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波动哲学认识论纲要(未定稿,备份在此,请勿转载)
时间:2008/7/8 22:47:37,点击:0

 

认识论论述的是我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围绕我们的意识来阐述客观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的位置。离我们的意识越远的事物就会被我们认为越复杂,离我们的意识越近的事物就会被我们认为越简单。这里的简单和复杂是相对简单和相对复杂,相对的是我们的意识。
物质世界始终在追求平衡。“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在追求空间平衡,人往高出走是在追求层次平衡。但是,水有时候也可以往高处流,因为有水泵的作用。水泵体现的是人的意志,所以水往高处流也是在追求层次平衡。我们不能孤立地看水的流向,而应该全面地看水在水泵的作用下水与水泵的作用力的互动。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层次平衡始终在遵循空间平衡,也就是说层次平衡是复杂的空间平衡。
意识与一般的自然现象比较之是复杂的。但是,复杂的意识始终在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这与层次平衡始终在遵循空间平衡是一个道理。一般的自然规律并不那么容易认识,而复杂的意识有时更容易被我们所感觉,甚至会让我们对它产生强烈的主观需要。因为意识与意识之间可以存在相对简单。波动哲学本体论就是为了阐述绝对简单,波动哲学认识论就是为了在感性的绝对简单到感性的相对简单之间建立一座理性的桥梁。

一、意识论

波动哲学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同一性的范围。物质的存在需要空间,物质的发展也需要空间,物质的发展就是对空间的持续需要。物质对空间的持续需要源自物质对平衡的持续需要,即物质在空间的平衡分布。物质世界为了追求平衡,从占据无限小空间开始,到无限大空间结束,这一过程须持续无限长的时间。
物质拥有层次结构,而物质层次间的关系往往比空间关系更为紧密,这在主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物质不但在追求空间平衡而且也追求层次平衡,甚至层次平衡表现得更为突出。物质追求层次平衡就是在追求同一层次链中不同层次空间性质的同一。也就是说在同一层次链中,这一空间中的物质能够意识到那一空间中物质的存在。

1、意识的形成
物质世界最初仅仅表现为追求简单的空间平衡。而复杂的空间平衡即层次平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什么会存在发展的空间平衡?因为存在于无限空间中的拥有有限空间的物质世界内部并不是呈现出有规则的排列,这样就让物质对空间的需要指向复杂化了。

2、需要
需要的本质是对空间的需要,对平衡的需要。一切需要都是基于对空间的需要,对平衡的需要。对物质而言,对空间的拥有表现为存在空间和发展空间两种形式。存在空间是需要的内因,发展空间是需要的外因。波动哲学认为,物质的发展空间就是指,物质的发展动力所能克服的外在阻力所屏蔽的空间范围。所以,物质对发展空间的拥有源自物质对自身发展动力的拥有。因此,需要本体形成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必须有两个内在因素:一、自身的发展动力;二、与外界事物拥有同样的存在空间。需要的内在因素是产生需要的原因,需要的外在因素是满足需要的条件。前者属于质变的范畴,后者属于量变的范畴。量变是目的,质变是手段,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怎样产生需要,而满足需要则是需要本体自身的事了,也就是说是需要本体个体利益所在。

3、主观和客观
能够主动地追求自身需要和维护个体利益的物质就是主体。所以主体与一般物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主动追求需要。从一般物质到主体的转变是以需要的产生为标志的。
主观是主体主动的发展行为,是量变,是不包括外力约束的意识行为。所以,主体的主观愿望总是以满足自身个体利益为出发点的。
客观包括了所有的受力现象,所以主观的受力也包括在内。因此,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改造客观。主观对客观的改造必须依赖客观,必须以对客观的认识为前提。

3、意识
意识是主体的内在核心主体依赖于已经建立的层次空间来对存在于这一层次空间之中客体的感觉。意识到就是主体的核心主体感觉到了客体的存在,这是对层次平衡的建立和加强。层次空间的性质由层次平衡的程度来决定,即由层次之间同一性的程度来决定。主体层次之间同一性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加强。有意识是主体的核心主体参与的意识活动,是核心主体意识到了客体的存在。意识的加强不仅是在强化层次平衡,而且是在扩展层次空间的范围。所以,层次平衡的强化和层次空间的扩展都是主体发展的目的。
意识是在物质层次空间的扩展中产生的。物质层次空间的扩展让主动的量变有更多的机会得以实现。当主动的量变有更多的实现机会时,物质趋利避害的行为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当物质有了主动的质变和众多受益于这一质变的量变时,该物质就成为了有生命力的主体。如果主体主动的质变受到破坏,那么主体的生命力也就受到了破坏。

