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美文!欣赏
时间:2008/7/17 20:39:38,点击:0

(作者: 范岱年 2001年6月22日)
1.科学是什么?
我介绍一下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是如何看待科学的。
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像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学会等。在这套社会建制里面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总之,科学的含义有3个方面。1、科学的知识体系,2、科学方法,3、科学的社会建制。前两个方面,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一种方法,是科学哲学讨论的内容。关于科学的社会建制,是科学社会学讨论的内容。

2.历史的回顾:科学哲学
2.1近代科学的产生,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
近代科学产生最先是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说。然后从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再到牛顿(Newton, 1642-1727),建立牛顿力学,这样近代科学开始形成。
2.2. 培根:经验论,归纳法;笛卡儿:理性论,演绎法。
在这个近代科学形成的同时,也有哲学家思考"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像英国的培根(F.Bacon,1561-1626),他比牛顿还早一些。他是经验论者,强调归纳法,他以为科学定律是通过归纳得出的。他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搞科学就是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另外法国的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他是理性论者,他也写过一本书叫做《方法谈》,他强调的理性的逻辑的演绎方法。这是两种科学观。正如爱因斯坦所讲的,培根是强调外部的证实,笛卡儿强调的是内部的逻辑的完备。
2.3.伏尔泰:普及牛顿力学,启蒙运动。
后来在法国,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他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很大的贡献是把牛顿的力学在法国、欧洲普及。他写过一本《牛顿哲学原理》,对扩大牛顿力学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
2.4. 康德,哲学反思:哲学反思:科学是怎样可能的?
后来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康德(I. Kant, 1724-1804)。他想牛顿力学那么大的成就,科学是怎么可能的?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牛顿是怎样会想出这样一套东西来的。康德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都是很深奥很难懂的。后来他就写了一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书里面就谈到科学怎样是可能的。他是个先验论者,他认为人有一些先验的理智概念,先天的一些范畴,比如时间、空间、因果性等等,人用这些先天范畴把经验加以整理,才能得出定律和理论,科学才有可能。所以他是个先验论者。

2.5. 孔德,马赫:实证主义,经验论。启发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建。
到19世纪法国的孔德(A.Comte, 1798-1857),实证论者,他和康德的观点不一样。他强调的是实证经验。他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神学时代,相信上帝和神;第二个时期是形而上学的时代,即哲学时代;第三个时期是17、18、19世纪,进入到了科学的世纪,就是实证的时代,一切要证据,一切理论要观察实验的证据来证实。后来支持他的是马赫(E. Mach, 1838-1916),他是一位力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也强调实证,一切东西要拿经验来加以检验。他就批判牛顿和康德的绝对时空观念。因为牛顿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永远均匀地在流,空间总是永远无限的在那儿,是绝对的,康德说这是先验的范畴,是用不到经验来检验的,它是先天决定的。但马赫说:一切东西都要拿实践来检验,甚至时间、空间、因果性这些概念都要跟我们的经验联系起来。
马赫的这个实证思想对二十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爱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的狭义相对论(1905),就是放弃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他认为时间空间不是绝对的,跟人和参照系的运动状态有关。而且,关于同时性,过去认为几点几分这个时间宇宙上到处都是一样的,他认为不一样。你在地球上看的时间,你认为这两个事件是同时的,但假如你坐在宇宙火箭上在运动,你看来就不是同时的。所以,他把一切先验的概念都用经验来检查。所以这个实证的观点对相对论的创立起很大作用。对量子力学也是如此,海森伯(W. Heisenberg, 1901-1976)创建量子力学(1925),因为当时有一个原子模型,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还有轨道,那么就认为电子应该有位置、有速度,什么时间有什么位置。但是实验观察不到这些东西。我们能观察的只能从光谱观察到电子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所以后来他抛弃那些实验上观察不到的东西,而是用那些观察到的东西,从而创建量子力学。所以这种实证的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科学革命有很大的作用。

