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好汉网主 好汉网主
孙晓青:地理学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与培养
时间:2008/5/26 22:30:19,点击:0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力得以提高,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批判性”一词源于希腊语“Critic”一词。它的意思是质询、认识、分析。我们正是要通过提问、认识人和事物、分析判断来检查自己的思维及他人的思维的。积极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做出最合理的结论及决定。
如批判理论所说,批判并不意味着谴责或抱怨某种现象或方法,也不意味着单纯的否定或驳斥,相反,批判指的是某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努力,所以倡导一种以反思和质疑为本质特征的批判意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
一、地理学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批判性思维不是仅指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指对包罗万象的世界进行认识的所有思维方法的总和。我们要探究组成整个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思维活动,其中包括:
1、能动性思维
2、独立思考
3、仔细研究情况或问题
4、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
5、以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6、有条理地讨论我们的想法
将以上批判性思维的实质,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地理教育中蕴含着如下几方面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1、    态度积极的能动性思维
当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能动地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及技巧,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这也揭示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批判性思维排斥只有思想活动但无具体行动的消极被动的反应,它要求我们积极地运用我们的思维能力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地理教育中能动性思维并付诸实践的例子举不胜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驳斥了“天圆地方学说”证明“地球是圆的”,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从而揭开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篇章。正如俄国科学家奥尔科夫一句名言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和空间,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在国情教育中,我国人民战天斗地,开荒治沙,以只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这种不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屈服,想方设法改造环境,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精神,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事物进行态度积极的能动性思维。
2、视野开阔的独立性思维
独立思维,是观念、习惯、能力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形成自己思维个性的前提条件。没有独立思维,就不可能具有探索精神,也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越是自主学习,自觉实践,越是不断开阔视野,独立思维的能力就越强。
如在讲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有关知识后,请同学归纳特点。有的同学说,黑(黑种人,黑色金属),高(高原大陆)可以概括其特点,有的同学提出还有热(热带大陆),初(初级产品出口)等。说明学生们已经开始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用最简略的文字概括其一地区的地理特征。
在学习“生态平衡”时,学生们对“生态平衡是否都要保护”各抒已见——
有一位同学首先发言:“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正在遭到破坏,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必须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态平衡。”不待我的评判,马上有一位持有异议的同学语出惊人:“有些生态系统破坏了对人类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中生代时,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繁生的黄金时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它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还有一位同学说:“除有科研价值的少数原始生态系统需加以保护外,应打破原始生态系统平衡,大力发展农田、果园和牧场等新的生产力更高的良性生态系统。因为原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极低,依靠这种平衡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学生们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令我大开眼界。
2、    不懈探索的创新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又取决于思维的创新。
世界地图许多人都是认真看过的,各大洲的轮廊也有不少地理学家研究过,可是只有魏格纳创造性地从各大洲的轮廓提出著名的“大陆漂移说”;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的经验表明,寻找石油总是在海相沉积的岩层中找,致使“中国是个贫油国”的帽子戴了几十年,李四光先生却不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具有成油、储油条件的陆相沉积中找到了石油。
可见思维的创新依赖于科学的自信和探索精神的树立。当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的培养并非易事,需要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努力。
3、    多向考察的严密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仔细地探究我们所处的境况或研究正在讨论的主题。我们的思维反应应当是富有意义,富于思想的,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为了完整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论证,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起作用的因素,可能发生的后果逐一进行考察和预测,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做出科学的抉择或决策。
如: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峡水库设想直至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开建,其间经过七十多年的多方考察、论证,最后做出决策;再比如“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比较”……由这样一些地理教学中的实例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严密地思考问题。
4、    可行可控的实践性思维
思维的能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严密性,都毫无疑问地指向实践性,因此由思维而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必须是切合实际的,可行的。在实践过程中,思维要自觉地发挥调节、控制功能,对于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做出分析、综合和判断。这种自觉调整,自觉校正的特性,是实践性思维中最可宝贵的要素。
