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价值形式复杂多样、动态多变,从逻辑结构上来看,价值可分为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等五个不同层次;从社会领域来看,价值可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等三个不同类型;从作用对象来看,价值可分为真假价值、善恶价值、美丑价值等三个不同类型。那么这些价值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在价值的初始形成问题上,存在着两大理论阵营:人本价值论与进化价值论。
一、什么是人本价值论
人本价值论(Humanistic Value Theory)是价值研究的方法论的一种。人本价值论认为,价值必须具有人类的性质,随人类主体意识的形成而形成,是纯主观性质的东西,是由人性中最深处的需要、意识或理性来决定的,并按照人的理性尺度来度量的,它是人本主义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人本价值论认为,人类的价值现象可以看作是在精神现象出现以后才随之出现的东西,把人类主体的出现当作是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原始起点,价值“必然具有人类的性质”,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进化观念进行解释,否则便会导致“自然上帝”出现。这种观点认为主体是以精神的出现为标志而区别于客体的,由精神现象所决定的价值现象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完全不相干,因而与生物的进化过程无关。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由人的需要来决定的,而人的需要又是由人的理性意识来决定的。
由于人本价值论绝对地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必然联系,把人类的价值现象看作是一种脱离物质运动的某种神秘东西,是一种由绝对精神和绝对理性来确定的另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与绝对精神或绝对理性的唯心主义是一致的。由于人类意识也是逐步进化而来,那么与人类相伴的价值现象也应该是逐步进化而来,不可能在某一发展阶段突然出现,因此拒绝从自组织理论——进化论角度来研究价值,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人本价值论是唯心主义在社会科学的价值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广泛存在于各种人文社会科学之中。
二、什么是进化价值论
人类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低等动物、高等动物等具体过程。价值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了解价值的起源。人类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过来的,价值现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 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应用于价值领域,就形成了价值进化论。
进化价值论(Evolutionary Value Theory)是价值研究方法的一种,它认为,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人类独有的,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它是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
进化价值论认为,既然人类主体是从非人类的客体进化而来,那么具有人类性质的价值现象必然是从非人类的其他物质现象进化而来,即价值的前身或胚胎必然是某种物理量或化学量,价值现象的出现也必然经历一个逐渐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价值的原始形式(称为潜价值)与价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价值事物与价值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发展,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性的、绝对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为了深入探索人类价值的进化根源,进化价值论把价值概念延伸到自然科学中的负熵概念上,因为负熵的内涵与价值的内涵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其根本作用在于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而人类社会可以看作是一种高等耗散结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序化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负熵并消费负熵的过程。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和消费价值的过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系统哲学家拉滋洛以及生物学家米勒等人,均从自组织理论的不同层面,把价值视作“负熵”或系统的“目的环”,视作系统保持自身自在发展的“应变张力”,等等。但是,他们既无法区分也无法沟通负熵与价值这两个概念。
三、进化价值论中的两大基本派别
在进化价值论的阵营里,又有两大基本派别:一个是“辩证进化价值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领域的表现形式;另一个是“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它是形而上学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表现形式。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把一般耗散结构的负熵与人类的价值完全等同起来,无视其内涵上的巨大差异,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但又找不到两者相互衔接的理论依据。他们把人类高度发展的价值现象与低等生物的生命现象简单地等同起来,使复杂多变的人类价值现象简单化、低级化了,无法圆满地解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其结果为人本价值论提供了大量攻击的借口,大大削弱了进化价值论的说服力。例如,有人认为:“同宇宙演化总趋势相反的局部发展过程形成价值。熵减少,负熵即价值。广义地讲,能量物质,信息的结合,聚集,消除不定性和绝对均衡就是价值,即正价值”(《价值和价值观念》第186页)。这种观点从热力学的角度来机械地、笼统地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任何可操作性,既不能说明人类心智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对任何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准确解释。另一种观点虽然发现了负熵与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着内涵差异,但并不知道这种内涵差异到底是什么,而且也无法找到这些内涵差异产生的理论依据。他们虽然认为,社会意义的价值远比物理意义上的负熵复杂得多,但并不知道后者是怎样进化为前者的。普利高津看到了价值与负熵的巨大差异:“熵这种隐喻已经吸引了不少作者用它去论述社会或经济问题。显然,在这里我们必须十分小心。”由此看来,正确认识负熵与价值的内涵差异,是价值理论中的关键性难题。
正因为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击败人本价值论。由于价值现象比事实现象具有更大的运动变化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和主观反映上的随意性,因而更容易被罩上神秘的外衣,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这就是人本价值论长期存在的客观原因。以“统一价值论”为代表的辩证进化价值论看到了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用科学的方法扩展了负熵的内涵,并转换成能量形式,使之与价值的内涵衔接起来。辩证进化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彻底击败了人本价值论,从而把唯心主义赶出了价值论领域。
四、关于价值起源的争论
价值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大家都知道,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而低等动物又起源于有机物,有机物又起源于无机物,那么价值又如何起源什么呢?价值的原始形式是什么呢?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首先了解价值的起源。
关于价值的起源存在许多理论观点,归纳如下:
1、价值是人性的规定,没有起源。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为进行定义的,规定的,不说自明的东西,是天生的。例如,马斯洛坚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2、价值是虚无的,没有起源。有人认为,价值本身是一种虚拟的东西,主观感觉的东西,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它包含想法(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愿(willing)等。还有人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洛伦斯说,评价(to value)某一事物——对它抱有兴趣(或对轻视它有兴趣、或对避免它有兴趣)、赞成它、需求它、倾向于它、宁愿选择它——被认为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也有人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3、价值起源于情感。菲舍尔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一位日本学人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价值是客体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它意味着在客体和评价它的主体之间产生的量的合宜。”“价值是权衡主客体关系的结果,是根据客体影响主体的作用范围和程度进行判断的结果。”。然而,情感又起源于什么?价值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情感是一种主观事物,任何客观的事物不可能起源于某种主观事物,相反,任何主观事物都是对某一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任何主观事物都是起源于客观事物。
