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运用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育少年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也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创新教育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要求的开拓型人才。 早在197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就开始每隔两年召开一次国际化学教育会议。化学家们提出了“普及全民的化学知识”,“是全社会公民都具有化学素养”,“唤起以及激励人们对这门使人惊异3的学科的兴趣”等等主张。1988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提出:“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化学科学的新发展,以及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要求化学教育努力克服教育目标的封闭性、学科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封闭性、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封闭性,需要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指导化学教育实践。 21世纪的基础化学教育应该以最富有科学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内容,减少重复,减少绝对数量,减少难度,但是内在价值要高,能解决好学科内容不断膨胀与课程容量相对缩小的矛盾:要抓住重点,减少要求学生了解或学会的细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记忆和机械重复所消耗的精力转移到形成基本观念、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了解化学过程上来;要注意反映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批判精神、探究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注重科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统一,注重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科学文化外延的扩大,注意职业导向,促进全面发展。 从以上无论是时代的要求,还是化学教育的发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迫在眉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小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为能接受高等教育打好扎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2.1.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从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初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理论思维开始形成,理论思维是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进行判断推理做出论证的思维。 从初二起,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思维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容易高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常常不满足教师或教科书中的解释,不喜欢现成的结论,大胆得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初中生思维独立性迅速发展时,提出高明见解、大胆设想,在小发明、小革新活动中做出成绩者确实也有,然而从总体上看,他们毕竟知识经验有限,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欠成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倾向难以掩饰,表现在有时竟会毫无根据地争论,好走极端,以及孤立地看待事物。 高中生已处于青年初期,是一个趋于成熟、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他们的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稳定,趋于成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问题,比较全面地看待事物。但高中生的思维仍带有片面性,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会出现固执己见的现象。 2.2.21世纪的化学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 教师作为化学知识的传播者、化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节和控制影响教学的各种变量,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积极参与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及良好的人格的培养等,以最佳的教学效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应具有以下的素质: 2.2.1.思想品德素质 1) 教师要树立远大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当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 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3) 教师的公正首先是指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第二层含义是事实就是。在科学面前事实就是,在科学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 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2.2科学文化素质 1) 对化学学科要有深厚的根基,广博的知识和系统性的全面了解 2) 对相关学科知识应有概括性了解 3) 对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沿有所知晓 4) 有终生学习的自觉性 2.2.3.教育科学理论素质 化学教师应具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化学学科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并注重知识更新、改变观念,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2.2.4.心理和身体素质 良好的认知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丰富积极的感情、广泛的兴趣爱好、充沛的精力、健康的身体是教师发挥作用的保障。 2.2.5教学实践能力 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组织调控实施化学教学能力等教学实践能力关键是教师自身是否实施化学教育教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中学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运用的方法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不同与常规的程度。思维的批判性导致的思维结构也有“奇特”的一面,这种“奇特”虽同一般有所区别,但不一定是创新的、新颖的结果。 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在初二以后有较快的发展,而化学教学正好在初三开始,这是一个进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 3.1正确处理好批判性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积极的批判常能带来好的结果,使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见解,进行创造和发明。但是,由于中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完善,还欠成熟,批判性思维也会有消极的作用。例如,对常规和传统加以不加分析的否定,或者批判过头而新的正确结论又不能及时产生。有一种学生对集体的决定、教师的讲解和家长的教导,往往是一接触便有一种批判和拒绝的态度,喜欢提出和集体决定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意见,怀疑教师讲解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解题方法,家长的教育意见都是“过时”的老一套而加以批判。这种缺乏冷静思考,不够严肃细致权衡正反两方的理由的批判性,将会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以为是的习惯,缺少敢于休整错误、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思维习惯。 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少化学概念考虑到初中生的思维结构和接受能力,其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带有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有的学生就“离子是否是原子”开始争论。教师应该指出离子和原子均是微粒,离子是一类特殊的原子,在构成物质结构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还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批判。 3.2.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对于创造性活动来说,思维的批判性和观念的创新,利用定势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中断解决问题的尝试,进行批判性思维、反省思维、改变观点或看法,或者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再来解决,都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取得创造性成果。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往往与教学训练方式有关。例如:教案单一,方法呆板,教师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缺乏适当的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如此种种都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养成不完善的思维习惯,为思维定势的不良作用形成了气候,会给学习制造了心理上的障碍。因此教师应长期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一些容易造成思维定势的地方采用变式教学这样就能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3.3.创设矛盾情景使学生进行有效迁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迁移是极为必要的,但这种指导究竟给予多少才是有意义的?即既不使学习者依赖这种指导而影响学习主动性,又能在困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最佳的迁移效果? 克雷格(R.C.Craig)等人经过研究后得出几点结论:预先提出正确答案的指导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导致迁移;知道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的解答能增加正迁移的效能;迁移到困难情境比迁移到相对容易的情境,需要更多的指导。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强制地传授一些原理和方法,只是嘱咐学生去记忆,当他们面临复杂问题是往往无从下手。如能创设这样一种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受几次挫折,在学生不懈的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这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认知内驱力,为困难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从而把握迁移的方向。例如,实验表明,加热铝和硫粉可得固体硫化铝,但溶解性表却提示水溶液中不存在该化合物。推出这一矛盾,学生即由疑问开始到自觉地搜索解决矛盾的种种方案,此时教师点拨,水解反应规律和平衡移动原理在新情景中的迁移便能顺利进行。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所以,首先要在学校教学中营造一种思想活跃,富于进取的创造环境。要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贺湘善等,《化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吴俊明等,《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 黄煜峰等,《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