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转型的实质与当前中国社会 社会转型的实质在众多学者中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正如李钢先生讲的:“社会转型本质上同以人为中心、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一致,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同人的终极关切、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相统一的。”①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早期社会转型实质上是要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社会。当前中国政府所认为的现代社会转型的实质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 可以这样总结,社会转型的本质主要是:其一,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二,当前的社会转型一定是同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化扩张的产物。其三,当前社会转型的核心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解放,主要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优化过程。 之所以称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是因为,中国所处的国际背景是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从而使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日趋紧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为主动融入国际环境的过程中,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领域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并且这一变革将是持续的、长期的。“因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一体化’。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不再是各地区、各民族社会的集合体,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被联系成为具有系统性、有机性的整体,而各民族只不过是全球系统中的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日益强烈地受到了其他地区或是国家乃至全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影响。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与封闭的社会相比,这种参与全球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开放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③全球化主要指的是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这也是经济一体化得以可能的条件,作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相互融合与变更,开放了的中国社会正是在多元政治、文化上的碰撞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更。这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的优化过程,是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与精神财富的不断丰富的长期过程,不仅如此,它更是向着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更高级的社会和谐状态前进的,我国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顺应全球化浪潮的趋势,符合社会转型的现状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是高度的对人的关注,包括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需要等各方面,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的发展,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更好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2、社会转型的根源与当前中国社会 在探究社会转型的根源上,不得不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中概括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对范畴就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具有无限发展的必然性”,“由于人的需要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扩大,所以人类劳动的动因在客观上是永恒的。”④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所以生产力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更新的过程。同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且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根本准则决定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互适应,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更新而变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将会被推倒。这一定律主导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这就是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源之所在。当前中国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发展,努力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必须要改变或更新当前的生产方式,与国际先进的生产方式靠拢,以期更有效的发展生产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且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做了很好的诠释。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是国家上层建筑,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经济基础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转型,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焉有不转型之理。上层建筑为经济发展服务,只有两者相互适应才能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不仅如此,全球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随着各国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与密切,文化的传播也使得社会转型得以可能。“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被社会公认的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整个文化还包括诸如洗碗、开汽车等世俗行为,而且,对文化研究来说,这些世俗行为与那些在生活中被认为高妙雅致的事物相比,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⑤这个关于文化的定义虽不全面,但至少说明了,即使是细小的日常生活方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样,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向国外流动,习得外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带来了大量的国外文化,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在特定的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交融,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 按照人类学家恩伯的说法,文化都具有适应性、整合性与不断变迁性。文化的适应性表现为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指在两种文化的对峙中,双方会尽可能多的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元素为自己所用,并抛弃那些不适应自己生活方式的东西。而文化的整合性则表现为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文化的诸多方面将不得不改变,以适应新的行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大多是整合的。”⑥正因为文化具有适应性与整合性,所以不断变迁成为必然。当前中国政治、文化中的西化的表现,就很容易从文化的适应性、整合性与不断变迁性中找到原因。所以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但文化本身的传播与异质文化间的碰撞也为政治、文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① 李钢:《论社会转型的本质与意义》,载《求实》2001年第一期。 ②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③ 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⑤ [美]C.恩伯、M.恩伯(Carol Ember / Melvin Ember) 《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 ⑥ [美]C.恩伯、M.恩伯(Carol Ember / Melvin Ember) 《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资料整理人;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