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
时间:2009/9/16 21:00:02,点击:0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发挥着及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于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1。这二十个字,是对中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一党制、多党制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点。这个概括,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性质,弄清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和其它政党制度的区别,加深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的理解。
  在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多党合作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才能同心协力地把共同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中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中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共同进行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以《共同纲领》为共同政治基础,进行了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半个多世纪中,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从而使中国既保持了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又创造了振奋活跃的民主气氛。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的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总之,这二十字的特征,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性质和最基本的特点,明确了与一党制、多党制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和旺盛生命力之所在。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教训中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这种特点和优势是政党制度在现代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中国化表现。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改革中的难题。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改革一方面需要集权,如果权力分散,各行其是,改革的目标无法确定,改革的措施无法推行;另一方面又需要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就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被人民认同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集权与民主是一对矛盾。第二,执政党建设中的难题。执政党凝聚力的大小是与党员人数的多少成反比的,而执政党力量的强弱又是与其拥护者人数的多少成正比的。执政党的凝聚力与力量又是一对矛盾。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了别国的政党制度,或者只解决了民主与力量的问题却忽略了集权与凝聚力的问题,或者是只解决了集权与凝聚力的问题却忽略了民主与力量的问题,因而为两大难题所困,不能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当然,现代化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尽管中国出现两大难题的条件比其他国家都多,但这两大难题都没有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与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既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执政党在动员、组织和指导民众参政活动中发挥功能作用创造了制度上的有利条件。在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自觉服从共产党的领导。但共产党是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作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权的,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第二、既有集中,又有民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各政党在表达和凝聚民意,并使之上升为“公意”和立法,以及监督其实施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上的规范和保证。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而又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中国这种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否则就会各行其是、四分五裂。同时又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联系和听取各方面人民的意见,以利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2。这种团结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形成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又有利于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制的种种弊端。
  第三、既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能够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协调和缓和社会经济利益矛盾,增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的阶层、群体,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体现了这种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既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能照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具体利益。
  第四、既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又“和而不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协调和缓和社会政治利益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在新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但坚持这个政治基础不等于说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没有区别了,也不等于说各民主党派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在坚持政治基础的前提下,存在着许多的差别,是“和而不同”。共产党始终是“三个代表”,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政治联盟,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又有各自的特色,表现着不同的特点。然而,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架构内,各党派能够“不同而和”,和谐共存,这确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
 与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丢掉政权,引发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在分析中国为什么能长期维护政治稳定的原因时,一致认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的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国政治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手段和执政路径。要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1、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功能有效发挥
 宪法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的统一战线组织;政协章程和党的文件都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完善人民政协制度,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法律地位,肯定政协所特有的国家权力功能,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功能有效发挥。近年来,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对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人民政协对政治协商的制度安排对政协政治协商的效力却存在局限性。在我国的政治架构中,严格地说,政协的章程、规定只能对政协自身发生效力,而不能对别的政治主体产生制约。政治协商往往牵涉到政府、人大和执政党,因此,政协的章程、规定对政治协商的效力就自然受到限制。当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和地方党委转发的有关落实政协的章程、规定等的文件,大大提升了有关政治协商的制度效力,但实际运作中也会受到各级干部的“政协意识”强弱的影响,文件的效力会受到政协以外的种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按照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精神,根据现代国家权力分工制约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缺少制衡监督机制、结构性腐败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情况,现行宪法关于政治协商会议仅仅是统一战线组织的规定就显得不足。这一规定并末确切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质的规定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宪法对政治协商会议的职权问题未作任何规定,只在序言中笼统地记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至于这些作用如何发挥,为了发挥这些作用,政协需要拥有什么职权,这些职权同其它国家机关的职权如何划分等均未提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对政协职权的规定比宪法明确:人民政协要对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政策法令的贯彻、群众生活和统一战线中的重大向题,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但是,这只是执政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法律效力。1993年修改宪法时,尽管在序言部份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但仍仅停留在政策宣示层面上,十余年至今无任何具体立法加以落实。尽管全国政协不是中共中央,没有领导权;不是全国人大,没有立法权;不是国务院,没有行政权,但是它对领导、立法、行政有监督的权力,有说话的权力,有批评建议的权力。尽管在《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对民主党派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现在的问题是,要尽可能地将政协权力特别是监督权力制度化、法律化,并依据现代国家理论,从宪法和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性质、地位和职能,逐步地、稳妥地、适当地恢复其1954年前的某些权力,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功能有效发挥,使它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
 2、加强参政党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 加强参政党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
 我国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组织构成上。在全国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的构成中,中国八个民主党派的成员占有很大比重。如第九届全国政协2196 名委员中,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等非中共委员占60%以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323人中,民主党派、无党派等非中共常委占65%以上;全国政协31位副主席中,非中共成员有16位3。为了切实保证各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领导机关占有一定比例,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多党合作的存在和发展,以不同政党的存在和各个政党的共同发展为基础。在国家政权中居于执政地位、在多党合作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其党员人数已由1949年的300万人发展到了现今的7000多万人,基层组织近400万个,遍及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领域、所有单位、所有角落。但与共产党同处于多党合作中的八个民主党派,其总人数,至今只有50万人左右4,尽管不能简单地从执政党与参政党人数悬殊一个角度看问题,但处于同一合作体制中的各政党成员的发展,有的突飞猛进、增长迅速,有的限于各种原因,增长过慢,显然不利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稳步发展。
 因此,从提高执政能力的角度,完善参政党组织发展机制,使其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够和执政党协调一致,并深化民主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力度,将有利于中国各政党的政治合作,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地位。
 3、整合新兴社会阶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自己的周围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自身功能内在地要求它具有社会整合和政治整合的作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凝聚、协调和沟通等基本功能。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整合新的社会力量,对于改善党对新阶层的领导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要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应该从既有的政治体制出发,更大范围地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增长,以提高党执政的有效性,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在当前,党在强化工人阶级优势的同时,必须把团结新兴阶层、拓展群众基础进一步突出出来。如果党在政策上对新兴阶层采取排斥的态度,那就不仅会弱化党的群众基础,而且会导致他们逐渐成为与党相抗衡的异己力量,以至构成对党的执政地位的威胁。因此,党必须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拓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整合新兴社会阶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自己的周围。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刘延东主编:《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5]  滕文生主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  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注释:
1 见江泽民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3 《团结报》2003年3月28日。
4 《团结报》2004年5月16日。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儒家政治伦理与当代政治文化建设
下一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