2.6. 逻辑经验论,维也纳学派:证实原则。假说演绎法。
在二十世纪科学革命以后,实证论也有很大的发展,成为逻辑经验论(1923-1936),或者叫逻辑实证论。这就是维尔纳学派的哲学。维尔纳学派的领袖是石里克(M. Schlick,1882-1936),他原来是学物理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相对论的,但是他后来搞科学哲学。那个时候他们对归纳法已经有些看法,就是归纳法并不能归纳出一个普遍规律来。实际上要从经验材料就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定理,并不是靠归纳法就能归纳得出来的。比较简单的定理也许可以归纳出来,但像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理论绝对不是归纳法能归纳出来的。所以后来物理学家用的是一种假说演绎法,根据一些经验事实、通过自由的创造提出一个假说,然后由假说再通过演绎推理,推理出一些可以用实验和观测来检验的推论。这些推论假如证实了,那么说明这个理论是对的;推论证实不了,那么这个理论就不对,要重新修正。这就是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里面很根本的问题就是证实,所以逻辑经验论者就强调,我们是科学的哲学,我们不要那种没有办法证实的形而上学。所以他们要取消形而上学,强调一切东西都要拿来检验,要证实。一切东西都要拿出证据来,这是他们的一个核心的思想,也是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一个标准。就是说,你讲的话是可以用实验用观察证实的就是科学,假如不能证实的就不是科学。但是后来证实原则在他们这些逻辑经验论者里边进行了很深入的反复争论,发现许多理论和定律没法证实。特别是一些全称命题、普遍性命题是没法证实的。例如天下的乌鸦都是黑的,这是个普遍性的判断。但是这个普遍性的判断,用归纳法讲,我今天抓到的乌鸦是黑的、明天抓到的乌鸦是黑的,那是不是证实呢,还是没有证实。因为你没有把天下所有的乌鸦都抓起来,所以你还是不知道天下的乌鸦是不是都是黑的。所以说普遍命题是没法证实的。关于这个问题,后来作了很多讨论,很多修正,这个证实原则争论了很长时间,这个证实原则解决不了。只能够说我们做实验支持这个结论,支持这个假说,支持这个理论,确认这个理论,确认度高一点或低一点。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绝对地说,这个定理就是绝对百分之百正确的,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检查过。

2.7.波普尔:证伪主义,证伪原则;拉卡托斯:精致的证伪主义。
后来就出来另外一位哲学家,奥地利的波普尔(K. Popper, 1902-1994),他说既然证实不了,那么就反过来。他说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就是你的命题能不能证伪,假如能用经验来证明是错的,那么可以用经验来检查,错了的否定,没有办法否定,没有证伪的那就保留。那些常有理的命题,模棱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像算命先生一样,总是对的,没有办法证伪,那就不是科学命题。这样,他用证伪的原则来给科学与非科学划界。他认为他把维尔纳学派的逻辑经验论推翻了。但是后来又有好多哲学家讨论,一个问题要证伪也不是很容易的,有些问题也没有办法证伪的。例如,我们说天下有白乌鸦,这句话,你也没有办法证伪的。你今天抓到个乌鸦是黑的,明天抓到个乌鸦是黑的,你没有把天下所有的乌鸦都抓到,你没有办法说天下有白乌鸦这句话是错的。所以一些科学命题,你要说它绝对是错的也不是很容易,过去说是判决性实验,我们这个实验可以判决某一个的理论是错的。事实上也并不是那么简单,你这个实验做出来,你说否定这个理论的推论,但是这个理论可以修改一些辅助假设和边界条件后,还可以让这个理论推论同实验结果相符合,使这个继续保留下来。我们国内介绍了波普尔的书《猜想与反驳》,波普尔的证伪假说,认为科学是一种猜想,猜想要用经验来检验,来反驳,反驳不了就保存着,到有一天反驳掉了,这个理论就抛弃了。大概在1979年以后,我们国内才开始介绍这些科学哲学的东西,这个证伪假说也介绍了。也许有些青年学生听到波普尔的证伪假说,觉得很有道理,他们就说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好像总是对的,常有理。当时马列所的一位所长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他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也是可以证伪的,可以用实践检验的。本来他是好意,是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辩护,结果呢不知谁的小报告汇报上去了。说是苏某某讲马克思主义可以证伪,可以证明是假的(那人是这么理解的),那不是自由化、精神污染吗?所以差一点把苏某某开除党籍。后来我们搞科学哲学的一位同志就写了份报告,说苏是好意,他是根据波普尔的证伪学说,可以证伪就说明它是科学,不是形而上学,那次苏某某的党籍就保留了下来。但是波普尔的证伪假说比较粗糙,因为事实上科学事件并不是一个实验出来马上就否定了,有些还要坚持。并不是理论错了,是辅助假设错了、边界条件错了。所以后来拉卡托斯(I. Lakatos, 1922-1974)就修正他的理论,叫做精致的经纬主义,他提出了一个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他认为科学研究有其研究纲领,核心是理论有个内核,外部有边界条件、辅助假设。这个理论经过检验,证明它是错了,但其内核-理论核心是不轻易放弃的,可以改变辅助假设。实在不行,才放弃。所以一个实验,可以有几个理论解释,互相竞争,看哪个理论能够解释说明的事实比较多,哪个理论能够预测一些新的实验,它就可以保留,这个研究纲领就比较优越。所以这样他把波普尔证伪学说更加精致化了,推进了。