4、价值起源于劳动。普罗克特指出价值源于劳动。他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也发现新的自然概念和价值的源泉——什么是事物中的善。上帝之善在人的劳动果实中被复制。自然中或上帝眼中的价值变成人眼中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正是通过人的劳动,羊毛变成衣服,或草皮变成房子。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家则宣称,价值根植于为生存而进行的长期进化的斗争之中。然而,劳动是人类的特殊行为,人类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那么,劳动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即人类劳动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五、价值起源于能量
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引力属性是物质在运动过程由于质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体现;电磁属性是带电粒子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等等。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例如: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当运动形式相同时,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例如,两个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两股作定向运动的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但是,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对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学定义。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的客观尺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物质进化的结果,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综合国力、战争能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人类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人类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价值运动必然是一种特殊的能量运动。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像阳光对于植物的作用,食物对于动物的作用,汽油对于汽车的作用。不难发现,阳光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包含的光能,食物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汽油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
由此可见,价值必然起源于能量。
人类所目前利用的能量的主要形式有太阳光、植物、动物、煤、天然气、石油等。由于植物(本体与果实)所含有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食草动物又是通过食用植物来积累能量,食肉动物又是通过食用食草动物来积累能量,煤与天然气等是由远古时期的植物遗骸转化而来,石油又是由远古时期的动物遗骸转化而来,因此地球上的几乎所有能量最初都是来源于太阳能。几十亿年以来,太阳不停地以光和热的形式向空间倾泻出能量,数十亿吨计的氢原子核在太阳的核心碰撞并且聚变生成氦,将储存于原子核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价值起源于能量,而能量又起源于太阳能,那么价值就起源于太阳能。
六、植物的价值起源于太阳能
植物作为一种初级的耗散结构,已经具备了自繁殖、自组织的生命能力,那么它就有了“价值”。植物的“价值”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太阳能而形成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植物、藻类利用叶绿素和某些细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因此必须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它们将利用阳光的能量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光合作用的关键参与者是植物叶子上的叶绿体,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有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同时释放氧气,这个过程可分解为两个反应:一是光反应,通过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二是碳反应,通过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实质:一是物质变化,即把CO₂和H₂O转变为有机物;二是能量变化,即把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变成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光能—→化学能(ATP)—→化学能(有机物)
CO₂+H₂O—→有机物(碳水化合物)
植物的生命过程:就是植物通过吸收太阳的光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并吸收新的光能,为下一个生命过程提供能量,即植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
↓ 生命过程 ↑
光能――—→新的光能
植物的生命过程
这里,植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括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两个方面,也就是消费光能和获取光能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植物来说,并不是所有振动频率的光都可以被它所吸收和利用,只有在一定振动频率范围内的光才能被它所吸收和利用,而且不同的植物对于不同振动频率的光往往又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只哪些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光能,才是它的“有序化能量”,才是它的“价值”。
植物的价值将会以糖、淀粉、植物蛋白、植物纤维、植物油等有机物的形式稳定地储藏于植物体内(叶、根、干、种子等),植物的这些稳定的能量形式将为自身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自身或动物的价值提供来源。
七、动物的价值起源于植物:食物能量
通过食用,动物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左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₂和H₂O转变为糖、脂肪、蛋白质等稳定的有机物,动物通过消费系统将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转变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被吸收入血。在细胞中,这些营养物质经过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构筑机体的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异化(分解代谢)分解为代谢产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物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动物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淀粉、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这些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其余不足50%则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机体利用。体内最主要的高能磷酸键化学物是三磷酸腺苷(ATP),机体利用ATP去合成各种细胞组成分子、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细胞利用ATP去进行各种离子和其它一些物质的主动转运,维持细胞两侧离子浓度差所形成的势能;肌肉还可利用ATP所载荷的自由能进行收缩和舒张,完成多种机械功。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可细分为:一是同化作用,即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物质;二是异化作用,即自身的部分物质被氧化分解并排出代谢废物。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可细分为:一是同化作用,即储存能量;二是异化作用,即释放能量。
