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周鸿刚、李进主编,黄刚、何云峰副主编:《理论经纬•2009》,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12月版。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环境大国。环境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步入外交的政策和实践之中。自1972年国际环境会议以来1,中国一直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外交从融入到成长到成熟,每一次变迁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内在联系,考察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环境外交的实践,探索了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构建。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现实考察 “环境外交”一词最早出现在1983年美国密执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外交:对美、加越境环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书中。2本文所探讨的中国环境外交指政府间通过谈判和协商,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协议或无法律约束力的行动计划或指南。改革开放前,中国环境外交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参加了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中国当选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1976 年中国设立了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代表处3。1978年,中国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使中国环境外交步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中国三十年环境外交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环境政策、战略与理论演变,本文将其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积极融入和摸索期(1978年——1992年):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环境外交逐步形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就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1983年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4。作为国内环境政策的“延续”5,这一时期中国环境外交的主要特点是:在摸索中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外交。 (1)成立环境外交机构,指导环境外交。为顺利指导与开展环境外交工作,外交部和国家环保局均设立了主管环境外交的工作机构。国家环保局于1985年设立了外事处,负责处理环境外交事务,1988年成立了外事办公室,并拟筹建国际合作司,从事中国的环境外交工作6。此外,中国政府在1989年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7。 (2)积极融入和参与国际环境合作,逐步形成有关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1984年,中国派人参与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起草。1987年,夏堃堡在参加世界环境与发展第八次委员会会议上,代表中国主要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维护国家主权等。与此同时,夏堃堡起草了中国的对案。该对案经国家环保局和外交部领导批准后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最后批准了这个对案。此外,在1989年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国政府结合本国实情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正式提出设立保护臭氧层国际基金的建议,以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控制措施。中国政府于1991年宣布加入经过修正的议定书。199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指导中国环境外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同年,中国签署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自1992年8月20日起,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 2.全面发展和成长期(1992年——2002年):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针,环境外交内容日益丰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坚持80年代环境政策的基础上国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影响下,该阶段中国环境外交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1)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中国环境外交迈上了新阶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保护行动》等文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1994年7月,在联合国开发署的支持下,在北京举办了“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中国政府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编制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确定了21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此外,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开展双边环境外交,如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期间,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两国能源和环境合作倡议书》和《中美关于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的意向性协议》,这些协定有利于推动两国环境关系的发展。 (2)形成了“77国集团+中国”的环境合作模式,且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与77国集团的合作,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能力,提高与发达国家环境谈判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环境外交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和维护国家权益的国际舞台。 3.主动发展和成熟期(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环境外交日显成熟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时期新阶段的环境外交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发展人类环境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一,环境外交日益活跃与频繁,凸显“绿色政治”。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环境外交更加重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2005年11月,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共同发表了《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双方一致认为,中国和欧盟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双边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胡锦涛主席指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这一讲话加深了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发展本质的认识。2008年7月,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会上胡锦涛主席详细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原则立场。 在双边合作中,2007年中国与美、日、法等10国新签或续签14份双边环境合作及核安全合作文件。自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成立以来,部长周生贤频繁出现在国家领导人出访的代表团名单中,中国环境外交已经成为外交亮点。2008年5月,周生贤陪同胡锦涛访日,签署《关于合作实施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示范项目的备忘录》。6月初,他陪同王岐山参加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参与签订《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6月底,周又陪同温家宝出现在莫斯科,通过《2007年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总结报告》。同年8月,在韩国首尔市长的引导下,中韩两国元首与150名中国少先队员和100名韩国青年在首尔林公园植树。《朝鲜日报》把胡锦涛此次访问称为“绿色政治”8。 第二,加强和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环境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包括10+1机制、10+3机制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在中国与东盟的环境合作上,自2002 年11月以来,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等软约束都涉及环境合作问题。2007年,在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方建议将环境合作纳入中国——东盟合作范畴,适时建立部长级对话机制。2008年7月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上,中方愿从9方面加强合作,其中就包括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10+3会议机制在东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的会议中,领导人会议讨论并确立了十个“东盟+3”环境合作重点领域:全球环境议题、土地和森林火灾及其跨境烟雾污染、海洋与沿海环境、可持续林业管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水资源保护、环境友好与清洁生产、公共环境意识教育、城市环境管理、环境数据搜集与整理,等等9。2007年东亚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讲话,着重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五点看法和主张: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公平原则,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技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气候变化事关亚太地区的发展,事关亚太地区全体人民的福祉”,为此提出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四项建议——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约主导地位和坚持科技创新;同时还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扩大亚太的森林面积、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等10。 第三,“绿色奥运”成为中国环境外交的新契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从申奥成功以来,中国就加大了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整治和改善力度,密切了与国际环境组织的合作程度。对内,主要采取减排措施,综合治理污染。北京市和周围的五个省市区还组成了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采取联合行动。对外,加强国际合作。为了加强环境署与中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加强环境署各部门在华项目和活动的协调,2001年特普菲尔与解振华经过协商,决定在中国建立环境署驻华代表处,以使环境署与中国的合作活动更有成效。2007年10月25日晚,由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召开的第七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在京开幕。环境署执行副主任沙夫卡特·卡卡海尔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环境署还组织专家撰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环境审查报告》,对北京为兑现“绿色奥运”承诺而采取的的行动表示充分肯定。上述行动不仅是出于举办奥运会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经过努力,北京奥运会正真做到了其倡导的“绿色奥运”理念。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理论基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深入阐述了这一概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也是构筑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理论基石。 第一,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12。 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行为,包括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社会朝一定方向前进。