2.8. 历史主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常规科学,科学共同体,范式,疑难,科学革命,范式转换,不可通约性。
后来到了6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库恩(T. Kuhn, 1922-1997)写了一本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他提出新的想法,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实验证实、证伪的问题。因为逻辑经验论的看法,科学就是不断地证实。证实的东西就是真理了,证实的东西就不断地积累。波普尔是不断地否定、证伪、反驳、排除。库恩提出另外一套,认为科学发展有一个模式。它由常规科学到发生疑难、发生危机,产生科学革命,革命以后又产生新的常规科学。他认为科学有一套范式,这个范式里面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包括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套东西是科学共同体大家共同遵守的。大家一起按照这套理论、方法、规则进行工作,这就是常规科学。所以像我们一般的研究所里做的工作都是按照既定的理论,不断地使它更精确化或者作一些新的修正,这些都是常规科学。但是后来发现一些问题。用过去的常规理论、方法解决不了了,这就出现了疑难。解决这些疑难,假如在常规科学范围内能解决,那还是行,但是有些疑难到了常规科学范式内解决不了,这就要革命,要推翻过去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进行科学革命。比如牛顿力学变成相对论,这是革命性的变化。革命成功以后又是一套范式,再继续常规科学。到了一定的时候又出现新的理论,又解决不了,又危机,就又一次科学革命。所以,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又一次常规科学这样跳跃发展。这里面的基本概念是范式,他认为这一套常规科学、这一学派、这个科学共同体有一套范式,科学革命后有一套新的范式。这个范式要转化。转化以后,很多的问题就跟原来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这里面提出一个不可通约性的思想。他认为科学革命前的科学与科学革命后的新的科学,这两种科学没有公约数,它不可以用一个测度来衡量。这个概念,接近不能比较、不能翻译的意思。比如,他说像牛顿力学有个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而相对论里的时间空间这两个名词虽然一样,但概念完全不一样,是两套东西。所以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范式转化,但是这个范式转化不是讲讲道理或者做一两个实验,大家就接受了。往往是老的科学家按照老的范式做惯了,他不容易轻易地接受新的范式,所以他还是按照老的。新的范式要战胜老的范式不是一下就行的。像狭义相对论提出来,当时还有考夫曼(Kaufmann)等人做实验,反对爱因斯坦的学说,不接受狭义相对论。大概过了十几年以后,更多的实验证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狭义相对论才被接受。所以范式转化,可以认为是老的一派科学共同体还是按照他们的那个老的范式做,新的共同体按新的范式做,两个竞争到最后转化。而且范式转化,好像是整个看法都转化,就是说很多东西,观点变了,很多东西看法就变了。所以叫格式塔转换。库恩做出这套东西来,不是对科学很不了解的,他是学物理出身,是物理学博士,研究过关于量子力学的原始资料,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访问过几乎所有创建量子力学的大物理学家,工作做得很细。他对科学很理解,所以他写的这套,很多科学家都觉得科学发展就是这么一回事。当时杨振宁到中国来就说,他看了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跟物理学的发展吻合。所以这样对逻辑经验论有很大的冲击,科学不是累积的,它可以革命,可以把原来的完全推翻掉。关于不可通约性,从1962年发表差不多40多年了,到现在还在争论。到底相对论跟牛顿力学可不可以通约,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的科学能不能通约,到现在还在争论,最近清华大学一个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念哲学博士,他的哲学博士论文还是讨论这个问题。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法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怎么都行。
后来还有个科学哲学家,法耶阿本德(P. Feyerabend, 1924-1994)。这个人在物理学方面也很有素养,还当过演员,很有演说天才,所以他的著作影响很大。但是他喜欢唱反调,他有一本书中叫《反对方法》。他认为,科学不可能被一些固定的方法框住,特别是一些探索性、创造性的研究,要用创造性的方法。他的一句口号叫"怎么都行"。科学家可以用任何方法来试探,只要能得出好的结果来。逻辑经验论、波普尔等正统观点都比较强调理性的严格的证实或证伪,到了库恩、法耶阿本德以后,就觉得是个范式的转化,这里面带有自己信念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有很多人批评他们说是相对主义,科学还有没有绝对的标准?说他们是不要理性,是反理性主义。他们实际并未走得那么远,还是理性的。科学是有进步的。库恩对科学提出几个标准:精确性、一致性(理论内部没有逻辑矛盾)、广泛性(理论可以说明广泛的现象,说明越广泛这个理论越好)。像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它不但可以说明电磁现象,还可以说明光的现象,这就是广泛性。狭义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即牛顿力学服从相对性原理,麦克斯韦方程不服从相对性原理,通过改造使之都可以服从相对性原理。所以理论说明的问题越广泛,这个理论越好。理论要有简单性,即基本假设越少,这个理论越好。
过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认为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是两回事,天上运动有天上运动的原因,地上运动有地上运动的原因,天上运动是圆周运动,地上运动是直线运动。牛顿力学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苹果掉下来)找到是一个原因,一个万有引力。简单性,是科学理论的好的一个标志。有效性:科学理论的好坏要能预测新的现象。所以从这几个标准看,科学理论还是可以比较的,有好有坏。五个标准不是同时都好,有的理论逻辑自洽性较好,但预测性不一定好,有的预测性好,但从其它标准看不一定好。比如量子力学,它解释、预测了好多现象,但它和原来的理论有很大的矛盾,跟相对论也有矛盾,所以它的一致性就达不到(当然量子力学内部还是一致的)。不同的科学家强调的标准不一样,比如有的强调一致性、精确性,有的强调简单性,等等。但是,科学的评价标准: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说明)、简单性、有效性(预测,新颖性),科学家、科学哲学家都是承认的。

