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医学心理学梗概
时间:2008/7/15 11:19:39,点击:0

 

下面是北大“医学心理学”听课笔记,对你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可能很有帮助,作为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多少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的。

第1章 绪论
1、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2、 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同时,它也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应用学科。
5、 旧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6、 医学心理学尤其是心身医学,7、 对于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和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化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为:
(1) 医学心理学在心理学和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 在理论观念上彻底动摇了旧模式的理论根基,(3) 为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4) 医学心理学提供了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5) 以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价和干预的手段,(6) 提高了医学研究的科学水平和医疗服(7) 务的质量。
8、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为研究对象。
9、 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
(1)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
(2) 为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而(3) 提供全面、合理、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10、 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1) 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
1 医学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来阐明医学实践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2 为医学提供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理论依据。
3 临床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的具体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医学领域特别是精神疾病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主要通过对心理学病因的探讨及心理测验(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专业技术活动来为医疗实践和卫生事业部门服务。
4 在我国,5 医学心理学成了心理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所有分支学科的总称,6 即临床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7 临床心理学工作是医学心理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2) 医学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动机、智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3) 主要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用。
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理论上与普通心理学(即正常心理学)一起从正、反两方面更全面地说明人的整个心理现象。
(4) 医学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也可以说是心理学和行为医学在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中具体应用的必然结果,(5) 它着重研究在促进和保持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鉴定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病因学和诊断学问题以及改进医疗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等有关问题。
11、 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健康的基本命题是:人躯体上的病变都会在精神上留下痕迹,12、 任何心理上的障碍(异常)也同13、 样不14、 可避免地在躯体上留下痕迹,15、 这个命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与动物有着根本不16、 同17、 。
18、 心理因素对人的心身健康的影响表现在:
(1) 情绪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只要发生和进行都必然要伴随一定的情绪情感,(2) 而(3) 情绪活动的发生则会伴随一系列复(4) 杂的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5) 特别是植(6) 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因此,(7) 无论是积极的、愉快的情绪或是消极的、不(8) 愉快的情绪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9) 人格特征的影响:人格是一个人在过去的全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类型、情绪反映方式及价值观念、态度和信念体系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对人的心身健康能产生良好影响;相反,(10) 不(11) 健全的人格特征则会给人的心身健康带来不(12) 良影响。
(13) 行为习惯的影响:行为是指(14) 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为; 习惯是指(15) 无需经过特殊训练,(16) 只是由于经常重复(17) 而(18) 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所谓不(19) 良行为习惯是指(20) 那些损害人体健康的需要或倾向,(21) 如不(22) 良饮食行为、不(23) 良性行为、吸烟、药物滥用、酗酒、赌博行为等。
