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听美国“政坛常青树”《论中国》
时间:2013/10/15 22:08:02,点击:0

作者:何云峰、杨龙波,此文已发表于《东方教育时报》2013年7月31日第十二版。

推荐者: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杨龙波,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东方教育时报 这本书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何云峰 基辛格博士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的信使和先锋,以及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曾多次访华,享受贵宾待遇,亦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部厚达600页的大著,也是基辛格首次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了关于他对中国的见解。书中援引历史文献,并通过过去40年来他与四代中国领导人的交谈,详细分析了现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以及21世纪全球力量平衡的重要性。凡是关心中国发展和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论中国》。从学术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一是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提供谏言; 二是反观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 三是填补历史研究的断层。

  东方教育时报 读完这本书,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杨龙波“永久和平的到来,要么基于人类的洞察力,也就是对双方及世界利益的高瞻远瞩和期许,要么是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这是基辛格以康德《永久和平论》来结束这本《论中国》,这样的结尾在这本书中显得意味深长,并提出了基于历史和现实思考的解决模式:中美太平洋共同体。这也是一种愿景,也是一位美国学者对中美外交前景的思考。

【经典书摘】
■每个国家社会都有一个起源的传说。而中国文明好像是一个没有时间起点的永恒的自然现象。在黄帝的传说中,尽管人们尊他为华夏始祖,那时中国已存在了。当黄帝神秘现身时,中国正处于一种秩序混乱之中,各个部落互相残杀,英雄平定四方而称帝。
  黄帝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开辟华夏的英雄。但是,传说他只是重建而不是创建中国,中国早已存在。在历史意识里中国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这一悖论在孔子时代又在重演。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礼教的鼻祖,但孔子宣称他没有创立新礼教而只是复辟在动乱年代中丢失的旧礼。
  中国文字始创于公元二千年前的商朝。那时,古埃及文明正处于巅峰期,古希腊的城市王国文明还没开始,而罗马文明还有待一百年后出现。然而,商朝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正在今天被十几亿人沿袭使用着。今天的中国人能够读懂孔子时代的文籍,他们的书籍和语言中蕴含了几千年的战争典故和朝闻轶事。
  同时,中国历史上亦上演了无数次的战乱。一个皇朝倒下,又一个皇朝出现,往复不断,好像遵循某种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每当新的帝王统一了中国,即按照黄帝的先例,号称恢复中华泱泱大国。正如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分合交替中承传下来。
  在中国正式一统于秦朝前,曾经有过两百五十年(475-221B.C.)的封疆自治,叫战国时期。在欧洲,这个状态则相对于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个国家欲打破力量平衡而争取霸位。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后,尽管经历过不断的分合,其周期有的达数百年,但中国基本上形成了帝国统一并一直延续后世。
  在其盛世,中国的影响圈波及整个亚洲大陆,从西伯利亚的松林到梯田相间的南方乡村和热带雨林,从布满渔村和港口的东海岸到西部的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广袤的大地和丰富的物产使中国人认为“天下”就是中国。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中国几乎没有与有其相当规模文明的对手打交道的必要。中国人知道印度的存在,但印度当时由多个分治的王国组成。两国通过丝绸之路有过物品和佛教的交流,但民间交往被不可跨越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断。与近东的波斯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甚至罗马文明的交流也因戈壁沙漠的残暴风沙而举步艰难。尽管时有贸易驼队穿越其间,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没有与另一个有其相当成就的文明社会有过深度交往。中国和日本在核心文化和政治体制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两国似乎从不承认对方的至高权威。欧洲在当时更是遥不可及。
