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周鸿刚、李进主编,黄刚、何云峰副主编:《理论经纬•2009》,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12月版。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1这一论述既对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又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的科学写照。三十年来,中共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进行了积极探索,发展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的基本理论,创新了多党合作政治的实践模式,初显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科学认识中共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不断发展。 (一)奠定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制度规范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这项制度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而且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整套有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作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2的重要讲话;同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举行的招待会上作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3的重要讲话。这两篇重要文献,为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一,邓小平对我国建国三十年来的社会阶级状况和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变化作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涵。邓小平指出,经过建国后三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增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4由于“我国的资本家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到国家手里,定息也已停止十三年之久。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现在,他们作为劳动者,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5。因此,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它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6。 第二,对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全面阐述。邓小平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7“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同我们党有过长期合作、共同战斗的历史,是我们党的亲密朋友。”8“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我们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作用。”9 第三,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0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我们热诚地希望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做我们党的诤友,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11。 1982年9月,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又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合作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一九八六年七月,在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我党领导下的多党派长期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12这是首次在党的文件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阐述我国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决不能丢掉这些特点和优势,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人民政协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加强政协自身的组织建设,逐步使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经常化。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3中共十三大以后,各民主党派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分关注,要求进一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呼声较高。 1989年1月2日,邓小平在一位民主党派成员关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问题的建议上批示:“可以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14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批示,1989年1月中旬即组成了由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门小组。专门小组成立后,经过多次研讨和调查研究,在1989年5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综合各方面意见,代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若干设想(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专门小组对文件初稿又进行了几次重要修改,更明确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文件稿。同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进行座谈。座谈会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会上大家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一致表示赞同和拥护。1990年2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深刻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一九八九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以及前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教训,科学地阐明了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共同意志,是中国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和共同行动准则。《意见》的制定过程,表明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多党合作政治上的交接走向规范,标志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意见》的制定和实施,也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基本的制度规范,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轨道。 (二)积极探索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意见》发布后,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对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积极探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5并首次在中共“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载入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这使“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加明确的成为中共全党的意志。 199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在“宪法”的序言部分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16的重要内容。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从而使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包括全体中共党员和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1995年1月,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使多党合作制度逐步形成了配套、完备的制度规范,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中共中央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明确指出:对国家和地方的大针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要在决策之前在政协进行协商。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同时强调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积极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而且在实践中的许多方面创造性地推进多党合作民主政治发展。 执政党就重大问题及时同各民主党派协商讨论的做法,现在已成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意见》发表后的近十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主持或委托中央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谈心会、情况通报会等共150多次,江泽民同志亲自参加的就有40多次,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个时期的次数17。实践中,已逐步明确了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全会的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重大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选及重要人事安排方案、重要法律法规等等,在提交有关会议讨论、审议和决策之前,都要征求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有的还在中共党内较小范围酝酿讨论时就征求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有的还是反复多次地听取意见,进行修改。 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渠道,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并逐步走向规范。1992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邀请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即: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迎接国宾、举行国宴或会见外国一些政党领导人时,邀请有关民主党派领导人作陪;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根据情况邀请有关民主党派负责人同行;国务院召开的或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出席讲话的有关专业会议,邀请有关民主党派负责人出席。1992至1999年间,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共200多人次参加了接待国宾的活动18。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的认识,扩大了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和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也为民主党派在国事和外事活动中发挥作用开辟了渠道。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形式更加多样和完善,渠道进一步畅通。如聘请特约人员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在1999年时,省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聘请党外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等各类特约人员5000多名19。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了反腐倡廉、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专项监督检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这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 (三)进一步全面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新发展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和2006年2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又相继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二是充分反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三是在认真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新任务和新要求,特别强调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全面规范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治行为。这些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和逐步落实,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科学发展。 回顾历史,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在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力;在促进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 一是世界发生大转折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力量、政治凝聚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能否抓住发展机遇、经受住挑战,则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发挥,取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发挥,也取决于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优势的发挥。 二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要求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由其能否推进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来决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的时代,我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就国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 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利于加深对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重要举措的认识,有利于科学把握十七大确定的关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有利于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的紧迫性、自觉性。当前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第一,继续努力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从根本说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但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毕竟只有半个世纪,时间还不长,各个方面都需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也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改进。”21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应克服这样两种倾向:要么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尤其是其政党政治(两党制或多党制)模式;要么拒绝西方政治文明的一切内容,包括某些可资借鉴的形式也一概不予接纳、吸收。其实这样的态度和做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能在政治制度方面超越资本主义,恰恰在于社会主义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文明优秀成果中的政治文明。就我国政党政治发展来看,既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立足于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历史、现实,“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22,尤其是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某些制度形式,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西方政党政治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推动人类政治文明不断地向更高阶段发展。 第二,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框架内,如何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减少和消除执政党部分党员干部严重腐败行为,则是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没有监督,就难以有效防止腐败。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自觉倾听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监督。没有监督,听不到不同声音,就会产生懈怠,就难以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就跳不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23但就我国现阶段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现状看,需要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推进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从制度上抑制和消除腐败现象,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24。 第三,要大力加强参政党建设,推进参政党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必须大力加强参政党建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优势。但就目前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参政党建设相对薄弱,参政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还不够高,参政党在实践中缺少应有的主动性,参政党建设总体上看落后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长此以往必将弱化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优势,延缓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加强参政党建设,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成了推动我国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民主政治稳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当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在坚持共同点的前提下,大胆研究和探讨参政党具有的特点,努力建立完整系统的参政党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参政党的工作实践,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优势。必须十分明确,加强参政党建设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是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25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历史任务。 (黄福寿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 《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7.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8.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9.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研究室编:《统一战线政策选编》(1992-1996)(内部资料)。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3同上,第20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186页。 5同上,第186页。 6同上,第203页。 7同上,第186页。 8同上,第203页。 9同上,第204页。 10同上,第205页。 11同上,第205页。 12《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13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2页。 15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08.html 16 http://www.people.com.cn/item/lianghui/zlhb/rd/8jie/newfiles/a1460.html 17 数据参见《人民政协报》1999年12月28日。 18 数据参见《人民政协报》1999年12月28日。 19 参见《人民政协报》1999年12月28日。 20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21 见:江泽民回答《华盛顿邮报》执行总编辑提问,《团结报》2001年3月27日。 22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19.html 23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2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2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