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与发展
时间:2010/4/10 22:04:39,点击:0

本文发表于:周鸿刚、李进主编,黄刚、何云峰副主编:《理论经纬•2009》,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12月版。

  我国现阶段的八个民主党派,是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治组织,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正确认识民主党派的社会性质,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对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对于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对于加强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如何判定一个政党的性质,首先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大致看来,当前学界对于政党性质的判定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一是按政党的阶级属性来划分;二是按政党的纲领、政治价值观念和方针政策划分;三是按政党在政府、议会中的作用划分;四是按政党对现行体制的立场和态度划分1。其中按阶级属性来判定政党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方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阶级性质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并为其根本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这种划分方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阶级分析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简明易懂的特点以及极强的生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阶级、阶层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伴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包含各阶级、阶层成员参加的绿党,就很难简单的从阶级属性上来判定其性质。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析各政党的性质,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固定的政党观或某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出发,这里讲的实际,主要是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社会转型,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在各部分劳动群众之间,也还存在着各种具体利益的差别与矛盾。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阶级与阶层的差别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差别,这里的矛盾也是指人民内部矛盾。因此,以这种阶级、阶层和利益差别为基础而存在和发展的民主党派,仍旧是各自所联系的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二)
  
  在对民主党派性质问题的认识上,我党曾经有过反复。我国各民主党派原来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它们从来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带有阶级联盟的性质,其组织成份常常是既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又包含进步分子。各民主党派都走过了一条由反帝爱国、要求民主,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的历史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正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也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后,中共党内占主导地位的意见又把民主党派当作资产阶级政党。在“文化大革命”中,如同共产党内许多同志受到不公正对待一样,民主党派成员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指出由于社会状况的根本变化,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巩固、发展这个联盟,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第五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对我国的阶级状况做了全面分析,后来又多次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阐述。他指出,建国三十年,“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正是在分析我国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基础上,邓小平对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了新的阐述:“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3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次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做出明确规定,恢复了1956年党的八大对民主党派性质的正确判断。同年10月19日,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的代表,邓小平出席并讲话。讲话全面回顾了民主党派的主要贡献,肯定了它们的历史性进步,表达了对它们的殷切期望。讲话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同我们党有过长期合作、共同战斗的历史,是我们党的亲密朋友。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推动和帮助各自的成员以及所联系的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参加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里,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被迫停止活动,很多成员遭到了残酷迫害,绝大多数人经受住了这场严峻的政治考验,仍然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动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已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和人民团体,成为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我们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相信,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一定能够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我们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党还要同所有的爱国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长期合作。”5在这次会议上,中共把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6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队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将民主党派的性质确定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确定为“实质上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的关系”;将民主党派的地位确定为“既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同我党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列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89年春,邓小平提出要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当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第一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明确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明确了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责的总原则。这一文件还确定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的原则和内容,以及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发挥作用的原则和内容。
  宣布各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是在民主党派性质问题上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一次生动体现。而民主党派是中共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的表述,则是对民主党派性质、地位、作用的最准确的表述,对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为民主党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调动一切力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调节社会矛盾,维护安定团结和发展对外友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为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使各民主党派的工作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1990年6月,江泽民指出:“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尊重和发挥他们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需要接受多方面的监督。要鼓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做我们党的亲密诤友。”61992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议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巩固我们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7。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正案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也使得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和性质得到宪法确认和保障。1996年6月江泽民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并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努力为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创造更好的条件,坚持广开言路、广求善策、广纳群言、广交朋友把我们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8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列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年12月江泽民又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战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政党中和全国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也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的自觉选择。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民主党派依法享有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92000年12月江泽民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对民主党派同我们之间的某些差别,要采取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态度。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帮助我们党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有的意见就是讲错了也不要紧,可以通过实践把思想统一到正确认识上来。即使个别成员中出现一些不恰当或不正确的思想观点,也不要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而要进行耐心细致和充分说理的工作。当然,对那些事关政治方向、根本原则的错误观点必须进行批评,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引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团结民主党派广大成员同我们党一道前进。”10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在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经验时,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条重要经验列入其中。
  总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实际,科学界定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恢复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实践中赋予了民主党派“参政党”的性质和地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着眼于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精辟地论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对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确定了新世纪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既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性,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是报告指出,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实践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参政党的地位也必将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以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巩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建良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1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305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204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6-347页。
7同上,第347页。
8同上,第352页。
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页。
10同上,第353页。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嬗变
下一篇: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民事法制建设探微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