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有一日夜观天象,忽然惊恐万分,入帐后告诉姜维说自己将星暗淡,将不久于人世。姜维对答说,“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于是,诸葛亮令姜维领甲士49人,执皂旗,穿皂衣,环绕于帐外守护。自己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大灯7盏、小灯49盏,内安本命灯1盏。他日理军机,晚上则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口念咒语,压镇将星。诸葛亮告诉姜维,只要七日内主灯不灭,就可增寿。六天平安过去了,然而就在第7天,司马懿派兵掠战。诸葛亮听见帐外呐喊,正欲派人询问,不想部下先锋魏延飞步闯入告之,慌乱中竟将主灯扑灭。诸葛亮一看大势已去,将剑扔在地上叹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诸葛亮在带病安排好身后社稷大事后,溘然与世长辞。
诸葛亮之死,令多少人扼腕长叹,使得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千古传诵!诸葛亮之死也令哲人深思,一代名相,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巧机奇谋,安邦定国,却无奈命何!其实“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种种迷信色彩掩盖着的人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在讨论自然界的客观性之前,我们必须先讨论一下自然的含义。让我们从回顾哲学史中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讨论入手。在传统哲学中,自然和人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自然是纯粹的自然,人是脱离了自然的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只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虽然有的哲学家有时也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但在他们眼里,人只是自然的附属物。人的存在对自然毫无影响,自然的本性、运动和规律都和人无关。而有的哲学家则把人和自然都看成精神的产物,自然和人都不过是精神的展现,因而自然的本性就是精神的本性。实践唯物主义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和自然的统一。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人和自然是相互统一的。自从有了人以后,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而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人的实践。实践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自然包括整个宇宙,从宏观星系到微观粒子,无一不在自然之列。自然不仅包括各种物体,也包括各种物体生生不息的种种过程。在狭义上,实践唯物主义所说的自然是专指和人相联系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它包括三个层次,首先自然是人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总和。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任何人都生存、活动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当中。而我们生存活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就是这里所说的自然;其次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人们每日要进行各种生产活动,没有生产活动人类就无法生存。而生产活动的对象,人们劳动所诉诸的对象就是自然。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第三自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总和。从这一层次上看,自然不光包括上面说过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还包括物质生产劳动的工具,当然也包括使用劳动工具作用在劳动对象上的劳动者本身。随着人类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狭义上的自然有一个在外延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不断深入的过程。
从哲学上看,自然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首先是指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从自然界的发展历史上看,早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前,自然界就已存在。自然界是人类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份,是自然界的产物。据英国的2000年1月1日的《新科学家》周刊记载,我们所生活的宇宙诞生于130亿年之前,而人类的出现则大约是在300百万年之前,人类能够用词语表达和交流思想则大约是在200百万年前。从科学事实看,早在人类存在之前,早在人类产生意识对自然界进行思考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就已经是按照自身的规律生生息息的千变万化的存在。这是从地球和人类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看,早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地球以及整个宇宙就早已存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过“心外无物”,认为我们外部的客观世界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就已存在。实践唯物主义把这种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事实称为自然界的先在性。
自然的客观性的内容除了如上所说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的先在性外,还包括自然界独立于我们对它的认识。实践唯物主义认为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对自然的反映和我们主观的建构。虽然我们对自然的认识离不开我们主体的建构,但不能由此认为自然依赖于我们的感官,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认识而存在。无论我们头脑中的自然图景正确与否,自然界并不因我们对它的认识而改变。
我国古代有一个寓言,说的是有一个人想偷走一口大钟,想背又背不动,于是就想用大锤砸碎那钟。谁知大钟一碰,况然有声。这人怕别人听见,连忙捂住自己的耳朵。结果当场被捉住。这个事例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的,不管我们意识到了还是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依然存在着。虽然盗钟人捂着耳朵,碰响了的钟依然作响,并不会按照盗钟人的意志而变得悄然无声。
而且,自然的客观实在性还说明,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世界总是处于优先地位。先有世界,才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像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而是先有物才有心对物的认识。而不是先有心对物的认识才有物的存在。这是区分实践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有人以为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就是说自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解释是不完全的。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不仅包括自然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份,还包括其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部份,如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红外线、紫外线、各种射线、各种微观粒子和物质场,以及目前由于认识手段的限制而无法认识的部份自然界。如目前由于宇航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宇宙的航天探测只能局限于太阳系内。但虽然暂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太阳系之外的宇宙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