动物的生命过程:食草动物通过食用植物来吸收和利用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中所含有的化学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并获取新的植物,为下一个生命过程提供能量;食肉动物通过食用动物来吸收和利用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中所含有的化学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并获取新的动物,为下一个生命过程提供能量。因此,极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
↓ 生命过程 ↑
食物能量――—→新的食物能量
极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这里,极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括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两个方面,也就是消费食物能量和获取食物能量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任何种类的动物来说,并不是所有种类的食物能量都可以被它所吸收和利用,只有一定范围内的食物才能被它所吸收和利用,而且不同的动物对于不同形式的食物能量往往又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只哪些可以被动物吸收利用的食物能量,才是它的“有序化能量”,才是它的“价值”。
动物的价值将会以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的形式稳定地储藏于动物体内,动物的这些稳定的能量形式将为自身或其它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自身或其它动物的价值提供来源。
八、食物能量的高级形式:温饱类价值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动物机体的内部系统不断复杂化,以不断提高应对生存环境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空间,具体表现在:提高识别食物的能力(由单因素识别向多因素识别的进化),提高消化食物的能力(由单一类型有机物消化向多样类型有机物消化的进化),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由无条件反射向条件反射进化,由单级条件反射向多级条件反射进化),提高获得食物的能力(力度的增长、速度的提升、方式的变化,由直接获取食物方式向间接获取食物方式的进化)。
动物要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己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要在较大跨度范围内适应环境要素的变化,具体要求就是,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跨度、水分跨度、氧气跨度等方面生存下来。由此,给出温饱类价值的定义。
温饱类价值:就是那些用以应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温饱类价值的主要形式:保温用的衣服与皮毛、解渴用的水、呼吸用的空气、御寒用的洞穴等。
“食物能量”与“温饱类价值”的关系:
1、动物可以适应环境要素的变化。当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出现失常(如温差的失常、水分的缺失、氧气的缺乏等),动物就会通过某种生理机制的调整和行为机制的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当温度相对较低时,动物可以通过改变生理机制(冬眠方式、生长出具有较强抗寒冷的皮毛),调节行为方式(挖掘洞穴、拥挤而居)等来逐步地适应环境。又例如,当水分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来进行调节,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发,增大水分的获取机会,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骆驼的血液有很强的储水能力,同时以体温变化、肾小管再吸收、粪中含水少等多种途经节水,骆驼的鼻子能闻到两公里以外的水味,如果在沙漠中断水了,只要放开骆驼,它一定向有水的方向走,它停下来,用嘴啃地,附近一定有水源。还例如,当空气相对稀少(氧气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改变体内的能量释放方式来逐渐适应环境。
2、环境要素的变化可以为食物能量所替代。然而,动物提高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足够的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那些环境要素的变化。也就是说,生理机制的调整需要消耗食物能量,皮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消耗食物能量,挖掘洞穴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制作和获取用于御寒的衣服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应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活资料,即温饱类价值。反过来可以说,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的根本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和节约食物能量。
3、食物能量对于温饱类价值的替代作用是相对的。不过,这里需要指出:“食物能量”对于其它生命要素或环境要素的替代和补偿作用并不是绝对意义的,而是相对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有限度,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同样,当空气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二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不是从眼前角度来看的,食物能量的替代和补偿也是需要相应的过渡时期,对于具体的个体,水分的缺乏,个体的调节往往是来不及,从而导致死亡。三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整体角度来看的,不是从具体的个体角度或局部角度来看的。虽然,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生命要素都可以对动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的短时期内和局部的生存情况下可能会对某个动物个体或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和动物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们都不是最关键性的生命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食物能量所替代、所补偿。
总之,所有温饱类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对于较低等的动物,如果没有安全与健康类以上价值层次的需要,它们的生命过程是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消费生活资料。也就是说,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含着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即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因此,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
↓ 生命过程 ↑
温饱类使用价值———→新的温饱类使用价值↑
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九、温饱类价值的高级形式: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随着生物的进一步进化,人的机体器官越来越复杂,适当外部环境的能力技巧也不断增强。低等生物往往不需要太多地积累劳动能力,就能够立即获取生活资料,即使有这方面的积累,也是非常短暂、非常微弱。然而,较高等的动物则需要漫长的劳动能力积累过程,而且动物越高等,劳动能力的积累过程就越漫长、越强烈。一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较为复杂,其生长发育过程就会较为缓慢;二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劳动技巧性与生活技巧性越来越高,其熟悉过程与知识传授过程较为缓慢;三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更为动态多变,其适应过程就会较为缓慢。
较高等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劳动技巧性与生活技巧性的熟悉过程与知识传授过程、生存环境的适应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能力的积累与贮存过程。在这一阶段,这种劳动能力是潜在的,没有实现的劳动能力,因而就是劳动潜能。也就是说,对于较高等的动物,其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分,在发生时间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在作用对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动物的进化越完善,其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就越强,其休息时间(即消费过程)所占全部时间的比例就越多,其劳动时间(即劳动过程)所占全部时间的比例就越少。
由此给劳动潜能的定义。
