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必须正确应对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全国第六届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述要
【分 类 号】C4.27
【分 类 名】学术会议与书评
【作 者】鲍宗豪 何云峰 奚建武 王博
【原文出处】
【出 版 地】沪
【年 份】2000
【期 号】2
【页 号】76~78
“全国第六届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9 年12 月17~18 日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主要围绕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和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全球化与国际战略新格局、全球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与中国发展战略、社会发展的哲学元理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浦东的经济与社会性发展模式、作为发展理论的经济哲学研究、发展社会学的学科相关性研究等社会发展领域里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一、要在科学理性层面上反思全球化
任平首先将“全球化”概念的各种理解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从现代主义角度看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就是超越国界,出现跨国公司以及网络结构等方面的全球化。二是后现代主义的全球化观念,把全球化理解为以高科技经济为主,以跨国公司为表现的全球性结构,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控制方式,在内容上主张差异化和多元化。三是从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角度,通过两个格局的碰撞形成的全球化。他提出“新全球化时代”的概念,认为由原始积累开始的传统的全球化即武力加商品输出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天的全球化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统治、商品输出向知识经济转化以及出现多元化、差异化等特点。邓伟志强调,研究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全球化问题,尤其是全球化带来的“趋同化”更会给中国发展造成深层的、多方面的影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生活全球化等方方面面。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例如对各阶层及其状况的影响,会导致“知识分子”阶层的地位大大提高。全球化还会对研究财富分配、农民问题等等带来新的思考视角。刘奔认为,全球化不可避免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但我们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给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加以定位。
李立新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定位很重要,应当把中国现代化理解为信息化和生态文明的结合。特别是不能因为全球化而否定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现代化是不能跳跃的必要发展阶段。姚俭建认为,从发展理论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加以关注,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全球化的本质和动因是什么。相应地,我们要探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能够应对全球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模式? 二是全球化的代价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其得失是共存的。三是如何确立一种能够促进和控制全球化的世界性机制。例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把世界的所有文化价值观纳入对话的过程。
二、发展观与发展理论的问题
范燕宁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即以1976 年10 月至1978 年底为“孕育萌芽阶段”;从1978 年底至1992 年初为“基本形成阶段”;从1992 年初至今为“深化提高阶段”。近20 余年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注重继承性与创造性的完善结合、时代性与民族性融为一体、现实性与超前性相互统一、综合性与实证性相得益彰。
衣俊卿认为,从哲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发展的实质(核心问题) ,应当有两个层面:一是它本身构成社会发展所追求的宗旨或目标,二是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和制约人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发展。发展的宗旨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在最深的层次上体现为文化的转型,即新文化模式的确立,这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也即是人自身的现代化。我们必须转变哲学研究的范式,不再把哲学当作游离于现实社会进程之外的纯形而上学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把某种现成的文化精神外在地灌输或加给生活世界,而要以人的内在变化为基础,引导人的自我启蒙和自我教化,促使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生活世界的根基生成,以作为现代中国公民的基本生存模式,并作为现代中国社会各个活动层面的内在的运行机理。
夏禹龙认为,邓小平的发展观主要是关于“中国如何向现代化发展”的学说,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在正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和深刻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特别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的多维性和综合性,强调以人为本。邓小平这种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对中国的今天和明天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王正平认为,生态伦理和相应的环境意识将是21 世纪的第一意识,环境权利将是第一权利。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纳入生态伦理,这标志着人类对自然价值有了深层的认知。他认为,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将呈现出由自然的无机增长向有机增长、重视全球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更关注人类整体利益、在教育中注入生态教育、人类逐渐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八大趋势。
刘潼福认为,在理解发展概念时,首先要面对现实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科学中心主义”的水平上。在现实层面上,整体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同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更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在21 世纪,整体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都会成为关注的热点。余源培强调,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文化转型的过程,是向文化自觉前进的过程。因为真正的文化是人的一种自觉要求和对目的的自由选择。我们的社会发展追求的既不是伦理社会主义,也不是经济社会主义,而是以文化自觉为原则的社会发展目标。因此,文化自觉将是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追求。贺善侃认为,全球化趋势对社会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21 世纪的人类必须学会用全球化的视野去看问题。首先,全球化的社会研究需要总揽性视野,也就是由于全球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协调化,我们在研究社会及其发展时,应当向全球,总括全球各区域各民族,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视野。为此,必须形成全面开放意识,全球环境意识以及全面合作意识。
其次,全球化趋势需要用多极化的视野去研究社会及其发展。由于国际社会矛盾多极化多极世界更趋复杂化。所以必须形成与冷战意识对立的多种社会力量和谐发展的对话协调意识以及与单向意识对立的正负结合的双向意识等。最后,全球化意识趋势还要求人们用先导性的视野去研究社会及其发展。应当注意从社会变革中提炼出新概念,形成新理论,还要把眼光指向未来,强化预测意识。四、社会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问题丰子义认为,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发展必须要有发展理论的指导。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呢? 首先,应该注意从两个不同层面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一是要从理论即发展的本质层次上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二是从运行机制上去研究社会发展的调节与控制方法等。
再次,应该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最后,要加对社会发展实际过程的研究。何云峰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也可以说这一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必须有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也就是要以人为本,因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必须有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因为人类必须注意生态和环境保护,把人融入整个自然界之中。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视角,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容易处理好,特别是容易走向人类中心主义,忽视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然而真正的发展必须以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协调和可持续的。
鲍宗豪认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应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一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主要是研究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一般地探讨发展的概念、动力、机制、规律、代价等等。二是区域社会发展研究。这是研究一定区域的社会发展问题,如中国发展战略研究等等。三是社会发展的决策和政策研究。这是研究比较具体的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甚至包括一个企业如何发展、一个社区如何发展等策略性的问题。四是对策、操作、思路方面的研究。这是涉及社会发展中最具体的问题的层面,如一个社区的文化怎么发展,一个城镇的某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作者单位: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吴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