2.9. 新康德主义(建构论),实在论,经验论。观察渗透理论。
科学哲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有三大派,势均力敌。一派是新康德主义:建构论,他们不赞成反映论,认为我们的科学理论不是简单地反映外部世界。还是由我们人主观能动地建构起来的。另一派是实在论:认为我们的理论反映了客观世界,这个理论的真假决定于跟外部实在是否符合。再有是经验论:理论的好坏,在于能否对经验能作出合适的说明。关于实在论,主要争论的一个问题是理论实体的问题,桌子、椅子是客观存在,是常识,大家都承认。但原子,更小的到电子、强子、超子、夸克等这些东西到底是真的存在物,还是人建构出来的?这是科学哲学家在争论的问题。有的人说,只要从粒子物理演绎推理出来的结果,可以用乳胶片、气泡室观测出来,确实有这样的图像,说明理论是对的,那个东西就是真的。有的说,你看到的照片就是这么个照片,基本粒子是建构出来的东西。到底真不真,不知道。
现在越来越玄了。电子作用、引力、强作用、弱作用,物理世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电子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通过规范场理论可以统一起来了。现在大统一理论想把强相互作用也统一进来,把引力也统一进来。这当然满足简单性的原理,但是很难用实验检验。现在提出超弦理论,最基本的东西是个弦,有十度空间,真让人难以想象。科学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客观知识是不是真的反映了,是不是真的客观?这个问题到现在科学哲学界都得不到一个肯定的、一致的解答。
有两点是比较一致的。一个是观测渗透理论,观测里面渗透着理论。做实验时有一套理论的背景在后面。一张照相乳胶片,一般人只看到很多线条,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就能看出存在新的粒子,因为物理学家有理论储备,因此才能够观察出来。一个植物学家,到森林里去会发现新的植物物种,但外行人只知道是野生植物,看不出名堂。因为植物分类学家有知识储备,知道哪些植物过去已经知道,哪些是新的发现。观测总是渗透着理论。
第二个是整体论,从实验数据或观测资料到理论,其实,经验证据不能完全决定理论。对于实验结果,可以有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事实上,是科学家大家约定,这个理论比较简单、比较好,就选择这个理论,并不是只有某个科学理论独一无二地符合经验证据。科学哲学对目前对这个问题看法比较一致。科学究意是反映客观世界,还是人的建构,各个学派仍有争论。有的强调反映,有的强调建构。这涉及对科学知识体系怎么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3、从科学社会学到知识社会学
默顿,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精神气质。
下面讲科学作为一个社会建制,科学建制里面有一些规范。默顿(R. Merton, 1900- )叫它做科学的精神气质。他归纳出四条:第一条是公有性,科学的成果是大家公有的,发表在刊物上大家都可以共享。第二条是普遍性:科学讨论的是普遍规律。第三条是无私利性:科学家为了求真理,不把个人的利益介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是客观的、无私的。第四条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科学机构有这么一套制度,科学研究成果先要怀疑,实验做出来,它是不是准确、是否可重复;硕士、博士论文写出来,要接受导师、评委审查,要答辩;投稿到杂志社,编辑部要请人审查,即使发表之后,人们还要复核检查、批评。所以科学通过这么多有组织的各种怀疑,千锤百煉,结论就比较可靠。这个与伪科学不一样,如一些邪教头目,不许别人怀疑。科学不是这样,出来一个东西,要大家反复怀疑、反复检验。
默顿的成名之作,是《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他1932年的博士论文,最近我重新校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在书中有个两命题,称为默顿命题。默顿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又受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 Weber, 1864-1920)的影响。他认为英国科学在十七世纪能够成功,一个是生产的需要,采矿、航海、军事等需要,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这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默顿的工作比较细致,他作了很多论证,查了很多英国科学家的传记词典,翻阅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汇刊》和会议纪录,看到英国科学家的选题很多都是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所以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另一个方面,他又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这是受韦伯的影响。当时英国科学为什么能够突飞猛进?这是受清教伦理的影响。当时很多科学家都是清教徒或是倾向于清教的。清教信奉上帝。他们认为上帝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研究大自然越研究得深,把大自然的奥秘探索出来,那就是理解了上帝的智慧和伟大。科学家就是在这种动力下工作的。牛顿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科学著作,没几本书。但他有200箱的书稿都是注释《圣经》的,所以牛顿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默顿的科学观和逻辑经验论还是一致的,比较谨慎,他说社会条件可以对科学家选择职业和选题有影响,但科学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这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社会条件的影响。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的科学社会学还讨论了科学这种社会建制的各种规范、制度,例如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奖励制度、名人效应(马泰效应)等等。

