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中,我们仍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位学生因某一问题吵得面红耳赤,一旦发生争执,能引经据典为自己辩护者便会得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得胜者说:“这是我们老师讲的”或“这是书上说的”诸如此类的话。这一方面固然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和对书本知识(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是真理)的坚信,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对传授知识的人和课本知识本身有着无条件的服从,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缺乏一种批判质疑的意识和精神,这也正是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典型表现。 21世纪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创新思维,学校基础教育如果只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以笔者之见,基础教育首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主动学习,独立研究,质疑创新,进而重塑和完善其创新人格。针对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中学生中存在的现象,笔者将在这里着重探究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在涉及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成因和解决策略这一课题以前,笔者认为有必要让读者先了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所包含的成分。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有意识的、能控制的认识活动。正确的思维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实现目标、更好地理解信息和了解他人。“批判性思维就是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力得以提高,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①换一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所看到现象和事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作出个人的判断,并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进行批判性思维,如同评论家和法官那样审、查、判、断,积极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做出最合理的结论及决定。 二.批判性思维的实质 批判性思维不是仅指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指对包罗万象的世界进行认识的所有思维方法的总和。它的实质是: 1.批判性思维过程是一个能动性思维的过程 学生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时,并不是在局外袖手旁观,而是置身于其中,用心思量,主动地运用聪明、才智、技巧去认识事物,考虑问题,有效地处理问题;不是坐等别人告诉你该怎么想、怎么做,而是亲自动脑筋想办法;不是轻易地放弃所做的事情,而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2.批判性思维过程是一个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随着思维的成熟,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该只停留在接受别人意见的水平上,应该培养一种能检查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确定别人的意见是否对自己有意义,决定是否采纳别人主意的独立而主动的思维能力——即要敢于独立地去分析思考他人意见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时,就是在独立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3.批判性思维过程是一个仔细研究情况或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时也就是在仔细探究自己所处(或希望处于)的境况或研究自己正在讨论的主题。学生的思维反应应当是富有意义、富有思想的,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学生应当仔细地探究情况或问题的各个方面,对所发生的事物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 4.批判性思维过程是一个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观点的过程 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万事皆通。如果要全面地了解情况,学生不能只片面地考虑自己的观点,而是要乐意听取、考虑别人的观点及新思想,并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或机动灵活地变更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5.批判性思维过程是一个以论据和论证来支持自己观点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以理服人”的过程,而不是一种“以权服人”的过程。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时,学生就能弄清自己所思考的东西,并且能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6.批判性思维过程是一个有条理地讨论自己想法的过程 为了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要乐于就自己的想法同别人互相交换意见和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交谈,而且是有条理地互相交换和探索思想。在讨论问题时应注意互相倾听并抓住有关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问和答。有效的讨论能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充分、更深刻的认识,并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批判性思维技能所包含的成分: 1.定义和明确问题 ⑴识别中心论题或问题。识别一篇文字、一篇评论、一幅政治讽刺画的中心大意或包含在评论中的理由和结论。 ⑵比较异同点。能比较各种人物、观点、同一时刻或不同时刻的情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⑶确定哪些信息是相关的。能识别可证实的和不可证实的、相关和不相关的信息之间的差别。 ⑷形成适当的疑问。这个疑问能引导人们对某一问题或情境进行更深刻、更清楚的理解。 2.判断相关信息 ⑴区别事实、观点和合理的判断。能运用某个标准去判断某个观察和推理的质量。 ⑵核查一致性。能确定某种论述或符号在上下文中是否彼此一致,例如,一场政治辩论中的不同观点,是否和中心议题相关和一致。 ⑶识别字里行间的假设。能识别那些没有明白表述但可推想得到的假设、观点和结论。 ⑷识别原型和套话。能识别对某个人、团体或观点的陈词滥调或惯用语,这些套话的含义一般都是恒定的。 ⑸识别偏见、情感因素、宣传以及语义倾向性。能识别包含在一篇文字或图表中的偏见 ,确定来源的可靠性。 ⑹识别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能识别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异同。 3.解决问题/做出结论 ⑴识别材料的适当性。能决定所提供的信息在质和量上是否足以证明一个结论、决定、概括性的命题或是乎合理的假设。 ⑵预测可能的后果。能预测某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可能的后果。 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所包含的成分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原因以及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四.造成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因素分析 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中学生的思维不够完善,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方法与技巧。主要受教育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三个因素的影响: 1.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造成了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乏并制约着其发展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在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教育评价体系近几年虽有所改观,但应试指标还占有相当重的比例,且评价为静态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记忆,缺乏系统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 2.教师因素造成了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乏并制约着其发展⑴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阻碍着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由于受到教育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还很难或不愿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他们仍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作固定的容器;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仍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目的;仍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标准;仍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仍抱着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的态度,生硬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讲授、灌输为主,强调记忆、模仿和大量操练。