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需要。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是江泽民主席代表国家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如果到现在我们仍不觉悟,仍然没有为国家本世纪的腾飞,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那将是我们教育的重大历史性失误。 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处在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敏感、对科学新发展没有兴趣、没有批判意识、没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但可以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本世纪末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现实。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考试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综上分析,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和主力军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唤醒课堂的生命力。而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具有创造力,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 教师的创造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甘甜,而且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具有明显的价值,因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最受学生的欢迎。但创造性的教学是需要教师首先进行创造的。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性的设计,只是把从旧到新的过程一字一句地讲出来,使学生随着自己的叙述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说是丝毫无益的,但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还不属于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因为对于教师来说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是已知的,教师把已知的东西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是无创造性可言的,只有教师那能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 学生的创造性来自于老师。教师有创造性的思维,绝大多数的学生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教师不保守,学生才会不保守,他们的才华才会横溢。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教育呼唤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 教师是使教育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是教育创新真正的主力军。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等待新体制出台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改的探索过程中来,要努力为教改出一分微薄之力。这不仅是一名教师的本份,更是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时代呼唤有改革思想的英才,教育期待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社会变革的大风大浪之中,我们许多教师有一种看似合理,却不健康的心态:等着瞧。等着别人的发现,等着别人的经验出现,希望能有一个教学模式能供自己效仿,他们不肯放弃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体系,中庸之道、无为思想还在左右着他们的头脑。要搞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就要破除传统的教育观念,而要破除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要破除自己心里的怪念头:放下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以平等之心对待学生、对待知识、对待教育。 一、尊重学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和求异的逆反心理。不要总以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不要总以传统来压制学生,要敢于承认学生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敢于承认学生的明天会更好。我们要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引导学生,而不要总是及时去评价学生的对错。教师要永远保持自己的童心,要理解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心,上进心。教师要努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吸收新知识,新科技,努力和社会、时代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的学生,我们的创新教育才能成功,才能使我们大家都能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二、更新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创新教育是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由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的教育转变为在掌握现成知识和结论的同时,又会发现新知识,突破现成的结论,即智力、创新能力得到开发的教育。创新教育主张敢想、敢做、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与新方法。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应当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解放思想和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为前提。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教育活动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进一步树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服务观念,树立现代化、开放的教育观念,树立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善于继承而且又敢于创业的人才观念和质量观念。只有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工作者才能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三、培养有创造力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能有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教师了解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鼓励学生努力钻研、敢于探索;教师自身具备了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终身学习。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不断地转变思想,持续地给自己"充电",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要求学生学会创造,自己首先要练好新本领;要求学生献身科学,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实现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重复性思维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适当的练习对于掌握知识,学习运用知识是必须的,现在的问题是练习太多太重。我们的教师希望通过学生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形成思维定势,以求学生在头脑中知识复制印象的深刻。这是目前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种作业重负之下,学生没有了游戏、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使我们中国的孩子最富有想象力,在课业的重负下他们的创造性也会被窒息。这是中国学校的最大悲哀。学生成天在那些题海、题林中翻滚,做那些与生活、与现代科技相距甚远的习题,其目的就是把知识记住,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应付那些权威的考试。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江泽民语)唯有创新,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唯有创新,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唯有创新,我们人类才有希望。 教师是创新的灵魂。教育呼唤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今天,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有创新的气魄和胆略。1919年,陶行知老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提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所具有的良好素质就是能尊重科学,敢于向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冲击。尊重科学,就是按客观规律去从事教育活动;敢于向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冲击,就是勇于对现实问题、传统习惯(包括自己的习惯)进行不破不立的革命。 改变考试制度,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尊重和宽容,就像给种子以肥沃的土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就像给种子以空气和阳光,会促使创造性人才的茁壮成长。
|