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拉图尔,《实验室生活》;富柯。
后来科学社会学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叫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他们认为不仅选题兴趣受社会条件影响,而且整个科学理论、知识内容也都受社会条件影响,所以叫知识社会学。尽管有些论断比较牵强,但影响很大,在当今西方科学社会学界占了绝对优势。另外他们对默顿的四条规范也提出挑战。法国的科学社会学家拉图尔(B. Latour),写了一本《实验室生活》(1979)。他跑到一个研究所,蹲点蹲了2年,跟科学家们一起生活,看他们如何选题、申请基金、如何做研究、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他发现科学家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神圣、没有私利的。争奖金、争课题经费、抢先发表等,私心也多得很。也有弄虚作假、修改数据、剽窃抄袭等不良行为。他们不强调科学结果要符合自然,强调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法国还有一位哲学家富柯(M. Foucault, 1926-1984),他写过《知识考古学》(1969)、《性意识史》(1976-1984)和《权力/知识》(1980)等著作,他认为,真理仅仅是权力的结果。

4.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它的社会功能非常之大。有人说,我们文艺复兴以后这几百年世界的发展,主要靠三个变革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技术。整个世界面貌大换样。马克思在1842年《共产党宣言》里讲:"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出现了机器、轮船、火车、电报等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后到今天又过了近160年,进步就更不可想象了,飞机、人造卫星、核电站、计算机、互联网等等。生产力的增长,就是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这三大法宝。科学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科学的威望就很高。我们现在讲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说科学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也讲过,生产力里面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因为生产里面包括有劳动力。劳动力中有工人、工程师。他们的科学素养越好,生产技能就越高。现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像专利、软件,本身就是产品,又是资源,又是生产力。
当今的反科学思潮:
所以科学的威望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喜欢带一顶科学的帽子,这样,伪科学就出现了。另外还有反科学。科学当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也带来危险。当今的反科学思潮在西方世界也很流行。反科学并不光是愚昧迷信的人,也不光是宗教徒、神学家。
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反科学的很多是学者,人文学家。他们觉得科学太霸道了,国家的钱都给搞自然科学的人拿走了。因为20世纪进入了大科学时代,一些重大设备像一个大工厂,需要很大的人力和资源;一个高能加速器花要多少钱!搞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拿不到多少钱。所以他们说:科学压倒了人文。有的人觉得科学越来越深奥,根本看不懂,像量子场论等,有些学物理的都看不懂。另外有人认为,本来世界是很美妙,有魅力的,科学一搞就没有魅力了。科学"祛魅"。
另一大类反对科学的是绿党、生态环境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环境破坏了;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放射性污染等等。和平主义者认为科学搞出了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整个人类可能就要毁在这里面。
还有女性主义者,在西方非常历害。她们认为过去的科学文艺都是男性主义,现在要倒过来,要女子中心主义,至少要男女平等。有位很有名的女性主义者哈丁(S. Harding),她说,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是本强姦手册。意思是男人强调控制、力量,女性则要关怀。她反对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强调关怀自然。文章很有煽动性。但是她们说不出来,女性的科学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她们批评科学的男性化,比如为什么女的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么少,等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西方现代化出了问题,为什么要由西方的科学来主导,中国的中医、藏医、印度的古代科学等边缘科学中也有很多很好嘛。后现代主义也比较流行,他们往往是一些左派,对资本主义现状不满。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在年轻人里也很时髦,比如他们不谈建构,谈解构,要把一切东西都解构掉,"只破不立"。他们认为科学是权力创造的,有权就有真理。这些论调引起了科学家的反感。
科学家对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的反击:索卡尔事件
1996年出现了索卡尔事件。索卡尔(A. Sokal)是纽约大学物理学的教授。当时美国有一本杂志《社会情景》(Social Context),是社会建构论者的代表性刊物。这个物理学家对社会建构论者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叫《跨跃边界:量子引力的解释学》。解释学是后现代很时髦的人文学研究方法。用解释学解释量子引力,过去没人做过。这篇文章是故意的,把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论点、话语放在里面,表面上好像支持社会建构论,实际上在科学上有许多错误。但文章似乎规规矩矩,参考文献好几百篇,送到了《社会情景》杂志。杂志编委拿到后很高兴,认为科学家支持他们的观点,未经科学家审评就发表了。发表后,索卡尔又写了篇文章,说自己那篇文章科学上错误百出,你们都看不出来,还整天讲科学,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这篇文章投过去,编辑部就不给发表。索卡尔同社会建构论者开了个大玩笑。对社会建构论者是一个打击。