这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按照教师的思维定式进行的,不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余地,缺乏启迪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 ⑵教师自身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缺乏阻碍了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部分教师仍抱着自己的“权威”地位不放,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他们眼里,学生的批判言行被解释为:没有纪律观念、没有长序观念,甚至是对自己“权威”地位的挑衅。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对自身教师角色没有做出正确定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自身缺乏批判的意识和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束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中学生自身因素也造成了其批判性思维的缺乏并制约着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展⑴过分迷信书本和教师权威阻碍了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人崇尚书本和尊敬师长的心理源远流长,以至不少人到了迷信书本和教师的地步,特别是学生常常把书本和教师看作是辩识真伪的有力判据,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一幕。书本知识作为前人的经验信息,当然有其正确的一面,用它去指导实践未尝不可,但是,从发展的观点看,任何经验的东西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很可能就不太适用或完全不能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书本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不仅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也会阻碍认识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固然掌握着较多的知识,但是他们并不是“万宝全书”,更不是没有错误的“完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教师的话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同样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同样也会阻碍认识的发展。许多伟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书本、敢于挑战权威的结果。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基于他对“地心说”的质疑和挑战;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更是得益于他对教师“权威”的怀疑精神。故学生过分迷信书本和教师权威就会阻碍思维的发展,只有敢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⑵中学生自身的思维惰性束缚了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在中国长期“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师导向,说教型教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在家长和教师一贯的知识和价值观的灌输下,学生已习惯于在师长目面前保持沉默,只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地知识,学生与生俱来的怀疑性得不到发展且被销蚀得越来越少,造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的头脑就像一台生了锈的机器,他们不会思考,即使会思考也懒于思考、更懒于怀疑和质疑,这种思维的惰性阻碍了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以上种种因素严重束缚了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他们不善思考,不善怀疑,因而就没有了批判意识和精神可言,更没有了批判能力。为了使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消除制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1.改变教育教学现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教育评价体系,重新调整考试指标,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评价方法应多样化,改变只注重学生记忆学习,应促进学生系统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2教师方面 ⑴教师要重新审视教育规范,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强化批判意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张载也曾说过:“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著名学者陆九渊更深入阐明:“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批判意识,才能抓住批判机会,掌握批判的方法,启动批判性思维。然而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座知识仓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书本知识框框内,使学生成了长期服从、没有疑问的人。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重新审视教育的规范,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强化批判意识。这里不仅指要强化学生的批判意识,更重要的是指要强化教师的批判意识,因为只有具有批判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批判意识、精神和能力。 ⑵教师要创设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由于长期受“教师权威”和“书本至上”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意识被压制。只有教师充分爱护、尊重学生,创设起民主、和谐、平等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焦虑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李四光也曾希望人们“取得一种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所以教师要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学生方面: ⑴学生要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即培养敢于批判和善于批判的习惯。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才会去认真思考、分析、发现问题,想出办法并最后解决问题。学生要敢于挑战权威,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独立精神,要敢于提出问题,克服思维惰性和定势局限,经常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同时,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采取积极干预的态度而不是任其自然的态度,应主动出击控制事物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事物的发展,主动去识别和选择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也就是说,要学会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思考。 ⑵学生要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即要抓住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机会。要善于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材料,在有足够的知识背景的环境中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同时要尽可能使用 “两难”的材料进行反复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挥批判性思维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克服批判性思维的消极作用,适当把握批判的“度”,因为过分地批判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批判的方法和角度不妥则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一句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重在多“谋”善“断”。 引文: ①(美)约翰?查菲著:《批判性思维》,姜丽蓉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参考资料: 1.(美)约翰 查菲著,姜丽蓉、刁继田、李学谦译:《批判性思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陈琦等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刘云虎、杨德主编:《创新思维方法精汇》(中册),中国统计出版,1999年版。 3.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