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人类上万年的社会发展史来看,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变化是两件:第一件是人类社会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期,从氏族的、部落的历史进入阶级的、国家的历史;第二件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进入现代社会的变化,人类历史从宗法的、区域的历史逐渐向全球的以及包括生态要求的历史时期转变。在这历史性的大变迁中,现代化的进程特别引人注意,美国现代化学者CoEo布莱克说:"它是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发生伟大革命转变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转变。" (1)
世界现代化的肇始与资本主义生?方式的?生和扩张密不可分。在15世纪到16世纪这个"?资本主义生?方式创立基础的革命前奏曲"时期(2),也是现代化革命的前奏曲时期。在此时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o伽玛找到了去东方的航线、欧洲掀起了价格革命和全球性商业贸易,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领域,对利润和领土的追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生?方式和社会生?力的发展。这样,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方国家,凭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向全球扩张,给受其影响的地区和国家带来了许多苦难,破坏了它们的传统制度而使其进入危机之中,同时也促成它们的先进人士提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之类的口号,即提出了现代化变革的任务。
对于现代化的界定或描述,学者们的说法有同有异。有的理论把工业化等义?现代化。德国经济家吕贝尔特说:"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一项新的能源,随着单件生?过渡到系列生?,过渡到大规模生?,人类社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3)
比工业化观点稍宽一些的是经济决定论者,以罗斯托?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就是如此。他们把现代化置于经济发展的5个阶段之中,是经济起飞到社会追求高消费及生活质量的过程。而要使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资本的高积累;二是有带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业;三是对经济、政治作必要的改革。(4) 总之,按其理论,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增长问题。
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多角度、多层面来考虑现代化问题。
当代美国学者亨廷顿将现代化分?心理层、智慧层、经济与政治生活各层面进行表述。比如在心理层,传统的人期望社会和秩序有延续性,而现代化的人则看重社会变化的有利性。从经济层面上看,现代化意味着技术在生?中的重大作用,自给性经济让位于商品经济,工业与第三?业的比重高于农业等。从政治层面上看,现代化首先意味着政治权威的理性化;对国家的管理不是对家庭、部族管理的放大,而是政治职能的分工、制约和协同;人们参与政治的广泛性与平等性;传统社会中的子民、臣民转?有种种政治权利的公民。亨廷顿说:"实践中的现代化总是意味着传统政治体制的变革,还常常意味着它的解体。"(5)
又有学者把现代化看作主要是人的精神变化。英国学者韦伯斯特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比较来确定现代化:一,传统社会以长久的不变的价值观?主,现代化的人不做传统的奴隶,敢于?弃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二,传统社会中世系门第制度对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有决定性影响,在现代化社会,人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进取能力;三,在传统社会人们相信命运,而在现代化社会人们看重科学的、实证的价值,器重创新精神。(6)
美国现代化学者英格尔斯特也是以人作?现代化主体,同时又重视社会制度、物质生?方式与人结合的问题。他说:"那些先进的制度要获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无论那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能够得以实现。"(7)
还有学者把现代化作?一个历史过程来表述,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知识和实践能力增长所导致的变化而呈现的动态。布莱克说:"现代化可定义?: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并伴随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这种适应过程发源于西欧一些国家并开始?生影响,在19、20世纪,这些变革延伸到所有其它国家,并导致一场影响各种人际关系的世界性转变。"(8)
综合以上看法,用分层来表述现代化较全面,它能表现现代化内涵的丰富,又可能把各层次合?整体来认识其相互依存性。亨廷顿引用丹尼尔o勒纳的话说:"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普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作?现代化的主要层面,它们的出现绝非任意而互不相关的。"(9)
现代化问题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当时用的是"西学"、"西化"、"欧化"等用语。这些用语不准确,无论是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从未主张完全西化或欧化。他们在向西方学习和引进上最简单的只需要兵器,更进一步也只要先进技术,最多的只要求引进一些制度和学说而已。到了20世纪,用现代化来拯救中国已成?有志之士的共识。
