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千差万别、复杂多样,而且变幻莫测,对情感进行数学分析与精确计算看起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虽然,人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知思维过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的电脑已经能够很好地模拟人脑进行各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但是对于人类的情感思维过程的研究却进展甚微。迄今为止,机器人除了能够机械性地模拟和很粗略地识别一些人类的简单表情以外,很难再前进一步,情感成了人脑与电脑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建立情感的数学模型,揭示情感的内在逻辑关系,制造一台拥有人类式情感的机器人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一、情感的计算不是梦想 实际上,情感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同认知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只不过它所思维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事物——价值。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由此可见,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 这样一来,情感的计算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对于价值的计算问题。 二、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 2、情感对价值的反作用。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 3、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 当然,情感与价值的对应关系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而是辩证的、复杂的,主要表现在:它是多元变量的函数而不是一元变量的函数,它是统计概率的而不是个体动力学的,它是时间上的同向而不是时间上的同步,它是联系的对应而不是孤立的对应,它是多形式上的价值对应而不是单一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它是多层次上的价值对应而不是单一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它是针对事物的价值特征而不是针对事物的其它特征,它是动态的对应而不是静态的对应,它是非线性的对应。 三、情感计算的基础——价值计算 本人历经八年艰辛,创立了一门全新的价值理论——统一价值论,它实现了所有形式价值的统一计算。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必然在更大的范围内遵循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根据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其物理本质上就是有序化运动规模的维持和发展,由于能量是“衡量一切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有序化能量是衡量一切有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那么推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就是那些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即广义有序化能量。 理论证明:以个体劳动能力为判断标准,可以将所有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以集体生产力为判断标准,可以将所有形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社会生产力为判断标准,可以将所有形式的劳动价值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总之,可以将所有形式的价值都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其统一的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统一价值论解决了价值的统一计算问题,这就为情感的统一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价值观的客观目的 统一价值论认为,事物或系统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对“价值投入产出比”大小的竞争,而是对价值率(即单位时间的价值投入产出之比)大小的竞争。根据“选择倾向性法则”: 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越多地扩大其存在规模;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就会越多地把向该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从而越多地缩小其存在规模。 事物的价值率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主观价值率,即 主观价值率:事物的客观价值率P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用ω来表示。 价值观矢量:主体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所组成的数学矢量,称为该主体的价值观矢量,用W来表示,即: W={ω1,ω2,…,ωn} (1) 有些人之所以重视某一事物,就是因为他相对于别人对该事物具有较高的主观价值率;有些人之所以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就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别人对反映长远利益关系的事物具有较低的主观价值率。总之,人的价值观(即对于所有事物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均可采用主观价值率的形式来描述。 总之,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它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人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 五、情感的客观目的 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根据“中值价值率分界定律”: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该事物就会促进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得到主体的支持而不断发展;当事物的价值率小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该事物就会阻碍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得到主体的反对而不断萎缩。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是主体对于不同事物确定不同的价值资源投入原则的分界点,主体只要识别出事物的价值率与自己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就可以确定对于不同事物的价值资源投入方向,以实现价值资源的最佳配置。为此做出如下定义: 价值率高差:事物的价值率P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Po之差值,称为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用△P来表示,即 △P = P—Po (2) 根据这个定义: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主体就会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主体就会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由此可见,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特性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一种特定的主观意识——情感。 总之,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以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为基准,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从而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精确、有序和恰当的驱动力。 六、情感的数学定义 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就构成了情感的核心内容,为此,对情感做出如下定义: 情感:人对事物的价值率高差△P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定义为人对该事物的情感,用μ来表示。 情感发生的逻辑过程: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这里要注意的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并不是以等值函数的形式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不是以线性函数的形式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就是说,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呈现出指数函数的关系,即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μ=Kmlog(1+ΔP) (3) 式中,Km为情感强度系数。 七、情感的数学运算 人对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可以组成一个复杂的情感系统,并可采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描述。 情感矢量:人对于所有事物的情感所组成的数学矢量,称为情感矢量,用M来表示,即 M={μ1,μ2,…,μn} (4) 其中,μi是指人对于第i个事物所产生的情感。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并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情感可由各子集事物的情感的并集运算而得,从而构成并集情感。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交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情感可由各子集事物的情感的交积运算而得,从而构成交积情感。 集体对于某一事物的情感可由各成员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的合成运算而得,从而构成集体的合成情感;同理,社会对于某一事物的情感可由各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的合成运算而得,从而构成社会的合成情感。
主要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电话:13307382443 0738-8216091 , 8653283(传真) Email:Choudh@263.net 欢迎登陆个人网站:价值世界网 http://www.worldvalu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