4、意识域
意识域是意识的存在之所,是能够相互意识到的主体所处的空间范围。
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持续感觉,或者说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在主体中的持续反映。主体对它物的感觉与一般物质的区别在于,主体对它物的感觉不因它物对主体作用的停止而停止,因为主体内部存在着对它物直接感觉的感觉,即存在对它物的间接感觉。主体拥有意识空间域,即意识域。意识域的大小与主体内在相互感觉的能力成正比。意识域是主体意识的存在之所。主体的意识同时存在于三维空间、层次空间以及更高阶度的空间中。所以主体的意识域有空间域、层次域以及不同阶度的空间域之分。意识的强度为某一意识在意识域中所占的大小。意识的广度是意识在意识空间域中的强度,意识的深度是意识在意识层次域中的强度。

5、有意识和无意识
有意识是被意识到的意识活动。在同一层次意识域内,不同空间的意识活动是能够被相互意识到。有意识是空间意识在层次意识域中的扩展。而无意识是只存在于一个层次中的空间意识。只存在于一个层次中的空间意识是无法被感觉到的。所以无意识不是无,而是“一”,而这个“一”是无依靠的“一”。人的很多潜能都藏在这个“一”中,只是没有被我们意识到而无法释放出来。人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可以让这个“一”有所依靠,于是让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成为可能。

6、感性和理性
感性的范畴包括相互作用、感觉、反映等具有直接性的范畴。感性源自物质的相互作用。感性就是被作用,是本体受到客体的作用,是内受到外的作用。感性是普遍性的存在,是理性存在的基础。感觉是主体受到客体的作用,受到客体的作用而改变的过程。感觉必须依赖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同一是物质间可以相互作用的原因,对立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没有同一就没有相互作用的基础,没有对立就没有相互作用的过程。感觉就是为了从对立到同一。感觉的过程是无限持续的,因为物质从对立到同一是个无限持续的过程。感觉的强度会由强到弱,这样我们的意识就会逐渐难以意识到感觉的存在。感觉在低一阶空间中为主动质变,在高一阶空间中为量变。也就是说感觉在低一阶空间中吸收能量,并把这能量释放到高一阶空间中。感觉是两者之间的事,是两者之间对立性同一的过程。感觉的本体之中存在着与感觉的客体对立性同一的存在。感觉的本体之中的存在为内因,客体为外因。内因是感觉的层次意识中心,外因是感觉在外层的边界。感觉的过程就是扩展感觉的层次意识域,主要是把层次意识域的内层边界向内层深处推进,也就是获取感觉的深度。这种向内层深处推进的速度越快就越有快感。但是这种推进是有极限的,当内层边界到达与外层边界对称的地方时,这一感觉的过程就会接近停止。

7、价值
价值是发展的尺度。这种尺度,反映物质之间相互需要的满足程度。价值分为本体价值和客体价值。本体价值是物质发展的绝对高度,反映该物质内在相互需要的满足程度。客体价值是该客体对它物质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反映客体对它物质的满足程度。客体价值必须依附本体价值而存在。
价值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量变。量变既表现在三维空间,也表现在层次空间。层次空间的量变是空间量变的原因,是空间量变的集中体现,是空间量变追求的价值。
感性是价值形成的原因,理性是维护价值的手段。层次空间的量变归根结底是空间质变量变的结果。这种感性的质变量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特别的绝对复杂的空间关系——相对简单的层次空间关系。这种相对简单的层次空间关系并不一定能够持续保持下去,有时不得不放弃某些空间平衡来维护层次平衡。

二、思维论

思维并不是人、主体、生命的专利,但是,思维是人、主体、生命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思维是意识形成的原因。意识论阐述的是人、主体、生命感性方面的问题,思维论阐述的是人、主体、生命理性方面的问题。

