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学术生产与市场经济一样,是无法计划,也不必计划的;只要给学者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按照自身的兴趣和学界的需求,自报课题,严格评审,便事半功倍 都说如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不过,以吾等学界中人的感觉,似乎学术研究越来越计划化了。中国老是喜欢面向美国,背对欧洲,实际上,以国情论,中国倒是与我们不大在乎的法国像得很。都是官僚帝国出身,有悠久的专制历史和宫廷文化,还有举世闻名的美食。论赞助学术,政府有无比的积极性,民间基金会颇不发达。学界要搞什么研究,只有一个途径,向政府要钱。久而久之,就落下了一个依赖官府的毛病。 前些年,政府财政拮据,没有多余的银子供学者把玩学术,大家倒也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也行。这份自由近些年靠不住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政府财政的荷包大大地鼓起来。在发展教育和人文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给学术研究解囊。 天下掉馅饼,当然是大好事,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从此让自由的学人套上了笼头。大学教授没有从政府财政那里来的经费,不要说不能带研究生,连升职称都困难。每年最辛苦的大事,就是申请课题。 拿得到拿不到,其中大有学问,除了众所周知的关系学之外,填表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而且是大学问。你要仔细推敲课题指南的微言大义,熟悉流行的学术语言和关键词,非受过专门的训练,或几经挫折,否则无法窥得个中奥妙。 最奇怪的是,课题申请不大赞成单兵作战,像自然科学一样,鼓励集体公关,相信大跃进时代的群众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明明大家都知道,人文研究最忌讳合作,只有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探索,才有智性的突破。你看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奖常常多人并列,哪有文学、经济学奖台上并列站两人的?我自己去书店买书,凡是见到两人以上合着的,一律敬而远之。不过,申请课题却容不得“个人英雄主义”,申请者名单,最好像一支足球队,老中青三结合,前锋、后卫、守门,各种风格门类齐全。 当然,你要获得大资助,一定要报一个大课题,在时间、空间上无限延伸,最好从古论到今、从中国讲到世界。比如,搞历史研究的,最吃香就是××通史、××通志一类。否则报上去,管钱的会觉得气魄不大,价值有限,他们喜欢大词、大工程、大手笔。盛世修大典嘛。于是下面纷纷投其所好,立项题目一个比一个大,堪比“南水北调”、“三峡水坝”。况且,大工程最容易得奖,几乎所有的图书奖、学术奖,都偏爱集体公关大项目。报了宏大课题,只要你做得出来,保证来年得大奖。一鸡两吃,何乐而不为? 不过,私下交流起来,人人心知肚明:这些恐龙式的稻草人,只能骗骗一窍不通的钱粮师爷,没有丝毫的学术价值。钱是到手了,但干活是一大烦恼事,幸亏各有各的妙法:带研究生的,可以进行弟子总动员,将课题落实到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拼拼凑凑地干;没有子弟兵的,则自己做总承包商,发包给拿不到课题的年轻人。当然,也有老实人,亲自批挂上阵的,但面对这些鸡肋式的课题,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要认真也认真不起来。 有一位学界名人,勉强完稿之后,甚至恳求主编大人,是否可以不署他的真名? 看客或许要问:这些豆腐渣工程又是如何透过评审的?说来也很简单。许多课题结项,评委自请,只要评审费可观,难道还有赴宴的客人为难主人之事?即使是上面组织的匿名评审,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评委尚未拿到材料,打招呼的电话早就先到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天下这么小,你为难了别人,下一回就被人家为难了,高抬贵手吧。 我听说,京城某大科研机构的科研主管,虽然在他的努力下,本单位拿了许多国家重点课题,但良知未泯的他,晚上常常睡不着觉。他知道这些玩意儿经不起时间的淘洗,不用几年,就是一大堆废纸。为什么个中的问题你知我知大家知,却偏偏扭转不过来?这就要说到头上的话题里,计划学术体制之弊也。学术资源的分配操纵在不懂学术的官僚机构手里,课题申请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博弈游戏。 什么时候我们可敬的钱粮师爷可以明白:人文学术不是科学,集体公关此路不通?什么时候让他们知道,学术生产与市场经济一样,是无法计划,也不必计划的,只要给学者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按照自身的兴趣和学界的需求,自报课题,严格评审,师爷们只需无为而治,便事半功倍呢? (文/许纪霖)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Opinion/2004_1_13_8_20_6_9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