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大家都知道,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而低等动物又起源于有机物,有机物又起源于无机物,那么价值又如何起源什么呢?价值的原始形式是什么呢?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首先了解价值的起源。
一、关于价值起源的争论
关于价值的起源存在许多理论观点,归纳如下:
1、价值是人性的规定,没有起源。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为进行定义的,规定的,不说自明的东西,是天生的。例如,马斯洛坚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2、价值是虚无的,没有起源。有人认为,价值本身是一种虚拟的东西,主观感觉的东西,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它包含想法(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愿(willing)等。还有人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洛伦斯说,评价(to value)某一事物——对它抱有兴趣(或对轻视它有兴趣、或对避免它有兴趣)、赞成它、需求它、倾向于它、宁愿选择它——被认为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也有人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3、价值起源于情感。菲舍尔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一位日本学人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价值是客体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它意味着在客体和评价它的主体之间产生的量的合宜。”“价值是权衡主客体关系的结果,是根据客体影响主体的作用范围和程度进行判断的结果。”。然而,情感又起源于什么?价值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情感是一种主观事物,任何客观的事物不可能起源于某种主观事物,相反,任何主观事物都是对某一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任何主观事物都是起源于客观事物。
4、价值起源于劳动。普罗克特指出价值源于劳动。他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也发现新的自然概念和价值的源泉——什么是事物中的善。上帝之善在人的劳动果实中被复制。自然中或上帝眼中的价值变成人眼中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正是通过人的劳动,羊毛变成衣服,或草皮变成房子。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家则宣称,价值根植于为生存而进行的长期进化的斗争之中。然而,劳动是人类的特殊行为,人类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那么,劳动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即人类劳动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二、“能量”的哲学本质
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引力属性是物质在运动过程由于质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体现;电磁属性是带电粒子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等等。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例如: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当运动形式相同时,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例如,两个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两股作定向运动的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但是,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对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学定义。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的客观尺度。
三、“价值”起源于能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物质进化的结果,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综合国力、战争能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人类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人类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价值运动必然是一种特殊的能量运动。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像阳光对于植物的作用,食物对于动物的作用,汽油对于汽车的作用。不难发现,阳光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包含的光能,食物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汽油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
由此可见,价值必然起源于能量。
四、人类机体是一种“耗散结构”
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趋于衰弱,宇宙趋于“热寂”,结构趋于消亡,无序度趋于极大值,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种类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功能不断进化而强化,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显然,物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中的这两种观点至少表面上在发展观上是根本对立的。难道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真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运动规律吗?为此,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应该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过程必然遵循某种复杂的物理定律。
“耗散结构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论”认为,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往往需要以环境更大的无序化为代价,因此从整体上讲,由耗散结构本身与周围环境所组成的更大范围的物质系统,仍然是不断朝无序化的方向发展,仍然服从热力第二定律。生命机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