1、内与外
内与外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内与外的范畴包括内力与外力、内因与外因、主动与被动。任何物质都有其内在的空间和结构,物质的内在的空间和结构是物质内容的存在之所,所以内是物质存在的前提;任何物质都有其外在的发展空间和环境,物质的外在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是物质能够发展的原因,所以外是物质发展的前提。内在的存在是物质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在的存在是物质发展的的条件。内与外是相对的,没有内就没有外,没有外内的概念就无意义。装满水的铁桶,如果说铁桶里的水是内,那么房子等铁桶所存在的环境是外;如果说铁桶的内在结构及铁分子是内,那么铁桶里的水相对于这个内也可以称作外。如果是铁桶的内在结构形式是内,那么组成铁桶的铁分子也可以称作外。内始终在平衡外的过程中寻求发展。如果内所受到的外力是平衡的,那么内就不会做相对运动,只会改变内的结构,也就是说内会发生质变;如果内所受到的外力是不平衡的,那么内就会做相对运动,这种相对运动会对内的内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物质在空间上的质变与物质在空间上受到的平衡外力的大小成正比,或者说与物质在层次空间上受到的非平衡外力的大小成正比。物质在空间上的平衡外力只能看作是物质在层次空间上一个方向上的外力。在这里有必要使用共力这个概念,共力是外力对物质的内力有效作用部分,共力是外力相互抵消的平衡力。合力为零时,共力就和单个方向的外力相等,共力与合力之和等于最大的外力。共力是物质质变的原因,合力是物质移动的原因。

2、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与反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没有反作用作用就无法实现。反作用的实现对作用而言就是被作用。需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需要,是对作用的需要;一种是具体的需要,是对被作用的需要。对作用的需要就是对空间的需要,对被作用的需要就是的它物的需要。被作用离不开作用,它物离不开空间,所以具体的需要是建立在抽象的需要基础之上的。我们为什么需要被作用?为什么需要它物?因为单个作用是无法产生作用效果的。如果把空间因素除外,那么量变是不依赖外力而存在的。外力只能妨碍量变的实现。质变是被外力作用的结果,质变至少需要两个外力的作用。如果我们要改变它物,那么我们单个的作用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对它物的改变。也许这个需要改变的它物和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所以我们和它物一起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帮助来实现对它物的改造。在这里,它物可以是我们身上消极的东西,如消极的情绪、消极的心态、烦躁的心情、讨厌的疾病,这些很难依赖我们单方面的努力去克服它,所以我们需要他人的关心,他人的帮助,需要食物,需要医药,需要感情。它物本身拥有质量,拥有惯性,所以我们作用于它物,它物也可以只依赖自身的惯性来反作用于我们。因为它物自身也是多元的,其自身积极的因素拥有惯性,拥有一定的作用于消极因素的能力,此时,它物自身积极的因素是内力,我们是外力,这样就形成了可以改造消极因素的共力。

3、思维
一物质的内在相互作用是对另一物质内在相互作用的反映,那么,这一物质的内在相互作用就是思维。一般来讲,思维物的内在相互作用的速度快于被思维物的内在相互作用。思维物的思维速度的提高可用一定的程序。思维物思维的意义在于代理被思维物的质变量变。这种代理或追求思维的速度,或追求思维的效果。追求思维的速度可以起到预测和指导行动的作用;追求思维的效果可以更充分地发现被思维物可能受到的意外作用。

4、思维域
程序越专用,物质的思维速度就越快。电脑的思维速度快于人脑,但思维域却小于人脑。思维域是思维物所能反映的空间范围。这里所说的空间是广义的空间。意识域存在于思维域的中心,这个中心不是空间方位的中心,而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中心。