现代化作?一个全民皆知的口号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在建国初期基本上是用工业化的提法来表达现代化。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0)周恩来在这次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现代化作了发挥:"如果我们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和现代化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与贫困。"(11)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上更明确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从此"四化"口号喊了二十多年,人们以?现代化就是四化,实现了四化,中国就是现代国家了。
很显然,几十年来,我们把现代化不是看作工业化,就是实现四化问题。现代化既无多层面关系也无一个对社会多领域的改革过程,更涉及不到人的现代化问题。其结果,现代化只是一个口号。
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深入一步。这时已认识到现代化不只是在一些?业部门和国家部门引进先进技术问题,而且还要在制度层面上对不适应于现代化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文化和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特别是要建立新的干部制度、用人制度和培养现代化人才。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实际的民主,并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12)他认?,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必须进行改革。
自从"四化"提出后,我们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水平始终未超过官方的认识水平。这和其它理论研究一样,一直是?政治运动服务,是对运动和正确路线的解释和宣传,缺少科学性和学术性。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研究有了比较独立的学术性。这包括引进和介绍了国外大量的现代化理论,以及研究当今和近现代的中国现代化问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严立贤的《略论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的三种模式》可以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化问题的较有学术水平的著作之一。虽然以政治性和阶级分析来研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显得有些模式化,但能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较深层的冲突和矛盾。
最值得关注的是已故历史学家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此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较能反映我国学界研究的新水平。罗荣渠认?:"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力导致的生?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3)
罗荣渠的上述说法还算不上定义,而是一种描述和界说。这个界说已不再如过去那样对现代化作政治定性--是姓"社"还是姓"资"上打圈圈,而认定它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历史进程。这个界说有相当的概括性,但仍比较笼统,并且局限于历史学的视角内。
学界没有?现代化下一个完整的大家公认的定义,对现代化的"能指"尤其是"所指"还会争论下去。也有一致的看法,如现代化的发端虽与资本主义兴起密不可分,但它不是资本主义的属性,它是由传统国家进入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影响很深的社会现象是大家公认的。不管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是否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教育大?化以及人的观念现代化等等,它应有三个基本面也是肯定的:一,物质层面,主要是指生?力状况,即生?力水平和生?力结构,这包括国民?值、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等等;二,制度层面,这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各种体制及管理水平等;三,人口层面,包括国民教育水平、居民消费状况、人口平均寿命、人口结构、个人素质、人与环境的关系状况等等。
在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中,常有界定过狭或过宽的情况。把现代化等义于工业化是过狭的例子。而将个人的一些心理活动、社会的伦理和国家的理念的状态也纳入现代化去考察则是过宽。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当然不能只讲生?、消费、制度和人口状态,也要讲精神要求。在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中由于尚未强调现代性,未将两者区分,因而将不少现代性的内容纳入现代化中去了,造成现代化的界定过宽的情况。
将现代化的内容表述?物质、制度、人口三个层面,避免与现代性的混同。同时,提出了三个层面也避免了将现代化界定过狭的情况。只追求某一两个层面,甚至只追求某一层面中的某一两项内容,都是对现代化的片面追求。三个层面的全面进展,才是比较全面的现代化。另外,现代化的三个层面及其内容,基本上可以数字化或指标化、标准化或模型化,通过对数字或指针的衡量,对标准或图形的比较来确定现代化水平和状况。
二
在20世纪后期,后现代思潮在学术界十分风行。研究者们?了区分这一思潮与近两三百年来的主流思潮,同时这一思潮?了表达自己与主流思潮的距离,于是出现"现代性"这一术语来表征现代社会及其精神。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后现代主义者很少正面定义自己,而是"借助于它与现代性的分期概念的关系定义了自身。"这也使现代性在使用中含混不清,与现代化、现代主义搅在一起。"'现代性'没有一个固定的、客观的所指"。(14)
尽管如此,现代性是一个后现代性并列或对应的概念则是被确定了的,从而也是可以去界定的。同时,从后现代思潮中显示出的对现代性的争论,也引起了现代化学者的注意,将其引入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中。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也不甘落后,纷纷展开对现代性的讨论。