(24) 动机冲突的影响:动机冲突是指(25) 人在其日常生活中,(26) 常常会同(27) 时存在几个需求目标(28) 或两个以上相互排除的动机,(29)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企求的目标(30) 往往不(31) 能全部达到,(32) 发生的动机也常不(33) 能全部满足,(34) 这就形成了所谓动机冲突的现象。如果动机冲突不(35) 能妥善处理、及时解决,(36) 就会造成强烈情绪波动,(37) 使人陷于困惑和困扰乃至颓废和绝望中,(38) 从而(39) 给人们的心身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40) 言语暗示的影响:这方面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如“望梅止渴”和我国的传统气功治疗。在催眠状态下,(41) 语言暗示效果尤其明显。另外所谓“医源性疾病”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出言不(42) 慎而(43) 给病人不(44) 良暗示造成的,(45) 某些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和癔病往往是由于暗示作用而(46) 引起或加重的。
19、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1) 真正应用心理学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应首推美国的魏特默。他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疗所或称心理门诊。他还在美国心理学会讲授“临床方法”,(2) 并首创“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3) 这位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为医学临床实践服(4) 务的心理学家被尊称为“临床心理学之父”。
(5) 本世纪初,(6) 美国兴起了以维护心理健康、防治精神疾患、改善精神病病人待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宗旨的心理卫生运动,(7) 使得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投入了医学临床领域。
(8) 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医学心理的得工作范围,(9) 标(10) 志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2章 心理应激
1、 据美国调查统计,2、 人类的十大死因当中: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传染病,3、 战后的主要死因是与精神因素(也可说是心理应激)有密切4、 关系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意外事故。
5、 心理应激:有人又称为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关于应激的定义最早提出的是加拿大学者塞里。
6、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7、 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
8、 心理应激的作用:心理应激的产生对于人或有机体适应环境是有利的。因为应激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9、 动员机体内部的潜能,10、 以应付各种变化的情境和事件的挑战,11、 所以应激状态是人在生活中不12、 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13、 另一方面心理应激特别是持续长久的或过分激烈的应激状态一旦超出了个体所能耐受的适应和应付能力,14、 又会扰乱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15、 损害人的心身健康,16、 甚至造成或加剧人体及精神的疾病。
17、 应激源:凡是能够引起人们应激反应的所有主观内在、客观外界的刺激物。应激源(致应激因素)是机体内、外界环境向有机体提出的适应或应付的要求,18、 并可能导致应激反应的紧张性刺激物。
19、 应激源的种类:生物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20、 生物性应激源:是借助于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21、 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在内的生物性刺激,22、 如使机体不23、 适的温度、强烈的噪音、病菌、病毒的侵害等。这类应激源作用的特点一般是首先引起生理反应,24、 然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识评价和归因过程,25、 才会导致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
26、 心理性应激源: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及预期的或回忆性的紧张状态。
(1) 动机冲突是指(2)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两个以上所欲求的而(3) 又不(4) 可能达到或不(5) 能全部达到的目标(6) ,(7) 而(8) 使萌(9) 发的动机不(10) 能实现或不(11) 能全部实现,(12) 从而(13) 引起心理失衡,(14) 成为造成应激状态的心理根源。
动机冲突的种类:
1 双趋式冲突:指2 个体活动中同3 时并存着两个具有同4 样吸引力的目标5 而6 发生两个同7 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条件限制,8 无法同9 时获取两个目的,10 就是所谓“二者不11 可兼得”,12 在心理上产生难以做出取舍13 时的双趋冲突情境。
14 双避式冲突:指15 个体同16 时遇到两个对自身不17 利的、具有威胁性的事物,18 都想避开,19 但欲避其一,20 却无法避其二,21 即“前有悬崖,22 后有追兵”,23 做出选择时便会产生这种冲突。
24 趋避式冲突情境:指25 个体对于同26 一目标27 同28 时存在有利一面和不29 利一面,30 决断时要考虑利害得失。
31 双重趋避式冲突:指32 两个目标33 同34 时具有好与恶的倾向。
(15) 挫折情境:指(16) 人在为了满足需要,(17) 达到某种目标(18) 的过程中受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19) 致使目标(20) 无法达到、需要不(21) 能满足,(22) 同(23) 时产生紧张情绪体验,(24) 从而(25) 造成应激状态的心理根源。
(26) 人际关系失调:是指(27) 社会生活中,(28) 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29) 能协调一致,(30) 形成矛盾冲突,(31) 从而(32) 影响到人的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
27、 社会文化性应激源: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人的应激状态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应激源。尤其是急剧的社会文化的大变动,28、 如战争、“十年文革”。
