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不同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中西文化的基本特征。多数学者认为,中,西,印文化是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文化。中国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西方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则重视人与神的关系。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强调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人不仅治学,而且关心参与国家政事。而许多西方学者则单纯从事科学的研究。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西方文化也同样关注人的问题的关心,近代有人道主义的兴起。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是以人的其哲学的出发点的。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一致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突出特征。但具体看法又有不同:一种意见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利于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从而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注意自然知识的特点;对人际关系的关注也有碍于科技的发展。不同意见认为,有关“天人关系”的争论始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问题,这表明中国哲学不仅关注人,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也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不能因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就否认传统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
关于人与神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中国人只是在耕种,收获,生病或养子时才求神。也有人引用马克思 . 韦伯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没有发展资本主义,正是由于中国人没有宗教徒式的献身精神。不同意见则认为,中国人儒教即是宗教,具的宗教的功能,与西方中世纪经院神学相似,中国的儒教既是哲学,亦是神学。
关于中西方思想方法的比较
西方思想注重分析,把对象分为各个部分进行研究,是一种具体思维;中国传统思想则强调综合,把对象的各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是一种整体性思维。
西方思想注重逻辑推理,从前提按大家公认的逻辑规则推演出结论,其正确是可论证,易接受的;而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则强调反省内求,是一种直觉思维,有其神秘的一面。
西方思想注重思辩,是一种“理论理性”;而中国传统思维则强调经世致用,是一种“实践理性”。
西方思想注重多元化思考,反映在自然观上,就是原子论,反映在人的问题上,就是强调个人和权利的作用,而中国人传统思维则强调一元化,在自然观上把世界看成是统一的大系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在人的问题则忽视个人,注重群体,为中央集权作邮牺牲。
西方思想是开放的,极易吸收新思想,新科技,并注重自由自在的传播,影响和交流;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封闭的,既不轻易接受新思想,也不轻易著说立说。技艺上多是口传身授,主张不立文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在很在三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地理环境的原因。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受环境制约。中国一面临海,其它三面的交通也极不发达,形成了封闭内向的大陆文化和典型的大陆民族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性,整体性等与此不无关系。而历史文明起源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有其外向,开放,活跃的特征。
经济上的原因。由于地理环境所制约,中国古代长期属于农业社会,人们在解决了维持生活的基本问题后,主要就是调整人际关系;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稳定生活派生出典型的务实精神和宗教倾向。
政治上的原因。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和宗法制度使为这种体制服务的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得以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关于中国文化的出路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国应该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立场:
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者,大多数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保持文化传统的必要性。
一批海外华裔学者提出“儒学复兴”。
有人强调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第二种观点对传统文化持坚决反对态度,提出“中西古今”说为旧的文化传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持这种观点的多数是中青年学者或从事外国哲学,世界近代史研究的学者。
第三种观点既不赞成“中体西用”说,也不同意“全盘西化”,从而提出“西体中用说”。这种观点也受到不少批评。有人认为,从广义有文化概念来看,“西体中用”的提法完全改变了“体”,“用”概念的原有涵义,等于取消了体用关系。还有人提出“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一样,采用的是割裂体用形式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