如何界定现代性呢?亨廷顿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认?: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完成,只有完成了现代化,才能获得现代性。他论证说,现代性意味着稳定,现代化则容易带来动乱。确实,在欧美现代国家,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过不少革命、内战、政变,当它们基本完成现代化之后,社会就比较稳定了。在当今实行现代化的过渡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会打破许多陈旧规定,会遇到传统势力的拒斥,出现社会新的利益矛盾,?生激烈的冲突。只有完成了现代化,利益分配得到了固定,稳定才会到来,现代性也就获得。所以亨廷顿说:"过渡型国家和现代国家的显著区别,令人信服的证明了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动乱这一点。"(15)
英国的安东尼o吉登斯对现代性问题写了不少文章。他认?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要项是:"(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16)
由这些引言看来,有些学者对现代性的界定时,又把现代化的一些内容渗入进去,把近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制、民主制、?蒙教育、整体性、理性主义等等都统入进现代性。对于后现代理论家而言,现代性的这些表现,是不会?之动容的。就连杰姆逊这样一位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后现代理论家,对现代性也不给一点面子。他曾来过中国两次,在2002年7月他在《读书》杂志社向中国人讲解现代性概念。结果,他也没让中国人明白什?是现代性,因?他看不起现代性,认?现代性是一个"?概念","现代性哲学基本是没有用的,没有向我们说明任何事情。"(17)
哈贝马斯?现代性作了辩护。他认?现代性还是人类一项未竞的事业。这种态度是与他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时代精神,是靠理性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范的认识是一致的。然而哈贝马斯也不否认现代性存在一些问题。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社会分?生活世界和社会系统两大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表现?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化,由此使现代性出现负面的东西。因此,在肯定现代性未过时的同时,也必须对现代性作些清理。这也是?什?他要提出这样的任务:"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把由系统和生活世界概念表示的两种研究策略结合起来。"(18)
从20世纪后期到如今,对现代性的争议就是这样围绕现代化或后现代主义而展开的。也有学者力图独立的对现代性作定义性的规定,但也是采用大包围的办法,不很准确。英格尔斯认?,"现代的"所有内容中,没有任何一项能单独说明现代性。他说:" 给现代性下定义便不像仅以制度结构来确定那样,紧紧束缚在特殊的时间和地区。'现代性'可以被认?是一种'精神状态'。"(19)
把现代化的多项内容排出只留精神,这比较接近近现代性的本性。当代美国学者戴维o库尔珀也持有相似的看法:"把现代性等同于科层化或技术太草率了,许多文化中都存在科层制,而且我们也无法确定地说,先进技术只能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中。"(20)把物质的、制度的内容排开,当然只有在精神状态中去找现代性。
国内学者对现代性的看法很不一致。汪行福在论哈贝马斯的社会理论的专著中专门开辟一章讨论现代性。他说:"何谓'现代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大致研究范围是明确的,这就是现代社会特征及其后果。"(21)
把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说得通的,但尚嫌粗略。包亚明的看法稍详尽一些,他说:"现代性的开始引来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社会形式,而这一形式又在现代文化的多样性中得到呈现。现代性本质上是动态的,使人们能够控制自然,能积极地改造社会生活,能通过民主政治和平的管理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22)
国内学者对现代性的阐释多是对国外学者的观点的发挥。经过发挥显得日渐详细和深入。周穗明等学者认?:"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实现;现代性代表着与'传统性'不同的理念和因素,现代化代表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崭新的时代和社会形态"。(23)他们对现代性的历史及内容界定是:"?蒙运动开?的近代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即以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中心的处于主流地位的现代西方文化观念。"(24)
这些阐述虽然较详尽,但有不足之处。把现代化与现代性看作是一事物的物化形体与内在精神那样的关系有点简单化。另外,把现代性只作?西方的文化观念也缩小了现代性的普世意义。
商务印书馆在2004年出版了一套" 现代性研究丛书 ",两位主编在总序中对现代性的阐述可以对上述之不足作一些补充。两位主编确认现代性"发轫于西方 ",但随着全球化的加快," 它已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成?一种世界现象。"把它作?历史概念,现代性标志的是" 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 ";作?社会学概念,它与现代化的内容"密不可分";另还有文化和美学概念、心理学概念等等。由于不能囿于那一学科定义,所以认它?一个"开放概念"。(25)
尽管对现代性的理解难求一致,但通过对?多学者意见的引述,以下几点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它源于西方,后成?世界性现象;二,它是近现代出现的,有时代性;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根据这样的共识,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它的形成过程,以便我们作进一步的讨论。
现代性作?一种时代精神,萌芽于欧洲中世纪末期。现代性并不是与现代化一同出土的,它的一些要素比现代化早一些时间出世。现代化无论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人口层面,都是在中世纪落日之际才开始它的历史。
