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孝道教育之我见
时间:2008/7/14 21:57:34,点击: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形式和内容。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文明程度(包括思想上、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等)大不一样了,我们只能以批判的眼光去鉴别、吸收、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孝道教育”的概况:
孝道教育是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绝对尊敬父亲的家长权威。“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礼记·内则》)二是对父母的话要绝对听从,坚决照办。父母有过错,须“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父母因不高兴而“挞之流血”,仍不能“疾怨”(痛恨埋怨之意),过错永远要自己承担,更不能非议父母。“善则称亲,过则称己。”(《韩非子·忠孝》)三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尽最大努力,乃至牺牲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来满足父母的意愿。如果父母生病,须昼夜侍奉床前,汤药须事先亲口品尝;父母遇险,须舍身相救。四是父母去世了,子女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守护坟墓,时常祭祀。
平民家庭实施孝道教育的教材很多,历朝历代都有补充,如孝经、礼记、家礼、弟子规、女四书、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二十四孝等等。其中,二十四孝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它成书于元代,选自虞周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朝代的孝子24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孝子,上至帝王,中有公卿大夫、仕宦名臣,下至平民百姓,其中平民百姓人数居多。孝子有老翁有儿童,有男有女,事迹典型,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除了这类“基础教材”外,到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本教材”-家规家法。家规家法,首先是在达官贵人的封建大家庭和家族中推行。如司马光的《家范》流传甚广,朱熹在司马光《家范》基础上予以提高,制定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这就是在平民中广为流传的《家礼》。《家礼》对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的礼仪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强调:幼童时必读《孝经》、《论语》,女子还须加读《列女传》、《女诫》之类的书。
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时间也有明确的安排,一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进行,有的则天天率全家人于早晨进行。
从以上概述的内容中,我们对古代的孝道教育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感悟:
1、这是旧时代的产物。我国古人甚重孝道,这与古代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和家国不分的专制统治有关系,所以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这也与小农经济的物质生产长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老人与小孩全靠成年家庭成员供养有关系,所以,小孩必须孝敬养育自己的父母,家庭中的成年人必须孝敬曾经养育自己长大的老一辈,一代依赖一代,一代孝敬一代。所以,后来孔子把孝道上升到理论高度,认为是人生义务、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灵魂,就不感到奇怪了。
2、应当批判和否定的方面。以孝道立教,确立了孝道在整个封建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社会个体家庭的稳定、人口的繁衍,但其严重弊端显而易见。
(1)家长作风制 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权威,父亲不在家或不在世时,子女必须绝对服从母亲的家威。子女对父母必须亦步亦趋,不管正确与否,一律恭恭敬敬、言听计从,不得说一个“不”字,甚至不能有不满的神色,更不得“疾怨”和“非议”。父母去世,守教三年;家庭暴力,司空见怪……家庭中没有半点民主可言,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这正是中国专制时代的特征和悲哀。这些在《红楼梦》《家》中随处都可触摸到。
(2)家法衙门制 家规家法是严酷的,有时是十分残忍的,“家法伺候”曾是那时的一句令人毛骨惊然的断喝。在家规家法的教育和约束下,家庭俨然如公府衙门。明清两朝,家规家法教育更有甚于宋代,简直代替了社会的教化与管理。那种家庭暴力根本得不到法律干预的,其实也无相关的法律可言。在专制宗法制度下,“人性关爱”是根本谈不上的。
