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教育部筹备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
时间:2008/9/14 23:27:32,点击:0

 

  对于“学术造假”事件,将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学科委员及学界的其他知名专家进行调查、研究、鉴定。以此为基础,做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在《学风委通讯》或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学风委”的意见或建议。

  记者近日从有关渠道了解到,酝酿多时的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学风委”)即将成立,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将出任“学风委”主任委员。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3月27日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筹备成立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据记者了解,除张岂之出任主任委员外,副主任委员人员也基本确定,厦门大学教授胡培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等都在名单之列。

  这一消息也在张岂之那里得到了证实。3月31日,记者致电张岂之教授,他正在西安休养。他的说法与此一致,但他表示,由于目前一切事尚在准备之中,详细情况将于4月中下旬召开的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公布。

  “学风委”旨在监督学术纯洁

  据悉,“学风委”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的分委,从去年3月就已开始筹备。今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确定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月23日,教育部即正式签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对“学风委”的建设、功能、人员等给出说明。

  “学风委”将由1位主任委员、6位副主任委员、25位左右委员共同组成,并将在某校设立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这些人员的遴选非常严格,需具备师德良好、学风端正、学术素养高、社会影响大、有时间和精力及参与热情、客观公正、敢干直言等条件方可当选。主任、副主任委员由教育部社科委主任会议提名,并经社科委全体会议审议,以2/3多数票通过后方可当选。

  教育部相关人士表示,张岂之先生德高望重,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很大、个人学风有口皆碑,他的当选将为“学风委”具体工作的开展带好头。

  所有“学风委”成员每届任期四年,连聘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普通委员由“学风委”主任会议研究决定,主要从高等学校教师中聘任,特别注意吸收中青年学者,并兼顾学科结构、学校和地区分布等因素,以保证委员的代表性。

  根据《章程》规定,“学风委”将承担制定规范性文件,包括学术规范实施细则、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等。针对典型学风案例,将由“学风委”组织学科专家调查研究,进行专家鉴定,召开听证会,在此基础上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供有关单位参考。

  “学风委”将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审议和通过秘书处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决定提请教育部社科委审议的关于学风建设的重大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可不定期举行专题会议;有关学风建设的重大事项将通过通讯方式征求全体委员的书面意见。

  有关人员透露,“学风委”将主动关注“学术造假”等相关事件。同时,作为常设机构,与各高校保持密切联系,接受来自学界关于各种学术事件的检举。遇到重大学术不端案例,来自该校的“学风委”委员需回避,“学风委”将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学科委员及学界的其他知名专家进行调查、研究、鉴定。以此为基础,做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在《学风委通讯》或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学风委”的意见或建议。

  但他表示,“学风委”的性质介于道德他律与行政管理之间,并不涉入到具体事件处理过程。

  为了中国学术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学风委”的成立有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学术现状、学术界三方面的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事件层出不穷,2005年,出现了天津大学沈履伟、四川大学海归教授“涉嫌学术造假”等事件,在高校及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据学术批评网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卷入学术丑闻或被点名和质疑的不下百人。

  过去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与处理,更多的是从道德层面和行政手段,缺乏学术制度上的规范。一般由本校组织专家进行评议,评议过程有时不会公开,对评议结果导致的质疑并不能很好解答。

  2006年3月15日,在学术批评网成立5周年大会上,一些学者对此发表看法,认为学术评价之所以纠纷不断,最终在于缺乏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他们呼吁,为了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与良性发展,必须对导致或保护学术腐败的制度性“土壤”进行翻新。

  2006年3月20日,109位知名教授联名“上书”,呼吁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牵头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建立规范的学术批评体系,主动出击,遏制中国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捍卫学界的职业荣誉感和尊严。这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

  据相关人士透露,教育部的意见和这些学者是一致的,这些学者的自知自觉更给了他们信心。其时,“学风委”已在紧张筹备之中。

  王旭明在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学术不端最初是从道德自律方面进行要求,从道德指责方面进行规范,一旦这种行为扩大到整个学术界,成为一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行为,就危及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因而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教育部旨在建立非当权性的半官方性质的“学风委”,改变过去的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监督学术纯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但他表示,学术规范化,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学术打假一向很难:文章结构类似算不算剽窃?抄袭多少文字或多少比例的文字算剽窃?判断标准的制定,对“学风委”来说,也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但是,“学风委”会从知识产权及探讨制度化学术规范方面作出努力。

(来源:科学时报,作者:本报记者 李爱华)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关于学术打假2006年气势很足
下一篇: 上海生命科学科学研究院研究行为守则与规范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