60年代,霍姆斯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量表按照紧张生活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顺次列举了43种主要的生活事件,并给出了它们各自的严重性评分,称“生活变动单位”(LCU),结果是“配偶死亡”最严重,排在首位,LCU为100。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假如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变动单位总和在150以下,来年则可健康安泰;总和在150 ~ 300之间,有50%的可能性在来年生病;超过300单位则有70%的可能性在来年生病。
29、 与应激事件本身有关的因素:
(1) 应激事件本身的强度:应激事件的强度与事件信息量大小有关。
(2) 应激事件作用时间长短:即使应激时间强度很小但如果持续作用的时间长,(3) 由于积累的作用,(4) 也可能要造成应激状态。
(5) 事件发生的方式:突如其来、不(6) 曾预料到的外界因素,(7) 刺激效应最大;反复(8) 出现、事先已有预料、作好了精神准备(9) 或自己已能应付的外界刺激应激较小。
30、 与主体本身有关的因素:
(1) 身体素质和神经类型:强而(2) 不(3) 平衡(不(4) 可抑制)型的人,(5) 在应激事件作用下容易出现心理不(6) 平衡和强烈的情绪反应,(7) 较易受应激事件影响。弱型的人由于神经系统的机能较弱而(8) 又情绪体验特别深刻、敏感,(9) 也容易受应激事件的影响,(10) 产生心理应激状态。
(11) 人格气质特点:
1 内向的人往往把注意力能指2 向自身,3 在人际交往中较胆小,4 缺乏信心;不5 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感情;过分关注自己对应激事件做出的不6 适反应,7 容易产生负性情绪而8 使其应付手段越来越无效,9 同10 时也使他们难以发展和利用可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支持,11 因而12 内向性格的人比较容易长时间陷入应激状态而13 不14 能自拔。
15 具有“特质性焦虑”人格特质的人容易陷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
(12) 兴趣爱好、理想志向的特点。
(13) 道德、信仰、价值观念的不(14) 同(15) 。
(16) 人的生活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17) 例如“一朝被蛇咬,(18) 十年怕井绳”、“祸不(19) 单行”即在人应付应激事件的能力受到削弱时,(20) 更容易造成新的应激状态。
31、 对应激的反应:心理行为反应、生理反应。
32、 心理行为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失调、行为动作反应、心理防卫反应。
(1) 情绪反应:焦虑反应、抑郁反应、愤怒反应。
(2) 行为动作反应:攻击性行为、抑制或逃避性行为、刻板式行为、习惯性失助行为、倾吐和发泄行为、特殊行为反应。
(3) 心理防卫反应:是人在应激状态下,(4) 内在心理活动中具有一种自觉或不(5) 自觉地解脱烦恼,(6) 减轻内心不(7) 安,(8) 以恢复(9) 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反应。
33、 应激的生理、生化反应主要有:
(1) 植(2) 物神经系统兴奋:在应激状态下,(3) 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以便为机体应付紧张刺激做准备(4)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直接加强机体对外界危险因素的防御有关,(5) 如凯农描述的“战斗-逃跑”反应。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动员机体的潜在能量,立即采取行动应付应激情境,一方面促使心血管系统机能迅速变化,血液循环加快,使之立即发挥作用;一方面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通过它来增强代谢过程,总之,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的增加一起促成了“紧张反应”。
(6) 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的技术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7) 他们在结构上都术语儿茶酚胺,(8) 所以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也就是儿茶酚胺分泌,(9) 特别是在紧急反应时,(10) 对于保证大脑和肌肉血液供应有利,(11) 且在危机情况下可减少出血。血浆或尿内的儿茶酚胺含量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情况,(12) 可作为应激反应的有用指(13) 标(14) 。在安静状态下,(15) 儿茶酚胺的分泌没有差别,(16) 但在应激反应时,(17) 一般男性反应较女性明显。
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它们都参与应激反应,前者在应激状态时的增加,为机体应付紧急状态准备了能量,后者的作用主要与调节机体内无机盐与水的代谢有关,特别是与钠日含量有关,总之皮质激素与“不斗不逃”的第三选择有关,当冲突发生时它使人不去攻击也不逃跑,而是顺从和有经验的抑制。
总之,涉及应激反应的内分泌系统十分广泛它们共同对应激状态起反应,但总的来说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增高,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降低。
34、 适应性疾病是:人们处于应激状态的各种反应本来是要防止身心受损,35、 是一种防御性机制。但如果防御反应不36、 适当,37、 特别是过度的反应,38、 又会危机人的生理、生化和心理机能,39、 甚至造成一系列与应激状态有明显关系的疾病,40、 我们称之为“适应性疾病”或“应激状态病”。有些人称适应性疾病为“现代文明病”。
41、 适应性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糖尿病、斑秃、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某些免疫性疾病,42、 各种癌症和各种神经官能症,43、 实际上所谓心身疾病都属这种疾病。
44、 应激状态对于个体而45、 言具有显著个体差异: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和对病症的易感性不46、 同47、 ;所以同48、 是应激状态,49、 人们会导致不50、 同51、 的病症。因此,52、 应激状态及由此引发的不53、 良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已构成了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心身健康造成疾病与死亡的最严重、最可怕的因素。
54、 心身疾病是:以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即致应激因素)为主因或重要诱因并与情绪有关的躯体性疾病。
55、 神经症是:由于精神因素(心理应激状态)造成中枢神经系功能失调而56、 引起的疾病。巴浦洛夫把神经症看做是持续的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活动和行为的失调及各种躯体不57、 适感,58、 如头晕、头痛、心跳、气短、尿频、疲乏、腹泻或便秘。
59、 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神经衰弱、癔病、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
60、 癔病:常在不61、 良人格基础上,62、 由于明显的精神因素(心理应激)或不63、 良暗示作用引起大脑机能失调而64、 发病,65、 可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机能障碍。