5、科学为什么?
科学完全是客观的吗?确实有人的因素。先有自然界才有人,有了人才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不管怎样是人造出来的。人的语言、人的思想方法、人做的实验,这里肯定有人约定的因素。但是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研究的是自然界,总要说明和预测自然的现象,这不能随心所欲、指鹿为马的。科学到底哪些有真理性的因素、哪些是人建构的因素,大概是科学哲学里一个难题,目前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科学为什么?过去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真。一些早期的科学家是要为科学献身。他们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现在科学的社会后果很严重,比如造出核弹、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可以把人类消灭。克隆、基因工程、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等这类技术将来对整个人类的生活、伦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科学家不能只求真,不问它的社会后果。科学家不能不考虑研究科学到底是为什么?科学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服务、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服务。所以现在科学伦理学很时髦。过去逻辑经验论不考虑伦理学,只考虑能不能证实、真不真、假不假,而现在科学哲学很大一批人转到搞科学伦理学上去。特别是现实的很多问题,安乐死、艾滋病、人体实验等等,都跟伦理学有关系。现在科学伦理学变成了科学哲学中很热的一个部门。 202.189.98.131 2 科学究竟是什么 169 20050730070114 2007-10-21.17:47:49 访客
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十五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61.87.208.64 2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206 20050730070114 2007-10-21.17:51:27 访客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我们中国人自己,仍然认为东方科学与文明缺乏活力,甚至认为古代东方并没有科学,东方文明也是一种腐朽的文明。比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2年8月16日发表文章认为:“东方地区……继承着一个缺陷的文化,极其缺乏独特性、发明性、幻想力和创造力。因此,尽管东方占有世界人员的1/3,但是,它不是现代思想的一个来源。”(译文引自《参考消息》1992年8月30日)

  谈到这一观点,我们不能不提李约瑟难题。谈到李约瑟难题,我们就不能不提1964年李约瑟写的一篇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李约瑟难题最初也正是来源于此。李约瑟在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大约在1938年,我开始酝酿写一部系统的、客观的、权威性的专著,以论述中国文化区的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及医学史。当时我注意到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然而,人们在引用这句话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同在一段紧接其后的这么一句重要的话:‘不过,正如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法国所说的:‘注意!一列火车也许会遮挡另一列火车!’” (李约瑟 著,《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刘钝、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页83)在李约瑟看来,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是两列火车,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后者是超过前者的,只不过在最近400年前者蓬勃发展,暂时遮挡了后者。

  笔者是参加李约瑟丧礼全过程的唯一一位记者。中国国内各大媒体发布的李约瑟先生的逝世消息、生平和通讯大都出自笔者笔下。当时笔者作为新华社驻伦敦的一位科技记者,如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目前仍不能公开的资料。当然,这段经历也使笔者对李约瑟难题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从而使笔者产生了解答这一难题的想法。当时的李约瑟研究所副所长克里斯·卡伦(即古克礼,现任所长)对笔者说:“李约瑟先生通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作出伟大贡献。”