欧洲的中世纪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社会停滞不前,精神文化受到宗教严重压制的时期。但中世纪的宗教与原始宗教不同,信仰进入一个较高级的阶段,不论是上帝或真主都具有精神的纯粹性,而非是对现实之物如太阳、火、动物的神化。信仰对象的这种纯粹性,使得该宗教摆脱了地域性和种族性,从而成?各民族可接受的世界性宗教。另外,在这种高级宗教中,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可能不一,但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彼此的差别只不过是善恶品性的多少的差别,由经济、政治、家庭、种族造成的等级在上帝面前皆消失。最后,通过忏悔、祈祷和修行,人们不仅增强了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并且还发现自我中蕴含有自由意志,从善或从恶、上天堂或入地狱终归是由自己去选取,是自己在决定自己。中世纪宗教包含的这些意义,对于普遍信仰宗教的社会来说,必然会造成深远的精神影响,?现代性的诞生和充实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在中世纪末期,理性的地位也在不断增强。在进入十三世纪以后,在基督教内部开始用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斯多德哲学?基督教服务。托马斯o阿奎那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之后的一两百年间,在宗教内部?提高理性地位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当然要算德国的马丁o路德。他提出的"因信称义"的神学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世俗的人加以提升,让他们可以不经过教会而直接接近上帝,同时也因此更进一步唤起了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含有自由观念的自主意识,而这些意识都归属于人的理性。由于路德的理论符合人性,?新兴力量所接受,造成了历史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中世纪后期,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里,理性也在不断拓宽其发展道路。其中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出现,成?新兴势力争取政治权利和思想自由的基地。意大利和法国的一些城市在与国王和领主的斗争中取得了自治权,有的还建立起城市共和国,树立了理性化的政治权威。作?自由思想的培育基地的大学从12世纪开始也陆续出现。有名的波伦亚大学、巴黎大学、康桥大学就是在此时期创立的。到15世纪末,西欧各国大学已有80所。(26)
新兴势力的增长还表现在民主与法治的树建上。1215年英国诞生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在1258年?生了议会。法国也在1302年第一次召开了三级会议。虽然这些代表机关还受到贵族与教士的控制,但它们显示了现代国家必须实行民主与法治的史前形象。哈耶克在谈到法治的渊源时说:"中世纪提出的'法律至上'观念,作?现代各方面发展的背景,有着极?深刻的意义。"(27)韦伯把现代法治看作是法学理性化过程,他把这个过程起点远推到古代的罗马法,其间经过中世纪末期的"古?今用"以及与近代自然法理论的结合才构成现代法律理性主义即法治精神。韦伯说:"这种理性化之在欧洲大陆出现,完全是靠意大利的法律家,借来了古罗马的法理学。"(28)
与宗教改革、政治权利运动同时的思想解放浪潮还有但丁、达o芬奇?代表的宣扬人文精神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代表的科学宇宙观。稍后,欧洲就进入了理性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各领域全面开花的?蒙时期。现代性就这样始于中世纪末,基本成形于?蒙时期。
理性虽是现代性的母体,但孕育现代性的现代理性不是直接从古代理性移植而来的。古代理性无论它表现?哲学、政治思想或法学理论,它们在中世纪末期被重新阐释时,是加了新因子的。一方面它被宗教利用,另一方面这种利用又在宗教精神中新生了或强化了应属于理性的种种意识和观念,理性则反过来吸取了这些意识和观念,构成了与古代不同的现代精神。
现代性的简意就是现代精神,但作?时代性的精神不能仅是某些大师的思想或某些学派的主张,它应有普世性。对于普遍信仰宗教的时代和人民而言,宗教精神就有普世性。而在宗教改革和它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中,人性和理性在宗教精神中得到了扩张,这就使理性在那个时期的发展有了普世基础。
然而宗教精神,那怕是具有理性成分的现代宗教精神并不等于现代性。现代性不只有理性的内容,而且也应有理性的形态。也只有具有理性的形态,才能完全获得普世的意义,因?现代性有了理性的形态,才可能??蒙之后的时期所继存、所发展,才可能在其它地区信仰其它宗教或不信教的民?那里得到认同。因此,对现代性详细些的表义是:现代性是理性从中世纪末到?蒙时期孕育出来的时代精神,这精神在继续发展中形成?有普世性的具体形态,这主要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这也是现代性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现代性诞生于西方,现在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性现象,这并不是什?文化入侵、强权扩张,而是因?它表现的四个精神形态,是组建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精神动力,是一切希望进入现代文明生活的民族都会认可,甚至加以引进和吸取的。所以现代性不再只属于西方,不?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独有,它是属于当今全人类的。
三
通过前面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历史和内容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不能简单地把现代化与现代性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是这一个是另一个的理论抽象,另一个是这一个的具体现实。现代化的理论不等同于现代性,现代化有多样理论类型,而现代性虽然在学术上有争论,但都认可它是一种现代精神。现代化可以不囿于理论而直接通过对技术和制度的引进、创立来进行,而现代性不能没有理论,并且它的具体形态必须在本民族的精神中得到滋生才能树立。同时在方法上也不同,现代性的树立和发展必须依靠?蒙和批判这两个理性手段,依靠思想自由的环境的开拓,靠一代又一代人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总之靠民族的理性水平的整体提升。现代化要使人们信服,主要是依靠现代化事业带来的效率和利益,而效率和利益的实现,关键是靠国家政权对现代化的组织和实施,所以在美国大学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就这样说:"美国也同样把国家当作现代化的原动力。"(29)