66、 应激状态与癌症: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有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督三个方面,67、 它能消除病原体和毒性产物,68、 起着抗感染的防御作用,69、 还能监视体内突变细胞的出现,70、 并有排斥、制约这些变性细胞、抑制其增值的功能。免疫功能受下丘脑调节,71、 因而72、 也受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73、 因此,74、 在不75、 良环境刺激影响下,76、 即在应激状态下,77、 能够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失调,78、 从而79、 影响到免疫系统的功能,80、 抑制免疫反应、阻止抗体形成,81、 从而82、 削弱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83、 导致癌症的发生。
84、 如何控制和消除应激状态:
(1) 消除应激源。
1 恰当处理应激源,2 即在应激状态产生之前就设法消除致应激因素,3 改善可能成为应激因素的社会生活环境。
4 改善心理社会环境与要求。
5 采取一些比较简单的方式如搬家来躲开吵架的邻居,6 辞去困难的工作避免工作的紧张等。
(2) 增强主体对应激源的抵抗能力。
1 培养良好的个性。
2 加强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3 提高实际应付能力。
4 获取社会性支持。
5 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3) 药物应用及心理治疗。
第6章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心身问题
1、 关于高血压病:
(1) 高血压病的趋势是工业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2) 城市高于农村,(3) 北方高与南方。在我国比例最高的是西藏,北京市居第二。
(4) 关于高血压的标(5) 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以21.28kpa/12.64kpa为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分界,(6) 即收缩压超过21.28kpa或舒张压超过12.64kpa为高血压。
2、 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1) 原发性高血压: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细小动脉初期发生痉挛,后期发生硬化。该病约占高血压病人总数的90%。
(2) 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由于其它有关疾病(肾脏病、神经系统病、妊娠中毒、甲亢、血管疾病等)所造成的高血压病,(3) 只占病人总数的10%左右。
3、 造成高血压的有关因素:遗传因素、食盐摄入量、吸烟、年龄因素、肥胖因素、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4、 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
(1) 社会环境因素:不(2) 同(3) 的社会结构、积极条件、职业分工即各种社会生活时间的影响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又密切(4) 关系。
(5) 心理因素:
1 情绪的变化:长时间的紧张情绪状态是造成血压升高的原因,2 与高血压病有关系最密切3 的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态。
4 原发性高血压病还与病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有十分密切5 的关系。现代西方医学心理的研究还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
5、 高血压病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高血压病病人在进行会谈时,6、 会谈的紧张内容对其有明显影响。冷加压试验是对血压活动进行观察和评价的最常用方法,7、 由海因斯和布朗首先采用,8、 还有人用复9、 合刺激来确定高血压的反应性水平。
10、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形成原因:我们还是综合地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考虑问题。另外,11、 心理社会因素不12、 仅对高血压有致病作用,13、 而14、 且对高血压病的发展和预后也有很大关系。
15、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1) 药物治疗:对高血压的治疗一般是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最好,(2) 特别是重度高血压病人,(3) 但对于临界性高血压或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效果并不(4) 理想。
(5) 心理行为治疗:主要针对高血压病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行为和人格特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这种治疗措施是以行为调整和控制为中心的一套综合治疗方案,简单易行,容易为患者所掌握和自我运用。其中包括合理的生活方式,应用情绪疏泻方法,利用气功、放松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进行主动的心身松弛;还可增强体质,增强对紧张刺激的耐受力,同时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也应做适当调整。
(6) 本森等曾对36名高血压病患者使用超觉静坐放松训练技术进行治疗;皮特曾用瑜珈放松训练技术和生物反馈相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人。70年代早期,米勒和本森都试图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高血压病,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16、 脑血管病是指17、 :供应脑的动脉或静脉系统的病变而18、 引起脑损害的一组疾病(中医称中风,19、 俗称脑卒中)。具体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脑动脉硬化症等。本病致残率高达75%,20、 重度致残者在40%以上;每年死于本病者占全人口死亡人数的24.1%,21、 与冠心病、恶性肿瘤一起构成我国人口三大死因。
22、 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2) 心理因素中剧烈的情绪变化是脑血管病突然发病的诱因。
(3) 不(4) 良行为习惯也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不(5) 良行为习惯包括不(6) 良饮食习惯、食盐过多、摄钾过少、不(7) 良的饮酒行为,(8) 特别是急性醉酒和长期酗酒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另外还有吸烟行为、缺乏运动和锻炼、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或剧烈体力劳动。
(9) 病人的性格特征与脑血管病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23、 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理反应:
(1) 急性期后的心理反应:恐惧、焦虑、痛苦、激动不(2) 安、抑郁、悲观和绝望。
(3) 病情稳定后的心理反应:产生无价值感和孤独感,(4) 或因恢复(5) 缓慢而(6) 产生急躁情绪。
(7) 康复(8) 期留后有后遗症的心理反应:产生期望过急、过高或悲观失望的情绪,(9) 对自身的残废往往引起忧郁性情绪反应。
24、 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安慰和解释、调整认知、或采用放松训练治疗,25、 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及气功治疗,26、 特别是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
第7章 溃疡病与哮喘病的心身问题
1、 消化性溃疡是指2、 :胃壁或十二指3、 肠呈现局部的溃烂性病灶。主要症状表现是在进食后几小时或空腹时胃部持续疼痛,4、 发作时间表现为长期性和周期性,5、 大多数呈胃痛、进食、缓解的典型程序,6、 病人还常带有反酸、流涎、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7、 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不8、 良情绪因素、不9、 良人格因素、生活事件和工作应激。
10、 消化性溃疡的心理治疗包括:对病人进行解释、疏导以消除不11、 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帮助病人稳定情绪、克服12、 焦虑和敌意的情绪倾向,13、 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状态。生物反馈治疗的目的是训练病人在不14、 用药的情况下,15、 自动减少胃酸的分泌而16、 达到治疗效果。
17、 哮喘或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肺呼吸道粘膜肿胀、痉挛变窄而18、 引起的呼吸困难,19、 如气憋、胸闷、喘息、咳嗽等,20、 发作时通常比较急、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21、 等,22、 症状可轻可重。
23、 支气管哮喘的类型:
(1) 外源性:可找到某些使人过敏的物质称为过敏源,(2) 这些物质可诱发哮喘发作。
(3) 内源性:一部分由呼吸系统感染,(4) 如感冒或气管炎造成,(5) 一部分则可能由于情绪因素所致。
第8章 糖尿病与肥胖症的心身问题
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2、 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3、 足,4、 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5、 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被看作是一组多因性疾病,6、 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7、 足及胰升血糖素不8、 适当地分泌过多是本病的基本发病原理。
9、 糖尿病作为一种应激源的特点是:
(1) 到目前为止,(2) 对糖尿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3) 尤其是缺乏病人治疗方法,(4) 病人不(5) 得不(6) 坚持长期治疗,(7) 这往往会成为病人巨大的心理压力,(8) 成为许多心理冲突的根源。
(9)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取得病人的密切(10) 配合,(11) 这就意味着要求病人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
(12) 糖尿病由于造成糖、脂肪、蛋白质和水盐代谢的紊乱,(13) 不(14) 仅会出现许多身体症状,(15) 而(16) 且会造成许多并发症,(17) 如心血管病、肾脏病、眼底出血等。
(18) 糖尿病的病情由于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19) 发生较大的波动,(20) 甚至发生酮症中毒和昏迷的危险,(21) 这些因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创伤、手术等,因此,每一次波动都可能成为病人难以适应和应付的挑战。
(22) 糖尿病对儿童、青少年的不(23) 良心理影响尤其严重。
10、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治疗:
(1) 要考虑如何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2) 消除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消极情绪反应。
(3) 要通过心理治疗措施,(4) 增进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帮助病人建立密切(5) 与医生配合和遵从医嘱的良好行为;确立“持久战”的心理态势,(6) 提高病人对糖尿病的复(7) 杂治疗措施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8) 必要时可配合代币制疗法,(9) 对病人的每一个进步或有恒心的表现都给予奖励。
有人认为让病人每天记录病情和治疗日记,一方面通过对行为的自我监测,有助于提高病人遵从医嘱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让病人自己掌握病情变化的规律,增强其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0) 此外,(11) 对于糖尿病病情容易反复(12) 出现并发症的情况,(13) 一方面要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就采用适当医疗措施防止其发生,(14) 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治疗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15) 。
11、 肥胖症是指12、 :摄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热量而13、 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14、 使体重超过标15、 准体重的20%或体重指16、 数(kg/m2)大于24的情况。
17、 与肥胖有关的因素:
(1) 肥胖症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素质、有关脑区的病变或损伤、内分泌变化、年龄、性别等。其中在年龄因素方面,(2) 从童年到50岁之间肥胖症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0 ~ 50岁组肥胖症增加了3倍(3) 。但到60岁后肥胖症患者比例明显下降。从性别因素看,(4) 肥胖症患者女性高于男性。
(5) 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6) 人格、情绪状态和摄食形式的影响。正常体重者和肥胖者在摄食型式上确有差别。肥胖者主要是依据外部线索而(7) 非身体的自然需要或内部线索来调节自己的摄食活动。
(8) 心理应激的影响表现在心理应激既可作为肥胖症发生和加剧的一个原因,(9) 又可成为肥胖症的结果之一。心理应激与消极情绪之所以导致某些人多食和变胖,(10) 是由于这些人需要通过摄食活动来缓解或减少其消极情绪。
18、 肥胖症的心理治疗:主要是矫正其对肥胖的不19、 正确认识和态度,20、 调整和改善其情绪状态,21、 增强对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控制自己的饮食量并增加体力活动量,22、 主要是使用心理疗法和认知行为矫正疗法联合应用以及行为治疗技术。

