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智慧之思 作者:张文潮1 “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名词,如今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它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继承传统反映现实、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态势、人类理想和命运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创新理念,是中国崭新的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和谐世界”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1. “和谐世界”的提出 200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视野。同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的深刻内涵,这一重大的国际倡议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希望与其他国家共建和平、繁荣、和谐世界的信息。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2008年8月8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首脑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奥运是中国的机会是世界的机会》,再次重申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所作的《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讲话中,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创亚欧新型伙伴关系,推动建设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2009年9月,胡锦涛在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表《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讲话,再次提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为建设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3 2、“和谐世界”的科学内涵 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首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阐释“和谐世界”理念,指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4它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首先,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和平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在人类历史上,各国安全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安全内涵不断扩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各国构成共同挑战,需要采用综合手段共同应对。”5要实现和平就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体制和全球新安全观,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协商与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其次,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尽管世界发展还很不平衡、贫穷和饥饿仍在不少国家肆虐,但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减少贫困、促进发展的目标,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日益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6。胡锦涛指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互利合作”的主张,使和谐世界的内涵和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最后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论根植于厚重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和为贵”思想,强调“和”的境界是“和而不同”即“求同存异”,就是要在承认不同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在不同复杂事物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实现和谐。构建和谐世界就是要达到各种民族、各种文明、各种宗教以及各个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相互包容的和谐境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彰显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智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和谐世界”理念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应对挑战、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思路,彰显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智慧。 1. 顺应人类追求和谐的文明进步潮流?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以往智者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反映了人类求和平、求发展的普遍愿望。十九世纪初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将其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英国的欧文则在美国和英国创办共产主义公社,取名为“新和谐村”,然而,只存在了三年就宣告瓦解,这些早期的设计师们构想的平等、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遗憾地停留在历史的蓝图上。 马克思主义引领人类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1844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为他初步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思想巨著《共产党宣言》出版,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作出了诗意盎然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 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对和谐社会的追求。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一代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提出丰富的和谐理念。毛泽东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思考对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积极而艰辛的探索。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的构想。江泽民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胡锦涛对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提出构建和谐世界,进一步用中国智慧描绘世界和谐蓝图。 2. 科学判断世界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总体保持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合作生机勃勃,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增长,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许多重要地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重新焕发活力,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也频频出现,局部冲突加剧,边界纠纷不断,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加剧,恐怖主义威胁经济全球化,一些西方国家依靠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势地位,强行推广“民主”,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科学判断世界发展态势,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抑制消极因素的增长。和谐世界的主张缓解了世界紧张态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建设持久和平和繁荣的和谐世界,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同时,有利于我国在深刻变动的世界格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占领主动,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3. 继承创新中国外交战略思想 “和谐世界”理念传承我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和目标的新概括。 “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呼吁求同存异并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和谐世界”理念高度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是对五项原则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一脉相承。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各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范围的事情由各国协商解决,各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需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尊重”与“合作”理念赋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新的内涵,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升华。 “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过去我们争取一个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主要强调“和平”和“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增加了“合作”,表明中国不仅希望和平,发展,更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争取与他们共同发展和繁荣。此外,“和谐世界”理念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包容,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体现了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宽广胸怀。 4. 完美结合内政与外交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2005年4月,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进一步将“和谐”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中。“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相继提出,并相得益彰,体现内政和外交的完美结合,充满中国外交战略智慧。 国内执政理念与外交理念在理论上相衔接和统一。“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和合”思想所提倡的主要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也为构建全球化时代的和谐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从根本上讲,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发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我们坚持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8 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辩证统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迈向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成功必将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容,必然增强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9“和谐世界”的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与实践相依存,与时代同呼吸的特点。 (三)“和谐世界”从理念到现实需要中国智慧应对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在一个很不和谐的世界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需要中国智慧积极应对,努力推进“和谐世界”从理念到现实的前进步伐。 1. 世界各国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和谐世界”理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巨大的国际反响。但是,现实与理念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朝着均衡、普惠和共赢的和谐方向发展,需要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一方面,世界各国需要时间对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意图进行理解。早在1990年8月,日本《诸君》杂志发表过一篇《论中国这个潜在威胁》,认定中国是一个“取代前苏联的潜在威胁”,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从文化、经济、军事等各领域提出“中国威胁论”种种行行色色的论调。“和谐世界”理念无疑起到了增信释疑、加强交流、赢得信任的收效,让国际社会放心接受中国的发展成就,促使个别国家或被误导民众摒弃冷战思维。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支持和谐世界建设需要实际行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光靠中国的力量,没有其他国家的大力支持,构建和谐世界就很艰难。只有依靠世界人民携手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而构建和谐世界,不能仅停留在观念的理解,更要改变世界各国“听其言,观其行”的观望态度,以实际行动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2. 