五、推动“耗散结构”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是“负熵”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但是它并未涉及能量转换的过程能否自发地进行以及可进行到何种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定律,它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它不能从其他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验事实与之相违背,它是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
由于一切热力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都可归结为热和功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限度的问题,那么就一定能找到一个普遍的热力学函数来判别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可以设想,这种函数是一种状态函数,又是一个判别性函数(有符号差异),它能定量说明自发过程的趋势大小,这种状态函数就是“熵函数”。
1、“熵函数”及“熵判据”的来历
如果把任意的可逆循环分割成许多小的卡诺循环,可得出
∑(δQi/Ti)r=0 (1-1)
即任意的可逆循环过程的热温商之和为零。其中,δQi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量;Ti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的温度。上式也可写成
∮(δQr/T)=0 (1-2)
克劳修斯总结了这一规律,称这个状态函数为“熵”,用S来表示,即
dS=δQr/T (1-3)
对于不可逆过程,则可得
dS>δQr/T (1-4)
或 dS-δQr/T>0 (1-5)
这就是克劳修斯不等式,表明了一个隔离系统在经历了一个微小不可逆变化后,系统的熵变大于过程中的热温商。对于任一过程(包括可逆与不可逆过程),则有
dS-δQ/T≥0 (1-6)
式中:不等号适用于不可逆过程,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由于不可逆过程是所有自发过程之共同特征,而可逆过程的每一步微小变化,都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因此这一平衡状态正是不可逆过程所能达到的限度。因此,上式也可作为判断这一过程自发与否的判据,称为“熵判据”。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表述方式。
2、一般物质系统的自发趋势:熵函数递增。
对于绝热过程,δQ=0,代入上式,则
dSj≥0 (1-7)
由此可见,在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值永不减少。其中,对于可逆的绝热过程,dSj=0,即系统的熵值不变;对于不可逆的绝热过程,dSj>0,即系统的熵值增加。这就是“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即在隔离或绝热条件下,系统进行自发过程的方向总是熵值增大的方向,直到熵值达到最大值,此时系统达到平衡状态。由于一般的物质系统都是非开放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因此其熵函数都是自发递增的,即不断地出现“正熵”。
3、“耗散结构”的自发趋势:熵函数递减。一般物质系统在近平衡态的涨落总是尽可能地趋近于平衡状态,因此其熵函数是必然递增的。然而,处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其线性关系不再适用,熵产生率不再随时间单调减少,而是可增、可减,也可随时间振荡变化。当耗散结构形成非线性的正反馈效应时,它将会自发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产生自我复制、自我放大的宏观有序化行为,其结果是系统的熵函数逐渐降低。因此,可以断定,当耗散结构同时满足以上四个基本条件时,其自发趋势就是熵函数递减,即不断地出现“负熵”。反过来,可以这么认为,只要系统从外界不断地输入“负熵”,耗散结构就可以持续地进行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推动“耗散结构”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就是“负熵”。
六、“负熵”的动力源是“有序化能量”
1、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系统的均匀程度。玻尔兹曼在研究分子运动统计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了公式:
S=k×LnΩ (1-8)
其中,Ω为系统分子的状态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
这个公式反映了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它将系统的宏观物理量S与微观物理量Ω联系起来,成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重要桥梁之一。
2、“熵增”(即熵函数递增)就是无序化增加。基于上述熵与热力学几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系统总是力图自发地从熵值较小的状态向熵值较大的状态转变,这就是隔离系统熵值增大原理的微观物理意义。
3、“熵减”(即熵函数递减)就是有序化增加。与无序化相反的趋势是有序,与均匀化相反的趋势是不均匀化,与熵函数递增相反的趋势是熵函数递减,因此系统越不均匀,就越有序,其熵函数就越小,即熵函数递减的本质就是有序化增加。
4、“有序化”是指“功能有序化”,而不是指“结构有序化”。有序化可分为“死”的结构有序化与“活”的功能有序化。显然,耗散结构的有序化是指功能上的“活”有序化,而不是指结构上的“死”有序化,是指能量上的“活”有序化,而不是指物质上的“死”有序化。耗散结构论所提出的“序参量”只能反映系统的结构有序化,而不能反映系统的功能有序化。
5、“有序化能量”推动“熵减”或增加“负熵”。
虽然熵函数是判断系统有序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据,但“熵”本身不能直接输入或输出,即“熵流”或“负熵流”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只能依附于一定的能量之上,或者说,熵或负熵只能以一定的能量为载体,才能进行输入或输出,即推动系统的熵函数发生变化的动力源只能是能量,而不是“负熵流”。
熵是能量与温度的比值,显然,温度是不能进行传递和输送的,而能量是可以进行传递和输送的。任何一个系统熵值的改变,不能通过输入正熵或输入负熵来实现,只能通过输入一种特殊的能量来实现,这种特殊的能量就是有序化能量。温度不存在有序化与无序化的问题,只有能量可以区分为有序化与无序化,因此有序化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就是“负熵”,无序化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就是“正熵”。即,有序化能量推动系统的有序化增加,使系统的熵值下降;无序化能量推动系统的无序化增加,使系统的熵值上升。
七、“食物能量”是所有动物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
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等,而在这些基本条件之中,食物又是最基本的。具体而言,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化学能量是一切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推动低等动物有序化增加的动力源。
