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作者:罗秀容1 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改革自己显示了强大的应变和调节能力。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已不适用于现在的实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怎样跟上时代的步伐,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这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适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高涨,将我国卷入一场不可避免的全球化综合战争之中。在这一国际背景下,把握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步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报告敏锐分析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总体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2这些时代特征要求我们秉承同样的时代精神,使我们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响应时代的呼吁和满足实践的需要。 全会报告第一次鲜明亮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将其并列于“中国化”和“大众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使命。“时代化”作为新的时代呼唤和理论诉求应运而生。时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崭新理念的出炉,有着深厚的学理根据和现实需求。 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学理依据 (1)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系统认识,是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的。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问题离不开实践这关键一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时代化有深刻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要使理论能指导人们的实践,必须“一切依时间地点为条件转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背离这一标准,真理和谬误就要颠倒。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就要被时代、被人民大众所抛弃。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七易《共产党宣言》序言,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善于根据实践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性,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必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与“实”俱进。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马克思主义如果不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就会失去生命力,也必然给马克思主义造成损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时代化,才能经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只有经得住检验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同时,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才能确保丰富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新结论是真理,而不是谬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其理论,正是认真总结三十年来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面临的国内和国际新条件取得的伟大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坚持实践标准就是真高举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时代化,经受住岁月的锤炼而成为真理。 (2) 马克思主义实质论:认识 从实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和服务实践的理论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和无限发展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能否起指导作用需运用到具体实际中才能验证,这个运用过程也是认识自身不断丰富充实、改善升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有限与无限、限制与超越的有机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许多重要结论都是经过了岁月之流的一次又一次的冲洗被证实是科学的,因而成为真理的。马恩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会在英法等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联合发生,而列宁没有教条地恪守这一预言,而是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打开了一道缺口,率先发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正是因为列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时代特点,所以才能及时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发动革命,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国胜利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品质保证。 另一方面,认识的深化发展在实践检验中进行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理论正确与否,要靠实践不断检验,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它们,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马恩也曾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的英国版、美国版、德文版等多个版本,这也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是随着当时实践的变化发展和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断深化完善的。实践发展不会停步,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这要求我们根据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2. 现实发展的需要:紧紧贴住时代脉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创新发展一切理论都是立足和服务于现实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毫不例外也是为了回答解决现实问题。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苏联之所以解体,除了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不能及时把握时代大势制定出良策,错失改革发展良机。二战后,赫鲁晓夫认为世界大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三和”战略: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但由于对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缺乏敏锐认识,扩军备战,谋求世界霸权。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特别是后来,由于对科技革命的认识和准备不足,未能制定出在新条件下发展国家的构想,错失发展机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对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由于不墨守成规,不断推陈出新,调整政策,善于从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因此,能顺利渡过每次危机,化险为夷;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危机感和时代意识解答了我们的疑惑,马恩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预言为什么还没实现,资本主义反而一直和社会主义并存发展繁荣到现在而没有被取代的末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破马恩列的预言,一直没有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长期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渗透和“洗脑”,经常拿中国的人权问题说事,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也一直没停息过。为了抵制这种文化侵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必须依据时代特点,使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它们相互完善的最佳优势,抢占战略高地,赢得这场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这些都需要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有力反击这些流言中伤,维护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形象。 因此,及时把握时代潮流,赶上历史发展快车,对于制定天时地利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必须能敏锐觉察时代走势,才能胜任历史领路人的重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时代化作为一个动态范畴,其历史表现就是时代观。在马恩时代,它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可是,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逐渐显现出来。列宁根据这一时代趋势,提出了诉诸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帝国主义论。列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经验,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突破了马恩的“同时胜利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率先建立的“一国胜利论”,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创造性地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再次突破了马恩的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来,产生了四次历史性理论飞跃。这些理论中的时代观包涵着丰富的时代化因素,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体现。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长征中,毛泽东站在时代的阶梯上,敏锐洞察世界局势动态,提出战争与革命论,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异于苏联 “城市中心道路” 的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战后,随着国际环境和美苏争霸力量的变化,毛泽东及时把握时代动态,提出了“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毛泽东1964年提出“中间地带”的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块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即处在亚、非、欧地区包括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内的中间地域。70年代,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苗头,毛泽东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发,不囿于以往的意识形态划分法,对“三个世界”做出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划分。