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感知和认识世界,发现和认识自我,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在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让研究型课程成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摇篮。 一.批判性思维及其特征 批判性思维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长短利弊的评断;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对做什么,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对所见所闻的性质、价值、真实性、准确性作出个人的判断,提出综合的、独立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两部分。其中批判精神又包括独立意识、头脑开发、专心致志、尊重他人四要素。也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定义和明确问题、判断相关信息、解决问题(作出结论)三个部分。 批判性思维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批判性思维是主动的思维过程。 它是独立分析的过程。既不主观自恃,骄傲自大,也不人云亦云,轻信轻疑。 它是反思性的思维活动,是对别人思维的再思维。 它是对思维的全面审查。 它是有根有据的以理服人的批判。 它能抓住中心主题或论题。 它能对证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作出判断。 它能对逻辑的一致性和推理质量作出判断。 它能觉察已经说明或未加说明的立场、观点、假设乃至偏见。 它能对价值和意义作出评价。 它能对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 它能对某一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视。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在论述学与思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战国时期的孟轲特别重视学习中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尤其主张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②汉朝王充指出:“迢难孔子,何尚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③对于像孔孟这样的大圣人,也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批判。唐朝科举考试中的“策问”,让考生自由发表意见,考查其安邦治国的才能,对于促进考生积极思考现实问题,提高人们思维水平,起过重要作用。清朝教育家黄宗羲强调“能疑”,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认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而不悟”。④ 综上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倡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中国以往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仅局限于“质疑”上,把批判性思维当作一种特殊的思辨技能和治学精神来加以培养,而忽视了批判的目的在于创新。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才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完善的思维品格。 三.现实教育中制约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 传统课程体系过份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忽视了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的作用。人才标准缺失、过份强调纪律、教学方法落后、评估体系陈旧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1. 教育观念中人才标准的缺失 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整齐划一的小树苗加以培养,甚至物化和兽化。乖巧听话、循规蹈矩、城府深藏、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甚至谨小慎微、懦弱无为,“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的学生被教师和家长视为“好学生”。鲜花、掌声和微笑向他们招手。而那些有棱有角、敢于“叛逆”、敢于“冒险”、敢说敢干、有自由意识、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能力的活生生的学生却被视为“坏学生”,向他们迎面扑来的是责怪、冷眼和压制。 2. 过份强调纪律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 学校纪律和课堂规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庸置疑。然而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过份强调纪律,势必束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明朝教育家王守仁指出:“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理,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冠仇而不欲见。”⑤王守仁的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 现代教育对儿童虽未见“鞭挞绳缚”,但忽视学生个性,把学生当木头去雕刻的非人性教育现象却时有所闻。唯有“把成人看作是成人,把孩子看作是孩子”,⑥才能给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自由发展空间。试想:“囹狱”中的“拘囚”,谈何批判性思维发展? 3. 教学方法落后 现代教育中,注入式教学法仍大有市场。我党早期出色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恽代英认为,注入式教育的弊端在于:“上课时教师太劳,学生太逸,学生倚赖老师,脑筋退化,无自己求学之心;教师讲授全班,无法注意个性。”这种方法“注则有之,入则未也”,“只能教学生成一个无意识承受知识的器皿,脑筋中不能有一点创造能力”。⑦这样的注入式教育,“填鸭”越多,学生批判性思维萎缩越快。 4. 数字化管理及评价的影响 在现行教育管理及评价体系中,存在这样一种怪圈,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热衷于用数字来管理一切,评价一切。“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关系到精神成长与性格改造、生命与情感体验、运动与变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领域,大部分是无法用数字加以量化处理的。”⑧孰不知,在生命、友爱、智慧、创造、思维、想象、情感等诸多教育因素面前,标准划一的冰冷的数字是多么苍白无力。在过多过细的量化管理环境中,师生共同追求的是那些显性目标,这样势必制约学生个性发展,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研究型课题是一种由学生从自己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以在教师指导下个人或小组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崭新课程。在研究型课题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以人为本,创设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 在课题研究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独特性,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童言无忌”,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对于学生的一些看似荒诞的观点和想法,不能予以嘲讽或挖苦,相反应该激励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思维的学习情境。不要轻易给学生的某一观点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干涉或阻挠他们的行动。要引导他们通过反复的调查、取证、对比、分析、批评、论证由他们自己作出的决断并加以检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2. 指导学生选择比较熟悉的研究课题 选择比较熟悉的课题,学生容易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获得。课题的理论性太强,过于高深,或者脱离实际,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要善于识别周围的环境,根据农村、城镇、社区和学校的不同条件,去选择那些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人、物、事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3. 培养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经验和知识是个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孤陋寡闻,才学疏浅,对事理则无法作出推断,思维也就失去了感觉基础。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若不勤于思考,缺乏理性思维过程,知识经验也就无法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任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时,不要听之任之,自然而然,随波逐流,而要积极主动地人为地去干预,去深入,去思考。 研究任何课题,都要重视证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充分,没有把握作判断的时候,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地贸然行动。孔丘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⑨相反,应当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物多方面的因果关系,吸取一切合理的意见,服从真理。 4. 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崇拜古人、崇拜权威的心理。即使是经典或名人,只要他们的言论与事实不符或前后矛盾,也要敢于提出质疑,用雄辩的推理,事实的根据,实践的检验来加以论断。要大胆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纵横思想,无所顾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地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5. 组织学生参加辩论 在研究型课程实施中,可向学生提供一些两难辩题,辩题要紧密结合自然问题或社会现实问题,如: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灾难;WTO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让学生以现实为起点,驰骋思想,纵横捭阖,在众多的知识领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通过辩论,对学生进行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批判性思维。通过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战胜论敌,推行自己地主张和观点。 6. 提倡良师益友之间相互切磋 在课题研究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切磋,了解别人的观点和动态,才能相互启迪,使研究工作避免错误,少走弯路。如果一个人闭门研究,独自单干,不与外界交流,无师无友,则会使自己寡闻少见,思路闭塞,而且常常自以为是,不知纠己谬误,以致贻笑大方。 7. 建立开放性全员评价体系 关于研究型课程,要建立一个本人自评,同学互评,学校教师家长参评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对于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见解的学生,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生,甚至观点“怪诞”的学生,要给予表扬激励性评价。同时允许对那些有争议的暂不能定论的观点缓期评价或不作评价。 8. 开设批判性思维专题讲座 在课题研究中,可开设批判性思维专题讲座,讲述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从方法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批判,批判时要先有证据,罗列理由,然后得出结论,提出论点。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既不谨小慎微,瞻前顾后,也不挑剔苛求,吹毛求疵。同时注意批判的方法策略和语言艺术,尊重他人,以免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注]: ①《为政》。 ②《孟子•尽心下》。 ③《论衡•刺孟》。 ④⑤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第269页,第245页。 ⑥[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4页。 ⑦恽代英:《编辑中学教科书的先决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3期(1920年9月)。 ⑧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21页。 ⑨《子罕》。 主要参考数目: ①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②何云峰:《思维效率: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简单性原则:知识增长的道路和形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