话虽如此,现代化与现代性又有关连性和同一性。尽管现代性的历史源头要比现代化的起点早,但都是在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中出现的。不过它们又在同一大背景中来自不同的因素,因此在历史性的同一中又有差别。除了它们在历史性上存在着同一又有差别的关系外,我们要看到它们在理性领域里和在组建现代国家上也存在着同一又有差别的关系。
前已有述,现代化不是精神状态,而是能用指标去衡量的各项社会状况。现代性的动力是从思想、信念、理念中获得的,现代化的直接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人、集团、民族、国家对利益、势力、实力的追求。但这并不等于现代化的动力与精神无关。在它的政治行?、经济活动、科技应用等方面,在它追求各项指标的增长中仍有一定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可能不来自现代性,即不是由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去推动,而有可能来自于"富国强兵"、"扩大生存空间"、"雪洗国耻"、"屹立于世界"、"解放全人类"等精神信念,这些信念大多出自于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甚至出自于种族主义、复仇主义等。追溯这些精神的源头,有少许可能来自于宗教信仰,但基本上仍出自于理性认识。这样,我们在精神源头方面发现即便是排斥了现代性的现代化其精神动力与现代性有理性上的同一。
理性虽然可以作?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中显示其同一的共性,但在这共性中包含着矛盾和差异。最显著的是,理性对现代性关系的直接性和对现代化关系的间接性。现代性本来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理性与现代性有精神的同一。现代化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事物,理性与它无精神上的同一,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如爱国主义等才与理性有精神的同一,因此现代化与理性的关系是间接的。
现代化与现代性在理性的同一中更?深层的矛盾和差别是在于理性的发展过程和理性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中。
理性?何物?哲学上充满争论和多种解释。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依据康德和黑格尔这两位大师的观点来展开讨论。
康德认?:"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得表像的能力(感受性)叫做感性。因此,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而且惟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直观;但直观通过知性被思维,从知性?生出概念。""理性从不首先关涉经验或者关涉某个对象,而是关涉知性,?的是通过概念赋予杂多的知性知识以先天的统一性。"(30)
由此文可见,认识要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达到理性。知性是理性的认识对象,感性是知性的认识对象,而认识过程的展开,康德认?是靠感性的先天形式时空、知性的先天形式范畴、理性的先天形式理念来完成的。黑格尔认可康德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设立的知性概念,通过自我的先天形式,把杂多转?同一,成?"知性概念的确切根据"。他也承认理性在知性之上,它是以"在思想中的自我之原始同一"也即知性本身"作?对象或目的之抽象的自我或思想"。(31)也就是说,理性就是以知性?物件的思想。有所不同的是,黑格尔不是通过先验理论和思想意识的先天形式去展开其哲学,而是通过认识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辩证运动去演变其哲学。此外,在康德那里,思想意识达到理性即止,黑格尔则把理性继续向前发展,在理性之上还有精神阶段。
被当作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的《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论述了意识的形式和发展史,描述了"?了?生科学的因素,?生科学的纯粹概念,最初的知识必须经历一段艰苦而漫长的道路。"(32)这道路分?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自我意识、理性、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等若干阶段。作个简化,这条道路的阶段是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再简化?三段:前理性、理性、精神理性。这样,我们把意识史作?理性史来讨论了。
在前理性阶段,意识已通过抽象能力达到从个别到共相的认识、从知觉形式的存在进入到对规律的知性认识。进入理性阶段,理性即具有前理性的认识力,并且对自己的认识的范围及局限有所知,能用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进行更?深入的判断。这些判断不仅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利害判断,还有是否符合理念和精神要求的深层判断。康德认?理念是理性的先天形式,这一看法就包含了达到理性水平的认识,必然会有理念来审查我们从知性得来的认识这样的规定,经过理念的审查来作出价值评判和取舍。至于第三阶段即精神理性,更是远离直接功利关系的抽象领域,信仰、科学、艺术和伦理以纯粹形态构建这一阶段。
把理性展开过程分?若干阶段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精神源泉就容易确定了。现代化是满足个人、群体、民族、国家利益需要的事业,它完全可以从前理性中获得精神动力,因?前理性的主要特点或功能是对与主体--包括个人主体、群团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的利害关系的认识和判断。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人们和群体、民族和国家其整体的思想意识水平还处于前理性水平上,只需进行现代化建设即能满足其一般的精神需求。"富国强兵"、"屹立于世界"、"雪洗国耻"这些口号不论多伟大和振奋人心,其基本意思都是要当强者,其实质是利益问题,就其精神源头来说,都出自于前理性的认识。由此看来,我们这里所说的前理性,也可以说成?前现代性。而现代性,则是成熟理性展开的形态,它并不排斥功利要求和利害判断,但功利要求要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去规范,还要受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去修整,即使对主体有直接利益的判断,若是不符合这三个精神和一个理念的要求,也要被排斥。反之,若某一判断并非利益,甚至有损利益,可它又符合这四个精神形态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也应去肩负。至于精神理性,虽然与现代性也很相关,但它更多是面向未来的人和社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里不去议论。