  中华帝国的领地在东部达海岸而至。至早在宋朝(960-1279),中国的航海技术上是领先于世界的。那时,中国的船队可以载着皇帝到处征服和拓展。然而,中国没有跨海殖民,甚至对海外疆土不屑一顾。中国没有理由去驯服蛮夷接受孔子和佛教的道义。蒙古征服中国后,接管了宋朝训练有素的船队,并两次试图跨海东征日本,均受天气——日本称之为神风——影响无功而返。元朝垮台后,尽管技术上可行,但中国从未试图再征。从来没有一个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有占领日本群岛的必要。
  在明朝早期,1405-1433年间,中国发动了古代世界航海史上最卓越和神秘的一次远航。由郑和领队的宝船,当世无与伦比,经过印度,霍姆兹海峡,直达非洲好望角。当时欧洲的航海远征还未开始。中国的船队似乎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技术的高度,船只的大小和数量,即使著名的西班牙舰队(还要等150年后出现)亦相形见绌。
  历史学家现在还在争论郑和远航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郑和是个传奇性人物:一个中国的穆斯林从孩提年代就被征入皇宫作了太监,有着与任何历史人物不同的经历。在他的远航过程中,每到一处都给当地的统治者呈送一份厚礼,宣扬中国皇帝的皇恩浩荡,同时邀请受礼者访问中国。在中国,外来者须对皇帝行叩头大礼以表示天子至上和外民对中国中心体系的承认。除去宣扬中国的伟大,发送邀请来叩头的虚礼,郑和没有表示过任何领土征服的雄心。他只带回来礼品,或说“贡品”,除了象征性地扩大了“天下”的定义,他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殖民地和资源。最多可以说他为中国商人创造了优惠的贸易环境,或者说中国早期展示其“软实力”。
  郑和的远征在1433年突然终止,这一年与北部边境出现的威胁相吻合。下一个皇帝下令拆除所有船只并销毁所有造船记录。这样的远航再没有重演过。尽管中国商人后来沿着郑和的航线进行过贸易,但中国的航海行为从此一蹶不振—以至于后来中国的海岸受到倭寇海盗骚扰时,明朝的统治者只有下令沿海居民向内陆后撤十里躲避。中国的航海史从此成为一个打不开的折页。
  ■……现在的亚洲国家都是确定的主权国家,几乎一致心照不宣地同意互不卷入彼此内部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联盟。中国、朝鲜和北越都曾热心于输出革命,而今此一雄心已然不再。各权力中心之间的平衡得到了保持,因为争斗各方都已筋疲力尽,也因为美国(后来是中国)击退了争霸各方。在这种背景下,亚洲经济改革和繁荣的新时代开始扎根。
  ■现代国家,特别是共产党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即便在初具规模的工业化社会里,治理国家必定牵涉到广大民众所能理解的各种问题……执行指令的人都需要与公众保持某种默契……当今时代的一个挑战就是,各种问题日趋复杂,因此,法律框架也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政治系统发出指令,却是越来越多地由与政治进程和民众脱节的官僚部门来贯彻执行。这些部门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定期选举,通常连这点都做不到。甚至在美国,重大法案往往长达几千页,客气地说,能仔细将其读完一遍的议员真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共产党国家,官僚机构都各自为政,政界和官僚阶层之间存在隔阂,而两者和公众之间更是隔阂颇深。
  ■中国领导人经常表现出的一个文化特点是,他们是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的。他们有能力,当然也有这个必要比西方人想得长远。一个中国领导人取得的成就相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显得不那么重要,这点不同于世界任何其他领导人。中国的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使中国领导人能用中国几乎永无尽头的历史让谈判对手由然而生一种谦恭之心。外国的谈判对手会因此而觉得自己是在违背自然,自己的行动只会在中国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条逆流而动,但也微不足道的痕迹而已。
  ■乱很容易,维护秩序和稳定却很难。如果中国政府没有采取断然措施的话,中国就会爆发内战。鉴于中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局势不稳会导致世界局势的不稳。一些大国甚至会卷入其中。
  ■就中国而言,问题不在于美国是否希望民主价值观获胜。美国绝大多数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是肯定的,所有参加辩论中国政策的人也是一样。问题是,他们愿意付出什么样的具体代价?在多长的时间内?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为实现希冀的结果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推荐书籍】

论中国亨利·基辛格 著 胡利平 等译中信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关于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 西方十大奠基史书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