劳动潜能:较高等动物在通过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在其体内形成了一种过渡的价值形态,这种价值形态使人潜在地具备了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获取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能力。
由于较高等动物在劳动能力上出现了大量的“积累与贮存”,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劳动潜能的失效概率。也就是说,劳动潜能在进行一定的积累与贮存以后,能够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有多大概率转化为实在的劳动能力。由于较高等动物存在内部的健康因素和外部的安全因素,动物的生命和劳动能力随时会遇到各种危险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疾病概率或死亡概率,这样一来,许多已经积累和贮存下来的劳动潜能,会因为动物的疾病与死亡而白白地浪费掉。由此,较高等动物就形成了一种较高级的需要,以追求较高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能,使自己的劳动潜能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实在的劳动能力。
由此,给出健康与安全类价值的定义。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就是那些用以提高劳动潜能的转化效率或降低劳动潜能的失效率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的主要类型及具体形式:一是健康类价值,用以降低内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与死亡率),如营养物质、生命要素等;二是安全类价值,用以降低外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与死亡率),如洞穴、防护性设施与工具等。具体的作用有:利用洞穴以防止天敌的危害;利用动物的皮毛既可以减少体热的散失,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加营养的吸收,以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利用防御性武器,可以防止天敌或同类的侵害。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与“温饱类价值”的关系:较高等的动物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能,使自己的生命失效概率下降,即提高劳动潜能转化为实在劳动能力的概率,从而使动物在下一生命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新的温饱类价值,使相同数量的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新的温饱类价值,这就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劳动潜能,也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温饱类价值。总之,健康与安全类价值等价于温饱类价值,它是温饱类价值的高级形式。“健康与安全类价值”与“温饱类价值”统称为个体化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较高等动物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开始有了明显区别与分离,出现了价值的自然过渡形式——劳动潜能,因此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温饱类价值 健康与安全类价值
↓←—————←—————←—————←——←
↓ 消费过程 ↓ 劳动过程 ↑
个体化价值———→劳动潜能———→新的个体化价值↑
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十、个体化价值的高级形式:人尊与自尊类价值
随着生物进化到早期人类,人类机体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劳动的复杂性越来越强,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品种越来越多,于是就开始形成了对于不同形式的生活资料生产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性,二方面增加了产品的多样性,三方面增强了生产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这时,一个人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不是直接用于自己的生活消费,而是通过销售的方式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使用价值,然后,再用货币通过采购的方式购置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或者,直接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再加工的方式、贮存的方式及交通运输的方式等具体的生产方式,将自己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首先必须将自己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再通过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社会分工的形成,使人类的劳动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劳动过程,即将劳动潜能转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的过程;二是生产过程,即将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某一个生产系统(贸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制造业系统等),用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早期人类,其生产过程逐渐从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区分,在发生时间上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界限,在作用对象上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差异。
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主要是货币,在早期人类,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有大米、羊皮、盐巴、铜钱等。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这种价值形式并不能直接为人所利用,它只能反映出这个人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能力。由此给劳动量与劳动价值的定义。
劳动量:劳动潜能的释放量。
劳动价值: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能够被社会普遍认可的那部分劳动量。劳动价值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将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过渡的价值形式,使人潜在地具备了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能力。
由于人在劳动产品上出现了大量的“积累与贮存”,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劳动产品的失效概率。也就是说,劳动产品所含有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进行一定的积累与贮存以后,能够在多大概率上转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由于人存在内部的“自尊因素”和外部的“人尊因素”,其产品所含有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随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浪费概率,这样一来,许多已经积累和贮存下来的劳动产品,会因为社会的不认可或市场需求的下降而白白地浪费掉。由此,人就形成了一种更高级的需要,以追求较高自己对于社会的认可程度(即自尊程度)以及社会对于自己的认可程度(即人尊程度),使自己的劳动产品所含有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社会可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
由此,给出自尊与人尊类价值的定义。
自尊与人尊类价值:就是那些用以提高劳动价值的转化效率或降低劳动价值的失效率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自尊与人尊类价值的主要类型及具体形式:一是自尊类价值,用以降低内部因素所产生的社会生命失效率(即失业率与失信率),它是由个人对于社会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价值大小取决于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二是人尊类价值,用以降低外部因素所产生的社会生命失效率(即失业率与失信率),它是由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价值大小取决于社会对于个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他就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积极主动地为这个社会或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地把自己的劳动潜能与社会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实现他对劳动岗位的最佳选择,从而使其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对社会或他人有用的劳动价值;如果社会对于这个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就会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为他提供相匹配的劳动岗位,为他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他的所有劳动潜能尽可能地与社会的需要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其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具体形式有:体现社会地位的象征物(标志、服饰)、人际交往的礼仪、正式的荣誉仪式等。