用康德关于理性与知性的理论,特别是用黑格尔关于意识发展史的理论来分析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精神源泉,能看到它们之间在理性上的同一又差别的关系。马尔库塞对康德和黑格尔阐发的知性与理性的理论评价很高。他说:"康德曾分析了理性和知性之间的基本差别。黑格尔则赋予两个概念以新含义,并把它作?其方法的起点。"(33)对于本文来说,也借用了他们关于理性与知性理论的框架,但框架结构有变动。本文把知性纳入前理性,又把前理性看作是走向成熟理性的阶段,这就比较简明的描述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精神动力及相互关系。
另外,在理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内,理性的功能还存在有工具性、应用性与纯粹性、积累性的区分。整个说来在前理性阶段主体意识主要显示?主体的欲求表达和对客体的功利认识,也即以工具性、应用性?主。在进入成熟理性阶段,主体意识除了应用功能外,以自身?目的纯粹的积累的功能很强,欲求的表达要经过理性中的价值观、伦理观的清洗,主体意识在理性之内积累着和丰富着自身的内容。达到精神理性阶段,主体意识的工具性、应用性在作用上和意义上更是低于精神的纯粹性和积累性。也就是说,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皆存在着理性的直接应用和理性的积累发展问题,应用可以在相应的级别上解决现实的需求和实际的问题,而纯粹性和积累则?意识向更高一级的发展提供能量。
对理性的三个阶段作应用性与积累性的分析,可以看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主要来自于理性的应用功能。以精神和理念形态显示的现代性应来自于理性的纯粹积累性。同时,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可以来自于前理性的应用性,也可来自成熟理性的应用性,前者表现出的功利目的很窄,后者的功利目的更宽,前者受益者少,后者受益者多。现代性的精神源泉只能来自于成熟理性的纯粹性。
理性各阶段的应用性和纯粹性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显著的差别,即愈是低级阶段应用性就更重。在每一阶段的内部很难将这两性的比例和方位划清的,因?它们是功能显示而不是成分比重。事实上处于同一理性发展阶段的不同民族和国家,它们的整体意识表现出的应用性和纯粹性各有侧重的。其基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不在于它们的理性本身有什?不同的功能比例。比如有两个处于前理性阶段的民族,其中一个制度中很难容下有自主独立的劳心阶层存在,同时又要长期应对自然灾害和内忧外患,而另一个民族却有势力强大的如教士、祭司、学者之类的劳心阶层,自然环境和内外问题又不太那?危机频繁,那?毫无疑问,前一民族的理性意识中的工具性应用性重于后一民族,而纯粹性积累性则薄于后一民族。这也能解释?什?有些国家在古代在技术上、生?力上以及国家机器的健全上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进入近代突然从先进降?落后。这是因?在自己的理性发展中情势造成了重用应用性,而?理性进一步发展起推力的纯粹性则很稀少,因而现代性没在这国家诞生,使这国家没能较早进入现代国家行列。
对理性作了三个阶段的划分,再对理性作了工具性、应用性与纯粹性、积累性的分析后,我们的结论是,现代化与现代性有理性上的同一和差别的关系。我们把现代化的精神源泉理解?来自前理性的应用性上,也可来自理性的应用性。而现代性则来自理性,尤其是理性的纯粹性。
四
在现代化三个层面的建设上极易显示?物质性、利益性的增长上,即集中于"发展"的追求上。现代性的四个精神形态,又突出表现在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上,对个人、对精神文化价值的肯定上,即集中于对"进步"的争取上。在现代化事业中,只追求一个层面或只追求某个层面的某项内容,这种丢失全面性的现代化可能会出现只见增长而无发展。只进行现代化而排斥现代性,这样的国家可能只有发展但无进步。发展与进步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有别于传统社会、传统国家的两个关键词。一个现代国家,追求物质利益的增长和使人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应是协调一致的,两方面的共存同进可以克服社会被物化,也可以避免现代性的乌托邦。
但在时下,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中,发展中国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知道现代化而不知道现代性;或者把现代化看作是第一性,现代性是第二性,认?只要完成了现代化,现代性就自然有了。还有一种认识,认?现代化应进行,而现代性是西方的应拒斥。这三种认识造成的问题是只实行现代化而不培育现代性,现代化去与民族主义的、极权主义的、种族主义的、阶级专政论的等等意识形态相结合,造就了一些虽增强了国力但没有现代性的非现代国家。
我们指的现代国家是现代化与现代性共构的国家,而不是指在时期上凡存在于这一百多年中的国家,也不是指凡进行着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在这一两百年中,确有一些国家在急行军式进行现代化,同时又在压制现代性,结果增强了的国家势力并没有给人们和世界带来福利。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成功"只能说是现代化甚至是片面的现代化的"成功",而不能说它培育现代性的成功,更不能说是它建立起了尊重自由、肯定个人价值的现代国家的成功。日本学者森岛通夫在论日本的所谓成功时写道:"当我们看到日本资本主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民族主义的、家庭式的和反个人主义的时后,就没有什?大惊小怪的了。在现代日本历史上最糟糕的阶段(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乱),日本甚至发展了一种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经济。尽管战后阶段日本经济获得了成功,但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勃兴和成熟的前景在日本依然是极其遥远的。"(34)可见,即使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当代日本,也称不上现代国家。