第9章 精神因素与恶性肿瘤

1、 癌症的致病因素:遗传因素、紧张生活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与行为因素、环境污染和接触致癌物质。 2、 生活习惯与行为因素对癌症的影响:这里指3、 人们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各种不4、 良生活习惯与行为因素。(1) 吸烟行为(焦油、灼伤)可引发唇(2) 、舌(3) 、口腔、喉、食管、肺、膀胱癌;(4) 饮食行为如酗酒可引发口腔、喉、食管瘤、肝癌;长期食用发酵、霉变食物可发生食管、肝、胃癌;(5) 喜欢喝茶、吃过热食品可发生食管癌、胃癌;(6) 饮食中含脂肪食品过多,(7) 可发生结肠癌、直肠癌。 5、 人格特征与癌症的关系:(1) 癌症患者具有惯于自我克制、情绪压抑而(2) 内蕴、倾向于心理防御状态等特征。(3) 特莫肖和贺勒提出了一种不(4) 同(5) 于A型人格的“C型个性”的概念,(6) 并认为是癌症易患型人格。其表现是合作的、不(7) 自信的、顺从的、忍耐的、易于接受或忍受外界的权威,(8) 而(9) 且往往过度的压抑负性情绪(尤其是压抑愤怒、怨恨等情绪)和体验较多的抑郁与绝望的情绪倾向。(10) 他们还提出了C型个性的操作化定义,认为它是:态度;认识和性情倾向;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图式;特殊的应付策略;一般的人格风格等的整体组合。(11) C型个性是通过结构式会谈和几个自我报告的测试工具进行的。 6、 精神因素与癌症:(1) 精神因素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会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说,(2) 精神因素本身并不(3) 能直接致癌,(4) 癌症的发生主要还是致癌物质的作用,(5) 即变性细胞(即癌细胞)的发生造成的。精神因素可起到加速、延缓或阻抑的作用。(6) 精神因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从以下途径进行: 1 精神因素能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活动。 2 精神因素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3 在癌症形成中作用的模式。 7、 癌症对病人的心理影响:(1) 诊断早期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否认、猜疑和恐惧。(2) 确诊阶段的心理反应是产生自怜和怨恨的情绪。此外,(3) 病人还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情绪活动和人格上的较大改变。(4) 癌症晚期阶段的病人常会出现一种孤立于社会之外,(5) 与社会隔离的孤寂感。 8、 关于晚期癌症病人的恐惧感,9、 帕特森曾提出8种病人所面临的恐惧:(1) 对未知的恐惧。(2) 对孤独的恐惧。(3) 对失去家庭和朋友的恐惧(期望的悲伤)。(4) 对身体缺损的恐惧。(5) 对疼痛的恐惧。 (7)对失去自我控制的恐惧。 (6) 对丧失身份认同的恐惧。 (8)对退行的恐惧。 10、 关于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1) 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成为与疾病斗争的主人。我们提倡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适当时机,通过适当发式及亲善、无畏和有信心的态度,让病人知悉自己癌症的真相,以取得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密切配合。(2) 对癌症晚期病人的心理护理:应当注意此时适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情境对病人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尽可能维持病人与家人的最大限度,(3) 甚至几乎正常的接触。另外,(4) 越是晚期的重病人越需要增加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感情联系。关于癌症病人的自杀问题,(5) 据观察较多地发生在临床过程的晚期而(6) 非早期。(7) 对癌症病人家庭的指(8) 导。家庭指(9) 导与治疗的一个共同(10) 问题是要尽力避免家庭成员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病人身上的倾向。家庭指(11) 导主要有四方面: 1 教育家庭成员如何在同2 病人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3 对牢固的亲密关系的注意和情绪界限的保持。 4 必须注意癌症对于家庭的依赖性-独立性方面及婚姻关系的影响。 5 应密切6 注意有关疾病的负担和限制的家庭挫折的处理。 11、 对于癌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意义和作用:(1) 有助于病人恢复(2) 心理平衡,(3) 增强信心和抗病能力。巴什福估计,1/3的癌症可得到治愈或缓解,1/8 ~ 1/10的病人可因免疫机制的恢复和致癌因素的消失而使身上的癌瘤自行消退,并且除了各种物理和化学治疗方法外,气功、瑜珈和静默疗法等都能帮助病人对抗癌瘤的袭击。(4) 有助于病人缓解和应付各种对症治疗措施的副作用。 12、 具体的心理治疗措施是:(1) 一般心理治疗:通过言语交流对病人进行支持性的说理、疏导、安慰和鼓励的心理治疗。言语交流式心理治疗是由医生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疏导、安慰和鼓励。(2) 其他心理治疗:气功治疗、静默治疗、催眠治疗、内视心象疗法。(3) 内视心象疗法是指(4) :病人在静默状态下,(5) 排除其他一切(6) 意念,(7) 只想象自己体内的抗癌细胞正在与癌细胞展开搏斗,(8) 并有力地把大量癌细胞杀灭。每天进行两次,(9) 结果疗效甚佳。

第10章 外科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1、 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病人在手术前会对手术本身产生焦虑和恐惧,2、 并且常常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感到忧虑,3、 甚至产生悲观、绝望情绪。4、 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对手术后恢复5、 的影响:詹尼斯认为手术前病人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其预后恢复6、 快慢都有很大影响。按照病人手术前的焦虑水平,7、 可分为高、中、低三组。最后,8、 中度焦虑组病人的身心适应性最好,9、 躯体能够较快复10、 原,11、 极少出现并发症。高焦虑组病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12、 故术后效果不13、 好,14、 预后不15、 良;低焦虑组病人易在术后体验到痛苦时就感到沮丧和怨怒,16、 预后效果更差。 17、 外科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准备18、 的具体内容:(1) 端正认识与提供信息。所提供的信息有:主观感觉信息、客观程序信息。信息的提供要依据病人的个性特点、应付方式、需要程度和接受能力,(2) 用恰当的非技性语言使病人理解和明了。(3) 示范与脱敏:示范作用的选择可有三种模式:驾御模式、真实焦虑模式、应对模式。一般认为应对模式比驾御模式优越。(4) 行为松驰训练。


第11章 妇产科的心身障碍问题

1、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和内分泌功能均受:大脑皮层控制下的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的制约,2、 同3、 时又受体内外的各种因素影响。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可通过情绪的中介作用而4、 导致性激素动态平衡的失调,5、 以致出现症状和疾病。

