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从世界性的硅谷热说起——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
时间:2008/6/29 20:44:26,点击:0


硅谷是美国旧金山市郊海湾区的一条山谷,集中了大量高科技公司,其中大部分与电子业或电脑业有关,两者的产品都包含由硅片制成的集成电路,这就是硅谷名称的由来。电脑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使硅谷创造出巨额财富,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

硅谷成功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全世界许多国家群起效尤。中国也不例外,据说全国至少有六个地方宣布要建立硅谷,想跟进者数以十计,形成了硅谷热。学习硅谷的创业精神,提倡科技创新,开拓知识经济,这是大好事。但祸兮福所依,万事都有两面性,在硅谷热持续升温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学习硅谷首先要真正理解硅谷成功的要素,可概括为:人才、创新及风险资本,三者缺一不可。

高科技创业首重人才,硅谷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这两所大学人才辈出,硅谷就是由此孕育出来的。例如,惠普公司对硅谷之建立功不可没;就是由史丹福大学的两位教授所创建,惠普至今仍为美国电脑业之巨擘。

硅谷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界脱颖而出,靠的是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硅谷中不少成功者都是靠一个人有一个创意,在自家车库中苦干起家的。如今电脑业的产品周期是六个月,新兴的网络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这与旧经济的老工业靠一个产品“吃”几十年根本不同。创新是高科技的灵魂,是硅谷成功最基本的要素。

有了人才和创新,没有资本创业也是枉然,硅谷公司的创业资金几乎全靠风险资本。高科技企业具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但失败的风险也很大。于是风险资本应运而生,投资策略是“以十博一”——投资十家公司,九家倒闭了不要紧,只要有一家成功,就有上百倍的回报,所以结果是“以一博十”。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是美国的特色,不仅哺育了硅谷,而且是美国在高科技市场竞争中胜过欧洲及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热中于建立硅谷者要三思而行,想一想:是否具备人才、创新、风险资本三要素?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尽管世界各地群起效尤,至今尚未出现第二个硅谷!可见具备三要素并非易事。

硅谷的成功有其特色,想学硅谷者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依样画葫芦。道理很简单:依样画葫芦首先就违反了创新,与硅谷精神背道而驰焉能成功?其实硅谷本身也在嬗变,硅谷早期是靠硬件起家的,后来随着电脑的发展,逐渐转向软件,如今更是网络技术一枝独秀。软件和网络与硅片并不直接搭界,在这个意义上说,硅谷已非硅了。由此可见,对硅谷亦步亦趋者,难免成为东施效颦。

学习硅谷重要的是学习其创业精神及成功三要素,而不必拘泥于其具体内容。印度学习硅谷就是根据自身条件着重发展电脑软件,他们看准了美国软件人才奇缺,就利用印度人工便宜数学基础好的特点,集中力量建立软件基地,虽然不能与硅谷相比,但也已初具规模。

(摘自沈致远:《硅谷热》,《文汇报》2000年8月20日“笔会”)

硅谷的经验是成功的,但硅谷在美国成功不等于在其他地方也会成功。这就是要善待别人的经验。因为别人的经验再好,对自己来说也属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只有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直接化”之后才能有真正的意义。尽管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必须同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又称为直接知识,指的是主体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和知识;间接经验又称为间接知识,指的是他人或者前人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并不否认人们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和实践的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及其发展却是无限的,因此就个人来说,事事都亲身实践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十分丰富而宝贵的,放弃不学是愚蠢的。所以要获得知识,需要重视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又要学习间接经验,即学习前人、别人总结实践经验得出的科学理论知识。就个人的知识来说,多数都是来自间接经验,这就说明接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每一代人都必须继承已有的知识,把前人认识的终点人微言轻自己认识的起点,而后再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啬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人类就是这样在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赛中,使知识得到不断积累、丰富和发展。

承认间接经验的重要,与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人则仍为直接的经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耐用,要把握间接经验,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必须通过实践。书本知识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看懂了并不等于会运用。只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才能把书本知识真正消化,变为自己的知识。正如毛泽东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只是知识的“流”。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内在联系表明,这二者对于人们把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必须把参加实践同学习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这里要反对两错误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要做到既刻苦读书,又注重实践,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本文已经公开发表,参见胡建、何云峰、魏洪钟:《智者的沉思》,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虚拟历史——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
下一篇: 维纳对信息时代的预言——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