5、抽象和具体
抽象就是抽取不同物质里面共同的东西;具体嘛,就是面面俱到啦,不管是共同的还是不同的。
在数学里,合并同类项就是要先抽象出同类项中相同的东西,再以这个东西来判断不同东西是否同类。其实,我们还可以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分类。如,在马路边,我们看到很多象小房子一样的,会快速移动的东西,我们往往会把它判断为汽车。其实,以上并没有抽象出汽车的本质,只是对汽车部分外在现象的抽象。对汽车部分外在现象的抽象很容易让我们把非同类事物并入到同类中。如果按照上面那个判断标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把公路当作临时跑道的飞机当作汽车了。所以,抽象必须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某类事物内在的全部相同的东西。把握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很难。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喜欢和容易感觉的是不同的具体的外在的现象。我们总是对普遍存在的东西熟视无睹,而容易感觉的是不同的变化的东西。为了让某个指示灯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让它一闪一闪的。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呼吸空气,但我们很少意识到空气的存在,只有捂住鼻子和嘴巴才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不停地呼吸空气。所以,我们很容易认识不同的具体,却很难认识相同的抽象。
抽象源于同一,具体源于对立。抽象拥有量,具体拥有质。抽象是目的,具体是手段。对抽象的认识用具体,对具体的认识用抽象。抽象是指基本的宏观的范畴,具体是指特殊的微观的范畴。抽象是具体的本质,具体是抽象的现象,两者不可分割。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不可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不存在具体脱离抽象这个问题。因为抽象只是个概念,它后于具体这个概念而存在,更是后于具体这个存在而存在。所以,先有具体,然后才有抽象。
哲学在质变科学中是最抽象的。具体的现象先于哲学,先于哲学中抽象的规律。所以,具体的现象是哲学的感性基础,哲学是应用科学的理性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土壤,楼房基础和框架,门窗、家具、非承重墙等不影响楼房受力安全的部分。
哲学和数学都是抽象的,一个是纵向抽象,一个是横向抽象。打个比方,一个方形,只有长度没有宽度是不行的,只有宽度没有长度也是不行的。长度和宽度是对方形在各自方向上的抽象。有了长度,有了宽度就有了(方形)具体(的面积)。一个点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从哲学的角度看,点是最抽象的,因为它没有任何确定的内涵;从数学的角度看,点是最具体的,因为它的定位最精确。哲学与数学结合,才是我们精确认识具体存在的有效方法。

三、价值论

价值是发展的尺度。这种尺度,反映物质之间相互需要的满足程度。物质自身需要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的实现是稳定的原因,是发展的目的。宗教可以稳定人的思想,但是稳定也是自身发展的阻力。稳定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其它物质或者自身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质变是手段可以导致发展,量变是目的可以导致稳定。但是,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为量变是主动的,质变是被动的。局部的质变是为了整体的量变,是为了让局部溶入整体,是为了借助整体的力量发展局部。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因为统一只能是对立性的统一。没有体会痛苦的幸福只能是短暂的肤浅的幸福,因为痛苦会让幸福更有内涵,让幸福更为稳定和持久。痛苦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这里说的痛苦当然是良性,是可以克服的挫折。

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需要。人的价值观有感性和理性之分:感性的价值观是处于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它直接决定人的需要;理性的价值观主要是受文化的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它存在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现实和价值观冲突的时候,人会痛苦;当人的感性的价值观和理性的价值观冲突的时候人会更痛苦,因为这是难以回避的。

道德属于理性的价值观的范畴。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道德就是在维护一种社会秩序。而维护道德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维护人的感性的价值观。因为感性的价值观才是人所追求的终极目的。理性的价值观是在感性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性的价值观存在的意义在于平衡和稳定感性的价值观。所以,道德等理性的价值观可以在感性的价值观的不断作用下与时俱进。

艺术属于感性的价值观的范畴。艺术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帮助不是采用约束的办法,而是采用唤起的办法,唤起人们内心深处与真正的价值相溶的东西。


四、发展论

从整体来讲,需要的形成是手段,需要的满足是目的;从局部来讲,需要的形成是目的,需要的满足是手段。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形成比需要的满足更重要,得到了发展是因为形成了需要,得到了稳定是因为满足了需要。

   ────────────────————
  │  认识论  │  目 的  │  手 段 │
   ──────────────────——
  │  微 观  │  意识论  │  思维论 │
   ──────────────────——
  │  宏 观  │  价值论  │  发展论 │
   ──────────────—───——

声明:未定稿,备份在此,请勿转载

普进峰 19:34 05-10-25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网站的人气为什么比不上论坛
下一篇: 波动哲学纲要(一稿)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