“自尊与人尊类价值”与“个体化价值”的关系:早期人类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与人尊程度,使自己的社会生命失效概率下降,即提高个体化价值(即温饱类价值与健康与安全类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的概率,从而使人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使相同数量的个体化价值转化为更多新的劳动价值,这就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个体化价值。总之,自尊与人尊类价值等价于个体化价值,它是个体化价值的高级形式。“自尊与人尊类价值”与“个体化价值”统称为社会化价值。
此时,价值的循环图中就增加了一个环节:劳动价值。劳动潜能需要先转化为劳动价值,再通过劳动价值转化为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即人类的生活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消费阶段,即将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价值转化为体内的劳动潜能,二是劳动阶段,即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三是交换阶段,即将劳动价值转化为新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价值。不难发现,劳动价值就是被释放出来并且被社会认可的劳动潜能。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开始有了明显区别与分离,出现了价值的社会过渡形式——劳动价值,因此早期人类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温饱类价值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人尊与自尊类价值
↓←—————←——————←—————←——————←——
↓ 消费过程 ↓ 劳动过程 ↓ 生产过程 ↑
社会化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社会化价值↑
早期人类的生命过程
十一、社会化价值的高级形式: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们开始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人类从此开始借助于自然的力量和社会和力量,形成杠杆效应,使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有效地放大与扩展。只有通过自己或他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生产,再进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生产,从而将生产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有生活资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人的需求层次更加高级,生活资料的品种更加繁多,人需要更多地借助于自然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各种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样,使人类的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第一类生产过程,即将劳动价值转化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过程;二是第二类生产过程,即将生产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人类,生产过程逐渐分解为第一类生产过程与第二类生产过程,第一类生产过程与第二类生产过程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区分,在发生时间上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界限,在作用对象上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差异。
生产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能够借助于自然的力量与社会的力量,使社会化价值能够得到放大与节约。由此给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定义。
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人类为了有效地借助于自然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而采用的生产手段,这种生产手段使社会化价值得到放大和节约,这种过渡的价值形态使人潜在地具备了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获取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能力。
由于人在生产资料上出现了大量的“积累与贮存”,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失效概率。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进行一定的积累与贮存以后,能够在多大概率上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由于人存在内部的“自我发展因素”和外部的“自我实现因素”,生产资料使用价值随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浪费概率,这样一来,许多已经积累和贮存下来的生产资料,会因为自己的不认可或社会的不认可而白白地浪费掉。由此,人就形成了一种更高级的需要,以追求较高自己对于人类的认可程度(即自我发展程度)以及人类对于自己的认可程度(即自我实现程度),使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由此,给出自尊与人尊类价值的定义。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就是那些用以提高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转化效率或降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失效率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的主要类型及具体形式: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转化效率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对于生产资料的适应性,即由于个人的缺陷而不能有效地使用生产资料,从而存在一定的失效概率,即内部理性失效率;二是生产资料对于个人的适应性,即由于生产资料的缺陷而不能被个人所有效地使用,从而存在一定的失效概率,即外部理性失效率。由此可见,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的主要类型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我发展类价值,用以降低内部因素所产生的理性生命失效率,其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排除各种个体性缺陷所产生的干扰,从而无条件地、无障碍地发展对于生产资料的使用能力(即驾驭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能力)。二是自我实现类价值,用以降低外部因素所产生的理性生命失效率,其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排除生产资料各种缺陷所产生的干扰,将自己所发展的对于生产资料的使用能力(即驾驭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能力)无条件、无障碍地释放出来。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与“社会化价值”的关系:现代人类通过一些生产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自我发展水平与自我实现程度,使自己的理性生命失效概率下降,即提高社会化价值(即温饱类价值、健康与安全类价值、自尊与人尊类价值等)转化为生产资料价值的概率,从而使人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使相同数量的社会化价值转化为更多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这就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社会化价值。总之,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等价于社会化价值,它是社会化价值的高级形式。“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与“社会化价值”统称为理性化价值。总之,“自我发展”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高和增强自己对于生产资料的使用能力,就是提高自己对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驾驭能力。“自我实现”的本质就是将自己所形成的对于生产资料的使用能力(即对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驾驭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的具体形态有:旅游是人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了解,求知欲(探究欲)是人对于知识技术的了解,宗教信仰是人对于价值知识体系的了解,人对于人身自由欲望的满足是人对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驾驭,人对于追星欲望的满足是人对于自己奋斗目标的复制,人对于表现欲的满足是人对于自身能力、自身价值状态的展示。
