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好汉网主 好汉网主
黄蕾:小议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批判性思维
时间:2008/5/26 23:06:34,点击:0


前言
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正如春天的青草铺满大地。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认为它带来的影响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拟。计算机和网络将使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社会转化为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不同于以往。同样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丰富了研究哲学的手段,但同时我们人类采用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哲学思想去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问题。本文将在五个方面初步探讨运用批判性思维教授中学生信息技术的问题:1. 信息技术教育与批判性思维;2.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地运用思维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3. 批判性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4.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需要;5. 批判性思维在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批判性思维
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它着重研究各种数据的生产、综合、传输、检索和显示以及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人机互换,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建模原理与实现方法。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是人类社会跃进的杠杆,是推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革命因素。我们注意到,在世界各国提出的信息化教育规划中,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与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知识已成为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工具”,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同样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如何运用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中的科学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批判性思维,指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逻辑推理、深思熟虑、疑问态度、自主思维等特点。它具有四项正面功能:①有利于理性的生活②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③有助于创新④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形成不同的观点。中学阶段正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随着学习内容的复杂化,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中学生已经能够领会和掌握较为抽象的概念、定理、定律,也能对较复杂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以掌握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本前提。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应学会批判性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地运用思维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正确认清思维结构和品质,是科学地运用思维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思维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的多维结构,林崇德教授称之为“三棱”结构。它包括思维的目的、过程、材料、品质、环境和监控。其中,思维品质是区分一个人思维乃至智力层次、水平高低的指标,因而成为学生发展其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
1.思维的目的性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目的的活动,即一种以定向为前提的过程,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性、方向性的培养,以培养自己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自觉学习。
2.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认识过程,它要回答三个问题:过程多长,什么样的顺序和怎样的过程。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和遵守思维法则,如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比较等思维规则,以提高自己思维活动的准确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
3.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材料有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一类是理性材料。中学阶段是人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移,并形成逻辑思维相对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认清两类思维材料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以提高自己思维和学习活动的抽象性、逻辑性。
4.思维活动的批判性 思维心理结构中的“顶点”是一个监控部分,其实质是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定向、控制与调节三个功能,所以,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应知道“为什么”,以提高自己思维和学习活动的批判性,学会独立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
5.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过程既表现为对思维材料感知、理解、吸收、组合过程,更表现为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的综合思维,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是思维品质中最本质、最宝贵的品质。所以,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6.思维活动的非智力性因素的支持 思维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两种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密切的结合,才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非智力因素对思维活动的支持表现为对思维活动的动力作用、稳定作用、弥补作用。
由此看来,思维的目的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是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是思维的中心又是创造性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才能达到思维和学习的最终目的即创造性。

三、批判性思维当前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
发展智力,是当今世界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因为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
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所以教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种体验,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原因是学生依托于一定知识背景的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的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为主。”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是批判性思维。由此可见,对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四、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需要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科学创新本身,只有经过艰难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苦斗,才能思人类所未思之题,解人类所未解之谜,创人类所未创之业。
综观科学发展史,每一次科学创新都导致科学理论体系和结构的重新建造,使科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那么,是什么推动了科学创新?除了客观上当时已具备了时代条件外,科学工作者主观上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科学上的创新实践表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这种思维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合事理甚至是荒谬的,但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思维,科学家才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桎梏,向着崭新的科学成果跃进和运动,创造出新的观念和理论来,导致科学革命的出现,实现新旧理论的更替。可以说,科学史上的每一次科学创新都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果,或推翻原有的荒谬学说和过时理论,或突破原有理论限制把科学引向新的领域。马克思喜欢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做过重新探讨。正是在这种批判的审视、探索中,他完成了光芒四射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仔细观察大西洋两岸的形状,可以发现大陆边缘拼接恰好吻合,但由于一般人头脑中存在着大地是不动的概念,未能提出反传统的设想。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据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原来全球只有一块大陆,大陆周围是海洋,后来这块大陆开始断裂和漂移,形成了六大洲四大洋。这就是敢于跟“正统派”的大陆固定论的地球观唱反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产物。此外,哥白尼推翻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创立太阳中心说,牛顿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创立牛顿力学理论,爱因期坦突破牛顿的经典力学创立相对论,达尔文推翻物种不灭论创立进化论,也都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维的范例。

五、批判性思维在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向中学生教授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培养的是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正如戴尔计算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有精辟的论断:“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显然,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授课目的,仅仅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了解和分辨真实和劣质的信息,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道路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因此,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自主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把自己教学着眼点放在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进入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的能力;能不能批判性的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计划中要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提出主动学习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㈠.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敢问的能力
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可喜的,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这种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一个人积极主动学习精神的体现,是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表现,学生一旦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还只习惯于被动地回答问题,长期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养成的惰性也使学生只习惯用“耳”和“眼”而不习惯用“嘴”和“手”,同时学生目前还不具备对教师提问的勇气,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创造环境、适当引导、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提问的愿望,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把提问当作一种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自我需要。克服长期来学校传统教育观念主导教师,学生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丧失殆尽的倾向。
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乐问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尽可能用学生能理解的话语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当感受到教师的热忱与赞扬时,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多,问的质量会越来越高;同时好奇的激发会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寻找知识和真理的过程。正是在螺旋上升的问题求索中,学生的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㈢不以功利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业,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做出的努力、学习的结果总是不断被教师评价的。教师如何进行评价是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顺利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评价的最主要原则是对指向学习目标的活动作肯定评价,而不是进行成绩导向的评价,即不是通过比较学生间差异而进行竞争性的评价。因为在竞争性的评价气氛下,学生似乎只为了换取分数而完成作业,不把目标指向掌握、关注任务本身,尤其对低成就的学生来讲,在竞争性的评价气氛下,无论他怎么做都不可能得到肯定,于是就只是以打发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自然个体的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好差之分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无论上机操作,还是小组讨论,或是向全班发言,只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都将给予表扬,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勇于表达的精神,对于问题答错的或有片面认识的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大胆质疑辩论,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沟通。我们在教学中不给学生排名次,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避免一些低成就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我们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的纵向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因具备能力而导致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积极的学习期望。

结束语
现代教育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展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更为重要,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方法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师教学关键是教会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努力去解决问题,即见疑、质疑、解疑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质疑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郭亨杰主编:《思维的拓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 梁良良、黄牧怡著:《走进思维的新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3.周明星主编:《创造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国人事出版社
4.文寿山主编:《思维方式纵横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5.彭伟强:《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http://www.shuren100.com/hnjy/2001-4/ wgjylw.htm。
6.张云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主动学习》,http://www.scnu.edu.cn/~wuli/mspe/d12/2020.htm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孙锋:学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
下一篇: 顾霁昀:突破学习中的“高原反应”是批判与..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