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性,这并不是说自然界是一成不变的、不会变化发展的、僵化的物质。自然界始终是按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按照自身规律燃烧着的活火。而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不管人是否意识或认识到,不管人是否愿意,它总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也许现在的成年人大概对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学幻想影片还记忆犹新。人们也许还记得科幻影片中的装束奇特的火星人。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各种各样的形式的火星人的存在。但事实上,目前火星上根本不具备类似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火星上的空气异常稀薄,相当于地球上三万米高空的大气。火星上的空气中氧气极少,绝大部份是二氧化碳,而且非常干燥。火星上的赤道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仅有零下15度。春季火星上大风暴异常猛烈。形成了火星上空经久不散的“大黄云”。然而在1976年,美国宇航局的“维京1号”和“维京”探测器成功地穿越了火星上空,并拍摄了许多照片。从这些照片上,人们吃惊地发现在火星的表面有着一尊尊石雕的人像(眼、口、鼻甚至头发清晰可辨)般的“人面石”、一座座高耸的“金字塔”和一片片类似“城市”的废墟。“人面石”是建在一个长方形的基座上,上面刻有轮廓分明的鼻子和左右对称的眼睛和略微张开的嘴巴。“人面石”全长2.6千米,宽2.3千米,就像一个仰望天空的人面。“金字塔”在“人面石”的西南约16千米的地方,其边长是地球上的金字塔的10倍,体积超过地球上的金字塔的1000倍,方向和地球上的一样,面向北方。在“金字塔”附近有类似古代都市的建筑和城堡似的长达2公里的城墙。这一切证明,在很久以前,在火星上曾经有过智能生物的大规模的文明活动。据科学家推测,大约在5亿年前,火星上有辽阔的海洋和大陆,有着和地球上一样湿润的空气。因此很可能存在着和地球上的人类相似的生物。然而,这些生物全部灭绝了。美国宇航局研究专家认为,古代火星人的灭绝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各种活动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层。臭氧层的破坏使得太阳的紫外线长驱直入。紫外线把火星上的水分解为氢和氧,而氢气会从臭氧中的空洞脱逸到宇宙空间中去。久而久之,火星上的水逐渐消失。剩下的氧会使土壤酸化,使地表的颜色变红。
上一事例说明,自然界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人类或类似人类的生物违反了自然规律,就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种惩罚就是火星人所遭到的灭顶之灾的原因。
此外,自然界各种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也具有客观实在性,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自然界的物质都以各自特有的形式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传说有一种叫做穿墙术的特殊的功夫,一旦一个人有了这个本事,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越于各种固体物质之间。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是忽视了自然界的空间特性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在一个故事中说到:有一个人自以为学会了穿墙术,向别人炫耀自己本领,一头向一堵墙撞去,结果头破血流。这一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能忽视的,谁忽视了自然界的客观性,谁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不顾客观现实,光凭主观意志办事,其结果是会撞到南墙上的。
其次,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还包括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寒来暑往,秋去冬来,人的生老病死等,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诸葛亮能够巧夺天工,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他只能认识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例如他巧妙地运用他的气象知识,在大雾之中草船借箭,三日之内完成了十余万支箭,令欲加害于他的心胸狭窄的周瑜自愧不如。但他无法改变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无法改变自己的必然死亡的命运。
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又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这些规律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人们只能通过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世界。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人们的实践就会遭到失败。我国古代的智者在很早以前就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说古代有一农人,为了让自家的庄稼长得快一些,把庄稼一棵棵的往上拔,结果全枯死了。
人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着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物体运动都要消耗能量,这一规律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理所当然的常识。然而早在十八世纪,不少聪明人异想天开,梦想设计出能够不停地做功却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永动机”来。法国科学院不断地接到形形色色的“永动机”发明的专利申请。法国科学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加以审查,结果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以致于法国科学院不得不在1775年宣布不再接受审查关于“永动机”的发明。那些发明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一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存在和发展,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这也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表现。
自然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是发展的,这也是自然界的客观性的要求和反映。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诸葛亮手下有一位名叫马谡的参军,自幼熟读兵书,常与诸葛亮谈论兵法并为诸葛亮欣赏。有一次,诸葛亮率军出汉中伐魏。魏国名将司马懿领兵二十万直奔街亭。街亭是通过汉中的咽喉之地,守住街亭事关重大。然而街亭“既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自谓深通谋略,自告奋勇领兵前往。诸葛亮放心不下,令平生谨慎的王平为副将一同前往。并一再叮嘱要在当道处下寨,以免敌兵偷过。而马谡到了街亭之后,不听王平劝告,而是按照兵书,“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执意要到远离要道的山上去安营扎寨。不想被魏兵团团围住,并断了汲水之路。山中无水,士兵不得食,寨中不战自乱,蜀兵打寨门,下山降魏。街亭终于失守。致使诸葛亮的伐魏宏图付诸东流。兵书是古人的经验总结,是古人对军事中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是在一定时间内或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实际运用中必须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灵活运用。马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谓熟读兵书,只管照搬,导致了街亭失守,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此外,实践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并非完全是和人无关的。从上面所述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来看,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实践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的总和。因此自然的客观性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也和人和实践活动相联系。实践唯物主义认为,我们头脑中的自然图景是在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的前提下,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构建。自然界是通过实践向人的呈现。自然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本来面目。人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一面认识自然,一面通过实践和自然发生着相互作用,造成自然界的变化。因此我们头脑中的自然图景是自然的呈现,它既是对客体的反映,又是主体的建构。
所以,自然界的优先性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自然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对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制约。人可以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但这种改造能否成功是受到自然界的制约的。例如,从诸葛亮祭天一事来看,人的实践无法改变人必有一死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延长人的寿命,不让诸葛亮这种英年早逝的历史重演。
总而言之,实践唯物主义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承认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类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承认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承认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在这一点上实践唯物主义是和哲学史上的其他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
本文已经公开发表,参见胡建、何云峰、魏洪钟:《智者的沉思》,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