他认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亚、非、拉)是第三世界。”中苏关系破裂后,毛泽东密切关注美苏关系动向,及时发展中美关系,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僵局,实现了中国外交的突破性进展。毛泽东紧跟时代步伐提出的这些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正确的国际定位,并通过相应的外交战略和策略,巧妙地利用各种国际力量制衡于国际关系舞台,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悄然发生转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应随之从革命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和谐发展。邓小平说:“我们讲实事求是,讲新的发展时期,将新的历史条件,就要讲破与立。”5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提供了路线支撑。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为了解世界发展趋势跟上时代潮流,频繁出访外国,追踪世界现代化步伐。在世界风云变幻和中国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上,邓小平敏锐地把握其基本走向和态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果断地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的重大突破还在于提出了史无前例的“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容。美国《世界报》在1988年邓小平评为10年来最代表时代精神的名人。邓小平既坚持基本理论,又不因循守旧,创造性地继承、运用和发展,提出新的理论,这不能不说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人类思想文化做出了贡献。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旋律下,根据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别于传统的“一个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提出了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和完整性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世界更应该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世界多样性的观点:“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当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自己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6这一观点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习俗不同的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即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实现共同愿望和双赢。21世纪是我们大展宏图的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种辩证的矛盾状态需要一种和谐稳定的时代环境,这需要我们继续把握发展大局,稳定发展势头。根据这一时代要求,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人不失时机地制定了科学发展观战略与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胡锦涛同志2005年提出了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是胡锦涛同志继承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建立在江泽民关于世界发展是多样性的观点的基础之上的,合乎民心、顺乎民意、符乎民益的时代精神的体现。胡锦涛“和谐世界”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对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之后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和实践诉求下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旺盛生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取得共识的时代精神。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精神引领下,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了解了时代化的必然性问题,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如何时代化的问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应当要具备三种眼光,同时处理好三种关系。 三种眼光是:第一,时代眼光。富有时代变换的敏感和眼光才能与历史发展同步。任何真正的哲学应该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思想连适用都谈不上,更谈不上精华了。时代在变,理论也应随之而变。以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灵丹药”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条主义倾向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备发展变化的时代眼光,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吸取新鲜的时代养分,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第二,世界眼光。列宁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死不变的学说”7。马克思主义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国际性理论。它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学说,而是在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科学的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不断丰富起来的学说。开放才能与世界交往,开放才能与时代列车接轨。借鉴和吸收外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新思想、国内外的各种理论和思潮的新见解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学说,严肃认真地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是丰富和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放眼世界,保持开放,才能海纳百川,接触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当代马克思主义才能“化”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第三,问题眼光。问题是时代的呼声和口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在积极回应时代性问题对理论的挑战中得到保证的。不能回应时代性问题对自己提出挑战的理论,终究会遭到淘汰的命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加强问题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需要不断指导和转化为实践才能进行下去。总之,马克思主义要时代化,必须立足当代,面对世界,善于捕捉我们时代和国家面临的问题并从哲学高度进行思考,这才能与时俱进。 正确处理三种关系是:第一,处理好把握时代精神和抓住时代问题的关系。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时代问题是在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的普遍外化和深刻表现,要及时解决矛盾就必须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具备时代眼光才可能把握时代精神;只有具有问题眼光才可能抓住时代问题。不能正确体会时代精神,就会丧失发现和捕捉时代问题的机遇,从而错失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就必须秉持时代精神,把握时代关键性问题。 第二,立足时代特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首先要使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中西合璧。只有交融于影响广博、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本土土壤的事物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必须大力抓好研究创新工作。理论创新首先应梳理历史,同时又要着眼今天的现实。不仅需要继承,也需要超越。不仅需要破旧,更需要立新。历史从不给守旧者更多眷顾。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放在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只有在动态考察中才能发现问题、寻找症结,从而实现理论突破和升华。另一方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还要实现教材同步化的时代化,及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精神和精华,从而使主流大众的思想也能跟上时代潮流,使理论知识转变为物质力量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与中国化、大众化紧密不可分的。十七大提出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有这些创新性论断中,时代化都是与中国化、大众化并列提出的,并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当代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学者认为,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三位一体是实体。这种分析虽有破坏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嫌疑,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牵引作用。马克思主义固然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但同时要防止另外三化:边缘化、贵族化和市场化。总之,只有立足于中国化和大众化,才能更好地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若不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而对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就会遭遇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挑战。因此,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用变化发展着的理论解释当下的理论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而不是教条式地照搬马列主义经典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很好契合了时代趋势和我国国情,是我国立足国内、辐射国际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参照。这种软武器一旦运用得当便能发挥巨大的物质能量。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使马克思成为我们的同路人,并肩作战,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夙愿。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 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求是》2010年第5期。 [9] 童萍: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 [10] 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11] 吴晓云: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心得,《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1期。 [12] 吴元梁、杨学功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贵州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余源培主编:《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 作者简介:罗秀容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0页。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