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提出问题,但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诱导其思考方案,如问及“酸雨造成的污染”,学生会例举许多事例说明酸雨造成污染的严重性,再问“如何控制酸雨?”大多数同学都答“减少工厂排放S02量”,这时候需要教师开拓其思路:从改变燃料结构角度,从开发新能源角度,从如何酸碱中和削减酸雨的危害等角度使得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二、地理学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1、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善问多思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养成敢思、善思、勤思的学习习惯。
(1)开发思路,启发引导,提出问题
树立学生标新立异的意识,不人云亦云,不受习惯思维定势的束缚,不迷信教材、教师,从而使学生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譬如课本上关于北斗七星形状不断变化的原因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北斗七星各成员运动的方向、速度不同所造成的。”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质疑“‘速度’本身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此处应将‘速度’改为‘速率’。”我当即对这位同学敢于发表不同与书本的富有创意的见解予以鼓励,更重要的是激励更多的同学树立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上海临东海,枕长江,上海的水资源到底是否缺乏?”;许多学生家长纷纷从纺织厂、针织厂下岗,“纺织工业是否已成为‘夕阳工业’”……类似这样的一些由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通常都被我大加赞赏,然后与他们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广开思路地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同时,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注重启发引导点拨提示。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地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兴趣较广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地探根究源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如在教学水循环内容时,我先朗诵了两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接着向学生提问“李白这两句诗的科学性到底如何?黄河之水是否从天上来?奔流到海是否不复返?”悬念的提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之时,我切入正题,引入“水循环”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需要教师紧扣每个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3)留有余地,巧妙设疑,深化思维
    善问多思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适当留出余地,给学生必要的时间,让其思索老师没有给出的答案或结论,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和横向发展。“如果不坚持防沙护林,北京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吗?”“哪些地理现象可以说明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的重要分界线?”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面更广阔,产生联想的机会更多,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转换程式,营造有益于批判性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教无定法,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选择适应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新教法,营造激活学生批判性意识的积极环境。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有助于学生各抒已见,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为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提供“源泉”。
我的地理课中经常采用“地理信息发布”、“地理故事演讲”、“地理辩论会”、“今天我是地理老师”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收集各种地理信息,自己上台讲课,师生角色转换,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譬如学生上台讲“日本”,他通过互联网收集的数据、材料、信息比书本上新颖、准确,而且学生上课完全不象地理教师那样遵循“地理位置、山川地形、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八股文式的套路,让老师耳目一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试误中磨炼思维
     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时,难免会出现错误,走入“误区”,教师要善于引导,以“错误案例”启动学生“试误—自悟”的思维方式,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潜能。譬如学生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问题的认识”存在误解,把矿产资源的储量寿命等同于枯竭年限。《地理教学》97年第1期中提到石油的储量寿命33年,铜的储量寿命25年,白银的储量寿命17年,学生们认为这33年、25年、17年就是石油、铜、白银的枯竭年限。我首先肯定学生对矿产资源存在的危机意识,然后点拨学生:我们既要看到某个时期某些矿产有枯竭的危险,但更要看到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开采矿产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矿产资源使用年限有不断延长的趋向。经老师一点拨,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也更开阔了。
(3)加强学生实践锻炼,保持信息的开放性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观。针对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我常常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去苏州河沿岸踏勘,观察黄浦江水和苏州河水的分界线,进行水质比较;参加昆虫研究所;去孙桥现代农业基地参观考察;实施环保小调查等,使学生由思维而得的方案和措施到实践中去检验,保持课堂信息的开放性。社会是个大课堂,自来水厂的工人是老师,农业基地的农民是老师,中科院的院士更是老师的老师,在与别人交流,接受别人信息和观点时,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结束语:教师如果在自己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反思性教学,即: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又要求教师本人“学会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能够是为今后高等教育阶段埋下伏笔。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胡迎霞:关于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 汪涛:初中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运用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