1、“食物能量”可以替代和补偿其它基本条件。虽然,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生命要素都可以对动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的短时期内和局部的生存情况下可能会对某个动物个体或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和动物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们都不是最关键性的生命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食物能量所替代、所补偿。例如,当水分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来进行调节,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发,增大水分的获取机会,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骆驼的血液有很强的储水能力,同时以体温变化、肾小管再吸收、粪中含水少等多种途经节水,骆驼的鼻子能闻到两公里以外的水味,如果在沙漠中断水了,只要放开骆驼,它一定向有水的方向走,它停下来,用嘴啃地,附近一定有水源。又例如,当温度相对较低时,动物可以通过调节行为方式(挖掘洞穴、拥挤而居),改变生理机制(冬眠机制、生长出具有较强抗寒冷的皮毛),等等来逐步地适应环境。又例如,当空气相对稀少(氧气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改变体内的能量释放方式来逐渐适应环境。总之,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其它生命要素的变化。
2、任何生命要素都不能替代和补偿“食物能量”。食物一旦缺乏,动物的生存就会受到致命的影响,任何动物无论怎样调节自己的生理机制还是行为机制,都无法生存。
3、“食物能量”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核心内容。只要那里有食物能量,那里就会出现相应的消费者,自然界里任何食物能量都不会浪费。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如鹰吃蛇、蛇吃蛙、蛙吃蝗虫、蝗虫吃植物,这就是一条包含5个环节的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存在着一环扣一环的食物营养联系,形成了食物链或食物网。我国民间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食物联系。食物链从烂泥中的硅藻等有机物质开始,虾米通过取食这些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和能量,虾米被小鱼所食,小鱼又被大鱼所食,最后,其它动物或人吃了大鱼,又把物质和能量转化到自己身上。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物质和能量即沿着食物链,一级高一级地向上传递和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不断消散,因而能量不断地减少。各个食物链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4、“食物能量”的相对性。不过,“食物能量”对于其它生命要素的替代和补偿作用并不是绝对意义的,而是相对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有限度,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同样,当空气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二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不是从眼前角度来看的,食物能量的替代和补偿也是需要相应的过渡时期,对于具体的个体,水分的缺乏,个体的调节往往是来不及,从而导致死亡。三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整体角度来看的,不是从具体的个体角度或局部角度来看的。
八、“有序化能量”的扩展形式:广义有序化能量
对于一般的低等生物来说,只有很少的几种能量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例如,对于植物来说,只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而且是主食)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人类来说,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人类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食物,由于火的应用,人类扩展了食物的范围;由于人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扩展耗散结构,从而间接地把许多形式的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能量;人类还可以通过发电设备将各种水力、煤炭、石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序化能量转化为电能;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流动和有效地转化,因而逐渐取代食物成为人类主要的有序化能量。
耗散结构论认为,“负熵”是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向系统内输入负熵流,才能抵消其内部所产生的熵增,阻止系统向无序化方向的变化,以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运动。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然而,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之上,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了区别这些特殊的有序化能量,现提出如下概念。
有序化虚能: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对于主体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用Qx来表示。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
Qg=Qs+Qx (1-9)
一般来说,物质的所有非能量特性都可以通过能量的物理变换或化学变换来间接地获取,或者说,只要有了足够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物质特性都可以通过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来得到,因此有序化虚能实际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实能。由此可见,“广义有序化能量”又可以认为是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所组成。
九、从物理学角度重新定义“价值”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从物理学角度对“价值”进行如下定义。
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g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可用Q来表示)。
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十、结论
综上所述,“价值”起源于能量,价值的原始形式是“食物能量”,价值的扩展形式是“广义有序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