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首   首页   天气
收藏   登陆   搜索
联系   注册   留言
推荐   聊天   日历
社科论丛
好汉哲学
好汉管理
好汉人生
好汉教苑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校园文化
学术服务
说好汉网
学人交友
好汉网主
好汉反剽
学界动态
图片影展
English
[普通留言]
狂欢 [ 帅哥 ]:上海人真应该试试“狂欢”
点击可缩/放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上海人真应该试试“狂欢”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来源:文汇报
作者:翁敏华

从国庆联欢“与民共舞”初以为不可能、最终却得以实现来看,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中国人是能够狂欢起来的。上海人,也让我们的节日过得更加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狂欢纷呈吧

承蒙友人相邀,得以亲历上海旅游节开幕仪式,观看不同国家、国内不同城市的彩车巡游淮海路上,欣赏风格各异却都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真是大饱眼福,大开眼界。但我发现,待到巡游队伍一队队走过,各国各地的乐曲歌声一阵阵远去,驻足路边的观众立即一哄而散,街道重又熙熙攘攘起来,此时地铁口尚未打开,人们挨挨挤挤不知做什么好。看得出,大家都还兴奋着,被刚才的歌舞引动起来的情绪,也想有个释放的渠道、宣泄的出口,也想自己亮亮喉咙动动手脚。但是,除了几个孩子肆无忌惮地吼了两嗓子,大人们纷纷收敛着激情,只矜持地笑笑而已。我在一旁不无遗憾道:上海的节庆活动,还是缺少全民狂欢的环节啊!

上海节庆活动袖手旁观者众

我的同事、上海师大的李平教授,在他《海派都市狂欢的现状和文化意味》一文中指出:“狂欢”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生活诉求”,但国人,特别是上海人的狂欢精神是不够的。袖手旁观者众,全身心投入者少。室外狂欢的条件也不足。路边的商家也不懂得抓住机遇,如能热情参与,比如拿出一些小东西来让大家分享,比平时大做广告的作用要大得多。

不光旅游节,笔者近年参加上海一些地区的元宵节、中秋节等活动,看到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周围的人相当部分是名副其实的“观众”,是被动的“看客”。

笔者在上海旅游节开幕的3天后,去韩国参加他们的国家级传统戏剧节,整整5天,几乎每天的最后环节,都是在场人的全体狂欢,载歌载舞。舞台上的表演结束后,音乐不停、歌唱不停,演员们走下台来动员邀请观众,大家一同到开阔地跳集体舞,手拉手、踵接踵,声干九云,欢天喜地。回国不久,在电视屏幕上观看了我们北京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国家领导人“与民共舞”的场面!参加晚会的领导人,来到各族群众中间,来到孩子们、年轻人中间,一起跳起轻盈欢快的牵手舞,把天安门广场跳成了欢乐的大海洋,把联欢晚会的气氛推向了真正的高潮。这场面,恐怕是空前的!事后得知,当张艺谋提出这一创意时,大家都觉得没可能做成,试着申报上去,结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一致通过!

这就是全民狂欢啊!这就是孔子所谓的“一国皆若狂”啊!

于是我“眼热”了人家韩国,又“眼热”我们自己的首都北京。

海派城市狂欢本有深厚传统

其实上海人也不是一直这样拘谨、这样矜持的。从晚清和民初上海地区流行的各种“竹枝词”看,当时的上海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还颇有些狂欢精神、狂欢姿态。过年是“满街锣鼓闹喧哗,旧历新年祝岁华”(余槐青《上海竹枝词》),年初五“接财神”更胜一筹:“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元宵节更狂更欢,“元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祭得灶君同踏月,爆花飞接竹枝灯”(李行南《申江竹枝词》)。端午竞渡,上海最热闹的地方是闵行。光绪初有一首署名“龙湫旧隐”写的“上海竹枝词”道:“为看龙舟兴自佳,山歌一曲听吴娃。闵行闹杀端阳节,竞渡何愁浊浪排。”连冬至也非常被看重:“冬至花糕更粉团,冬分酒吃闹闹年。衣冠拜贺亲朋后,肉块堆盘夜祀先”(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以上罗列,只是为了说明,上海的城市狂欢本有深厚传统。上海开埠前后的市民节庆活动,是海派城市狂欢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今天重建狂欢的出发点和基础——这些文化资源可以给予我们信心、启示和操作的参照。

营造积极健康节庆狂欢精神

“文化空间(the Cultural Space)”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传统节日具有特定的“文化空间”,是时间与空间的携手。豫园的元宵节灯会、龙华的清明踏青赏桃花和庙会、苏州河的端午龙船竞渡、嘉定牛郎庙与对岸太仓织女庙的七夕活动、桂林公园的赏桂玩月昆曲会、佘山的重阳节登高,应该可以成为海派城市节日文化空间建设的几大重点。它们与上海旅游节的淮海路开幕巡游狂欢、世纪公园的音乐烟花晚会、南京路步行街金秋都市狂欢、多伦路中国旗袍盛典、新天地狂欢九月等等近年新涌现的节庆狂欢结合起来,上海的狂欢活动就蔚为大观了。

照笔者在上师大女子文化学院组织“三月三女儿节”等的实践看,在大学生中,在校园文化中,发起狂欢活动比较容易。如今,上师大的女儿节已经步出校门,扩展成整个上海地区的“东方女儿节”。把校园活动带向社会的同时,营造发扬积极健康的节庆狂欢精神,应当是大学服务社会、参与都市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认为,我们可以招募演员和大学生,组织一支“节日狂欢志愿者”队伍,在节庆活动时走上广场、走上街头,邀请动员大众,载歌载舞,载欣载奔。从国庆联欢“与民共舞”初以为不可能、最终却得以实现来看,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中国人是能够狂欢起来的。上海人,也让我们的节日过得更加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狂欢纷呈吧!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留言日期: 2009-10-24   20:13:29  

共有1条回复

[第1条回复]  回自:赞成者   回复标题:评“上海人真应该试试“狂欢””  
回复时间:2010-5-5 22:32:30   我要评论
很赞成这个建议。现在开了世博,完全可以把世博场地要留下来的一轴四馆一带当作市民狂欢的地方。如果这样的话,那该多好啊。可以定为每年4月30日晚为浦江狂欢夜!如何?

  • 共有 1 条留言,共 1 页,这是第 1 页。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尾页
  • 前10页  1   后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