即现代人类的生活过程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阶段:一是消费阶段,即将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价值转化为体内的劳动潜能,二是劳动阶段,即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三是第一类生产阶段,即将劳动价值转化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价值;四是第二类生产阶段,即将生产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现代人类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温饱类价值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人尊与自尊类价值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
↓←—————←——————←—————←————←———←————
↓ 消费过程 ↓ 劳动过程 ↓ 第一类生产过程 ↓ 第二类生产过程 ↑
理性化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新的理性化价值↑
现代人类的生命过程
生产资料可分类三大类型:一是劳动力,二是自然形态的生产资料,三是社会形态的生产资料。其中,自然形态的生产资料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它体现了人对于自然力量的驾驭能力;社会形态的生产资料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经济、政治与文化,它体现了人对于社会力量的驾驭能力。
十二、生产资料的自然形式: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
生产资料的自然形式就是人类驾驭和利用自然力量和自然资源的手段,它包括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三个基本层次。
1、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就是那些能够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个体性劳动器官(包括手、脚、身体与大脑等)的物质,如锄头、锤子、机器、厂房、电脑等。
2、技术
关于劳动工具的法则(即制作方式与使用方法)就是技术,如炼铁技术、钳工技术、焊接技术等。由此可见,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工具,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工具的效率性、目的性与持久性。
3、科学
关于技术的法则(各种技术的理论根据、逻辑关系、数学关系等)就是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热力学等。由此可见,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其目的在于提高技术的效率性、目的性与持久性。
十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式:经济、政治与文化
生产资料的社会形式就是人类驾驭和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手段,它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基本层次。
1、经济。经济就是那些能够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社会性劳动器官(包括互助性组织、合作性组织、协作性组织、股份性组织等)的事物,如公司、商店、工厂等。经济的价值本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
2、政治。关于经济的法则就是政治,如公安局、法院、政府、军队等。由此可见,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的效率性、目的性与持久性。政治的价值本质: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主要包括:劳动力的配置规则,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自然资源的配置规则,如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资源、水法、国土资源法等;知识产品的配置规则,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危险及有害产品的限制规则,如药品管理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人员健康安全性规则,如食品卫生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生产过程的限制规则,如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协调利益和解决矛盾的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有各种条例、法规和规章等。此外,还需要建立为创立、实施、监督和评价各种经济规则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兵役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组织法等。总之,所有政治事物的根本目的在于决定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显然,生产要素的不同配置规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各种矛盾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低层次物质利益和高层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它能够间接地改变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因而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
3、文化。关于政治的法则就是文化,如语言学、心理学、法学、宗教学等。由此可见,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政治的效率性、目的性与持久性。文化的价值本质:以理论依据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在理论上的系统性、观念上的认同性、意念上的连续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数理逻辑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则上的和谐性和语义逻辑上的一致性,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协调社会行为、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文化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整和控制所有经济规则与政治规则之规则,它包括各种规则的书面或口头表达规则——语言;各种规则的媒体符号(如绘画、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小说等)表达规则——艺术;各种社会行为规则的约束规则——社会科学;各种自然行为规则的约束规则——自然科学;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规则的约束法则——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等。同样,所有规则之规则的改变将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各种矛盾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也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低层次物质利益和高层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它能够更深远地间接地改变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因而也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文化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理论依据所要求的内容来进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强者对于穷人和弱者所实施的救助,以及对于他人错误所实施的宽容等),它实际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十四、价值进化的基本动力:信息
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消除不确定性”等同于“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