以压制现代性?代价,集中国家资源去搞现代化最典型的例子是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在普鲁士的带头下开始了统一的事业和现代化进程。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北德意志联邦帝国立宪国会上有这样的豪言:"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35)果然,通过战争和鼓吹民族主义,实行压制自由主义和镇压社会民主运动的政策,德国在19世纪末成?世界强国之一。当时的德国可以说是开足了国家机器,以急进速度进行现代化,成?那时的中国、日本、俄国等后进国家学习现代化的榜样。可是,生活在此时期的韦伯却看到了德国的发展是以压制民主、牺牲自由精神?代价的。韦伯没有被德国的种种成就和成功弄得目眩,他反而感叹德国仍不是现代社会,不是一个政治成熟的民族,而是一个"不敢把传统主义和权力斩首示?的民族。"(36)德国这种排斥现代性而进行的现代化,促长了的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泛滥,最后导致了德国的灾难,也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还有一些在20世纪中后期所谓起飞的"小龙",也许在各层面达到了现代化的某个水平,但整个社会充斥的是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传统迷信,缺乏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也很难说现代性就获得了。另有一些国家,由于人类急需的自然资源贮藏丰富,国家的国民?值和人均收入进入世界前列,人们的生?和消费都很现代化了,但实行的是神权政治、君主专制和男权统治,这样的国家很难说是现代国家。看来,亨廷顿关于现代化的完成就是现代性的获得的看法得不到印证。
既然现代国家是由现代化与现代性共构的国家,现代化与现代性又是在不断发展和充实中,因此现代国家必然要稍后于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步伐而出现,并且也一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从前现代国家发展?现代国家的过程。
前现代国家即传统国家,以其奉行的核心价值和维护的核心利益来看可分?家族国家、种族国家、阶级国家等形态。这些形态的国家因存在着一个家族统治其它臣民、一个种族统治其它种族、一个阶级统治其它阶级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传统性国家很符合韦伯的定义:"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37)显然这样的国家具有鲜明的压迫性。这也与恩格斯关于国家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38)的说法相近似。
然而国家由一批人用来统治和压迫另一批人的性质是与现代性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相冲突的。随着人民争取权利运动的不断兴起以及民族理性的不断提升,在经历一系列的振荡和变革后,国家日渐退去其传统性而加强了现代性,传统国家逐渐向现代国家转化,这段历史大概已经历了两三百年,目前仍在转化中。
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第一个国家形态是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是民族利益至上,而不是某一家族、某一种族、某一阶级、某一党派的利益至上。这样在形式上就消除了少数人对多数人、阶级对阶级、党派对党派以及国内各种族、民族之间的统治和压迫。在对外方面,国家作?民族利益的代表,以主权所有者身份显示其独立性参与国际事务。
作?现代民族国家,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国家。它有单一民族国家的形式,也有一个民族多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多民族的形式,关键在于它奉行的核心价值是民族利益至上和国家代表着它所统有的民族利益。国家也因此获得了至高地位,并以这个地位?依据有可能出现多样国家主义。
在现代国家的这个阶段现代性主要体现?国家消除了被家族、党派、阶级所独占的色彩;国家还脱离了神权的约束,国家信念理性化、运作世俗化;在国际关系中由于握有主权而呈现强烈的国家主体意识。然而在现代民族国家阶段,通过现代化去增强国家势力是国家的头等职责,在追求发展与进步中,现代民族国家易出现以发展代替了进步,加快了现代化而滞后了甚至放弃了现代性,以至出现了压制自由民主理念的种种泛民族主义、泛国家主义的现代化。
如果现代民族国家在大力推行现代化之时又在培育和发展现代性,那?在经历相当的时期之后,现代化与现代性就可能达到?创立更高一级的现代国家而互助互补了。这更高一级现代国家,我们称它?公民国家。
公民国家的含义不只是指这个国家的人民有法律所赋予的公民地位,更是指国家奉行和维护公民权利至上的政治原则。公民出自人民,但它又不是人民那样的整体性概念,而是指享有公民权利的每个人。公民国家所确定的公民的权利基本上是洛克指出的"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自由或财?"(39)的发挥。公民权利至上的具体表现是,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授予而不是相反,在权利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公民权利高于政府权力。公民国家的第二个含意是,公民身份的普遍性。在古代和中世纪一些城市国家也有公民,但不普遍,它们有性别、阶级、种族、财?的严格限制,那不过是传统国家的一种形式。现代公民国家必须经历从皇室、显族、阶级、党派的利益至上转?民族的利益至上,再转?公民的权益至上的同时,还要使公民的身份从少数人转向多数人再转向所有有能力参与政治活动的人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公民国家的再一个含义是,公民的意见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权利的体现,并不代表他人的要求和意见,但经过被法律确定了的民主程序,个人和部分人的要求和意见可以整合?公意和国家意志,公民和国家被民主制度连?一体。
从现代民族国家向公民国家转向的过程中,现代性的精神和理念是强大的推动力,并且还转化?公民国家中的许多原则。这个过程也少不了现代化,尤其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现代化与现代性会出现溶汇的情况。不妨说,公民国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现代化问题,也是政治现代性问题。不过两者也有区分。政治现代化侧重的是民主制度的建构,而政治现代性是民主精神的唤起和动员。对现代公民国家的发展来说,制度的建设和政治动员及参与必须配合。如果只有制度建设而无民主意识的唤起、动员和参与,现代公民国家只是一个空架子,百姓虽有法律规定的种种权利但从不行使权利,国家实质上仍停滞在原先的发展水平上。反之,如果制度建设滞后,公民的动员与政治参与的程度超过了制度承受的范围,就会如亨廷顿所分析的那样造成社会不稳定,以至出现动乱。"在高水平上保持二者平衡的社会,则可以断言是长治久安的社会。"(40)我们还得补一句:同时还是进步的社会。