6、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一种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的病症。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的原因有:全身性疾病中的营养不良、其他内分泌腺体疾病及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尤其突出的是情绪障碍和性生活失调者可占战70%,且多发生在青春其和更年期,因为这两个时期卵巢功能最不稳定。治疗原则是:去除心理因素、消除顾虑、缓解紧张情绪;让病人认识到此病同心理因素的关系及自己个性中的弱点,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7、 更年期综合症:女性更年期约在45 ~ 55岁之间,8、 也有提前和错后者。更年期是一个人从具有生殖能力到失去生殖能力的过度时期,9、 意味着月经周期的终止。有一部分人除闭经外,还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发生的基础,一是卵巢功能由逐渐衰退到最后消失,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二是由于其他器官系统的同步老化;三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10、 不孕症:一般指夫妻婚后同居未避孕而二年后仍不孕者确定为不孕症。

17、 乳汁分泌障碍:乳汁分泌功能受皮层-丘脑-垂体轴控制下的激素的调节,因而易受精神因素影响。

第12章 病人角色和病人心理

1、 病人是指:社会人群中那些与医疗系统发生关系的、正在寻求医疗帮助的人群。

3、 病人角色是指:从常态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处于病患状态中并有求医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6、 病人的权力包括:(1) 享受医疗服(2) 务。(3) 有得到别人理解、尊重、关怀和照料的权利。(4) 受到社会保护,(5) 并免除或部分免除正常的社会责任。(6) 保守个人秘密。

7、 病人的义务包括:(1) 主动及时就医,(2) 努力使自己早日康复(3) 。(4) 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5) 认真遵从医嘱。(6) 遵守医疗规章制度。(7) 负担相应的医药费用。

8、 求医行为是指:在人们感到某种躯体不适或产生病感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行为的产生与人的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素有关。

9、求医行为是:人类进行防病、治病、保持身体健康的极为重要的一种行为,可分为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和强制性求医行为。

10、有求医行为而不一定有病者是指:虽然经过医生周密检查却不能发现疾病的情况,也称“无病求医”。

11、有病而不一定求医者是指:确实有病却不把自己置于接受医疗护理的地位,即拒绝进入病人角色者。

12、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照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或其他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25、 发的行为。

26、 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1) 遵医行为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有关。(2) 遵医行为与病人对医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治疗方式的复(3) 杂程度有关。(4) 遵医行为与病人的主观愿望同(5) 医生的治疗措施之间的差距有关。(6) 遵医行为与病人所患疾病的病程有关。急性病发病期的病人一般都能尊医嘱,(7) 而(8) 慢性病患者遵从医嘱的比率较低。

27、 病人的特殊心理需要有:(1) 被认识和受尊重的需要。(2) 被接纳和归属的需要。(3) 接受信息的需要。(4) 适当活动与寻求刺激的需要。(5) 安全和早日康复(6) 的需要。

28、 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焦虑与恐惧、疑心加重、被动依赖性增强、孤独感加重、否认或侥幸心理。

29、 当前护理学的新理论,30、 特别是心理护理的原则主张:发挥病人在病程转归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反对迁就、姑息病人的依赖心理;提倡病人的“自我护理”,31、 它认为病人患病后所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32、 都是不33、 利的。

34、 传染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自卑孤独心理、愤懑情绪、急躁、悲观、疑虑情绪。

35、 濒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经历的五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妥协阶段、抑郁阶段、接受阶段。

36、 人的需要包括:生理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和人的生命本能相联系的需要,如对于水和食物、安全、睡眠和感官刺激等的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和人的高级精神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如对情感、理智、荣誉和人际关系等的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

37、 儿科病人的心理反应:(1) 耐受力差,反应性强。(2) 恐惧反应明显。(3) 皮肤“饥饿感”。互相接触和抚摸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一种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皮肤“饥饿感”的出现,儿科病人,尤其是幼儿就会引起哭喊、烦躁等心理反应。(4) 独立意识增强。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虽然仍无力摆脱幼稚和对成人的依赖性,但又总想不受成人控制,称独立意识增强。

第13章 医患关系问题

1、 医患关系是指2、 :表现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法律关系、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

3、 医患关系的意义和作用:(1) 医患关系是影响治疗方案顺利实施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2) 医患关系的好坏可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

4、 人际吸引对医患关系的影响:(1) 人际吸引包括:接近性吸引、相似性吸引、仪表性吸引、报偿性吸引。 1 接近性吸引:是指2 生活中经常相互接近、互相熟悉,能增进彼间了解,较易产生相互吸引作用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接触的频度和精神上的共鸣程度。

5、 相似性吸引是指1 人际交往双方以态度、信念和价值的相似为主的一种人际吸引方式。在医疗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

6、 仪表性吸引是指1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内心世界的服饰、发型、神态、举动、姿势等作为综合表现的仪表在人际关系中起作用的人际吸引方式。

