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规范与学术失范:关键在“好经”! ——“学术批评: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笔谈 田 畔 回顾2004年,被一些学人看好而称道的,不仅仅是“学术规范”论著数量有增,引起社会关注,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简称《规范》)。“学术规范”从民间“升格”为官方行为,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故誉为“学术规范年”。 “学术规范”受到政府管理部门“重视”,当然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规范》与此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年)、《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2003年)等相比,并无实质性突破。《规范》提出要“对侵犯知识产权或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却未进一步触及根本。 众所周知,对于学术“失范”的普遍化,普通学人要负一定责任,但更主要的责任须由制定规则者和执行规则者来负。学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管理者是不是也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如果他们制定的都是好经而没有歪经,如果他们能够把现有的好经念正而不是念歪,不搞学术腐败也不给学术腐败留下可钻的空子,《规范》其实也没有制定的必要。 因此,还是要在如何纠正念歪经、如何制好经上面做文章。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就念歪经来说,2004年是很令人无奈的一年。就在有关部门轰轰烈烈倡导“规范”的同时,违反规范的“大案”也频频曝光。除高校“招生黑幕”之类的丑闻外,学术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两件,一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错漏百出而又冒充“国家规范”,二是百孔千疮且涉嫌传播巫术的《道德经浅释》获奖立项。 这两件事都与颁布《规范》的部门有关。前一件,发布会不仅有其官员出面捧场助威,而且在该词典被指出有严重差错的情况下,该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仍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实为“推销”)。后一件,支持者是该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两件事都严重违规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决不应掩着盖着或“冷处理”(即“不处理”),而应按照有关规定把经“念正”,也就是要进行公开严肃处理。以示彻底改正的决心,以向广大学人乃至全社会有个交待。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我以为这比出台一百个《规范》还有效! 同样要紧的是制好经。评比是学术的鸦片,只能适可而止;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只有在充分批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评价。我们学界目前的状况正好相反,在评比指标不断细化量化,评比项目不断翻新加码的同时,正常的学术批评却总是开展不起来。因为我们有些“经”的确歪得很。 以目前学界盛行的“核心期刊制”为例。许多高校明文规定,学人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才能取得诸如申请高级职称、申报科研项目,以及博士论文答辩等资格。不少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奖金额度,以示鼓励。但是,这项规定到底有多少科学性?论证过没有?请问制定这一规则的官员,你们真的相信,核心期刊的编辑比专业学者在专业上更高明,是最合适的学术裁判?你们真的相信,期刊的水平与论文的水平可以划等号?把学术评比的权力交给编辑,说白了无非是承认自己管理无能!那么,为什么还要让“以刊评文”歪经大行其歪道呢?理由据说很简单,就是几乎所有的学术评比都以“核心期刊”为基础(之一),若是废除了这个荒唐的规定,整个评价体系就要垮台。或许还有张鸣《曾经有过的高教大跃进》一文指出的,不过是为了“编故事骗钱”。果真如此,能算是好经? 《社会科学报》编辑部认为,这些年来,学术批评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效果却并不显著,希望大家就制度建设提些建议。笔者的意见是,如果我们在制好经和念好经方面多下点功夫,废除那些不必要的评比,为学术批评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我们的学术或许还有救。 原载《社会科学报》,作者授权人民网发表 来源:人民网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4995/45031/45096/32249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