  我们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就是《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的主要结论: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相对独立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前者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后者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西方科学与文明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新的文明,而它们的核心思想与东方科学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东方科学与文明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应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用比较通俗的比喻可以解释我们的解答:东方科学是计算机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东方科学之所以没有大发展是因为时机没有到而已。这就像有人在春天问:桃花开得这么灿烂,为什么菊花没有开呢?是不是菊花是一种落后的,不可能开花的植物呢?答案是,秋天到了,菊花自然会盛开。

  我曾用人的两条腿走路来形容东西方科学。不能因为西方科学这条腿迈到前边就否认东方科学这条腿没落了,不可能再前进了。其实人的两条腿是互为基础,交替着才能前进的。

  有人指出,东方思维指导科技发展有没有什么成果?如果没有哪就不能讲明东方思维能够拯救世界科技。我的答案是:东方思维指导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医药,对中医药的成就恐怕最极端的人也不会否认。另外,吴文俊先生的机器证明的成果也是东方思维指导科技发展重要证据。

  当然,东方思维指导世界科技发展的成就现在看与它应当发挥的作用相比还是太少,尽管其主要原因是时机没有成熟。一些朋友问我,尽管你从哲学和科技史层面论证了东方思维指导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你自己能提出具体思路吗?在这里我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探索。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我的探索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希望把针对我的探索的争议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这一探索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我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对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比较引人注目,因而自己也经常胡思乱想。我的这一探索曾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讨论过,今天公布完全是为了抛砖引玉,说明东方思维确实对当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我们先尝试着在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型上建立一个现代宇宙模型。这个宇宙模型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句东方经典论述中得出: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二是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传·系辞上》第十一章)

  我们先定义基本空间单元:宇宙是由基本四维空间单元(直径约为10的负34次方米。即普朗克尺度)组成的,小于这个基本单元空间就失去了意义。

  大约在140亿年前,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量、没有物质”的空虚的“无”的世界中偶然发生了一个量子涨落事件,它产生了一个基本四维空间单元。这个基本空间单元产生了一个偏离“无”的量,我们定义为能量,它是一个趋向于回归于“零”的量,在趋于“零”的过程中做功。以这个空间单元为中心,宇宙以恒定的速度(光速)以波动的形式(即电磁波)扩大,波长为基本空间单元的长度,每扩散一个空间单元的长度,新产生所有空间的能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量)与产生上一个空间单元长度的空间的能量相等。即E(i)=E(i-1)=E0,E=iE, i=ct/r(0),其中E为能量,c为光速,t为宇宙的年龄,r(0)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半径,i为第i次空间单元扩散。这就是我们所在的膨胀着的宇宙。

  宇宙象一个被星星之火点燃的草原,而不是一颗被引爆的zha---d,宇宙大爆炸是被火种点燃的一个时刻,而不是象zha---d爆炸那样释放出所有能量的一个时刻,当宇宙诞生后,就象一个被点燃的草原在扩大燃烧的空间的同时不断释放热量(能量),而这些能量的来源于宇宙的膨胀。

  每一轮新空间的诞生都增加了整个宇宙的熵,也就是说宇宙膨胀本身是一个增加熵的过程,是一个无序增加的过程。与此同时,能量(物质)呈现有序化,使得整个宇宙的负熵增加。宇宙的总熵恒等于零。由于宇宙是膨胀的,因而宇宙内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也就应趋于有序,促使这种有序形成的基本作用为4种基本作用力。

  我们可以从微观上理解负熵是如何增加的:基本空间单元的以波动形式扩散可在时空中形成一条波动的弦,大量弦的相互作用可形成孤立子,这些孤立子就是包括光子等在内的各种基本粒子。因而各种基本粒子是大量弦波的叠加。孤立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力。随着能量的增加,空间的膨胀,大量弦波形成的孤立子越来越多,这些孤立子集中了大量能量,也就是说能量转化成了各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星云、星系、恒星、行星、卫星,使得宇宙的有序增加了,最终在行星上出现高度有序的结构——生物现象,而且在地球上诞生了智能生命——人类。人类是有序加工和放大器,可使有序进一步增加,而且能形成非常有序的结构——精神世界,如同黑洞内部的信息不可知一样,对于人类以外的无法实现信息交流的观测者来说,精神世界如同黑洞一样,也不被外界所知。

