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首   首页   天气
收藏   登陆   搜索
联系   注册   留言
推荐   聊天   日历
社科论丛
好汉哲学
好汉管理
好汉人生
好汉教苑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校园文化
学术服务
说好汉网
学人交友
好汉网主
好汉反剽
学界动态
图片影展
English
[普通留言]
天灵 [ 帅哥 ]:谁把涂序新博士推下了大楼?
点击可缩/放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谁把涂序新博士推下了大楼?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来源:梦客博客

    国内名校毕业,美国名校博士,才华横溢,前程似锦的涂序新老师刚刚当了三个月海归,便于9月17日在任职的浙江大学“因病不幸坠楼去世”,终年32岁。消息令人震惊,令人哀叹,令人愤懑。人们想问个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力量把他推下了大楼?
    
    涂博士跳楼自杀前留写下的6页遗书披露了一些内情。在遗书中,他痛斥“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据说,自杀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相信还会有更多内幕细节有待披露,让人能够理解这桩离奇的自杀案。但是,涂序新一月份和浙江大学联系,三月份到校面试,六月便回国任职,而回国的条件竟然是对方的“口头承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太草率从事。他在遗书中也透露了自己对困难估计不足:“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他的大学同学回忆他的为人时说,“如果他觉得他有道理,他是绝对不会低头的。” 一个“自以为是”,满怀抱负的年轻学者在“残酷、无信、无情”的现实面前碰了壁,竟然抛弃妻儿老小,一死了之,不能不让人感到此人做事的轻率不负责任。国内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多的是,一条路走不通,为什么不能试着换一条路走走?涂博士,我不说你太自私,你是真糊涂啊!
    
    要说学术圈“残酷、无情。”恐怕国内国外都差不多,国外教授为了获得终身教授头衔,也是受尽煎熬。一位朋友一直在为在Top journal 上发文章而苦恼不已,为此几乎完全牺牲了自己的休闲娱乐,甚至家庭,到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顺利通过 Tenure review。硬性标准摆在那里,人情因素不能说一点儿没有,但是很少,特别是名牌大学,三年审查,五六年成果达不到标准就得走人,几乎没有话可讲。但是,“无信”这个特点恐怕只有国内学术圈所独有了。这和国内高校最近一些年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恐怕有很大关系。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随后教育部公布了34所被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名单,浙江大学赫然榜上有名。
    
    这个“985工程”和前几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动机和出发点都非常好,但是,它体现了中国学术机构一切以长官意志为指针,而不是按照学术规律办事的特色,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的产物。一声令下,全国突然掀起了一个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跃进运动,声势巍为壮观。有雄厚的国家财政作后盾,榜上有名的大学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纷纷以“重金”面向全球招揽人才。浙江大学制定的“1311计划”内容包括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所需经费以亿万计算。它的“成果”之一大概就是弥漫全国知识界的浮躁和腐败风气;世界上恐怕没有一所知名大学是在这样的宏伟“战略规划”下诞生的。
    
    一个浙江大学就想弄来100位“大师”,全国34所大学起码得有3400位大师,那还能叫啥大师?把那些现有的所谓的“大师”拿出来晒晒,看看有多少够得上真正的大师标准?据媒体报道,浙大在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为这些“大师”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而涂序新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是无缘享用的。凭涂序新的教育背景和天赋,他倒真正有潜力成为大师,可惜浙江大学没有提供大师生长的土壤,而让其过早夭折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棵苗先天发育不良,过于脆弱,经不起风雨打击。
    
    光有大师还不够,还得有成果才算数。于是,造“ 成果” ,凑“成果”运动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就是这样的“杰出人才”。这个未来的“大师”级人才东窗事发前共计发表8篇假论文,都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8篇假论文可能都已经算做浙江大学的学术“成果”了。真不知道这样滥竽充数的“学术成果” 还有多少。
    
    另据报道,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最近在 “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称:“中国高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 哇赛!“成果”果然辉煌!要是论文抄来抄去,抄出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一也不是不不可能的。只是浪费那么多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抄来抄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人 “无信”不立,一所高校也一样,最好先把学术腐败的毒瘤挖下再谈什么创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迟,否则一切都是瞎扯,只会给世人留下笑柄。为此挥霍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更是犯罪。
    
    国内的学术环境恶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知识分子中的种种恶习暴露得越来越充分。门户之见,学霸当道,官本位体系,关系学,可能都会使得像涂序新这样满怀抱负,却毫无公关能力的书生一下子不适应,产生强烈的失望挫折之感,并因此走上不归路。中美学术环境不可同日而语,就目前情况看,像涂序新这样的学者可能留在国外比较好。起码也要等到作出一定成绩以后再回国不迟。仅凭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血遇到严酷的环境是会慢慢变冷的。我想,对涂博士这样的知识精英来说,经济上暂时的困窘不一定是导致他的抑郁症的真正原因,他的痛苦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是在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重击下一时无法解脱的绝望。但是,我要再说一句,他这样轻率赴死绝对不值得,他还有很多条路供他选择。
    
    物伤其类,兔死狐悲。涂博士的死让我想起自己认识的一些海归朋友,当初都是以学科带头人,直接带博士的正教授引进的,但是,回国没几年就被排挤走了,不得不二次出国,宁肯在这里开店,打零工,吃劳保,也不愿再回到那个可怕的圈子里去。想到这里,我突然担心起一位朋友来,他今年刚刚回到国内任教,恰好也在杭州,走了以后一直没有消息。于是赶紧写了一封邮件,向他问安。感谢上帝!刚刚得到消息,他在那里一切都好,学生、同事、领导都很尊重他。他的待遇,如二十万年薪,五十万住房补助,半年时间在加拿大远距离授课等是清清楚楚写在合同中的。只是因为他持有加拿大护照,有些福利他不能享受。我真切地希望接受他的那所大学信守诺言,给他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活和学术环境。我向全能的上帝祈祷,保护我的朋友。
    
    斯人已逝,不能复生。据说涂序新事件已由浙大上报教育部。唯愿这个不该发生的悲剧能使有关方各猛醒,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愿涂博士安息。

 留言日期: 2009-10-25   10:54:36  

共有1条回复

[第1条回复]  回自:博士   回复标题: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回复时间:2009-10-25 21:31:29   我要评论
来源:熊丙奇的博客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 共有 1 条留言,共 1 页,这是第 1 页。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尾页
  • 前10页  1   后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