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代学者王夫之也说过:“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说明学和思不可分割,思维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它能使我们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理解信息、认识自我和他人,由于思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所以思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仔细检查、反思我们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更加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也就是说,思维的批判性能使人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与正误,从而能更加缜密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思维的批判性发展得好不好,集中表现在对待权威的态度上。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跑这对创造是有害的。创造主体要卓有成效地从事创造活动,必须具有冷静的头脑,富有批判的精神,而批判精神要求主体不接受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前提,不盲目崇拜权威,不迷信现有的结论,不随波逐流。罗杰·培根说:“真正的知识不是出自他人的权威,更不是来源于对老朽教条的盲目崇拜”。真正的知识应来源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源于个性的发挥。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轻信他人的意见,喜欢独立寻求和争论各种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喜欢怀疑和争辨问题,同时能够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义地调节、支配、检查、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为了立。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说”,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使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并命名为“火气”,如果他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拉瓦锡却不盲目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歌德说过:“第一个用花比喻姑娘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跟着学),第三个是蠢才(根本不动脑筋)”。但丁也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些事例名言无不说明了批判性思维对于发明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中也贵在质疑,贵在用批判性思维去考虑学习的内容,质疑是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结果,质疑是培养创造精神、训练创造思维的有效方法。爱迪生小时候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有的教师甚至骂他为“傻瓜”,原因就在于他老是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然而就是这样的“傻瓜”长大之后却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得好,我们“要象一个学生那样坐在事实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恭恭敬敬地照大自然指的路走,否则就将一无所获”。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那些经常向老师提出问题,勇于指出教科书和老师讲课中的问题的人,往往其思维批判性发展得比较好,学习成绩突出。 我们每个人都把一生中相当多的一部份时间花在受教育上,中小学的基础学习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和形式,在这期间,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迅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尊定坚实的基础。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并且能够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再现出来,但是这种教育观往往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仍旧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尽管教育确有增加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量的这种无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如果仅此而已,那么增加信息量的目的还是达不到。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无疑,一个真正的人才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只会简单重复,提不出新观点、新观念的人会是有用的人才。因此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以外,还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弄懂信息的意思,亦即教会他们如何检查信息、研究信息、批判性地考虑信息以及如何把信息与他们的体验相联系,故而富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给我们以工具,使我们能够形成对事物进行慎重考虑的认识世界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都是用大脑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都说明我们需要培养积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时,我们更要抓住时机,关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1.营造恰当的气氛,消除感情障碍 在中学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是他们不大敢暴露自己那些没有把握的想法,不仅不对教师谈,连学生相互之间也不谈,他们在暴露自己的想法时往往犹豫不决。相当多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初中生也许还有一些能大胆地在课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到了高中,这样的现象就很少见了。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感情障碍的问题。因为学生觉得这样做显然在公开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至会招致他人的鄙视,然而究其根源却并不在学生本身。首先一部分人并不喜欢学生刨根究底反而贬其为“钻牛角尖”,对一些问题往往表现不耐烦,尤其是他们正忙着或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这样无疑抑制了学生质疑的激情。其次我们的教育机构勉强能够传授其理应负责传授的知识,但可供回答问题的时间很少。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是满堂灌,没有留下学生发挥的空间,这也限制了学生提问题、思考问题,就是在课后也没有时间没有兴致听取他们的问题。在国外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对航天医学一无所知的人却“成功”地为一些大学生做了长达一小时的航天医学讲座,期间没有一个大学生引起怀疑或者当场提出疑问,然而在他们明悉了事情真相后,除了表达极大的不满外却又立即提出了在那一小时内积累下来的问题。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们同样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然而我们又能经常欣喜地看到一向沉闷的课堂在教师的启发和少数学生的带动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由此可见,适当地营造一种轻松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气氛以消除学生的感情障碍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努力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 很显然,要对事物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必须对它有深刻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有关的事物、理论等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否则无从提出批判性的见解。 (1)认真学习科学知识 就学生而言,所学习的科学知识首先是学校课程所规定的,但仅此这些却又远远不够。因为课程规定的还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所以学生还应广泛阅读书籍,尽可能扩大知识面。至今学校里广泛地存在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状况实际上是把目光只限于课程规定的甚至只是考试纲要规定的内容,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是背道而驰的。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总的知识量急剧增加,知识迅速老化,在此情况下,学里的一次学习便可使用终生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仍然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因此在中学阶段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这一论述揭示了只会传授知识而不会教人发现真理的教师,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只有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1)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阅读书本 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某些书本上出现的错误供学生们批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讨论,激发他们提出不同见解的积极性,打破长期以来束缚学生的迷信书本、迷信教师、迷信权威的障碍。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思维训练 针对中学生解题时往往只求答案不求过程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其解题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发现错误,这对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是很有好处的,也有助于培养自学的能力。 4.实施创新教育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际上,批判性思维与知识创新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批判性思维为知识创新所必需,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例如能量守恒定律在一片反对声中诞生,说明科学家在创新方面是非常自觉的,人们常说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一种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尝试探索,提倡怀疑质疑和奇思异想,允许出错越轨,鼓励别具一格表现个性。对于师生关系,教师应强化民主平等意识、交流沟通意识,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创造人格。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L·亚当斯:突破思维的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 孙宏安:怀疑—科学探索的起点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0年9月 3. 刘希平:学会思维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 4. 宋新民:创造训练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 5. 彭伟强: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http://www.shuren100.com/hnjy/2001-4/wgjylw.htm 6. 刘海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探索 物理教师编辑部出版 1999(11) 7. 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