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好汉网主 好汉网主
唐颖萍:试论中学教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08/5/26 23:02:01,点击:0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其中,中学生日常表现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思维缺乏批判性,盲目趋同。造成目前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影响。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中的“君、臣、父、子” “师道尊严”等,传统“师授生受”的教育方式都严重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束缚了教育者思想,影响着教育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期课改在基础学力的基点上又提出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创造性学力是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学习主体应具备的探求态度,批判与创新能力,以及开放而多维性的知识的集合,包括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特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开放性,多级性的认识。   
中学课程目标提出,中学生应基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的意识,具有一定的探索与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依托的,然而,目前中小学仍然存在着重基础性学力,轻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问题,忽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探求态度、批判与创新精神。他们反对学生的不同观点,造成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老师们趋同的现象。因此,中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学生中淡化权威与知识,更多地提供材料,引发讨论,启发反思性的思维活力,鼓励不同意见,促使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引导学生敢于、善于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进行独立分析,提高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是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在思维活动中,它表现为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它有五个特点:
1)分析性。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条件和反复验证业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
2)策略性。在思维课题面前,根据自身原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策略或解决问题的手段,并使之在解决思维任务中生效。
3)全面性。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做到坚持正确的,修正错误的。
4)正确性。思维过程严密,组织有条理;思维结果正确,结论实事求是。
5)独立性。不为情境性的暗示所左右,不人云亦云,盲从附和。
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通俗地说,就是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力强的人,他的思维批判性很强,其在思维中不轻信、不盲从、不易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促使人能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别人的结论,严格地审视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保证思维成果的正确性;能正确地评价别人与自己的思维成果。不破不立,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学生与老师的观点一致,不对前人的观点、结论提出自己的反思性意见或大胆质疑,或推反原来结论,建立自己经过论证的新观点,那么世界将毫无生气,也谈不上进步与发展。任何聪明才干离开了对公认事物提出大胆挑战的精神,是不可能登上创造的阶梯的。大胆怀疑是创造个性中最大的特征,也是独立思维的第一要素。
    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共同特征:一是分析问题的辨证性,即思考问题不只是从一个角度,走一条路子,而是多角度,多侧面,从多种途径,多种水平去进行分析。不盲目崇拜权威,喜欢标新立异。二是提出假设的多样性。即敢于否定的假设提出新假设;善于提出各种假设,并力求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意识对思维活动参与作用的结果。人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而相应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人在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的监控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体现了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戴塔通过对一组儿童实施创造性思维测验,根据得分把他的分为创造力组、低创造力组、无创造力组。然后对他们在自我概念方面的基本特征的测定,发现在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力、情绪坦率上高水平的儿童,同样就是测验出的高创造力者。
    创造性思维又是批判性思维与继承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的主体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只有对已有的思维成果进行审核、批判,才能产生出新的观念,新的假设。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做法: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批判思维不是抛弃一切,而是在别人基点上的批判性的思考,以别人的研究为基础,大量收集材料,分析对比,形成正确的观点。批判中要有所创造,必须以批判地继承为前提,没有知识基础的批判思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力系统是一个逐级衔接而发展的联体结构:基础学力是大圆台,发展性学力是源于大圆台之中的中圆台,最内核的小圆台是创造性学力,他们之间是逐级提升的联体结构,而且整个总学力是呈开放状态的。要在批判思维中有所创新,必须从学习科学更新知识入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知识基础越丰厚牢固,科学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独创的见解就更深刻,就能对眼前的一系列“异端” 做出准确的判断,使批判更富准确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心理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课堂教学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益非常关键,而其中首先是师生关系”。赞可夫在《教育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看,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关系如何”。教师的言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批判性思维的激发需要良好氛围,需要适宜的心理环境。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平等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当学生和老师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应鼓励其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应把求知过程中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讨论、争辩看成是正常现象,加以鼓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有意识设疑,让学生处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矛盾之中;鼓励学生质勇于发问,大胆质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要改变仅看学生的学业忽略学力的评价观。对于课程的评价,以适应于交叉性,综合性倾向于日趋显著的未来社会的变化着眼,就必须要使学业评价让位于学力评价,尤其要重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评价,即建立包括态度、方法、心智发展以及人格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
4、克服定势思维对形成批判思维的消极作用
批判性思维的反面是“思维定势”,即在思考问题时,片面、错误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阻碍了思维的发展。老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向原有理论挑战,不仅不能提出革命性理论来,即使遇到新发现也会失之交臂。因此,在强调批判性思维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不少学生总是习惯于搬用已有的经验,被动记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表现出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这些均是影响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绊脚石。  
5、批判性思维需要叛逆性格。
叛逆性格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富有勇气,大胆开拓。不敢叛逆者,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成不了创造发明的开拓者。大胆地标新立异,勇敢地开拓荒芜领域,是科学创新必备的素质。二是不怕挫折,锲而不舍。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科学创新本身,只有经过艰难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苦斗,才能思人类所未思之题,解人类所未解之谜,创人类所未创之业。  
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始终持一种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从不盲从和轻信,并用新的方式来对待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要创造、要前进,就要善于探究,就要解放思想,既不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也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要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提出探究,敢于创新。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旺盛,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尝试实践,去探究知识的奥秘。
   21世纪的教育是由计划教育向社会化教育过渡的教育和向个性化教育过渡,21世纪培养的人才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应具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纷繁的世界中生存并施展才华成为“社会人”就要有独立的决策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21世纪社会变化的速率在加快,竞争更加激烈,信息激增,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与批判思维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或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知识,更要让学生对结论性问题提出质疑,并引导探索、解决问题。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新技术社会对个性与随机变通的要求,应对当今中学教育进行变革与积极探索,鼓励学生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参考资料:
1.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知识出版社1983年6月版
2.《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
3.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4.何新 《我的哲学和宗教观》 时事出版社 2001年5月版
5.《思维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6年4月版
6.葛红兵 《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7.郑祥福 《科学的精神》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蔡军:谈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
下一篇: 陈彦:试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运..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