在拙文“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中已经指出,价值的物理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它包括实体有序化能量与虚拟有序化能量,其中,虚拟有序化能量就是能够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实体有序化能量,在客观上起有与实体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实体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实体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实体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不难发现,“提高功能有序性”实际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价值量”,就是“价值的源泉”,就是价值进化的基本动力。
十五、信息的基本类型
信息可分为消费信息、劳动信息与生产信息三大类。
1、消费信息。消费信息可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相同数量的生活资料可以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潜能,相当于增加了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数量,也就是增加了一个由劳动潜能到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小循环。
2、劳动信息。劳动信息可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相同数量的劳动潜能可以转化为更多的劳动价值,相当于增加了劳动潜能的数量,也就是增加了一个由劳动价值到劳动潜能的小循环。
3、生产信息。生产信息包括第一类生产信息与第二类生产信息,其中,第一类生产信息可使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相同数量的劳动价值可以转化为更多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相当于增加了劳动价值的数量,也就是增加了一个由新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到劳动价值的小循环;第二类生产信息的生产是指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相同数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转化为更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相当于增加了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数量,也就是增加了一个由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到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小循环。
温饱类价值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人尊与自尊类价值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
↓←—————←——————←—————←————←———←————↑
↓ 消费过程 ↓ 劳动过程 ↓ 第一类生产过程 ↓ 第二类生产过程 ↑
理性化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新的理性化价值↑
↑ 消费信息 ↓↑ 劳动信息↓↑第一类生产信息↓↑第二类生产信息 ↓
↑←—————←↓↑←———←↓↑←————←—↓↑←————←——↓
有信息注入时的生命过程
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整个价值循环过程就是一个等值重复的循环过程;如果存在信息的不断流失,则整个价值循环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减值衰减的循环过程;如果存在信息的不断注入,则整个价值循环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升值发展的循环过程。
信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物进化,二是人类劳动。由于相对于人类劳动所产生信息量,生物进化过程所产生的信息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认为,劳动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十六、价值的主观形式(即情感)的进化过程
“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是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即情感以价值为核心,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的变化特性决定着情感的变化特性,价值的进化方向决定着情感的进化方向,情感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价值进化的主观反映形式。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价值关系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单因素价值、多因素价值、可变性价值、多样性价值、多层性价值,因此人的情感也相应地经历五个自然进化阶段。
1、趋性情感与单因素价值。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价值评价方式,很低等的生物只能对具有单一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并产生一种选择倾向——逃避或趋近,或者以光为标准,或者以热为标准,或者以水为标准,或者以土为标准等。因此,趋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单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单因素情感”。如草履虫对于草酸的趋近。
2、刚性情感与多因素价值。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若干形式的无条件反射来感知具有复合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不过,这种情感需要经过长期进化才能建立起来,而且不容易改变,不存在任何灵活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灵活调节。刚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 “多因素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鱼类、昆虫类、鸟类动物等。
3、弹性情感与可变性价值。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一级或若干级的条件反射来感知和学习多种价值关系的变化,并灵活调节情感反应的强度,使之与价值关系的变化相对应。弹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可变性价值产生可变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可变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哺乳类动物等。
4、知性情感与多样性价值。这是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较高等动物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有利事物和各种各样的有害事物,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情感。知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样性价值产生多样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样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灵长类动物等。
5、理性情感与多层性价值。这是一种最高级的评价方式,人类借助于语言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归纳与抽象,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再对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全面地、准确地、辩证地认识各种价值关系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性,探索各种价值之间在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向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具有多价值层次的、辩证统一的、高度理性的情感。在理性情感的引导和控制下,人懂得了低层次价值应该服从高层次价值,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人还懂得了价值关系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负向价值往往隐含着正向价值,正向价值又往往隐含着负向价值。理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层性价值产生多层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层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只有人类。
十七、各种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