7、 报偿性吸引是指1 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能满足各自的需要,2 达到各自的目的,以此作为报偿而使吸引力增强的一种人际吸引方式。(1) 人际吸引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表现在: 1 吸引力强就能促使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协调、融洽,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 2 吸引力弱就会造成医疗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不融洽,产生各种矛盾冲突,从而降低医疗服务效果,甚至使医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8、 医患关系的几种模式:(1) 主动-被动模式(即指(2) 令-服(3) 从模式):这是一种单向作用的模式。现代临床医疗实践中仍有一部分处在这种模式中,如麻醉和手术、急诊情境在治疗过程中都基本上不考虑病人的作用。此外催眠术治疗及对精神病人的许多治疗措施也属这一模式。(4) 指(5) 导-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中医生是主角,病人是配角。目前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大多数属于此模式。(6) 共同(7) 参与模式(或称相互作用模式):这一模式中医生和病人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慢性病人,如糖尿病、溃疡病、神经症、慢性心血管病等及其他神志清楚的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均属此列。这一模式表明如何启发和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医护人员(特别是医生)的重大责任。

9、 另外,这个模式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高度复杂化的心理和社会结构的表现,医生和病人之间在智力、知识、受教育程度和一般经验上的相似性、相近性越大,治疗过程中引种医患关系模式越适合、越需要。相反,它不适合儿童、智力落后或受教育程度很差的人。

10、 可能影响医患关系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交往双方自身存在的原因而发生的交往障碍或是交往的信息量过少造成的。

11、 如何增进医患关系:(1) 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业务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1 要树立为病人服2 务的思想和情感。 3 要有严肃认真、谦虚谨慎、耐心诚恳、平易近人的态度。 4 对医生业务和技术要有精益求精的献身精神。(2) 医务人员要善于了解自己的病人。 1 要善于体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2 要善于识别病人的看病动机。 3 要善于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 4 要善于探明病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14章 心理护理

1、 现实的护理工作正在: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分工制护理制度逐步改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制度,2、 即由责任护士专门对病人从心理健康需要出发,3、 实施全面系统的整体性护理。

4、 心理护理是:在整个护理过程中,5、 通过以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等影响和改变病人的不6、 良心理状态与行为,

7、 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痊愈和康复8、 ,9、 以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效果。它是基于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制约、影响和转化关系的基础上的。

10、 心理护理的一般性原则:(1) 交往性原则:心理护理是在医疗环境中,(2) 病人和医务人员主要是护士的交往过程中完成的。(3) 针对性原则:(4) 健康教育原则:要帮助病人获得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健康防病意识。(5) 自我护理原则内容是维持健康、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预防疾病、参与保健工作,有助于建立的新型医患关系。

11、 心理护理的实施过程一般体现在:(1) 广泛收集和分析病人的心理信息。(2) 心理护理的对策: 1 建立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2 形成病友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创造良好的疗养环境。4 合理安排病房的治疗生活。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6 组织疗效理想的病人现身说法、做经验介绍。 7 积极争取家属与单位的配合与合作。(3) 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4) 心理护理中的言语性交往和非言语性交往。

12、 效果评价的作用:(1) 可以了解经过心理护理的实施,(2) 病人在心理和生理健康知识方面有哪些增进。(3) 可以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哪些变化和改进。(4) 通过评价可以对病人的情绪状态和情绪体验变化进行监测。(5) 可以考察心理护理工作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6) 从而(7) 对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心理护理工作产生影响。

13、 效果评价的目的:(1) 促进心理护理工作更加条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2) 更确切(3) 了解心理护理实施后,(4) 达到了哪些预期目标(5) 、解决了哪些预期要解决的问题,(6) 哪些目标(7) 和问题还没有达到和解决。(8) 对为达到的目标(9) 和未解决的问题列入下阶段护理计划病重新采取对策,(10) 直到尽可能全部达到目标(11) ,(12) 问题基本解决为止。

14、 护患之间的交往可分为:(1) 言语性交往是指(2) :使用语言信号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3) 非言语性交往是指(4) :通过非语言信号如行为、举止和表情进行的信息交往活动。

15、 如何进行言语性交往:(1) 要善于使用美好的语言。(2) 使用语言要有科学性、针对性,(3) 表达准确、清楚贴切(4) ,(5) 在回答病人询问、解释疑虑、谈及病人诊断治疗、预后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6) 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伤害性语言作为劣性信息会给人以伤害性刺激,(7) 扰乱人体生理机能,(8) 使病性加重。(9) 交谈时要态度认真,(10) 尽量使用开放式谈话。

16、 非言语性交往的手段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和身体接触。

第15章 心理治疗

1、 心理治疗指2、 的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3、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4、 对求助者(或病人)进行帮助的过程,5、 以缓解或消除求助者(或病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6、 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 7、 广义上的心理治疗是:通过解决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或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而8、 有助于增进健康、减轻以致消除病痛的一切9、 方法和措施。 10、 狭义上的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家所实施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11、 包括觉醒状态下的说理开导和暗示治疗;催眠状态下的暗示治疗和催眠术治疗;心理动力疗法(精神分析治疗、患者中心治疗、存在主义治疗、交互作用治疗);行为矫正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威权主义是中国的次差选择
下一篇: 另一个普通心理学梗概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