有些学者可能理论功底不顶外国学者高,但他们拿着中国的资料就可以到国外发表成名呀! 

中国的新闻是管得很严的呀,每年南方周末被砍下的文章都可能是些非常敏感的但却很有学术价值的材料呀,倘若他们拿去国外分析发表,不也可以出名了吗?但这要求他们先要具备专业的学术背景和分析能力。 

每个科班出身的人,都在先经历一个在大师们的理论中迷惘和遨游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是不断吸收营养,内化为你的分析思维能力,灵感和眼光的过程,这个时候写一些空对空的理论解读文章还有情可原。但后来可能就会用这些理论带给你的眼光去发现材料,再用统计手段做数字的实证分析,然后再用理论进行材料的解读了。 

等学问做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开始升华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一个要想成为大家的人,就得精通了各家各派的理论,然后提出更新的理论,而这些更新的理论,却源于实践,实践永远会给理论带来灵感。今天老师讲的一句话非常好,他说我现在在学习理论时,就要不断地将理论和现实作比较,反复比较,认真比较,看有哪些不能解释的东西,有哪些是理论解释不了的“新”现实,这个时候,就是呼唤“新”理论的时候了。倘若你能做到这一步,相信就离大家迈进一步了。 

一些很有名的理论大家,初看上去好像他们都在写一些抽象的理论,但君不知,他们是对历史和现实非常非常了解地基础上,才能提炼出那么精华和有价值的理论。比如黑格尔(Hegel),马克思·韦伯(Max Weber),马克思(Karl Marx),吉登斯(Giddens),布迪厄(Bourdiou)等。他们正是在那些已经被他们内化了到了如指掌,倒背如流,滚瓜烂熟地步的历史与现实中,经过结密的分析过后,得到的灵感,才得能创造大学问的。 

所以,这对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生活,搜集资料,从现实鲜活的生活中获取灵感。 

第二,理论绝不可死学,要拿它来不断与现实做对比,看能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从而发展理论。 

加胡主席不都在提倡创新理论吗? 

其实,还要非常感谢我的个老师,他教会我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 

比如,我比原来上课更加活跃了,尤其是在思想方面,因为他告诉我们大家在一起很难得,能找到愿意听你的话并能听得懂你的话的人并不那么容易。要珍惜每一次上课,开会发言的机会,那都是锻炼你的机会,口才相当重要,多说自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文科的人最重要的两项技能,一个是写,一个就是说! 
他还教会我,在任何场合,要学会让自己的讲演与别人的不一样,从内容到风格上都要独树一帜,有创新,不流俗。因为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从说话不清楚到现在讲话非常有风格,而且思想非常深刻清晰的人的。 
他还教会我判断任何一个人一套话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思想在起作用,为什么某人会说出这些话,为什么不说出那些话。 
他还给我们讲过一个人在作访谈时,记下一些笔记后,要看后来为什么记下这些话,而不是那些,仔细推敲,我觉得这位老师很好,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会了我们很多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 
他教会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认识自我,发现人类本身的东西。。。。。。 

这里衷心地感谢他,努力践行他的金玉良言。 

http://hi.baidu.com/raymondxiang/blog/item/10939619cf50144442a9ad38.html
[第5条回复]   回自:访客   回复标题:我对“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9-16 12:22:27   我要评论
应该讨论一下做学问的人如何看待做学问的问题
更多回复请点击[ 这里 ]查看

  • 共有 235 条留言,共 24 页,这是第 20 页。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