人类的价值形式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起来。根据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根据主体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根据社会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根据基本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真假类价值、善恶类价值与美丑类价值。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所有的价值形式都可归结为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其逻辑思路是:人类的一切价值形式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其中“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价值;按照如下三个步骤,所有这些价值形式都可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食物能量。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详见拙文“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爱与尊重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⑴温饱类使用价值是以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为核心内容,其它生命元素(如空气、水、阳光、温度、盐、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在一定限度上的缺失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食物能量来进行替代和补偿;相反,这些生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减少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说,除了食物能量,其它生命元素的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即所有温饱类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⑵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自然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自然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⑶爱与尊重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社会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社会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⑷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理性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2、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详见拙文“劳动价值的度量方法”)。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者本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这种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它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是:劳动者在消费阶段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并将其通过转化为劳动潜能;在劳动阶段通过劳动将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劳动价值;在生产阶段通过与生产资料产生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的大小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进行度量,因此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详见拙文“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度量方法”)。在一般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它是“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劳动价值,它是“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劳动价值的功能作用,两者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形成价值增长,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与等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总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即食物能量),由此可见,社会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与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完全一致,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完全符合价值的社会学定义。
十八、关于价值进化的理性思考
1、价值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不断分解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人的生命过程将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分离开来;第二个阶段,人的生命过程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第三个阶段,人的生命过程又将生产过程分解为第一类生产过程(即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与第二类生产过程(即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
2、价值是一种特殊的能量。由于食物能量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温饱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食物能量,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又是一种特殊的温饱类价值,也是一种特殊的食物能量;人尊与自尊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个体化价值(即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与温饱类价值之和),也是一种特殊的食物能量;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价值(即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与个体化价值之和,或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之和),也是一种特殊的食物能量。总之,价值是一种特殊的食物能量,也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是能量的复杂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态。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统称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劳动价值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劳动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消费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转化为劳动潜能,并在劳动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劳动价值,因此它就是劳动力所表现出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节约、扩展和放大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价值,而劳动价值又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统称为使用价值。由此可见,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都是具体的事物,并不是对立于“抽象”与“具体”的两个不同世界的事物。然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具体的事物,“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是抽象的事物,从而把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对立起来,把两者隔离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事实上,使用价值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作用,而劳动价值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反映了人与客观事物之间作用与反作用、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辩证逻辑关系。
4、生产资料包括自然形式与社会形式两种基本类型。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工具,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工具,因此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是生产资料的自然形式;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又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因此经济、政治与文化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