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历史感,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陈 晔1 传统历史感是基于历史的一种人生感悟。西方社会由宗教担当的有些社会功能,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则由传统历史承担。传统历史感具有相当的自律作用,能使人们感到谦卑、因而不断进行反省。此外传统历史感还有助人们树立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促进民族团结,增强爱国意识。总之,传统历史感的树立将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历史与历史感 葛剑雄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选择的记录。而对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2。我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历朝历代都有所谓的“正史”,历史笔记,野史更是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当今的中国人依然可以阅读二千多年以来保存的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这一切都为进一步历史研究提供极好的基础。 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学家都对历史的功能进行各种说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相当精辟地论述过历史对认识世界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历史提升到一个更加崇高的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曾写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学科,即历史学科。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她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3。自古以来,我国史学界十分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国语·楚语下》有:“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军无忘先王之业。”,而唐太宗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强调历史的作用,更是这方面的著名论述。 和历史相伴产生的是历史感。历史感是基于丰富的历史知识之上的对历史的一种感悟,深知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而现实是将来的历史。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写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就是历史感的一种表现。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每个社会层面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家族有家谱,宗族有族谱,村有村志,镇有镇志,县有县志,国家有正史,这便使历史感广泛全面地充斥于古人的心中。 罗素在《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中指出,让信徒谦卑和让信徒忏悔是基督教的两大优点。中国传统历史感可以让所有人包括帝王在内,感到谦卑,进行反省。大臣给皇帝进谏时,往往将当朝皇帝和尧舜相比,而尧舜又是被神化的人物,即使像唐太宗那样的封建贤君,在尧舜圣贤面前,必然自愧不如,也就产生谦卑之心,容易纳谏。中国人做错事后,最先想到的不是对不起自己而是有愧列祖列宗。鸦片战争失败,满清政府割地赔款,道光皇帝为此感到十分屈辱,就到祖庙前忏悔,愧对祖先,死后不愿和祖先同陵。 历史是历史感产生的基础,历史感是对过去历史的提炼和升华。进入现代社会,我国宗族社会彻底瓦解,思想领域受到空前的冲击,人们的历史感也发生巨大变化。以视区别将我国自古以来特有的历史感,称之为传统历史感。本文试图说明传统历史感的培养将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某些积极作用。 (二)类宗教的传统历史感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拜金主义、企业不讲公众责任、暴富后生活奢靡、市民文明素质差、环境恶化逐渐显现。鉴于此情况,有些专家学者提出树立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用以培养公民的自律意识,增进公民道德,消除上述所讲的社会问题。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当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已对宗教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较系统的分析。但宗教只能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清末民初,当时我国社会极其混乱,各种社会问题频出,也有很多有志之士就想到宗教,就在此背景下,蔡元培不是就提出“美育代宗教”,振兴中华的思想吗4? 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和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是一个宗教社会,而中国是宗族社会,西方社会中由宗教担当的很多社会责任,而中国社会则由传统历史感承担。无论牟种鉴的“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研究,还是任继愈的“儒教是宗教”的学说,在论证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时5,都曾提及传统历史感。中国是否是宗教国家,儒教是否是宗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从而取得共识,但传统历史感具有某些类宗教的特征则毋庸置疑。作为宗教四大要素的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和宗教器物,无不和传统历史感密切相关。 1. 传统历史感中体现的意识 佛教宣扬生死轮回,用“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的因果报应说,对信徒的今生进行约束;基督教用“最后的审判”对信徒的现实进行制约。中国传统历史感不涉及死后的世界,却十分强调身后的名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等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死后的名誉也就是对那些人的历史评价,主要是指史官的论述和后人的评价。当朝皇帝无权看起居注的历史传统,让史官处于相对崇高的地位,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历史原貌,对历史人物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宗教将对信徒的功过是非的评价交给神灵,而传统历史感将这权利交给后人。在传统历史感的影响下,人们十分重视生前身后的名誉,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感得到强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时,不仅从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大化出发,还要考虑到后人的利益,因此带有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传统历史感中的组织 史书的编纂委员会往往就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组织,等级森严,分工明确。不论是国史、方志还是族谱家谱,整个编纂的过程,既是一次文化活动,更是一次盛大的集结。人们的历史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3. 传统历史感中的礼仪 最能体现传统历史感中的礼仪是祭祀活动,不论是宗族内部的祭祀、地方的祭祀、还是帝王的祭祀,都是强化历史感的过程。祭祖的仪式增强子孙光宗耀祖的使命感,而对天地生灵的祭奠,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4. 传统历史观中的器物 宗庙、宗祠、土地庙、天坛、地坛、祖先的坟地都是重要的场所,给传统历史感带上一种的神秘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庄重肃穆。而家谱、族谱、方志和国史记载着历史,更直接地增强人们的传统历史感。 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历史感中有相当成份的宗教特征。正是这些类似宗教的特征承担宗教在西方社会中所起的很多社会功能,促进我国古代社会的和睦。 (三)传统历史感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和谐社会包括个人和谐及社会和谐,对这两方面的和谐传统历史感都有积极作用。 1. 个人和谐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尼采在《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中说“上帝死了”,西方社会各类社会问题频发。周国平等学者提出,当今中国出现的不少社会问题都是国人缺乏信仰所致。具有传统历史感的人,很少出现信仰危机,他们会从历史人物或某种思潮中找到信仰。另外,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强,生活中的得失,让不少人发生心理失衡,感到失意,那些不能妥善处理者,就有可能危害社会。传统历史感可以帮助人们较好调整心态,使他们认识到历史上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遭遇,人的一生有起有伏,同一件事情往往福祸相依,“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自己所处的困难与逆境,从历史高度看,则是平常事,绝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社会和谐 传统历史感对社会和谐也有很大作用。有传统历史感的官员,十分看重身后的名声,会将自己置于无限博弈中,他们的自律意识会得到不断增强,能正确的区分“金钱”和“名誉”的孰轻孰重。他们知道自己所干的大事、好事、错事,无论巨细大小,都可能记载于史册,为了让自己流芳百世而不是遗臭万年,他们会摈弃金钱的诱惑,真正为老百姓干些实事,为社会做些好事。民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有着不断融合的过程,所以有传统历史感的人,能用宽容的心对待其他民族的人。传统历史感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历史学者的责任 当然传统历史感也有其历史局限如封建性,只要发扬其先进性,批判遏制其腐朽的一面,才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重要作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在金钱和权力面前,不少人高喊“历史无用论”。作为历史学者应该深知现在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重建社会道德的任务落到历史学者的身上。历史学者应该发扬北宋大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努力为提高全民族的传统历史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力。 参考文献: [1] 葛剑雄、田筱赞:《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振雨: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美育思想,《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 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李培栋:简论历史学的价值,《河北学刊》1989年第1期。 [6] 杨燕起:司马迁对历史学作用的认识,《人文杂志》1989年第6期。 [7] 布雷塞奇、张广勇:史学的作用与历史学家的责任,《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12期。 1 作者简介:陈晔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 葛剑雄、田筱赞:《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4 王振雨: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美育思想,《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 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