中国自身的发展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榜样作用 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世界的眼光首先看中国国内是否和谐,看中国的发展是否能够提供榜样。中国要对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否则将失去公信力,而中国在推进和谐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艰巨性。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如果我们自己国内不和谐,就无从谈世界的和谐;如果中国的和谐世界建设缓慢,构建和谐世界就得不到响应。“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10,比如,由发展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由社会转型引起的各种矛盾;棘手的台湾问题;同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边界、资源利用上的一些争议等等。 其次,自身发展取得国际社会正确评价的艰难性。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地区性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言论。因此,中国的发展取得国际社会的正确的评价,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吸收中国的发展经验,是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关键。 3. 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和联动性上升 全球性问题是构建和谐世界面临的最为尖锐、最令人瞩目的挑战。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和联动性上升,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紧迫性。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192个国家经过艰苦谈判,最终以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 粮食和能源安全影响发展和稳定。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是全球热点问题。全世界六十七亿人口中有八亿多人生活在绝对的饥饿状态,粮食安全已变得非常急迫。此外,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提供的数据,世界已探明的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石油只有42年,天然气60年,煤炭122年,世界将面临能源供应的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稳定。 甲型流感持续蔓延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到目前为止,甲型H1N1流感已造成全球约1.3万多人死亡。2010年1月,世卫组织称,疫情前景如何演变仍难预料,尤其是,非洲西部的一些国家仍有可能发生病毒的密集传播。 4. 非传统性安全威胁世界安全和稳定 恐怖主义、海盗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有组织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达到新的高度。2009年,以自杀性爆炸为主要手法的恐怖暴力活动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愈演愈烈,在伊拉克也有卷土重来之势。从整体来看,国际恐怖主义继续呈现出高科技化、松散化、意识形态化、本土化、年轻化等发展趋势。2009年,海盗活动猖獗,根据国际海事局的资料,海盗们在全世界对406艘过往船只发动了袭击,索马里海盗们发动了217次袭击,占2009年海盗活动总数的一半多,被索马里海盗扣为人质的海员达867名。尼日利亚海岸共发生了28起海盗袭击事件,一艘船只被劫持。南中国海也有一起船只被劫事件,13起袭击定期航行事件。毒品走私犯罪有增长趋势,以中国为例,2009年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毒品案件506起,缴获海——、大——、冰——等各类毒品共计211.2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553名,分别比2008年增长33.9%、1.5倍和8.6%。 非传统性安全尽管看上去不像世界大战那样硝烟弥漫,但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一场战争,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应对挑战、确保和睦安宁的必由之路。 (四)构建和谐世界亟待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 中国是“和谐世界”的提出者,也将是和谐世界的主要实践者。面对构建和谐世界的严峻挑战,中国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旗帜,传播和谐世界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实际行动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为人类实现共同的理想贡献智慧和力量。 1. 高举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旗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以高度责任感和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贡献。 首先,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与国际体系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在联合国改革、维和行动、朝核六方会谈、东亚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以及反恐、防扩散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取得积极成果。今后,中国要更加以一个建设性的合作者姿态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进程,通过参与制定、修改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改变现有体制中的不公正、不合理方面,担当起世界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周边秩序的务实塑造者的角色,致力于促进国际体系的稳定、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繁荣。? 其次,努力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利益共同点,实现各国共谋、共享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与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开放、共赢的共同发展,寻找和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的利益共同点,努力与全世界人民一起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责任。 2. 传播和谐世界理念,以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提升软实力 从90年代开始,“软实力”这个观念风靡全球。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Joseph S Nye,Jr)认为“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同时他认为,“一个国家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获得其所期望的结果,是因为其他国家仰慕其价值观,模仿其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从而愿随其后”11。“和谐世界”理念勾画了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理论体系,既是中国的政治价值观,也是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中国的软实力资源。传播和谐世界理念,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首先,传播和谐世界理念要用国际语境。和谐世界理念要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一方面,要讲清楚和谐世界的文化渊源。和谐世界理念除了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外,西方文化的和谐思想也是“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来源,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早已推崇“美是和谐”;文艺复兴时期,卢梭等思想家提出社会和谐应是“自由、平等和博爱”,和谐思想理念与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思想一致等。另一方面,要强调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要和世界共享和平发展和民主进步,要让西方人懂得和谐世界理念与他们的价值观的异同,转换语言表达的方式,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理解。 其次,传播和谐世界理念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据统计,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信息量占据整个世界全部发稿量的80%,西方50家媒体公司占领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其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和生产制作。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的内容来自美国。由此而见,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的情况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改变,要争取话语主动权,就要努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与传媒国际竞争力,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3. 立足自身,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完善内部治理,解决好国内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使自己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任务还是十分艰巨。“中国崛起”的新形势需要的是在财富和权力都明显成长之后,继续保持国际权力构架中的敦厚行为体,对内一心一意搞建设,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首先,要把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好和巩固好。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自己的路,建设好自己的现代化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极大地提升综合国力,本身就是对构建和谐世界最大的贡献。胡锦涛指出“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越大。”我们要通过实现自身的发展来推动和谐世界。 其次,将构建和谐社会与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和谐世界的实现取决于和平与进步力量的发展,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取决于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要取得国际认同,寻求和拓展共同利益;要善于在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的方向,抓住好发展的机遇以及创造发展的条件,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和外部环境,通过吸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文明成果,推动我国的和平与发展。 “和谐世界”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中国智慧,表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愿意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它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追求,也不是中国对其他国家提出的道德和行为标准。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全世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过程和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势不可挡,和平、发展与繁荣的世界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5日。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3] 胡锦涛: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9月23日。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刘辉:和谐世界综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9年第303期。 [6] 杨洁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求是》2010年第1期。 [7] 董云虎: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求是》2007年第17期。 [8] 王义桅: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应该明确对世界的期盼,《环球时报》2007年11月27日。 1 作者简介:张文潮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胡锦涛: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9月23日。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05年12月22日。 5 中国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05年12月22日。 6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294页。 8 董云虎: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求是》2007年第17期。 9 王义桅: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应该明确对世界的期盼,《环球时报》2007年11月27日。 10 王义桅: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应该明确对世界的期盼,《环球时报》2007年11月27日。 11 [美]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Jr):《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及第11页。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