  由于宇宙的能量是逐渐随着宇宙的膨胀增加的。因此宇宙是一个开放系统。

  宇宙在膨胀过程中,一方面熵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要求熵减,也就是说宇宙膨胀本身是趋于无序的过程,这就要求宇宙内部的能量、物质(两都可称为实能量)和信息必然趋于有序,基本粒子是散布在空间中的能量有序化的表现形式,原子、分子的形成是基本粒子进一步有序的表现形式,原子、分子形成各种物质增加了所有原子、分子的有序,物质又形成星云、星系、恒星、行星,是物质在宏观、宇观上进一步趋于有序的表现形式。而在各种层次上出现的复杂现象,又从总体上增加了宇宙的有序程度。促使这一系列有序形成的基本作用为4种基本作用力。因此我们可以从“自上而下”的角度认为,4种基本作用力是宇宙有序化过程的产物,从这个角度研究可以解决目前困扰科学家的4种基本作用力统一问题。

  生命现象、特别是人类的出现使得宇宙有序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生命体本身就是诞生于无序的高度有序的机体,而人类除了身体高度有序外,还是宇宙的有序增加器,大量的无序经过人类的劳动变成了高度的有序,比如我们创造的高楼大厦、飞机、计算机等等各种物质文明是高度有序的,另外,人类还创造了精神文明,人类可以用26个字母写出无数高度有序的文学作品,用7个音符谱写出高度有序的音乐,用1和0为基础编成各种计算机软件。根据中国古代科学的类比方式,整个宇宙可用太极图表示,那么无序和有序相当于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如果把无序比作阴鱼,那么阴鱼中的阳极就是黑洞,如果把有序比作阳鱼,那么阳鱼中的阴极就是精神世界,如果我们认为黑洞作为无序中的不可知世界,那么精神世界则是有序中的不可知世界。比如一个去世了,他头脑所带有的精神世界也就不可知了。

  根据这一模型,我们可以定义宇宙的总能量为 其中E为宇宙总的正能量,E0为基本空间单元的能量,R0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半径,c为光速,t为宇宙存在的时间。宇宙的总能量是随时间的增加按线性恒增的。

  我们把波尔兹曼熵定义中的气体分子变为基本空间单元,由此可定义宇宙背景熵,这个熵是恒增的,用于描述宇宙的无序。同时,我们可以定义宇宙结构熵,E/T,其中E为宇宙的总能量(这个量是恒增的),T为宇宙的温度,这个熵是恒减的,用于描述宇宙的有序。背景熵和结构熵的总和是一个恒量,我们可以定义为0。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与描述封闭系统的热力学二定律完全互补的宇宙热力学二定律,即对于宇宙这一开放系统来说,能量恒增,熵守恒。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很多问题。这里我简单说几个。

  1、时间不再是一个基本量,而是宇宙背景熵和结构熵在宇宙膨胀时变化的派生量。时间存在着两个箭头:一个总是指向背景熵增加的方向,由有序指向无序,即通常的热力学箭头也即我们常见的时间方向;一是总是指向结构熵增加的方向,由无序指向有序,从星系的形成,原始生命的诞生,以及进化到人类,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精神世界的产生发展就是这个箭头方向的代表。这可以从根本上否定长期困扰科学界的热寂说。

  2、光速不变是因为宇宙向“无”以电磁波的形式扩张,使“无”变成“有”的速度就是光速。任何物体运动不能超过光速是因为任何物体不能超过宇宙的扩张而直接到达“无”。

  3、光线经过大质量天体附近时,不但会弯曲,而且波长会加长,频率会减少,出现红移。如果是落入黑洞,那么波长将变得无限长,频率将变得无限小。根据这一点,哈勃定律将被修改,即发光源距我们越远,其红移比按哈勃定律计算的要更大一些。这与观测结果吻合。观测表明,哈勃曲线尾部存在上扬现象。

  4、基本空间单元以波的形式扩散,也就是说存在以基本空间单元为基础的能量波。能量波的叠加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波,可以出现孤立子现象,形成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也就是说,基本粒子是大量能量波叠加形成的孤立子。它们可被分解为大量的能量波。这可以解释大量单个电子分别通过双缝形成的干涉图案的实验。尽管每一次只有一个电子通过双缝中的一条缝,但实际上是有大量的能量波同时通过双缝,只是通过一条缝的概率大得多而已,不过,一个接一个的电子等概率地通过两条缝的任一条,实际上相当于大量能量波的叠加,自然会出现干涉条纹。

  5、宇宙的总物质和总能量应当是目前宇宙学说认为的一半,因为宇宙的总能量(含物质)是逐渐按线性规律增加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按目前的宇宙学说还有65%的物质和能量是观测不到的。因为目前的宇宙学说中认为的物质和能量中有50%是根本不存在的。

    来自http://tech.sina.com.cn/d/2005-05-13/1025606710.shtml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厚宇德: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与科学思想史释义
下一篇: 中国古代自然观发微(厚宇德)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