从解决环境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环境外交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国环境外交的理论指导和环境外交战略的总体部署。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环境外交战略就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就要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因为它为制定科学的环境外交新战略提供了知识支撑和理论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倡导公平、正义和民主。在环境问题上,这种公平正义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代际之间、国家之间等方面。其中,代际之间的公平非常重要,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在发展中经常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民主体现在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也就是说,要保障环境政策上的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从此意义上讲,这种环境上的公平、正义和民主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实现国际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公平、正义和民主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价值追求,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的环境外交提倡国际公平正义,不仅追求国家利益,而且注重国际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公害性,保护地球的环境活动已具有公益性特征。这种公益性要求在环境外交中强调人类共同利益,关注全球利益和子孙后代利益。中国在环境外交中非常重视兼顾别国的环境权益,强调和突出全人类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这也是中国环境外交的价值诉求。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共建“和谐世界”,促进全球生态和谐的理论指导。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环境外交活动更加主动、视野更加宽阔、理论更加成熟。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第一次明确地表述了我国的新环境外交观:“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同时强调:对内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对外加强环保合作,共建和谐世界13。可见,促进生态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并被进一步引入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来。 和谐世界的提出彰显大国责任意识,积极的环境外交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积极融入和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参加了一系列双边、多变环境协定,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如,中国已经核准《京都议定书》,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正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努力,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发挥有效的影响。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了人类早日摆脱生态环境危机的威胁,更好的履行负责任大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中国应尽快构筑新的环境外交战略。 1.战略目标 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中国的环境外交新战略应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目标导向。建设和谐世界不仅要实现持久和平,而且追求共同繁荣;不仅要增进国际关系的和谐,而且要促进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此意义上讲,建设和谐世界是引导中国外交活动顺利开展的方向,已成为新形势新阶段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为实现和谐世界这一宏伟目标,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必须着眼于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的高度统一,主张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大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战略准则 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14的基本原则指导环境外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外交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新形势下,中国环境外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从中国实情出发,才能不断开创环境外交工作新局面。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遵循《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所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指出了发达国家是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应率先做出表率,要通过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帮助相对落后国家在经济上得到发展,进而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和保护环境的能力。这一原则尽管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环境责任上的区别,但不否认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共同责任,为此,需要加强团结和协作,建立起新的合作模式。这一原则看似“区别”,其实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公平。 3.战略姿态 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融入国际环境合作,争取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要以积极的姿态开展环境外交,把中国的环境问题放在全球环境问题的大视野中加以思考和解决,积极制定、适时调整、不断创新和确保实施。首先,积极制定。要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目标,制定和完善战略的原则、步骤、措施、实现机制等内容。其次,适时调整。环境外交战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承担的环保责任应与中国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再次,不断创新。创新是环境外交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动力,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拓宽环境外交的新领域,增加环境外交的新内容,构建环境合作的新机制。最后,确保实施。如果中国无法兑现环境外交中所做的承诺,其他国家便会对之失去信心,影响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积极的环境外交战略既有利于解决好自身的环境问题,也符合中国的发展目标,更是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体现。 4.战略举措 不断拓宽环境外交的时空维度。这种时空维度体现在内外两个层面:对内,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环保能力;对外,积极推动多层次宽领域的环境合作。换言之,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实施应确保国内国外两条线共同推进。 第一,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环保能力。环境外交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加强。通过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培训班、展览、论坛等途径,增强民众的环护意识,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观念。如果说民众的环保意识是环境外交的国内精神动力,那么提升环保能力则是环境外交的国内物质基础。中国应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和开发新能源,把吸引外资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对于能有效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资源再生的项目的投资或环保新技术的引进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如,可以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即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以此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二,积极推动多层次宽领域的环境合作。当今世界,各国的环境依赖性越来越高,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已超越国界,解决途径需要全球性的国际合作。可以说,广泛开展国际环境合作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实施应着眼于扩大合作区域、明确合作重点、坚定合作立场。在合作区域上,立足周边、面向世界。中国的环境问题首先影响到周边国家,为此,须加强与邻近国家的合作。在合作中,要切实维护各国经济、政治权益,培植共同利益,培育地区责任意识,塑造公平合作环境,积极探索制定和完善气候合作制度。从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出发,中国应以确立全球环境秩序为主要任务,继续加强多边合作,并且要特别注重实效。在合作重点上,中国环境外交应通过双边与多边合作渠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积极开展国际环保科技合作,如与联合国机构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环境合作。此外,为更好的规定国际环境法主体之间在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等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中国还要谋求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并推动达成和落实。在合作立场上,中国当把争取和捍卫发展中国家环境权益作为环境外交的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关系,通过与这些国家签订一些有关环保的协议,促使双方加强环保措施;加强同七十七国集团的协调与合作,扩大在国家环境合作中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争取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 1国际上通常把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作为国际环境外交的开端。 2 John Edward Carroll. Environmental Diplomacy:an examination and a prospective of Canadian-U.S.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3. 3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227页。 4罗金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政策的变革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2期,第108页。 5金正昆认为:“内政对外交的影响甚大。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意向取决于其内政,外交从来都是内政的直接延续。”(见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6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222页。 7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8环保部的新使命:环境外交, http://business.sohu.com/ 20080830/ n259282412.shtml,2008年8月30日。 9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http://www.zhb.gov.cn/eic/651617869620051968/index.shtml,2005年10月25日。 10胡锦涛主席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旨在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各成员领导人对胡锦涛提出的“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倡议普遍表示支持。(见《胡锦涛出席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2007年9月8日)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新华网2007年10月24日。 12江金:《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EB/OL]. 新华网,2007-10-24. 14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1992年),http://www.2c-china.com/Article/ShowInfo.asp?ID=18&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