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周鸿刚、李进主编,黄刚、何云峰副主编:《理论经纬•2009》,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12月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的历史任务,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与创新所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深入实践学习、深入基层群众的崭新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作用突出,意义十分重大。 (一) 改革开放30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了国家主流意识 形态与人民民主表达的统一,充分反映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扬光大。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全部过程。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本本主义的深奥学问,而是反映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各项奋斗目标才能够得以顺利地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这首先表现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民主思想合法表达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也是指挥各项行动的重要指针。在新的时代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那些普遍真理的东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来对待,是十分必要的。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三十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事实证明,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民主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目前世界上各式各样的理论思潮可谓纷繁复杂,真假难辨,仅社会主义制度就有几十种之多。任何自由都是以必要的限制为前提的,民主只有也必须在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和统领下,以不违背、不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则为基本要求,才有可能存在。这一要求不但不会弱化公民自主选择的权利,相反地,为民主政治的建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民主的和谐统一,是提升公民意志合法表达的必由之路。新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集中制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又经历了重大变革,随着政府职能机构的逐步完善以及“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形成,使得民主与法制得到了充分保证。良好的政治环境,使人民诉诸民主和体现个性的渠道更加畅通和便捷。 第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民主的和谐统一,也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集中反映。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存在价值,不同的存在价值规定着不同信仰存在的合理性、现实性与生命力。作为当代中国公民,只有使个人信仰走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来,用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武装来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来解决群众在社会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才能反映出强大的民族精神,体现感召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4。 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本经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只局限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高等院校和国有企业等狭小圈子,而要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与每个公民头脑中的观念相适应,使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指南。 (二) 改革开放30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了科学发展规律 和本国实际国情的统一,充分反映实践特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任务。可以这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5”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在当代中国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和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规律。同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最根本的也是要清楚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于三十年来理论成果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客观规律的意义上加深理解,也必须在科学规律的意义上进行宣传。同时,对于其他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回答,才能有效地促进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理论是在实践中总结和产生的,并对实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理论武装的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升华出理论的观点并进而形成体系,它立足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样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社会主义改革三十年的实践,又有效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是从观念原则(或既定观念)出发进行逻辑推理,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结果。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它赖以产生和生存的深厚土壤,也必然使它与时俱进、永葆蓬勃的生命力。对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都只有从这样的立足点上来思考、研究和宣传,贴近民众实践和生活,才能使之大众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宣传、教育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大多数人们所理解与掌握,将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相伴而行,缺一不可的7。中国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这两者具有相似的特性,如实践性、历史性、民族性等8。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并且还将继续开展和深化下去。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让群众切实感觉到马克思主义是“大众”的理论,为“大众”服务的,只有这样,理论才彻底,才能说服群众,为才能为群众所掌握,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 改革开放30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了最新理论成果 与群众文化普及的统一,充分反映大众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展现了新的蕴意和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还必须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此,马克思本人也在其《资本论》第1卷的序言中也提出,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9。 从党的历史考察来看,我们党过去有着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的良好作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政治工作来做,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和最终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才能完成。人民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因此,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我们要“推进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10。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实事求是的传播效果,还要注意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上有着深入思考和实践。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社区基层,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激发出来,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重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等重要,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互补型关系;反过来说,大众化也保持了党的理论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要特别防止重学术理论研究,轻大众化工作的情况发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要注意改进宣传和普及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需做到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表现出来,回答、解决一些具有时代特色以及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注重理论普及语言的通俗化,要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角度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来回答老百姓关心的实际民生问题。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宣讲,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要把理论教育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把理论宣传融入各类文化中去,做到寓教于乐、入耳入脑,让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休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然,大众化不是简单的庸俗化,而是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既简明扼要、又便于记忆。我们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融入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具体生动的实例中,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和素养。这在党的历史上是有过成功范例的: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等,既通俗又易于被广大的干部所理解和掌握,并为凝聚党的力量、提高广大干部的素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哲学漫谈》、韩树英的《通俗哲学》等等,都曾在党的思想理论大众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了几代人;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是产生于新时期的通俗著作,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部很好的教材。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活动,加之中国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这就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通俗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只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更是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普及化,其实质要是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共识,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 所以,要写好一本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集理论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使马克思主义与与大众、与民生发生碰撞和联系,那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会越来越牢固。12例如,一年一度出版、至今已经连续发行六期、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主持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就是一本很好的理论普及读物。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最新的理论成果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集合起来,包含了大量理论热点、难点、重点,但在宣传上又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贴近实际的方式,深受机关、学校、社会基层等各方面的欢迎,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尝试。 有一位哲学家说的好,“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改革开放3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过程,深入到基层群众,它不应该是灰色的,而是充满着鲜活的时代元素、实践特征和大众基础。我们要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进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郑智鑫系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静芳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2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日报》2007年12月31日。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4王联斌: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汇报》2007年11月12日。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7王晓云、时永松: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8邵军: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10胡锦涛:《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12张博颖: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北京日报.》2007年1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