现代化与现代性在构建公民国家上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上一样存在着同一又有差别的关系。随着现代国家的进步,它们的同一性会随之加深,如公民国家中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同一性比现代民族国家更深一样。在公民国家的再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可以推论,现代化与现代性溶汇的范围还会扩大,具体情况当然有待继续观察。
本文在讨论现代化与现代性时,基本上是从正面的立场、从促使它们成?我们的生活现实的角度来加以论述的。本文无意多去讨论现代化与现代性的负面与局限,无意去介绍和论证后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对它们的责难和批评。现代化对于我们仍是一个正推行中有许多困难要加以克服的事业,现代性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甚至还很陌生,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它们的生长发展设置障碍,而是去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相互的关系,?它们在我们国土上的成长发展,在理论上作一些呼唤。
【注释】
(1)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第7页、第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90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鲁道夫o吕贝尔特:《工业化史》第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4)参看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5)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0-31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6)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第21-29页,华厦出版社1987年版。
(7)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第5-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第1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0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3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1)吴振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第2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年版。
(12)《现代化研究(二)》第34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102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第16页,第31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41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第69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7)《读书》2002年12月期第14、15页。
(18)转引自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第213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9)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第2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库尔伯:《纯粹现代性批判》第32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第12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周穗明等着:《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第16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4)同前,第166页。
(25)周宽、许钧:"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见《时间的政治》第124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6)张艳珍主编:《世界通史》第3卷第969页,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
(2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第204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
(28)《韦伯作品集(1)》第22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42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56页、第2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黑格尔:《小逻辑》第132页、第137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3)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第40页,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4)森岛通夫:《日本?什?"成功"》第2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迪特尔o拉夫:《德意志史》第145页,慕尼黑Max Hueben出版社1987年版。
(36)转引自阎克文:《韦伯:民族主义,自由主义?》见《读书》2001年第10期第101页。
(37)《韦伯作品集(1)》第19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9)洛克:《论政府》下册第6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0)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67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