(3)家国一脉制。《礼记·祭义》中引用孔子的话说:“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古代统治者力倡“尊老”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万民的“敬”而达到万民的“顺”,由孝敬父母始,推及要孝敬天下之尊长,进而敬顺天子人主。对平民百姓来说,大小官吏就是“大人”、“老爷”,县太爷乃是对其不得违命的“父母官”。家庭中的辈份,等级森严;引申到各级官场上,同样是上下有别、座次严明。由此可见,在专制社会里,家庭中的尚老观念与社会上的等级观念是一脉相承的,那种过分强调顺从的孝礼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个性心理,影响了年轻人才的产生与发展。
(4)礼数太“精致”。有学者指出,延续了二千六百多年包括伦理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封建制度是一个“精致的包袱”,说它“精致”,是因为富含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说它“包袱”,是因为其中的大量糟粕至今也与精华一起鱼目混珠地流传了下来,一代一代地无声无息地烙印在人们的传统生活中和灵魂的深处,无法甩掉。中国古代孝道教育中充满着各种“礼数”内容,而这些内容显示出繁缛、僵化、专制、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等特征,在现代的礼仪教育中理应在汲取其真正的“精致”部分的同时而仔细地剔除各种样式的糟粕和弊端。
3、应当批判地继承的方面
(1)要尊重父母长者的教海。对父母长者的教诲首先要尊重,这是应该的,当然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认真的分析、细心的领会、虚心的听取;对父母长者的不当言辞可以礼貌地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认真沟通才对,不可一意孤行甚至强词夺理,粗暴待之,因为这至少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表现。
(2)要关注父母长者的生活。对父母的生活起居要尽“孝心”,尤其是对年老的父辈和祖辈,要依法履行好赡养之义务。让他们吃穿住行玩多方面都能享受到现代生洁的愉悦。如果父母生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认真侍奉,甚至“汤药须事先亲口品尝”;父母遇险,当全力相救;父母去世,亦需尽“孝道”,能年年祭祀以悼念养育之恩。
(3)要编写好符合现代家庭伦理道德要求的教材。一要体现现代文明水平;二要品种齐全,适合各个年龄段;三要内容丰富、题材典型,富有吸引力。古代的那本《二十四孝》就是那个时代的家教经典,流行最广,影响也极大。
(4)要将孝道教育纳入现代社区文明建设中.旧时代的专制统治者推行孝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国家政权的代代稳固和大官僚家庭代代“香火旺盛”之需要;现时代的家庭教育就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5)要将孝道教育与建设学习型家庭联系起来。古代孝道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也形成了严格的保障机制,不会随心所欲地被“冲掉”。现代的孝道教育应是家庭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家庭也应有一个家庭聚会性的时间安排表,比如:每周未一次或逢双周一次或每月的某一天举行一次等等;有主持人、主讲人,有具体而丰富内容安排,包括自习、交流、家庭民主会、家庭舞会或歌会、出门旅游或逛公园等,把各种活动形式作为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
二、在现代教道教育中应关注些什么
历史不能割断,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弃,孝道教育仍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孝道教育,应当是对古代孝道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应当与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高度协调的,应当与现代道德伦理观、科学价值观高度吻合的。
在现代孝道教育中应关注下面两大点。
1、现代孝道教育的基本路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地,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幼年启蒙教育的学堂,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人生驿站。所以,家庭是现代孝道教育的主课堂,每位家长(包括父辈、祖辈中相关的成年亲属)都是孩子的家庭教师,每位家长(尤其是父母双亲)要对自己的孩子在基本礼仪(包括说、笑、走、坐、躺、吃、穿、待人接物、外出做客等方面)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传授和训练,要坚持言传身教,围绕敬老爱幼、睦邻友好、助贫济困等怎样做一个现代人方面进行有效的启蒙教育。
学校是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是培育人才的神圣摇篮,是每个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必经之处。所以,学校也是现代孝道教育的重要课堂。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对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孩子进行全方位做人成才教育,其中也必须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是敬老爱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是遵循家庭伦理、热爱家庭的扩展。
2、现代孝道教育的基本内容:
(1)敬老爱幼教育.敬老爱幼是古代孝道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至今仍具生命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史以来,社会的政治伦理关系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所以,在家庭内尊祖、尊父,在社会上尊长,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舔犊之情”是亲情中最原始最本质最动人的一种表现,爱护幼小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美好的举动,是属于永远值得传承和强化的范畴。敬老爱幼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中国古代的敬老爱幼传统,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敬老爱幼教育中,不要恢复古人尊老敬贤的细枝末节,更不提倡跪拜周旋、早晚请安,但对于老者长者,必养、必敬、必让、必安;对于幼者弱者,必护、必教、必扶、必导。
(2)常规礼仪教育。一个人的仪态、举止,是其修养程度、文明程度的体现。举止庄重、进退有礼、仪容可观、执事谨敬、文质彬彬,都属于美好的仪表仪态。传统道德对于人的容貌、视听、坐卧、行走、饮食、衣冠、周旋揖让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见人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对体现自身形象之重要,其中不乏可借鉴继承的具体内容。例如,《管子·形势解》中说到:“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礼记·檀子上疏》中谈到笑的艺术:“凡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见齿。”虽然古人提倡“笑不露齿”,但微笑确实是使人倍感亲切并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教养,有时开怀大笑也属正常。当然,动辄就张嘴大笑,未免会影响自己形象。《颜习斋集》卷一中说的更令人心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频繁的交往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在努力学习现代常规礼仪、礼貌待人接物时,必须注意这样五点:一是必须在心里存有敬人之心,心有所存才能口有所言、举止有度,否则就有言不由衷、做作虚伪之嫌。二是言谈中要诚实守信,言谈中要用语得体。三是待人随和,可不能拿别人随意戏弄,开玩笑取乐。交往中的幽默与善意文雅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玩笑相戏太随便,就会在不经意中伤害到他人,伤了和气。四是与人发生矛盾以致争吵时,要学会宽人严己、克制自己,也需要一些牺牲忍让精神。五是与人交谈,不说刻薄、挖苦、挑剔等有可能刺激或伤害对方的话,这是一种分寸,也是一种教养文明。六是行车或步行时,牢记“礼让”二字,为他人也为自己将“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也为家庭幸福和社会详和多一点考虑。
无论在家中还是出门做客,常规礼仪的自由把握是异常重要的,这是孝道教育中的必修课之一。
(3)大爱教育.现代社会不是农耕时代,不是相对比较闭塞的时代,而是工业化时代,和将迎来的后工业化时代,是正逐渐步入“地球村”的时代。如果说,传统的孝道教育是“小爱”教育的话,那么,现代的孝道教育应该成为“大爱”教育,即由爱父辈祖辈等血缘亲属扩大至爱他人、爱人民、爱全人类,由爱自己的家庭延伸至爱家乡、爱祖国、爱我们的地球。
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充满爱戴和尊敬,对一切人都应当礼让尊重,对老者、长者、残疾之人尤应如此,对贫困、受灾的人们能无私地献出你的一份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也是待人之礼的重要一条。待人礼敬还要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他国他人的喜好和禁忌。
《盂子·梁惠王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要孝敬自己家的老人,并以同样的热情和态度去孝敬别人家的老人;要爱护自己的小孩,并以同样的热情和态度去爱护别人家的年幼者。古人也懂得应由“小爱”推及至“大爱”了,我们理应比他们认识得更深广。
有句古语:自古忠孝两难全,它道出了一个“小道理”与“大道理”的关系问题。就今天来说,一边是家里的老人、小孩亟需照顾,一边是国家在召唤;一边是单位需要留住你,一边是国家利益需要急调你……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两难问题”,留在家里、留在原单位,都有道理,服从国家需要,也是对的,此时,应遵循的普适原则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了大家抛了小家,都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壮举。这就是由“小爱”拓展到“大爱”的必遇的人生命题。
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孝道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把今天的“孝道教育”改称为“爱心教育”更为妥贴些。因为我们今天虽然需要“孝敬长辈”之举,但都不应因循守旧,简单地模仿古人的一招一式,我们需要潜心领悟传统孝道教育中透露出来的文明精神就够了:尊老敬贤,和睦互爱,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助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貌,勇于献身民族振兴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是我们时代的呼唤。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实施孝道教育的探索
下一篇: 传统孝道新论——兼论重建传统道德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